四、社会冲突的形式
1. 现实性冲突。
2. 非现实性冲突。
五、社会安全阀
1. 敌对情绪的表达。
2. 敌对情绪的发泄。
3. 科塞的\"安全阀\"理论所含主要观点。
第二节 强制引起冲突与变迁──达伦多夫的观点
一、达伦多夫生平
达伦多夫出生了德国,青年时代对马克思的理论很感兴趣,后来在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德国的社会和民主》、《走出乌托邦》、《阶级后的冲突》、《社会理论文集》、《欧洲科学政策的趋势》、《民主、变迁和组织》、《新自由》、《生活机遇》等。
二、后资本主义社会
1. 乌托邦式的社会学理论所具有的特点。
2. \"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的基本特征:一、资本的解体。二、劳动者的解体。三、新的中层阶级的发展。四、社会流动性的增长。五、平等的发展。
三、社会冲突模式
1. 对\"社会体系\"理论的认识。
2. 对\"社会内变迁\"与社会变迁的认识。
3. 结构功能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的比较。
四、社会冲突的根源
1. 权威的特点。
2. 社会冲突的根源。
五、社会冲突的形成
1. 冲突理论应该回答的三个问题。
2. 群体的区分。
3. 利益的形式。
六、社会冲突的程度
1. 冲突强度。
2. 冲突烈度。
3. 冲突的调节方式:仲裁、调停、和解。
七、社会冲突的结果
1. 所有(或近乎全部)统治人员的替换。
2. 统治人员的部分替换。
3. 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者的政策中。
第三节 冲突的根源与回避策略──柯林斯的观点
一、柯林斯生平
柯林斯在哈佛大学受过教育,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冲突社会学:一种解释的科学》、《文凭社会》、《本世纪中叶以来的社会学》、《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二、互动仪式链
1. 互动仪式链的含义。
2. 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几个步骤。
3. 互动仪式链的意义。
三、冲突的根源
1. 支配他人的主观定义。
2. 不平等。
3. 强制力量。
四、职业分层
1. 职业分层的依据。
2. 阶级文化。
3. 非职业关系。
五、冲突论模型
1. 微观命题。
2. 宏观命题。
第四节 冲突与一致的交织──李普塞特的观点
一、李普塞特生平
李普塞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获麦基佛奖,主要著作有《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流动》、《革命和反革命》、《非理性政治》、《大学中的造反》、《关于美国政治的对话》、《信仰的裂痕》、《一致与冲突》等。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
1. 社会制度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关系。
2. 社会制度的内在矛盾。
3. 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
4. 社会制度中的等级关系。
5. 价值合理性。
三、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冲突
四、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分裂
1. 政党是冲突的力量与整合的工具。
2. 政府的整合与冲突功能。
五、激进主义与改良主义
六、现实主义与保守主义
1. 欧洲的保守主义
2. 美国的保守主义
七、道德主义与暴力主义
1. 道德主义的来源与基本准则。
2. 道德主义者的主体。
3. 道德主义的性质。
4. 道德主义准则在国际社会的后果。
5. 道德主义与暴力主义的相互渗透。
第六章 批判理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了解批判理论的历史来源,及其思想发展脉胳,了解其中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主要观点,比较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米尔斯对西方社会的不同认识与不同的批判观,对他们的理论观点与理论结构,要能正确地分析与对待,并能借鉴他们的观点中的积极因素。
第一节 病态社会的诊断──马尔库塞的观点
一、马尔库塞生平
马尔库塞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单面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文化和社会》、《反革命和造反》。
二、病态社会
1. 社会病态的标志:一、主要为资产阶级需要服务。二、非特权阶级也分享部分特权。三、经济和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四、科学为资产阶级服务。
2. 攻击性趋向:一、把战争说成是正常的现象。二、把群众对现存秩序的抗议说成是不正常的现象。
三、单面社会
1. 新的控制形式整合了社会对立力量。
2. 劳动阶级正发生着决定性的转变。
3. 发达工业社会包容质变。
4. 技术理性的进步消解了\"高等文化\"中的对立与超越因素。
5. 批判理论被遗弃。
四、工人阶级的革命性
1. 工人阶级的绝大部分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同化。
2. 工人阶级的绝大部分不再是革命的动力。
五、新左派的本能革命
1. 知识分子和大学生。
2. 少数民族。
3. 妇女。
第二节 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哈贝马斯的观点
一、哈贝马斯生平
哈贝马斯出生于德国,属\"法兰克福学派\"的右翼,代表性著作有《大学生和政治》、《理论与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文化与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交往行动理论》。
二、批判认识模型
1. 人类全部理性的划分。
2. 人类的基本利益。
3. 批判认识模型的来源。
三、技术决定论
1. 科学与技术革命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
2.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问题转变成技术问题。
四、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
1. 人类社会形态的分类:一、原始社会。二、传统社会。三、现代社会。
2. 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
3. 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一、经济危机。二、合理性危机。三、动机危机。四、合法性危机。
五、交往行动理论
1. 哈贝马斯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2. 四种行动模型:一、目的论行动。二、规范性行动。三、戏剧行动。四、交往行动。
3. 交往行动所具有的特性。
4.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理性化。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新解释──米尔斯的观点
一、米尔斯生平
米尔斯是美国有影响的激进社会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权势新人:美国的劳工领袖》、《白领阶层:美国的中产阶级》、《权力精英》、《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社会学想象力》。
二、社会学想象力
1. 社会的、历史的观点。
2. 社会学家应该研究的问题。
3. 如何发挥社会学想象力:一、在学术工作中,要学会活用生活经验。二、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建立自己的学术档案。三、经验研究的设计必须有助于理论的建构。四、充分地运用社会学想象。
三、社会问题
1. 资本主义危机。
2. 不安状态与冷漠态度。
3. 疯人现实主义。
四、权力精英
1. 权力精英已阶层化。
2. 权力高层具有替代性。
3. 权力分配不公平。
4. 权力趋向集中。
五、社会学发展趋势
1. 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2. 社会学的几种不良倾向:一、巨型理论。二、抽象经验论。三、各种类别的务实性。四、官僚习气。
六、社会学的行动纲领
1. 以科学的哲学作指导。
2. 以人类多样性为研究对象。
3. 历史的观点是不可缺少的观点。
4. 理性与自由是社会科学道德与学术上的珍贵价值。
5. 社会科学家的立场与角色定位。
第七章 后现代理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对于后现代理论、思想的产生、来源,要有正确的理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西方后现代思想,对于其代表人物,要能认识他们对于西方社会现实的不同认识与不同理解。把握后现代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含义,以及布希亚、利奥塔、詹姆逊对于后现代社会的不同阐述。
第一节 后现代理论的发展脉胳
一、后现代概念家族
1. 后现代性。
2. 后现代主义。
3. 后现代理论。
4. 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理论。
二、后现代的早期论述
三、后现代转向
1. 战后法国思潮: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2. 福柯的经历、特点及著作。
3. 福柯所提出的现代性批判。
四、后现代理论的特征与倾向
1. 丹尼尔.贝尔的后现代主义的精神状态。
2.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倾向:一、反对整体化倾向。二、反对单一的理论视角。三、重视话语分析。四、否定建立客观的社会学的可能性。
第二节 后现代符号理论──布希亚的观点
一、布希亚生平
布希亚生于法国,曾在南特尔大学任社会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客体系统》、《消费社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诱惑》、《类象与拟象》、《拟象》、《美国》。
二、消费社会
1. 消费社会是第四历史阶段。
2. 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建立关系的方式。
3. 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行为。
4. 消费者永不可能得到满足。
三、象征交换
1. 后现代社会应向象征交换回复。
2. 符号价值的社会意义。
3. 边缘群体策略。
四、后现代时期的特征
1. 拟象。
2. 超真实。
3. 内爆。
第三节 后现代知识状况──利奥塔的观点
一、利奥塔生平
利奥塔是法国人,曾长期热衷于激进的政治运动,他的主要著作有《里比多经济学》、《公正游戏》、《后现代状况》。
二、研究方案
1. 关于\"叙事知识\"与\"科学知识\"。
2. 元叙事。
三、领域
1. 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
2. 在这种普遍转型的背景下,知识的性质也不能不变。
3. 知识对于认识者,是彻底外在化了。
4. 知识变成了主要的生产力。
四、问题:合法化
五、方法:语言游戏
1. 利奥塔的方法论原则。
2. 语言游戏的特性。
第四节 后现代文化批评──詹姆逊的观点
一、詹姆逊生平
詹姆逊曾在耶鲁大学攻读法文和比较文学,曾在哈佛、加州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囚笼》、《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二、晚期资本主义与文化主因
1. 资本主义历史划分:市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晚期资本主义。
2. 资本主义文化对应。
3. 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因\"。
三、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1. 后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是表面性和缺乏深度。
2. 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点是激情消退,缺乏真实的感受。
3. 后现代主义丧失了历史感。
4. 在后现代社会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信息和传播的新技术。
四、认知标绘与空间策略
1. 从一个由时间定义的世界进入了一个由空间定义的世界。
2. 认知标绘。
3. 认知标绘的意义与作用。
第八章 介入理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了解介入理论的含义,把握其产生的历史渊源,认识介入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对现代社会的认识与理解。把握托夫勒的对社会的观察、贝尔的对社会的计划、蒂里阿基安等人的对社会政策的选择,正确理解介入理论对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观察──托夫勒的观点
一、托夫勒生平
托夫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畅销书作者,是记者出生的社会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
二、未来的冲击
1. 西方社会的未来:一、短暂性。二、新奇性。三、多样性。
2. 西方社会受到的冲击:一、过度刺激。二、过度刺激的结果。
三、超工业社会
1. 工业社会的原则:一、标准化。二、专业化。三、同步化。四、集中化。五、好大狂。六、集权化。
2. 超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权力的转移
1. 权力的质量:一、暴力。二、财富。三、知识。
2. 权力转移的形式:一、知识分配权转移。二、知识控制权的转移。三、全球性权力转移。
3. 权力转移的法则。
第二节 社会未来的规划──贝尔的观点
一、贝尔生平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在美国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其代表作有《美国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终结》、《今日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蜿蜒之路》。
二、后工业社会的结构变化
1. 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2. 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 社会结构与文化发生了严重分裂。
三、后工业社会权力结构变化
1. 科技治国论。
2. 西方社会的阶层划分与权力。
四、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1. 三领域对立说: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
2.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根源。
3. 资本主义社会的信仰危机。
4. 社会文化政策的理论基础:一、限制超越道德规范的文化活动。二、重新向某些宗教观念回归。三、\"公众家庭\"实行公平分配与集中决策。
五、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制定
1. 理论知识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2. 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与控制。
3. 创造新的\"智能技术\"决定政策。
六、社会选择与社会计划
1. 社会选择。
2. 社会评价。
3. 社会结算系统。
七、贝尔的学术思想结构
1. 贝尔学术思想。
2. 贝尔与马克思主义。
3. 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目的。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选择──蒂里阿基安等人的观点
一、社会危机的预报
1. 社会变化。
2. 社会变化的预报。
3. 革命来临的指标。
二、社会控制的参与
1. 知识。
2. 决策。
3. 权力。
三、国家垄断的机制
1. 国家的形成与文明。
2. 国家形成阶段。
四、全球性行动
1. 全球性社会进步。
2. 全球的军国主义。
3. 全球性行动。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现就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说明。
一.关于考核目标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这样,能够使自学者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从而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把握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二.自学方法指导
1.教材共有八章。
2.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各章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自学考试者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节,记忆应当识记的基本概念、名词,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其次,要掌握各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为此,要求自学者要反复通读、精读教材,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抓重点和难点。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和钻研指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特点,明确自学的要求。同时,要对自学应试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掌握重点和难点,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试者将实际、领会和运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结合起来,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因为重点和一般是互相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甚至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问题:
(一)本课程命题考试,应根据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和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全书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二)本课程考试试卷中采用的题型是: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照本大纲附录。
(三)题型举例:
1.填空:
①《社会分工论》的作者是………(答案:杜尔克姆)
②米德把运用象征符号的过程称为……(答案:想象演习)
2.单项选择题:
①提出消费符号学的是(l )孔德(2)布希亚(3)哈贝马斯(4)韦伯(答案:2)
②贝尔提出了(1)后工业社会(2)消费符号(3)理性沟通(4)文凭社会
(答案1)
3.多项选择题:
①詹姆斯把自我区分为:
(1)生物自我 (2)社会自我 (3)精神自我 (4)镜中自我
(答案:1、2、3)
②柯林斯曾将文化区分为下列几种阶级文化:
(1)上层文化 (2)中层文化 (3)高层文化 (4)下层文化
(答案:1、2、4)
4.名词解释:
①权力精英:
(答案:是指一个控制着国家命运的极有权力的小集团,它们由政府、工业与军队三类组织的领袖组成,他们利益一致、相互影响、可以互换位置、紧密结合在一起。)
②后现代主义社会学
(答案:就是以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倾向与特殊视角,研究60年代的后现代社会状况,而形成的社会学理论与观点。)
5.判断题:
①米尔斯曾宣称\"人的消逝\"。(答案:×)
②科塞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答案:√)
6.简答题:
①戈夫曼关于表演中的矛盾主要有哪几点。(答案略)
②布劳社会交换的条件。(答案略)
7.论述题:
①试论帕森斯的功能体系。(答案略)
②论述贝尔所指出的后现代主义精神状态的特征及其意义。(答案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