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2:2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03.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1章 智慧与信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创造与交流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艺术与美感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民俗与风情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叶朗、朱良志主编的《中国文化读本》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汉语国际教育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补充典型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补充难点习题,强化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每章参考了名校题库、众多教材及相关资料,精选了部分难题,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可以说本书的试题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博选众书,取长补短。
??本书严格按照叶朗、朱良志主编的《中国文化读本》的章目编排,分为4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智慧与信仰
1.1  复习笔记
一、孔子的天人之学
1.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由他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一书中。
2.孔子的天人思想
(1)天:生命创造之源
①含义
孔子在多数时候将天看作是自然界。这个自然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
a.“天道”:天的言说就是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天的根本意义是“生”。
b.“天德”:天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一切价值之源。
c.“天命”:天有生长、养育、保护万物与生命的内在目的,人有责任来实现这个目的。
②影响
孔子说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这种神圣性是与天作为生命创造之源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要求人们对天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君子应该倾听和实践天的言说,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完善生命。在孔子的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对天的敬畏和信仰,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③新时期的意义
在21世纪,人类应该倾听自然界的声音,珍惜和爱护自然界。
(2)仁:从爱父母到爱天地万物
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
①“仁”的含义
“爱人”是孔子对“仁”的最重要的解释。“爱人”,是一种普遍的爱,必须由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孝悌”是“仁之本”。孔子的“仁”,就是由“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
②“仁”的实现方法
实现的方法是“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的爱。
③新时期的意义
今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黄金规则”。
(3)礼: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
“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孔子最重视的是丧礼和祭礼。“礼”是出于人“亲亲”的真实情感。孔子重视“礼”,首先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孔子重视“礼”,还有一种哲学的味道,就是要使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
3.追求更有意义与更有价值的人生
(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气,是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2)在孔子看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完美人格、有高尚精神境界的“君子”,从而能够承担重大社会责任,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
(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孔子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德育,孔子也很重视美育。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自然)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4)很多现代学者认为,发端于孔子的人生境界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强调,人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二、自然无为的老子哲学
1.《老子》概况
(1)《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一位叫老聃的隐者所作。《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
(2)《老子》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①以它为基础,中国古代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
②根据它的思想,中国古代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宗教派别道教,这是华夏民族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的宗教。
③其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思维倾向和审美趣味。
2.老子的哲学思想
(1)核心:自然无为
(2)具体观点
①反者道之动
a.“相反”的“反”,在阐述相反相成的思想时,老子习惯采用“正言若反”的思路。而且,老子认为我们对事物相反相成的看法,并不是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所赋予的。这种人给世界作判断、分高下,乃至确定世界的意义的做法是对真实世界的误解。由此可见,老子并不是强调事物相反相成,相互转化,而是通过对人的活动的分析,来否定知识判断的意义。
b.“复返”的“返”。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老子的“道”是不加分别的,是一种“大制”,是不能分割的,称为“大制不割”。“不割”的“大制”是老子所说的世界的最高存在形式。
这两层意思互相关联。通过“反”的两层意思强调,人们不能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往复回环的生命之道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的根本途径。
②无为而无不为
a.“自然”与“无为”
“自然”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一种自然而然、顺应世界的态度。“无为”是对“自然”的保护。“无为而无不为。”是指人的一切事业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去做,不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老子反对“人为”,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b.“大巧若拙”
从老子的“大巧若拙”说法中,可看出他的自然无为思想的精髓。“大巧”是对一般技巧的超越,老子以这最高的巧为“天巧”,它自然而然,不劳人为。
③不争的哲学
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反对战争是老子时代的主流思想。老子“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战争形成的根由,认为战争是由人的欲望膨胀所引起的。因此,老子哲学的立足点在“不争”。
“知其雄,守其雌”立足柔顺,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盛的根本途径。在老子看来,柔弱不仅是获得强盛之道,也是保全生命之道,柔弱是生命的象征。
④回到“婴儿”状态
老子认为,“圣人”是具有最高德行的人,个个都是婴儿,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婴儿的状态,“复归于婴儿”。老子的婴儿状态就是拥有“童心”、“赤子之心”。
在老子看来,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本色”的背离。人类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装饰”的过程。这种“装饰”,常常引起欲望的膨胀。欲望的膨胀,不但破坏了外在的世界,也毒害了人的心灵。
三、强调变易的《周易》思想
1.“周易”的含义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狭义的《周易》只指《易经》,而广义的《周易》除了《易经》之外,还包括解释它的《易传》。
2.《周易》的成书及发展
《周易》的基本内容在三干多年前就已经形成。据传先后有三位“圣人”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伏羲是奠基人;周文王加以丰富;到了孔子手中,《周易》又有了新的发展。一般认为,《周易》的主要思想是传自孔子,是孔子将其真正理论化。《周易》成书以后,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早期儒家选了五部书作为最高的经典,《周易》被放在第一位。
《周易》是奠定在占卜基础上的,它的最原始部分就是占卜的记录。《周易》的占卜是用筮卜。占卜只是《周易》的基础,说明这部书的来源,后来这部书被孔子等人充分地理论化,其思想史意义越来越突出。
3.《周易》的原理
(1)阴阳是《周易》的基础
①阴阳的含义
《周易》的基础是阴、阳,用符号表现它们,阴写作—,阳写作--。中国人从感性直观中抽象出来,认为阴、阳是宇宙间的两大势力,中国人将诸如光明的、正面的、处于控制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阳,将阴暗的、负面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阴。阴阳这两大势力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宇宙一切变化的根源就来源于这二气的作用。《周易》思想就奠定在阴阳的基础之上,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看法。
②阴阳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
《周易》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一方面强调要有刚健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宽厚包容,这也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这种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特点在中国的兵法和书法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2)《周易》讲变的道理
《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世界上的一切都有阴阳两面,阴阳相互作用,形成无所不在的运动态势。
《周易》的符号系统以阴阳为基础,由阴阳组合成八卦,由八卦叠合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每个爻都有一个“时位”,因此,《周易》表现的是生命永远在运动的道理。这样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3)《周易》的象
《周易》中有由阴阳符号所组成的八个卦象,分别代表八种有形的事物。八卦为:乾、坤、震、艮、坎、离、巽、兑。所象征的事物分别为:天、地、雷、山、水、火、风、泽。卦的形象与外物有一定的联系,每一种物象有各自基本的特性,与人们关系密切,由此,八卦的卦象和外在的物质世界便建立了联系,八卦成了外在物“象”的替代物。
四、《孙子兵法》:百代谈兵之祖
1.《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是记载春秋末期孙武的兵学思想的古代经典,共13篇,约六千字。《孙子兵法》是古代兵书中的最高经典,被《四处全书总目》誉为“百代谈兵之祖”。
2.《孙子兵法》战略思想举例
(1)先计而后战
用兵之前,对敌对双方各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根据道、天、地、将、法等各要素的强弱及其组合状况而决定。
(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知己知彼而又知天知地,胜利才有百分之百的概率。
(3)“兵以诈立”
“兵者,诡道也。”用兵必定要用诡诈之道。兵以诈立,要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用种种办法来引诱敌人犯错误。在敌人完全意料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对其发动攻击。
(4)“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胜利,并不强调一开始就给敌方以大规模毁灭性的杀伤和打击,能用政治、外交、心理以及各种威慑手段取得胜利,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理想的。
3.利用对立因素造“势”
孙子强调,用兵者要想取胜,必须善于把握战争变化的形势。孙子也强调要重视对立因素的相互转化,而且这种转化,不是静止的分析,而是着眼于阐述如何创造条件,推动对立的因素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也就是制造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态势。
4.“慎战”的警告
《孙子兵法》虽然提出一整套在战争中取胜的战略战术,但是它并不鼓励当政者好战,而是警告当政者要“慎战”。这种“慎战”的思想为战国中期军事家孙膑所继承。“慎战”的警告体现出仁者的忧思。
5.《孙子兵法》的发展
(1)《孙子兵法》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1)公元734年或752年,也就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把《孙子兵法》带回日本。
(2)公元15世纪,《孙子兵法》传到李氏朝鲜。
(3)1772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阿米奥翻译的《孙子兵法》在巴黎出版。
(5)1860年,《孙子兵法》有了俄译本。后来,英、德、意、捷、越、希伯来、罗马尼亚等各种文字版本相继问世。
(2)《孙子兵法》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延伸
随着《孙子兵法》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它的影响逐渐超出军事领域,变成很多人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人生等多种角度吸取智慧的经典。
五、禅宗的妙悟学说
1.禅宗简介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它是在融合印度大乘佛学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发轫于六朝,至隋唐而趋于成熟。慧能是它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记载慧能思想的《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著作。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2.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强调亲身的直接体验是无法通过语言传达的。禅宗强调当下的解会,通过当下的体验,直接面对世界,确立世界自身的意义。
禅宗是崇尚“自己”的宗教,崇尚“自己”是将“自己”从重重束缚中解脱出来。禅门的妙悟要靠自己的直接体验。
在当代,人们几乎是凭借媒介而生活,禅宗强调生命体验的直接性,对当代人是有启发的。
3.美从何处寻
禅宗认为,我们无法解说世界,只能感受世界。生活处处都有美,我们抱着理性的头脑、知识的眼光,热衷于去解说世界,就无法发现世界的美。
4.显现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禅宗强调寂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排斥活力。佛法大意是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禅具有活的精神,禅的根本秘密是对活力的恢复,禅宗最高的法就是“活法”。当一悟之后,遮蔽消除,人们眼前就会呈现一个充满意味和情趣的世界。悟的过程,就是将心中的那层遮蔽揭去的过程,就是对本真世界的回归。
六、天坛:对天的敬畏与感恩
北京的天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 。这座祭坛不仅风景绝佳,而且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和谐的追求。
1.天坛中的神
(1)天坛是帝王祭天的地方,但是,天坛表达的对天的敬畏与感恩的思想,却不仅仅属于帝王,它凝结的是中国人对天崇拜的观念。天坛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冬季。祈年殿是春季大祭的地方,圜丘则是冬季大祭的地方,时间在冬至日。
(2)中国人所祭祀的天,或者说天神、天帝,是控制着大地上一切事物的主宰力量,与基督教的上帝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一种人格神,虽然保留着神性,但同时更是大自然的象征,将天看作一种化生万物的自然力量。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哲学家、思想家更愿意将天看作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的源泉。
2.蓝天白云中的天坛
蓝色,意味着静穆、幽深与神秘,天是创造生命的源泉,蓝天激荡起人们崇敬的心情。天坛以蓝色为主色,正反应了这样的思想。蓝天,是天坛的背景,蓝色的天幕中显露出的蓝色宫殿,就是天坛设计者追求的天人和谐的境界。天坛在突出蓝色的同时,还突出绿色。绿色世界烘托着天坛的主殿,烘托着天。按照中国文化中的象征系统,绿色代表庶民,蓝色代表天,绿树烘托蓝天,表示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怀着敬慕的心情,环拱在天的左右。
受佛教的影响,天坛以西门为正门。
3.敬畏自然
(1)收缩性结构的设计
天坛通过巧妙的设计,突出这一建筑群的神性,寄寓着敬畏自然的思想。天坛的收缩性结构使人仰望上天,并感觉到自己在通向上天。
(2)以数的方式来突出天的尊严
天坛还以数的方式来突出天的尊严,在中国人的数字观中,“九”是天的数,代表着最高、极数、与无限。因此,“九”在天坛中是个无处不在的数字,表示天是至高无上的。
(3)思想启示
天坛展示出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这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对自然要存有敬畏和感恩之心,要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4.祈求百姓安康
祈年殿的建筑结构是对天象和天地运行图式的模拟,体现了天坛祭天的神圣目的。而且天坛祭天,是祈求风调雨顺,祈求百姓获得丰年安康。
5.人与天的交融
雄伟的天坛是为天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融而建造的。天坛具有很多声学现象,比如在天心石上说话的声音的回响,三音石的次数不同的回声,皇穹宇中的回音壁等,都是想象中的人天交流的模拟。
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生态整体主义”主张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生物是一个有机整体,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强烈的生态意识,与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1.“生”的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孔子以“生”作为天道、天命。《易传》发挥了这种思想,后代的儒家思想家都继承孔子和《易传》的这个思想,强调人的仁心、善心。生,就是万物生长,就是创造生命,“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所以人应该把爱推广到天地万物。
2.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与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人们在观赏这种生命、生意之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3.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中国画家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唐宋诗词中处处显出花鸟树木与人一体的美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贯穿着这种人与万物一体的美和诗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0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0 13:14 , Processed in 0.24932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