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古学通论》教案长江大学历史系专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0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    言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有时候被看作是一门浪漫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许多人将考古学与搜寻地下埋藏的珍宝和探索伟大的历史之谜联系在一起。比如:打开金字塔,开辟帝王的陵墓,寻找远古失落的文明等。其实,早期的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目的确实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和搜寻地下的珍宝。但,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的有着自身规律的科学。现在,考古学家搜寻的并不都是稀世珍宝,而是古代人类所遗弃的实物资料,是古人类的垃圾。所以,英国考古学家皮戈特戏称,“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垃圾的学科”。许多考古学家毕生都在研究古代人类的垃圾,他们像侦探一样寻觅着遗留在这些垃圾中的远古社会的信息。
  那么,什么是考古学呢?简单地说,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地一门科学。我们著名地考古学家夏鼐指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地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地一门学科”。
  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地是,考古学研究地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地对象是文献资料。这里要注意的是,考古学只研究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则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而获得的。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的资料要经过室内整理,再编写成报告,才能成为研究资料。所有非考古调查,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都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真正的考古学,而只能称为“金石学”和“古器物学”。
  考古学所研究的人类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即文字刚出现的时代)和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和现代。史前时代没有文献资料,必须而且只能靠实物资料来了解当时的社会信息。所以对史前时代来说,考古学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文化遗存
  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
1、遗迹:
遗迹是古代人类获得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它包括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古代人类建筑和设施。
古代人类活动又可分为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所以,与古代人类有关的遗迹,还有矿坑、作坊、窖藏等。与古代人类生活活动有关的遗迹还有洞穴、聚落(村落)、城堡等。
2、遗物:
即古代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既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按用途,它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
按它的质料来分,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木、漆器和丝绵织品等。
除此之外,还有艺术品(如雕塑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铜镜、车马器、日用器皿、装饰品、货币、铭刻、文书等。史前时代,人类自身的化石或骨骸,既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或者说是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的。即使是自然的,也必须是与人类过动有关的、能反映人类的活动的实物。这就使得考古学充满了挑战。为什么呢?
首先,许多地下的文物或由于容易腐烂,或由于人为的和自然作用的破坏而无法保存下来,考古学家们今天所能研究的只不过是古代人类残存下来的一小部分遗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从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入手的古代历史重建,都只能反映过去人类社会的某个侧面。
其次,从物质遗存来研究历史历史有一种特别的难度等级。这就是英国考古学家霍克斯所说的,“研究技术和经济较为容易,研究社会结构比较难,研究意识形态最为困难。
注: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下来的连续分布的遗址、遗物的集合体。

三、考古学的目的和作用: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古学研究对于人类古代历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明显的是,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对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期的研究,就完全依赖考古学。即使文字出现以后,考古资料仍有重要作用。因为,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同时,中国的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记载,这一块的研究也必须依靠考古资料。
  关于考古学的目的,或者说考古学的目标,目前国内的定位是“重构国史”。也就是说,国内认为考古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历史发展,特别是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但国际上,现存流行的观点则有所不同。目前,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考古学的学科目标(或考古学目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复原文化历史。
  复原文化历史,就是从时空背景来研究古代遗址、器物、工具和建筑,建立起一个区域里的人类文化再千百年里甚至上百万年的发展序列。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了对考古发现材料的罗列和描述,以考古材料的时空分布为基础来复原某种文化的发展过程。
  二是复原过去人类的生活方式。
  从考古学诞生之日起,复原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就是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什么如此重视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呢?
  因为,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即反映了古代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包含了古代人类的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本身的产生和发展。于是欧美的许多考古学家先驱,开始关注从动物骨骼、炭化的种子以及其他人类实物的残迹来重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为此,他们请来孢粉专家、动物专家、植物学家等,观察研究考古遗迹。这样再考古学中,就将文化的时空变化和人类的栖居形态、生存策略和古生态环境结合到了一起。
  三是复原文化发展进程。
  考古学的复原阐释文化发展进程的目标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是国际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转折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许多考古学家提出,考古学必须创造和发展新的研究手段,对主导种种不同的文化历史现象的潜在原因进行总体理论的阐释,然后通过仔细设计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来进行检验。他们认为,考古学应当用更加严谨和细致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材料,将他们放到一个可以被检验的理论框架中进行。认为考古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重建历史,它还必须对主导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作出理论的阐释
沙发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05:4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存。它也叫“同一文化共同体”。
    这里三个要素,即“同一时代”、“共同地区”、“一群特征性”缺一不可。相似的文化遗存,即使分布于邻近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地域,如果不属于同一时代,则不能称为一个“考古学文化”。
    当然,“同一时代”、“共同地区”、“一群特征性”这三者也是相对的。这里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文化面貌上又有一定的差异。这种情况就要用“文化类型”来区分。如:同属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一般分为“两城类型”、“城子崖类型”和“黄堌堆类型”;
    二是:同一个“考古学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由于该文化刚被发现时,还不了解其先后关系,也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如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就是指同一文化的不同分期。
三是:一类文化遗存在发现初期,很难确定它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这时也被命名为“文化类型”。一旦这类文化遗存被较多的发现,并得到考古学界的公认,原来被成为“类型”的文化遗存就要改称“考古学文化”了。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共5种)
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县名、乡镇名、村名等)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这是最常见的做法。
   如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等;
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的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中国的山顶洞文化、观音        洞文化等;
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时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庙底沟二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等;
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
   这种做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也被经常采用。但由于具有特征性(代表性)的遗物会在几种不同文化中存在。所以这种命名方法现在在考古学界一般不用。
5、以族别名称作为考分西文化的名称。
   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一般来说,这种命名方式多适用于时代较晚的青铜文化时代。总之,考古学文化命名中要注意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被命名的文化遗存是否能够构成一种“考古学文化”。否则,不宜对其命名。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心地区和波及范围;
2、文化的基本面貌及其特征;
3、文化的源流、发展及其演变;
4、文化的时代和分期;
5、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
6、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
   关于“文化内涵”,一般来说,要从一、两处典型遗址入手,做全面、深刻的研究,再进一步把握整个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中,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规律下的问题)
其一,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既同该文化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有关,又同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在史前时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这就必然影响到文化面貌;在文明时代,政治中心坐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文化,影响较大,而对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影响较小;
其二,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文化面貌也不断发生变化。
    当一种“考古学文化”在演化过程中,其文化面貌未发生质变时,可称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分期;当其文化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则应归纳为另一类“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器物的演化,既与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也跟外来文化的影响及部落观念形态的变化相关。
其三,史前时,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内容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系统,时形成不同考古学文化系统的根本原因。
    每个文化系统自身发展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决定每个文化的性质,相邻两个文化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所产生的一些相似的文化因素,不反映文化的性质;
    两个不同系统的交汇地区和两个不同生态环境的交汇处,是考古学文化的过渡地区。过渡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除受相邻地区的影响外,一般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不能将过渡地区的文化归属于相邻地区的文化系统,而应根据其自身的文化特征来确立文化系统。
    如:中国秦岭以南的鄂西北和豫西南以及淮河流域,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汇地区。它既受两大流域文化的影响,但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所以折这一地区要根据自身的文化特征来确立考古学文化。
板凳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05:5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考古学时代的划分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有些学者在旧、新石器时代之间,分出了一个“中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又分出了一个“铜石并用”或叫“金石并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大体上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当;而在西欧、北欧等地区,整个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都处在史前时期。

一、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
   考古学上,将人类早期使用打制石器时的时期,成为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是英国银行家兼博物学家卢伯克爵士首先提出来的。他在1865年出版的《史前时代》一书中采用三项标准将石器时代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其三项标准是:一是动物群。旧石器时代存在灭绝动物,新石器时代均为现生种。二是经济形态。旧石器时代是采集、渔猎,新石器时代部分依赖农业生产。三是技术。旧石器时代采用纯打制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磨制技术。
    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1.2万年至1万年之间。近3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占据了现在整个人类历史的99%以上,是一个极其漫长的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分期,考古学上一般采用两分法或三分法:
    两分法,即把整个旧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因三分法的划分与古代人类体质发展的三个阶段(直立人或猿人、早期智人或古人、晚期智人或新人、直人)相一致。故现在考古学界对旧石器时代的分期多采用“三分法”。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社会处在血缘婚和血缘公社(亦叫血缘家族)阶段,中期向氏族公社过渡,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确立。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性的经济尚未出现。这种经济称为\"掠夺性经济“或”攫取性经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旧石器时代处在地质时代的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世(更新世世距今较近的一个地质年代,距今大约250万年道1万年前)。当时学者研究,更新世发生过几次冰期与间冰期,地球上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物竞天泽,适者生存。这些变化使地球上的生物、动物和植物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生物就此灭绝。研究古生物的变化可以了解更新世各个时期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灭绝的生物有些以化石的形态保存在地层中,所以,研究古生物化石既是古生物学家的任务,也是史前考古学家的责任。
2、中石器时代(简介)
    “中石器时代”作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其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工具主要使打制石器或琢制石器。工具特征是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细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还没有出现。中石器时代也称为“续石器时代”或“上旧石器时代”或“外石器时代”。
    在地质时代上,它处在全新世早期,属于冰后期。因为更新世的大冰期从总体上看从200万年道1万年前。
    中国是否存在“中石器时代文化”,目前考古学界还没有定论。从近几十年所公布的考古资料成果来看,“中石器文化”只能作为某一特定地区的一种“石器文化”,而不能作为世界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石器文化,也就是说,由于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地区都经历过“中石器时代”。
3、新时期时代
    考古学上,把人类社会早期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产生的主要标志是原始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出现。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陶器虽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但一般来讲,它是在农牧业与磨制石器之后产生的。故现在考古学上,把陶器还没有出现出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从世界上看,两河流域、希腊半岛等地,都经历过“前陶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华南地区和黄河流域也发现了“前陶新石器时代遗址”。
    因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态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和结束的年代也各不相同。
    如西亚地区(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90000年至前7000年,属于“前陶新石器时代”,公元前40000年和新石器时代结束。
    我国的华南地区大约子公元前9000年进入“前陶新石器时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初新石器时代结束。
    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已经产生,磨制石器普遍使用,随即制陶业也开始出现;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磨制石器由局部磨光向通过磨光过渡,彩陶大量流行;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处于兴盛期,石器多为通体磨光,并出现了玉器和小型铜器,陶器以灰陶为主,并普遍使用轮制技术。
4、铜石并用时代
    铜石并用时代,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它是指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红铜(纯铜)工具,已经掌握了铜的冶炼技术。一般用冷锻或铸造制作红铜。但石器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铜器只用来制作小型的手工工具与饰物。
    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地区都经历过铜石并用时代。
    大洋洲的土著居民,在殖民者入侵前,一直停留在石器时代,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没有经历过铜石并用时代;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公元前1000年,直接从北方进了铁器制作技术,直接由石器时代进了铁器时代;
至于中国,也出现过铜石并用的现象,如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中,既有红陶器,又有青铜器,当然也有大量石器。但是中国是否经历过铜石并用时代,学术界还有不同意见。

二、青铜时代
    考古学上,把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使用铜锡合金器物的时代,称之为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
    青铜是铜与锡或铜与铅的合金。它与此前的红铜(纯铜)相比较有三个明显优点:
    其一,熔点低。红铜的熔点一般为1083℃。如加锡15℃,成为铜锡合金后,熔点就降低到960℃。
    其二,硬度强。一般红铜的硬度是布林氏硬度计的35度。如加锡5%,成为铜锡合金后,其硬度增到65度;如果加10%的锡,其硬度就增到165%。
    其三,青铜铸件,不易出砂眼。因青铜熔液不易吸收空气,浇铸时气泡少,这就能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纹饰。
    正因青铜器有这些优点,所以它出现后很快就取代了以前的红铜器。但由于锡矿较少,加之开采与冶炼又需要相当的技术。因而,青铜器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日用品,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
    世界上最造的青铜器饰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酒器——爵。当时发现又两件爵。一件师锡金铜;另一件是铅锡青铜,合金的成分不太稳定。这说明合金配比处于草创阶段。到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技术达到了高峰。
    这里窑注意的是:并不是世界所有的地区都经历了青铜时代。如日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美洲和大洋洲。它们长时期处于石器时代,因各种原因没有经过青铜时代就直接进入了铁器时代。、
    在古代文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爱琴海地区、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等地区,青铜时代是与奴隶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
    但是,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中亚、西伯利亚等地区,在青铜时代尚未文字,仍处于史前时代。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发展也不平衡。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青铜器是在公元前40000年的伊朗南部、安那托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而中国的青铜时代起源于黄河流域,从公元铅21世纪(夏)到公元前5世纪。大体相当于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就是说,中国的青铜时代与中国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相始终。

三、早期铁器时代
    考古学上,人类的生产工具和武器以铁为原料的时代,成之为铁器时代。定义岁如此,但事实上,考古学研究中铁器时代文化主要是指铁器使用的初期阶段和某些民族史前文化中的铁器文化阶段。
    就全世界而言,早期铁器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末期开始,到公元1000年中期逐渐普及于欧亚大陆。
    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则是在青铜文化高度发达之后进入铁器时代的;希腊、罗马在早期铁器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和非洲内陆地区各民族,在史前时代的最后阶段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美洲印第安各民族在殖民者到来史前还远不如使用铁器,所以印第安文化中没有早期铁器时代。
    铁器与红铜、青铜器相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它质地坚硬;矿藏分布又比较普遍;价格又比较低廉。正因如此,在世界各民族的古代文化中,铁器出现后就很快普及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
    铁器的使用和普及,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其一,它使一些民族在早期铁器时代,就由史前阶段跨入了文明时代;
    其二,它使一些民族在早期铁器时代,就由奴隶社会发展到了封建社会;
    其三,它对各文明古国边缘地区各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铁器传入原来较落后的民族地区后,使之迅速跨进了文明时代,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铁器时代文化。
    如中亚和欧亚大草原张的游牧民族,铁器传入后,他们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斯基泰文化(中亚)和萨尔马泰文化。
    以希腊为例:
    希腊自公元前10世纪以来,普遍使用铁器,整个希腊社会快速前进。到公元前8世纪,希腊各地先后建立了奴隶制的城邦国家,希腊古典文明逐渐形成。正是铁器时代这一历史事件,使希腊人在文化创造上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文明成果。
    从中国来看:
    据考古资料显示,春秋石器就开始冶炼铁器。如长沙龙洞坡墓、长沙识字岭314号墓,都出土了少量铁制工具,器类简单、形制薄小。说明当时铁器制造尚处于早期阶段。到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春秋战国的铁器铸造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中国社会由奴隶制时代发展到了封建时代。但青铜器在这一时期还在使用。到了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地板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06:0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要对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古代实物资料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得对这些实物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而收集整理考古资料的主要手段是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等。

一、考古调查
1、定义
    哪里有古代的遗址?考古学家们是怎样找到它们的?考古发掘又从何入手?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深感兴趣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考古调查呢?
    考古调查是指为选定考古发掘地点、对象及反复发并评估发掘的重要性而进行发掘的准备工作。考古调查本身也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
2、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一般主要有平地上的居住址、洞穴中的居住址、城寨遗址、古代墓葬、人工挖掘的矿穴和采石坑、摩崖造像和题刻、可移动的石刻(如造像、碑碣、经幢等。碣,jie,圆形石碑为碣)、古代建筑物、石器、骨器、陶器及其其他遗物和遗迹。
3、步骤
    一是,调查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主要有查阅古文献和考古书刊,并摘抄有关资料。依据文献资料在地图上找出要调查或勘查的地点,并根据地形、地名,判断出哪些地点可能有古代遗址或墓葬,在地图上标出记号,以便重点调查。
    二是,调查人员到达调查地点后,要向当地居民了解附近有什么古物。并且,当地的文化馆或博物馆遗迹私人收藏的古物都要查看,询问这些古物出土的地点和情况。获得这些资料后,再决定考古调查的路线。调查路线一般是沿河流或大陆为主干线,划定每天的调查范围。
    三是,实地调查或勘查时,要特别注意地形,仔细观察地面上的现象。要充分利用沟沿、路边、山崖、人工坑穴与河流等各种断面,寻找遗物和遗迹的露头,并了解文化层的情况。泉水附近、两河交汇处、渡河的津口、平地上高起的地方、河流两岸的台地等,可能有人类居住过的遗址,应当特别注意;石灰岩山坡往往有洞穴遗址,湖边及海边往往有贝丘遗址,液应加以注意;农民取土、挖掘、修渠、掘井、造坟、建造房屋及深耕的地方,也有可能将地下古物翻上来,调查时都应细心观察。
4、技术
    考古调查中,特别是勘测调查中。有时也应用许多现代勘测技术。最主要的个勘测技术有空中摄影、遥感勘测和地下勘测等。这些现代勘测技术,大多用于大型遗址和沙漠地区。所谓“遥感勘测”,实际上是空中摄影勘测技术的扩展。因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的可见光之外,还靠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在遥感设备中所产生的反应。
    所谓“地下勘探”,就是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法。
    对一般的遗址而言,常采用打孔的方法来勘探地下遗址。现在常用的打孔工具则是“洛阳铲”。“洛阳铲”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洛阳地区的考古工作者,在盗墓者所用的专门工具上得到启发,对一种盗墓专用的“连箍铲”进行改造,制成了考古学专用的“洛阳铲”。
5、记录、标本
    在考古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画、照像以及测量的各种记录,并采集标本,以供在室内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并论证其重要性。
    文字记录,应包括下列各项内容:遗址编号、地名、隶属关系、遗址位置(可标记在调查图中)、海拔高度、关系人的姓名和住址、地理形势、遗址面积、文化层深度、土堆高度、附近的流水情况(河流、湖泊、池沼等)、土质和农作物、侵蚀(破坏)情况、近代建筑物、文化性质和时代、绘图号、照像(片)号、调查日期及记录者。这些内容也可以表格形式填好。
    采集标本,应分三种情况。其一是,一般的小件器物,如石器、骨器、玉器、铜钱等,可以全部收集;其二,沉重的大件器物如石刻等,不便运走,应作好有关文字记载并交给附近的行政单位保管;其三,是数量极多的陶片等,应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为标本。
6、基本调查用具
    考古调查人员外出调查时,需要带的注意调查用具有:望远镜;照相机和带自由头的三角架;罗盘;各种长度的皮尺和2米的钢卷尺;小三角铲和平头铲;装标本的皮囊、纸盒和标签本;铅笔和小型绘图板;半圆仪和三角板;调查记录本、复写纸、袖珍日记本;地图;勘查手杖等。
    以上所讲的,时考古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步骤。其实,许多考古遗址,都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
    考古学史上,充斥者偶然发现古墓珍宝
箍人类遗骸与重要遗址的故事。许多发现大都是因地理环境的变动,或者在打井,工地深耕,修建公路,建造水库等活动中偶然发现的。
    如:河姆渡遗址就是在兴修水利过程中被发现的。当时,有关部门决定在姚江边上建造一座排涝站。在挖掘3米深的地基时,挖出了大量的木器、石器、骨器河陶器等文物,民工们还被锐利的鹿角尖扎破了脚。这些情况在上报了浙江省博物馆后,在导致这处极重要遗址的发掘的。
    又如:秦始皇陵妇孺皆知,但兵马俑的发现却纯属偶然。1974年3月,骊山下的西杨村村民为了抗旱,在村南的砂石滩上挖井,他们从地下挖出了陶俑的残片,却不知为何物。经过一位水利干部的识别,才使这一发现为外界所知。据统计,历史上人们曾经又30余次发现兵马俑的机遇,但由于不识文物,每次都与这一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发现也是如此。1971年,长沙某单位欲修地下建筑。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找来找去,最后选定了马王堆的两个土丘作为施工地点。不料,在挖到地下数米深后,地下却冒出了一种特别的气体。有人用水浇向冒气的地方,水却返喷了出来。有人用火点燃了气体,气体居然冒出了蓝色的火焰。此现象经包括考古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学者论证后,才判定地下极有可能是古代的墓葬。于是才有了马王堆汉墓的伟大发现。
    大自然的力量有时也会给考古学家们带来惊喜。1853—1854年间,苏黎世湖区的冬季异常干旱,使得苏黎世湖的水位降低到了极低的位置。湖底淤泥中暴露出了许多的木桩、石斧和鹿角工具、陶器以及烧焦的木头。在考古学家们的努力下,世界著名的湖居遗址终于为使人所知。这就是古代人类建造在湖上的干栏式建筑的突出代表。
当然,考古发掘的准备工作,不仅仅是确定一个发掘地点。在某些情况下,人们早已知道何处存在着古代遗址和墓葬。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古代的许多帝王陵墓,人们都知道它们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这些显著的古墓一直是盗墓贼光顾的目标,他们将大量的古代墓葬变成了一个个“兔子洞”。在这种情况下,考古调查的重要任务就是论证评估发掘这些古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考古发掘
1、发掘前的准备工作
    考古发掘前的准备工作一般分为两个步骤:
    一是选定发掘对象。
    考古调查后,常发现大批的遗址和古代墓葬。这酒要根据调查资料,选定其中的一二处遗址或墓葬,作为考古发掘的对象。
    选择发掘对象的标准,一般又以下几种:
    第一,是基建工程比较紧迫的地点;
    第二,是有利于解决考古学上亟待了解的问题的地点;
    第三,是遗址中所包含的遗物、遗迹比较丰富,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
    第四,是可能被自然力毁掉(如河岸坍方地区)和正在被人为的非法破坏的遗址或墓葬。
    二是选定发掘的对象、地点后,首先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向有关的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单位申请发掘许可证;然后,设计精确发掘计划,编制发掘预算,组织工作班子,选择工作人员;再后是准备发掘工具以及仪器文具(包括照像、测量、修补器材、文具等);最后是测绘发掘地的遗址或墓葬的地形图。
2、考古发掘的重要原理
    早期的考古发掘实际上与盗墓没有多大的区别。早期考古学家以挖宝为目的,他们一天可以连挖几座墓葬,他们的原则是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金钱,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古代文物。但现在的考古发掘是一门精确而且要求严格的科学,它必须是为了解决特别问题的科学探索,它要求非常精确地记录考古遗址及其所含地各种遗存,要求准确地对考古遗址地层中的各种材料信息进行破译、解读、和阐释。那种一位考古发掘就是将地下的各种材料挖掘出来作一下简单说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同时,没有任何明确的研究目标去发掘一处遗址,或者希望发现稀世珍宝来哗众取宠,那只是干考古学,其意义与挖宝无异。
    考古发掘的一个重要原理(理论)就是;考古发掘的过程就是一个破坏的过程,埋藏古代遗址的地层在发掘中被完全挖掉,出土的文物被搬到实验室或博物馆里,永远脱离了它们原来的埋藏背景。因此,考古发掘总是会留下遗憾。因为我们考古发掘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大多并不太科学或者说科学的程度不理想,不仅无法完整严密地采集和分析各种遗存样本,而且可能会无意中忽视和丢失许多古代人类社会地信息与背景现象。
    当然,考古发掘与盗墓活动是有着原则区别的。盗墓者的活动是为了劫掠珍宝。他们不但盗走了文物,而且彻底破坏了考古研究至关重要的背景。因此,即使被盗文物被追回,考古现场也无法复原。就像侦探面对毁掉了从理论说也是一个破坏的过程。但是。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和记录,建立起遗址原始资料的信息库,为后续的研究或以后的检验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依据。因此,考古学家的责任就是要尽可能完整地记录地层、房屋、遗迹、各种自然和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并成为其他同行和后代的研究需要发表研究结果。遗憾的是,我们以前有许多重要和珍贵遗址的发掘记录并没发表,历史信息由此彻底丢失。
3、考古发掘中的年个研究(教材《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4~10页)
    凡考古发掘,必定牵涉到地层。所以,要做好考古发掘工作,必须懂得“考古地层学”。
   (1)、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它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那么,什么是考古地层学呢?它与地质地层学又有哪些区别呢?
    简单地说,所谓考古地层学,是指借用地质地层学地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考古研究资料的方法,它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地质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自然堆积而形成的“自然层”或“生土层”。它又可分为“原生层”和“次生层”。(P6页)
    “原生层”是指自然界中,由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最初形成的地层。
    “次生层”是在原生层形成后,又由于自然力的搬运(如大风、地震、水流冲击等)作用而形成的地层。
    一般来说,原生层在下,次生层在上。
    地质地层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解读地壳形成的历史。
    考古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层,也叫“文化层”或“熟土层”。因为地球形成很长一段时间后,人类才在地层航得以产生和繁衍。所以一般来说,“文化层”在“自然层”之上,“熟土层”在“生土层”上。
    考古地层学的目的,在于解读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探究古代人类的活动。
    (2)、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人类居住在一个地域,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者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带着当时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丢弃掉的各种器物或垃圾。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后来的人们又在这种“文化层”上面生产、生活,这就在原来的“文化层”上面,堆积起另一种“文化层”。
    如果有一段时期没有人类生活在上面,就会堆积一层天然堆积物。比如:水流冲积的淤土、风吹来的沙尘、草木朽烂的腐殖土等。这种在“文化层”上面的天然堆积地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层”。
    这就是考古地层学的最基本原理。如果没有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晚于下层的年代。这样,“文化层”的堆积就构成这一居住地址的编年历史。
    (3)、地层关系的辨别(P8~9页)
    地层关系的辨别和研究,是考古发掘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所谓地层关系,是指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地层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地层关系主要有叠压关系、打破关系和共存关系三种。
    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一般来说,叠压层要晚于被叠压层。
    打破关系,是指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质关系。通常是在人类挖井、建屋、修墓以及建造大型工程时,往往挖穿同一地点早期的堆积层次或者打破早期的窖穴或房基,从而形成打破关系。这是多层次的文化堆积中最常见的地层关系之一。一般来说,打破者要晚于被打破者。
    共存关系,在打破关系的地层中,一般同时包含了各种遗物,这就构成了遗物的共存关系。凡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看可视为同时代的。但实际上,它们是有年代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加以识别。
    分辨地层时,要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时“扰乱层”,它主要是由人为的打破关系而形成的;另一中是“断层”,它主要是由自然变迁(如风吹、水冲、地壳运动等)而形成的。
    此外,在“文化层”的揭露过程中,要经常控制一个正确而清晰的断面,在断面上可以看清各层之间的界限,也可看清因扰乱和断面而形成的破坏情况及其范围,从而弄清各层之间的关系。
4、遗址的发掘
    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发掘是在一定经费、人力、技术和时间条件制约下,设法尽可能多地获得考古学原始资料的过程。由于具体的遗址大小、特点差异很大,考古学诞生初期,遗址的发觉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考古学诞生初期,遗址往往是完全发掘的。完全发掘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全面和完整地了解遗址的情况。但缺点是十分昂贵,而且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以供后人评价。因为,以后的发掘技术会更先进、分析方法会更精密、研究水平会更高、提取的信息会更多。再有,许多史前遗址非常大,难以完全发掘。所以,现在一般情况下,有选择的发掘更为常见。有选择的发掘,能够获得地层与年代学证据、能够获得说明遗址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状况的陶片、石器、动植物样本,以及墓葬、房屋等。
5#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06:15 | 只看该作者
遗址的发掘方式,主要有垂直发掘和水平发掘两种方式。
    “垂直发掘”是局部探测遗址以了解考古沉积的厚度、年代、范围和文化内涵方式。垂直发掘一般采用“挖坑”或“探沟”的方法。
    “挖坑法”,就是挖一个较小的探坑,目的是为探明遗址的布局和不同部位的底下状况。它是一种小型的垂直发掘方法。
    “探沟法”,就是探一条狭长的探沟。目的是我为定遗址中人类活动的沉和次序或长时间的文化序列。它是一种规模较大的垂直发掘方法。现在考古学上,“探沟法”被广泛地用来揭露土墩遗址的地层或者城墙的剖面,观察大型聚落和墓地的外围结构。
    (土墩遗址:一般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似的间的史前居民在地表留下的各种土墩遗址。先民营造土墩有的是为进行宗教祭祀活动;有的是为了进行丧葬活动,有的土墩甚至成为埋葬部落酋长的圣地等。
      聚落:本是人为地理学的一个概念,一般指人们聚居的地方或村落。考古学的聚落实际上是指古代某一人类社群曾经居住过的聚落遗址。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有:房屋、防卫设施、经济设施和墓地等。考古聚落,一方面,各种设施相互独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另一方面,它们又有结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聚落整体,鲜活地显现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画面。)
    “探坑”或“探沟”法,适合于时间较短的试掘。作用是了解遗址的地层剖面和城墙的修筑情况等,为正式发掘提供有价值的观察和决策依据。因此,尽管它提供的信息比较有限,但却是正式大规模发掘必不可少的入手工作。
      水平发掘
      水平发掘是正式考古发掘的最常用的主要发掘方式。它主要采用“探方”的方法进行。
      “探方法”就是划成正方形的方格进行挖掘的方法。
      其具体做法是:先在选定的发掘区域,划好方格网,在每个十字交叉点打下一个木桩。方格的大小,原则上依遗址的文化堆积的厚度而定。采用每边边长5米的\"探方\"。不管方格的大小,相邻的两个“探方”之间要保留一道宽0.5~1米的隔梁(在控制垂直剖面的框架,对相当大的发掘面积作层位上控制。)到发掘过程的末尾再挖掉隔梁。每个“探方”,要编一个号。
    “探方法”适合于发掘整片遗址,全面揭露遗址的状况,了解遗址的平面布局与结构。是我们解读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方法。
    掘土方法。无论是垂直发掘还好似水平发掘,无论是“探沟法”还是“探方法”,掘土的方法 都实际相同的。即按自然层和文化层分层下挖。为了避免在发掘过程中大面积地打破层次的底部,应在每个“探方”中划出一个每边边长1米的控制坑,并在控制坑中先行向下挖一薄层,以便了解地层情况。然后便从控制坑的坑壁向外扩展,将整个探方都挖到同一文化层的底部。
    记录。考古发掘要有详细的记录,将发掘时观察到的一切现象都详细地记录下来。
    考古发掘记录分为文字、绘画和照相三种。
    文字记录的内容有发掘地点(包括遗址名称和探方编号)、记录者姓名、记录时间(年、月、日)、各层的遗址和遗物、地层的划分、每层所显露的现象及出土物、各层的时代与断代的证据和说明、遗址的尺寸和结构等。
    另外,史前遗址中,一般的陶片和兽骨等,常常大量出土。就要在装放这些陶片和兽骨的布囊的内外,放置标明探方或者居住的标签。对于那些重要的陶片、兽骨、完整的或是可修复的器物,要用坐标记录法进行测量和记录。
    坐标记录的方法是:测量遗物距纵横坐标的垂直距离及深度。测距一般以探方的西南角为基点。
    遗物记录本中,除记载其坐标外,还要记录器物的编号、层位、器物名称及简单描述。
    绘图工作,包括各探方或探沟的一个侧壁的剖面图和每一个文化层的平面图。如果文化层中遗迹分布密集,还要绘造该文化层的遗迹分布平面图。
    照相记录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遗址发掘前的地貌情况、考古发掘的各个过程、地层的剖面、遗迹的平面分布、遗物的出土情况等,都要用照相的方式记录下来。
5、墓葬的发掘(P205 第八章)
   “墓”是指放置尸体固定措施,而“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
    考古学中,“居住址”或“居址”,是古代人类在世生活的遗迹;考古学的墓葬,则是古代人类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而留下的遗迹。居住址和墓葬,都是古代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所不同的是,墓葬将人们生前的广泛的生活境界缩小于墓坑之中。它是当时人们宗教信仰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缩影,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形态与意识形态地真实情况。
    墓葬是考古学上最常见的发现。发掘和记录人类的墓葬,往往被一位是考古工作中最激动人心的和最浪漫的场面,特别是当发掘的墓葬中堆满了惊人的艺术品和奇珍异宝时更是如此。其实,墓葬的发掘是非常困难和艰巨的。因为人骨和一些随葬品是非常脆弱的,许多精美的随葬品在墓葬打开时还鲜奇夺目,但在接触空气后不久就开始变色甚至顷刻间化为尘土,使考古学家留下了许多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墓葬的发掘。
    发掘古代墓葬,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研究早期人类种族的体质特征。这一点主要是从人骨来作鉴定。二是了解古代的葬制、葬俗。三是通过墓中的随葬器物来了解古代的工艺水瓶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状态。
    墓葬的发掘,往往因墓形与葬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里重点介绍竖穴土坑墓的发掘。
    竖穴土坑墓是新石器时代最为流行、数领作多的一种墓(葬)形。它广泛地分布于我国地黄河流域、华北、东北、西北各地。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某些地区也有发现。竖穴土坑墓一般是从地面垂直下挖而成的。依平面形状来分,它又可分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形等几种。其中,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最为多见。
    一般竖穴土坑墓的发掘,先要用探铲(如洛阳铲)作钻探工作,弄清层位关系、分布位置及墓葬的确切周边范围。墓口找到以后,即可进行发掘工作。
    挖掘墓葬的填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否已经挖到了墓坑的侧壁;
    第二,是否被盗掘。如果已经被盗挖过,那么盗坑的范围;盗掘的情况及以区别被扰乱部分与未被扰乱部分界线。
    第三,是否有晚期墓打破早期墓的情况;
    第四,是否时合葬墓。合葬墓中是否有二次葬入的迹象;
    第五,收集填土中所包含的陶片及其它遗物;
    第六,接近底部时,要注意区分随葬物雨填土中的杂物。
    发掘到底部,就要清理墓室与墓底。清理墓室和墓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时墓室的结构。如时竖井墓结构,择要注意有无二层台,二层台是生土还是熟土;如有洞室墓结构,择要注意理清洞室的形状;
其二,则是注意葬具及其痕迹。如苇席、木棺、木椁等。一般来说,苇席、木棺、木椁都已腐朽,但应根据它们所留的痕迹,弄清它们的大小与形状。
其三时要注意,人骨架的墓式。如仰身、俯身、直肢、屈肢、头向和面向等。
其四式要注意,随葬器物的位置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现每件器物,都要注意寻找与其有关的资料。如发现斧头时,要找木柄的痕迹;发现箭头时,要寻找箭杆的痕迹,并在附近寻找弓的痕迹;成束的箭头要找箭袋的痕迹。
墓葬出土物的编号一般每墓自成一个单位。平面图和记录簿上都使用同一编号。墓葬中完整的人骨架要全部采集,以便留作标本。残缺的人骨架可以簿采集,但要在野外作性别和年龄的鉴定和记录。
另外,有坟丘的墓葬,发掘时要用十字四分法或平行长条法。其原理与“探方法”或“探沟法”相似。发掘其土冢时要弄清下列各项:(冢,zhong,坟墓)
一是墓冢的高度大小和形状的变化
二是土冢内埋藏的各种祭仪和纪念性的遗迹、遗物,究竟放在哪个部位和如何安置。
三是清理填土时,也注意填土中的埋祭遗存,记清层位和迹象,并分析其意义。
四是要特别细心地清理椁室。因椁室地清理是发掘工作的重心。椁室内如有盗坑,应先行清理。盗坑中的出土物要另行编号,绝不能与墓葬本身的出土物混在一起。
除上面所介绍的之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墓葬形制。如:穿山凿石洞穴陵墓、陪葬坑(如人殉坑、兽殉坑、粮仓坑、车马坑等)、砖室墓等,都有各自的发掘方法,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整理。
墓葬清理完毕后,要作文字、绘图和照相像记录。这些记录要能全面反映工作过程和情况,全面反映遗物、遗迹保存的状态、位置和复原状况,并对各种遗存现象形成的原因作出正确的解释。发掘记录工作的根本原则是,要做到能够根据各种记录,恢复墓葬未经发掘清理前的状况,并根据这些记录研究当时的埋葬制度。
文字记录,一般采用表格形式进行。文字记录内容要详细,也要简明扼要,准确可靠。
绘图记录,主要是绘制墓地的地形和墓葬坑的分布图、墓葬平面图、墓葬剖面图和随葬品或人骨的细部详图。
照像记录,是田野考古取得真实资料的主要手段。照像的内容主要有:(1)发掘前原古迹(墓葬或居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2)开工和发掘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情况;(3)工作进行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如墓坑填土中发现殉葬物和人骨架,遗址中的打破关及其相关迹象等);(4)主要研究对象的主体图象和特点(如墓葬或居址的形制、结构、图像和总布局的图形;(5)遗迹、遗物清理后的整体景观,包括清理后的墓葬形制、人骨及随葬品的分布、房屋的布局及其相互关系等;(6)细部特写图像。特写的细部常有:人骨姿势、装饰品的佩戴组合、随葬品的叠压情况和屋内陈设物的保存状况等。

三、考古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
1、资料的整理
考古发掘中的出土物整理,首先是要对出土物分类。出土物的分类一般有以下几个程序。
一是出土物经过登记编号之后,要依器物的质料或者用途,分成若干个大的类别。二是大的类别分好后,还要根据某一因素或几个因素,分成若干小的类别;最后是分成器物类型。分成器物类型时,要使每一类型有它们独特的特征。
分类完成之后,就是出土物的定名。一般情况下,采用出土物当时的名称。如果当时的名称已无法考证,或者考证的仍不可靠(有分歧),可用后世的或者现今的与之形制相近的器物的名称。
定名后,就是推断年代。
推断文化遗存的年代,是资料整理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断定年代的方法,主要有下列五种:
(1)、依据文字材料断定年代。
文字材料一般包括出土物的本身的文字材料和史书、地方志的文字材料两种。先看出土物本身的文字材料。
许多出土物的器物上有文字纪年的。如古代建筑物的建筑材料上有制造的年代,有些建筑物有当时建造的碑记,有些古代墓葬中有墓志铭等等。关于碑记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建筑物经过了重建而旧的碑记仍然保留;二是有的碑记是从它处移来的。
有时,同一墓葬或同一地层的出土物,其判断年代不一定相同。即前一时期的器物可能在后一时期使用。因此,不能用个别出土物的孤证来断定一个地层或者一个墓葬的年代。
再从史书、地方志的文字材料来看,一些史书或者地方志,有时也记载了某一古物或者某一建筑物的年代。这也是确定年代的一个依据。但在利用这种文献资料时,要特别审慎。因为历史的发展变化极为复杂,而文献中对这些复杂的历史变化、变迁一般没有或者很少记载明确。所以,如果不慎重地利用文献资料,就会出现错误。
(2)、依据地层研究来断定年代。
依据地层研究来断定年代也是一种断代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来说,先要确定各地层的先后次序,然后用已知年代的地层(含可确定绝对年代的遗物的地层)来推断其它地层的年代。
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年代,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各墓葬或者各地层中年代最晚的一件出土物,是该墓或者该地层的最早年代;二是,一个墓葬或者一个地层的年代,可以从它所压的和被压的上下层的时代,确定其时代的上下限。
(3)、利用地质的结构或者古生物学(包括动物化石和划分孢子)的证据,也可断定年代。
(4)、依据考古类型学或型式学的研究来断定年代。
所谓考古类型学,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的整理、分类、分析和比较研究的科学,它是断定文化遗存相对年代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也叫“器物形态学”或“标型学”或“型式学”。(见教材P10页)
其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器物的演化规律,将各类器物,按其形式的差异程度的不同而排列成“系列”中最早的或最晚的一环。
(5)、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断代,主要有:放射性碳素断代、古地磁法断代、热释光断代等。
2、报告的编写
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结果,都要以报告的形式发表,以便让他人使用考古资料。如果考古发掘报告需要数年后才能编写完毕,那就应先发表考古发掘简报。
(1)、考古发掘报告
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或者说考古发掘报告的内容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序论”。这部分应写明遗址或者墓葬的位置,其位置的地理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的历史与前人的工作(这部分释指以前的发掘或试掘的情况),发掘经过,发掘单位及参加发掘的人员,发掘方法等。
二是“正史”部分。一般包括文化层的堆积、遗迹、和遗物的描述等。
三是“结论”。该部分一般包括文化遗存的时代和性质、年代和分期、发掘收获与尚需解决的问题。
四是“附录”部分。一个全面完整的报告,应将与文化遗存有关的其它资料附在报告后面,以便研究者参考和查阅。一般来说,常见的附录有:石料(器)的鉴定报告、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的数据、动物标本鉴定报告、土壤职务孢粉分析报告、人骨的人类学研究报告等。
(2)、考古调查报告
考古调查也要编写调查报告或简报发表。其基本内容要包括:遗址所在的位置和地理环境、调查的经过、遗址的现存面积和保存情况、遗址的地层堆积、采集的标本及其分类、文化的性质及年代的推断、保护性措施的建议等。
    如果考古调查石地区性的大面积普查,还应将遗迹和遗物按时代加以描述,并用图表归类,还要将遗址标注在地图上。
6#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06:5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考古学的分支
考古学是一个学科的总称,没有一位考古学家可以成为整个学科的行家。所以,大部分考古学家都是专著于一个考古学分支的研究。甚至于研究中国考古学,以为学者也可能通晓从史前阶段到较远历史阶段考古学的全部内容。正因为如此,弄清考古学的主要分支是极为重要的 。按照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对象、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事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四野考古学和各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

一、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
从靠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类。单也有人主张在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之间增加一个原始考古学{文字刚出现的历史时期的考古学}。
1、  史前考古学:
“史前”一词,是英国学者丹尼尔*威尔逊发明的。他在1851年的〈〈苏格兰考古及史前学年鉴〉〉中首先使用了“史前”(PREHISTORY)一词。随后1865年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鲁伯克在〈〈史前时代〉〉一书中,第一次以“史前”为主题论述了人类社会的远古史。此后,“史前”词得到了学术界、知识界的广泛认同。
    所谓“史前”,就是指人类人类社会的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时期。而“史前考古学”,则是指以史前时期为研究的时间范围的考古学。
   由于史前时代,没有任何的文献记载可供研究。所以,研究史前时代的历史,完全依赖于史前考古学。可以这样说,人类人来社会的史前史,完全是考古学家用锄头从地下挖掘出来的。
    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为出现前的人类历史。而世界各地文字的出现有早有晚。所以世界各地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下限也不同。一般说来,中国的史前考古学,大体上包括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史前考古学出包括石器时代以外,还要延续到早期的铁器时代。
  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遗存。因此,它与第四纪地质学、古动物学、古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联系非常密切,它必须利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其服务。从判断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的手段来说,史前考古学必须依靠地层学、典型学以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
2、  历史考古学
所谓历史考古学,是指依靠文献来研究考古发现,或者说是用考古发现来增补文献的缺佚的考古学。因此,它主要是历史阶段的考古研究。历史考古学研究的范围是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但它的研究必须与文献记载结合起来,或者说它必须靠文献记载。我过以前有这样的说法,认为“考古不下三代”,意思就是说,夏商周以后的文献记载已经十分丰富,不许要进行考古研究了。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其一、时代的、阶级的、认识的局限,任何文献记录都会有局限甚至错误;其二、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本身是两种不同的信息库。文献记载一般记录的是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而考古发现更多涉及的是各阶层民众的遗留物。因此,即便是文献记载得非常详细,考古学研究也能为历史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
历史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因此,历史考古学必须与历史学的研究相配合,同时还要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古建筑学的研究成果。从判定绝对时代的手段来说,历史考古学则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

二、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是20世纪形成的一个考古学分支。其主要特点是注重田野调查和发掘、注重田野发掘的技术。1904年,美国考古学家彭北莱和法国的赫伯特-施密特主持的安诺一直遗址的发掘,在考古发掘的技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安诺遗址(中亚科佩特山北麓)的发掘,在考古发掘史上第一次采用挖掘大型探方的方法,每件器物都用纵横坐标标明其出土位置。大多数挖掘出的泥土,多经过筛子筛过,以避免 漏掉小的器物。在其影响下从此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逐步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了调查的对象和范围,发掘方法逐步完善,发掘技术的快速进步。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如航空照相、磁力探摩、抵抗力探索、红外线摄影等)也开始也不断用来田野调查和发掘。
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至此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方法,它除要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外,还要采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这就使得田野考古学有别于其它考古学的分支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三、几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
    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被学术界公认为是考古学的三个主要学科分支。除这三大分支外,还有许多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有的是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的,也有的是按照研究的方法不同划分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类学的考古学
在考古学界里,特别是在中国,考古学被看作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但在美洲,考古学则被认为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人类学是一门广义的研究现代和古代人类的人文科学。他主要包括社会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等分支科学。所谓人类学的考古学,是指从考古学文化遗存来研究、解读古代社会和人类行为方法的科学。
人类学的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考古学,学科目标并没有根本区别。因为它们都是从古代人类的物质文化中来解读古代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
2、古典考古学
古典考古学是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一个专门领域。这个学科分支往往要与历史学家合作,从文献记载与丰富的建筑史、艺术史的角度,来了解这段时期的社会历史。过去,古典考古学比较侧重建筑物和艺术品的研究。然而现在,许多古典考古学者象史前考古学者一样,开始用他们的材料来研究紧急和社会的问题。
3、美术考古学
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美术考古学是将古代各种美术作品作为实物资来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与古代历史。美术考古学所研究的各种美术品(研究对象),在年代上,上起旧石器时代,下到各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与现代)。从年代上看,它既属史前考古学的范围,又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
4、宗教考古学
宗教考古学是以宗教文化遗存作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就有宗教活动,到文明时代以后,宗教活动更为普遍。因此,研究古代宗教是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宗教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有 岩画、壁画、神殿、寺庙、祭坛、祭具、造像、经卷、符篆以及其它一些宗教崇拜对象等。
在宗教考古学中,欧洲的基督教考古学、北非、中亚、西亚的伊斯兰教考古学和南亚、东亚的佛教考古学最为重要。
5、古钱考古学(或叫古钱学)
古钱考古学是以古代钱币为研究对象的栲栳古分支。考古学中,古钱的铸造年代明确,长作为考古断代的依据致意。古钱学的研究,不仅要判断古钱的铸造年代,而且还要通过对过古钱的行制、质料、重量、铭文、图纹和铸造技术的考察,来究明古钱的制造者和发行地,研究其铭文、图纹的意义与风格,从而为经济史、文化史和美术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同时,对古钱的出土和地域考察,还可有住于我们研究世界各地在经贸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
6、古文字学和铭刻学
古文字学和铭刻学,是以铸在、刻在或者书写在遗迹、遗物上的文辞为研究的对象的考古学分支。大体说来,含有文辞的遗迹和遗物可分为两类:
其一是:文辞是器物的主要内容。如墓志、碑碣、印章、甲骨、简牍、帛书和纸书等;
其二是:文辞处于附属的地位。如纪念性建筑物、雕刻品、绘画、货币、度量衡器、镜鉴、工具、兵器和各种容器等。
现在考古学界已经发现的古文字主要有:埃及古文字、苏美尔文字、迈锡尼文字(线形文字B)、商周甲骨文和金文、古印度文字、契丹文字和马雅文字等。现在后三种古文字只能识别一些单字,还不能顺利解读文辞。前几种古文字均能解读,对研究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迈锡尔时代的希腊文明和中国的殷商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铭文的研究还可以判明遗迹、遗物的制造者、所有者、所在地、用途及制造目的等。又由于铭辞是铸、刻或书写于遗迹、遗物上的,其记载的可靠程度大大超过了文献的记载。这样,它不仅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而且还可以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因此,古文字学和铭刻学对研究人类古代历史和语言文字,具有重要价值。
7、航空考古学
航空考古学是指利用飞机等航天器在空中对地面摄影,并通过并通对所得照片的观察与分析,来判断遗迹、遗物的形状、种类及分布的考古分支。
最早在考古研究中使用空中摄影的英国 皇家陆军工兵中尉P。H。夏普在1906年进行的。近一个世纪以来,航空考古学的技术不断改进,特别是人造卫星的发明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考古的效果打围提高。利用航空摄影来探寻古代文化遗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通过对照片对土质不同而产生的土色明暗几程度来判别。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遗迹就是如此;其二是有阳光倾斜时产生的的阴影而显示出来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遗迹;其三是,从农作物、野草等植物的颜色的深浅或差异而判明的。如村落、都市、农田、运河等遗址。
同时,没入海中的遗址也可以通过航空摄影来发现。如腓尼基 的两个海港推罗和西顿,就是通过航空摄影而发现的。
航空考古学的重大意义在于:它能够发现已经被掩藏和淹没的古代遗迹,而这些遗迹是考古学家再地面所无法探寻到的。
8、水下考古学(或水底考古学)
水下考古学是研究海底和湖底考古遗址和沉船的一个考古分支。它是田野考古学在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方式来记录和发掘水底文物。水下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打捞和研究水底的古代沉没物、沉船以及淹没在江河湖海中的遗迹和遗址。从作用来看,水下考古学可为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水文变化、海上交通和贸易等方面提供重要的资料。
水下考古学最早发祥于16世纪意大利人灾害地探寻沉船。道20世纪,水下考古的到了极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水下考古学发展成为考古学的一个相当独立的分支。但在中国,水下考古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事情是这样的:
1985年,一批英国人在南中国还的一艘海底沉船里,偷偷的打捞出了大批的清带瓷器,第二年在荷兰高价拍卖。这一事件激起了我国政府组建自己的水下考古队的决心。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第一个)。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考古保护条例》。近二十年来中国水下考古队的足迹遍及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已初步取得了巨大成就。
    考古学除了上述的主要分支外,还可以 根据地域的不同而分为“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日本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等分支。
7#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07:0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考古学是一个学科的总称,其内容的涉及面极为广泛。他与许多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与考古学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科学,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以及生物学、体质人类学等。前几种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文化遗址所在地区的历史与自然资源,目的是复原古人类的自然环境。后两种学科,主要是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存与人类的骨骸,并判断其生活年代。
    而与考古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有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美术史学、建筑史学等。
以上这些所有的学科中,与考古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动物学、考古植物学、体质人类学和民族学。

一、考古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
1、定义
所谓“第四纪地质学”,就是研究第四纪重要地质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四纪”隶属于新生代,它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它是地质发展史上最新的一个时间单位。第四纪是地史上时间极短的一个纪,其地质年代大约从250万年前开始,至今尚未结束。一般认为,新生代的第三纪是造山运动最为剧烈的纪(时期),而新生代第四纪则是冰川活动最突出的纪(时期)。
2、关系
第四纪地质学与考古学,特别是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成果是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必不可少的依据之一
根据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可以确知:早期人类所生存的第四纪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剧烈变化的时代。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在更新世(250万年前~1.2万年前)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进退,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较温暖的间冰期(或雨期与间雨期),两者的多次交替导致了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导致了气候带的转移和动植物的迁徙和灭绝等一系列时间的发生。这些都对早期人类的体质变化、古文化的发展和居住范围的变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2)人类本身是地质历史的产物,第四纪地质学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知道,地质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通常作为地质现象被埋藏在的地层中。由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对自然环境的依附性极大,因此,早期人类的遗迹在地层中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第四纪地质学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需要运用第四纪地质资料,(如恢复更新世的地理环境,确定在适合于古人类生存的条件下形成的第四纪的地层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遗物的时代确定,必须依据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对哺乳动物的分析研究。同时,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研究,又能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提供依据。两者相辅相成。

二、与考古动物学的关系
1、定义
考古动物学也叫“动物考古学”或“骨骼考古学”。它是专门研究古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的学科。考古动物学与第四纪古动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两者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四纪古动物学侧重于动物本身进化发展的研究。古动物化石,不论是否与文化遗存共存,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考古动物学则是通过研究遗址中的动物义勋,来揭示古代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以及渔猎、家畜饲养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状况,揭示古人类居址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气候。
2、关系
考古动物学与考古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
(1)、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全部是与野生动物。通过对这些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研究,以及对其中的绝灭种属与现代种属的对比和比例统计,可以有助于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
(2)、分析出土动物的种类,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狩猎对象和狩猎季节。
(3)、根据动物群的特征和地理分布,再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还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
(4)、全新世早期,家畜再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研究这石器遗址种的兽骨,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
(5)、通过对世界各地遗址出土的兽骨的对比研究,还可以究明各种家畜饲养业在地域上的发展和传播,从而了解古代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6)、从对野生动物骨骼与家畜遗骨的数量统计及比重的研究,可以推断处渔猎经济与畜牧经济在当时人类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7)、如果墓葬中发现的动物遗骨和骨骼所用的骨料,不属于本地区所产的动物,则可据此分析当地居民和外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与交换的情况。

三、与考古植物学的关系
1、定义:
考古植物学世专门研究古代遗址中出土的植物遗存的学科,是考古学与古植物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考古植物学与古植物学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植物学侧重于植物的发生、发展和系统分类的研究,其植物遗存,不论是否与文化遗存共存,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
而考古植物学,则是对古代遗址中出土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系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来揭示古代人们对食物是选择,栽培作物的起源,早期农业的出现等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状况,揭示居址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2、关系
考古植物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表现在:
(1)、通过对遗址中的古代苔藓,蕨类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等遗存惊醒分析,可以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对石器时代的断代有重要意义。(见教材P32页“植物环境考古学方法”部分)
(2)、对上述植物遗存的研究,还可以复原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其文化发展。
例如:根据文化层中农作物花粉的显著增加,可以判断当地居民栽培作物经济的增长。
(3)、利用“碳-14测定法”来研究古代农作物遗存,可以了解早期农作物的种植区域,农作物的变更时代,以及农业的发展水平。
(4)遗址和墓葬中常见的植物遗存有木材,纤维和种子(谷粒,果核和瓜,菜种子)等。通过对木材的鉴定,可以了解各种木器的材质,进而推定他们的制法和效用;通过对纤维的鉴定,可以了解纺织品的质料和农业与纺织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种子的鉴定和数量的统计,可以了解农作物品种和居民的生活条件等。

四,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
1、定义:
    体质人类学是指将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以研究其体质形态,身体结构及其生物学的变异和进化等,来阐述人类的起源,人种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在英,美的传统体系中,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并列为人类学的两大部分;在欧洲大陆,如法国,德国及前苏联等国家,人类学习惯上专指对人类生物特性的研究,实际上相当于体质人类学;中国学术界所说的人类学是指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部分:人体形态学,人类起源学,人种学。
2、关系:
    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论是史前考古,还是历史考古,都要依靠体质人类学。表现在:
(1)从骨骼判断死者的年龄和性别是人类体质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鉴定性别,年龄的墓葬的人骨资料,可以帮助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
(2)研究确定人类体质发展阶段,是划分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之一。
(3)在新石器考古中,体质人类学对研究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发展和解体有重要作用。
(4)将随葬品和死者的性别联系起来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两性劳动分工。
(5)大规模墓区的人骨的性别年龄的调查,能够获得两性年龄分配与平均寿命等资料,有助于了解古代居民的生活状况和人口组成情况。
(6)判断含有宗教巫术和图腾因素的随葬品的性别归属,可以了解当时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氏族社会的性质。
(7)分析古代居民的人种类型,可为探索族源问题提供线索。研究不同时代地区的人骨资料,可以了解古代居民的体质演变及其分布规律;如果同一遗址中发现多种体质类型的人骨,则可分析当时有关居民的迁徙和征战等问题。
(8)古代居民的人骨,有时人为的形成畸形,如头骨人工变形和拔牙等。研究这些人骨   资料,有助于了解古代的风俗和宗教活动。研究畸形人骨的种类,出现频率和分布范围,可以探索古代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的历史,还可以从骨骼上考察古病理,追踪某些现代疾病的起源和发展。
8#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07:14 | 只看该作者
五.与民族学的关系
1、定义
   民族学是研究民族的一门科学。它将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来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及消亡的选择。
2、关系
   考古学与民族学的关系也很密切。表现在:
(1)两者在获得资料的方法及研究方式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考古资料的来源,主要靠考古调查与发掘;民族学资料之获得也主要依靠到民族地区调查。所不同的是民族学是以现代民族的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而考古学则是以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
(2)民族学与考古学需要互相利用对方的成果。
一方面,考古学资料及其研究成果,如文化区,文化特征,文化分期等,对民族学研究个民族的历史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民族学资料,又对考古学研究某一阶段的社会制度有很大帮助。
    例:如果考古学文化的某一发展阶段与现代的某一原始民族所处的社会阶段相同或相近,那么,通过对现存的这一原始民族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婚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相互的考古学文化发展阶段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问题,复原古代人类社会这一阶段的生活画面。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考古学者特别是史前考古与民族学者,都大量参与民族调查研究工作,两者出现了“合流“的趋势。
9#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07:24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节  考古学文化年代的确定
    对于一个考古学文化,既要明确它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心范围和周边地区),又要明确它的所处的年代,同样,对于文类的文化遗存,既要研究其分布范围,又要判定其所处年代。这种分布范围和”所处年代“,是考古研究的两个基本要素。
研究考古文化的年代,判定文化遗存的年代,就是考古学中的”年代学“或直接称为”考古年代学“。

一、相对年代
    1、相对年代的定义
    考古学上的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两种。
    “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址存在的先后关系,或者又是文化存在时序的年代。如”旧石期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前仰邵时期“,”仰邵时期“ ,”龙山时代“ 及其早期,中期,晚期等。
   2、相对年代的断定方法:
   相对年代的断定方法,也叫相对断代。它是一种判断文化遗存的时代相对早晚的方法,但并不一定知道他们是确切年代。相对年代的判断方法有多种:考古地层学的方法,考古类型的断代方法,植物孢粉分析的方法等。其中,考古地质学,考古类型学是两种最主要的断代方法。
  (1)、考古地质学(的方法)
      主要内容前面已讲;这里不再重要。要注意的是地质学的方法,就是光判断各个地层,确定各层文化堆积形式的先后顺序,然后根据这一相对年代关系确定包含在各地地层中的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
  (2)、考古类型学(的方法)
    定义:
    考古类型学,是一种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原理,对考古发掘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任何器物都有无数特征。但是,一般来说,考古类型学中所指的主要特征群有四个方面:既其一是形态特征。比如器物的形状和他们的大小,构造;其二,形制特征,比如一些工匠刻意造就的一些装饰和颜色;其二是技术特征,如,用来制作器物的原料和制造方法;其二是功能特征,主要指器物的用途。
    基本原理:(有哪些原理呢?)
    其一,一般来说,考古出土的各种器物的形态和样式,取决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又受到意识形态,如审美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这些因素基本无变化,已有的器物形态就会稳定不变;如果变化,已有的器物形态则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二,同一大类共同体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器物形态也具有相对稳定共同的特征。
    其三,人类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类共同体,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和价值观,审美观的不同,其生产物的形态或者说,器物的形态也不尽相同。这种器物形态的差异,反映了文化的地域或民族特点。
其四,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出,各种文化因素也不断发展变化,器物形态也随之响应改变。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考古类型学就是要依据器物的形态特征,找出其从早到晚的演变系列,研究其演变规律。
    器物类型的划分:
怎样来划分器物的类型呢?
    首先,在考古地层学确定了遗物,遗迹的早晚关系的基础上,对没一个文化层的出土物或器物进行分类。
“类”是在大的分类单位,一般是按器物的质料和用途划分的。如如按欺侮的质料来划分的,可分为石器,木器,骨器,铜器等若干大类。
一般来说,做为早期人类使用的日用品,它容易损坏,相对使用的时间较短,易更新,易变化。因此,同类的陶器,生产和使用的年代相同的可能性最大,以陶器来判定陶物相对年代的准确性也很高。陶器是在考古研究中,特别是史前考古研究中最受考古学家重视的一类器物。
除陶器外,骨器的使用时间也不长,也适宜作为断代的依据,其缺点是骨器本身繁荣时代特征不明显。
石器,由于器型的变化比较缓慢,一般不能反映时代的变化,不宜用来断代,但石器中一些时代特征较强的器行,如不同行制的有断石锛,穿孔石刀等,用来确定相对年代,还是比较好的。
大类划分后,还可以按器物的用途再分为许多的亚类。如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装饰品和艺术品等。
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按照器物的具体功能在细分为许多“次类”。如生产工具中可细分为农业工具,渔猎工具等;生活用具中可分为炊器,水器,实物等
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按照器物的具体功能在细分为许多“次类” 如生产工具中可细分为农业、工具,手工攻击,渔猎工具等;生活工具中可分为饮器,水器,食器等。这样每一“次类”器物,都由许多用途相同或相近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饮器类的陶器主要有鼎,鬲,釜等;器有瓶,壶,罐,缸等。
    其次是在分类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器物的质地,制法,用途等欺侮形态共性的概括。它主要依据器物的主要形态进行划分。一个型就是一个器物的发展序列。如小口尖底瓶。瓶是“类别”“小口尖底”是型别。(还可进行分亚型)。
在次是在分类,分行的基础上,对器物进一步分式。
    “式”是器物型别之下的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是该型器物在一定阶段许多个体共性的概括,代表了这一阶段型器物的突出特征。一个型包括了若干式,分别代表这一器物各个阶段的演化特征,反映了一个完整的器物演变序列。
     如(仰韶文化)包括按式:既:
     杯行口尖底瓶,重唇口尖底瓶,喇叭口尖底瓶。它们代表了小口尖底瓶由早到晚的三个演变阶段,(如图P教材15页)也体现了小口尖底瓶的三个阶段标准型式之间的相对连带关系。
     划分器物类型,断定相对年代时要注意几点(两点):
     第一,考古发掘中,常常是多种型别(类别)的器物在同一时间范围里工存,构成比较稳定的型别器物组合关系。这种型别器物组合一般变化较慢,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集中反映。而在较晚时期,或另一时期,型别器物组合又发了变化,在原有的组合中某些型别器物消失了,而某些新的型别器物又新增了。这种型别器物组合的变化,反映了,较大的文化期别的差异。(文化期不同)
     第二 由于器物的质地,用途不同,类别不同,器物的制造和使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墓葬中的随葬品,特别是专为死者制造的冥器(p教材13页),多是同时整套制作并一次性埋葬的,因此其同时性最大,根据冥器来判定墓葬及其随葬品的相对年代,也就最为准确。
(3) 排列(分析法)
排列分析的方法,确定器物的相对年代,在美  应用的非常普遍。它实际上是一种器物年代学的方法。
   这种方法立足于这样一种原理:即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器物都是易变的,它们流行的时间一般来说都很短暂,因此可以根据它们的流行程度和兴衰过程来建立年代学,并用图表的方式将各种器物的相对年代关系排列出来。再根据物质文化发展规律,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那些含有相似器物频率的遗址年代应当是一致的或者非常接近的。一旦建立起这种器物类型的排列图形,我们就可以将新发现的遗址极其器物归入到仔细编排的器物排列图中去,从而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
    应当指出,要做器物的排列分析,细致的采集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对不同的器物的质和量作出非常精密的类型学研究。
10#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4:07:31 | 只看该作者
<<<<<<<<<<.....附表....地质年代——划分地球自然历史的度量标尺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地壳中保留下来的各时期的地层,好比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自然史册,而地质年代的划分则是研究地球演化,了解各处地层所经历的时间和变化的前提。1881年,国际地质学会通过了至今通用的地层划分表,以后经过修订,完善,制定出了完整的地质年代表,使之成为划分地球自然历史的准确依据。
    地质年代表的制定依据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古生物学两种方法。对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的是地层或岩石的真实年龄,称为绝对地质年代;用古生物法测定的年代,只反映地层的早晚顺序忽然先后阶段,称为相对地质年代。两者结合,更准确地反映了地壳的演变历史。
    地质年代包括地球初发展阶段,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为了深入地揭示各地质年代中地层和生物的特征,“代”之下又分出次一级的地质年代,包括古生代的六个纪,中生代三个纪和新生代两个纪。这些“纪”的名称听起来有点古怪,其实各有来历。例如,在英国的威儿士地区,古时候曾居住过两个名叫“奥陶”和“志留”的民族,于是地质学家把在这儿发现的两套标准地层称为“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又如,在瑞士和德国交界的侏罗纪里发现的另一套标准地层,就取名“侏罗纪”;此外,“石炭纪”和“白垩纪”表明该时期地层中可能含有煤层和白垩土。
今天一个上过初中的人都可能知道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了,而且许多人还可能了解地层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另外近年来人们对“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这样的词也比较熟悉了,但是这些名词是如何来的恐怕很多人只是个较朦胧的印象吧?
    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们习惯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分成两个大的时代称做是生宙。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能推至5.7亿年前的。从6亿或5.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宙下划分为一些代。通常的分发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学进化这个时期,可以是从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或34亿年前,这个数字之所以有数以亿计的年数之差是因为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痕迹还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元古代紧接在太古代之后,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这个时期目前在5.7亿到6亿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这两个名称是1863由美国人洛刚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纪后到2.3亿年前这段时间为古生代,这个名称由英国人塞德维克制定,他依照洛冈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发生在1838年,从2.3亿年前到0.65亿年前为中生代,从0.65年后到现在为新生代。这两个代均由英国人费利普斯于1841年命名,取意分别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现代。
    代以下的划分单元为纪。让我们从最古老的一个纪开始吧。最古老的纪叫震旦纪,美籍人个利普于1922年在中国命名,个氏当时活动在浙,皖一带,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称呼中国为日出之地而取了这个名称。起于18或19亿年前,止于5.7亿前。这个时期的生命主要是细菌和蓝藻,后期开始出现真褐藻和无脊椎动物。
    1936年塞德维克在英国西部的威尔士一带进行研究,在罗马人统治的时代,北威尔士山曾称寒武山,因此塞德维克边将这个时期称为寒武纪。33年以后,另一位英国地质家拉普华兹在同一地区发现一个地层,这个与较早发现的志愿纪与寒武纪相比有着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两个层之间,显然是属于一个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时期,因此他根据一个古代在此居住过的民族名将这个时期称为奥陶纪。志留纪的名称的产生比寒武纪和陶纪都要早,大约是在1835年,莫企孙也是在英国西部一带进行研究,名称的意思来源于另一个威尔士古代当地民族的名称。莫氏和塞德维克于1839年在德文郡将一套海成岩石层按地名进行了命名,中文翻译为“泥盆”。石炭这个名称的出现可能是早的,1822年康尼比尔忽然费利普斯在研究英国地质时,发现了一套稳定的含煤地层,这是在一个非常壮观的造煤时期形成的,因此因煤层而得名。二叠纪这个名称是我国科学按形象而翻译的,最初命名是在1841年,由莫企孙根据当地所处彼尔姆洲将其命名为彼尔姆纪。后来在德国发现这个时期的地层明显为上是白云质灰下是红色岩层,这是我国后来翻译成二叠纪的根源。以上为古代的六个纪。
   中生代为三个纪。第一个是三叠纪,由阿尔别尔特命名于德国西南部,这里有三套然不同的地层,因此得名,此事在1834年。在德国和瑞士交界处有一座侏罗山,1829年前后布朗维尔在这里研究发现该处有非常明显的地层特征,因此以山命名,如果1820年英国人史密斯首先命名的话,现在肯定不会的侏罗纪这个名称,因为他当时在英国面露出含有大量钙的白色沉积物,这恰恰是当时用来制作粉笔的白色的,如在我国就多为姿红色的地层。
  莱尔曾经将古生代称第一纪,中生代为第二纪,新生代为第三纪,1892年德努阿耶研究法国某些地区的地质是按魏尔纳的分层方案从第三纪又划分出来第四纪,这新生代便由这两个纪所组成。从前的第一纪则由则由纪生代含六个纪。
纪下面还有分级单位,如“世”,一般是将某个纪分成几个等份,如新生带依次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


(4)更新世地质年代的方法
更新世是最近的一段地质年代。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在地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生命开始产生,动物植物在不断的进化。根据这些情况,学者们把整个地球历史分为许多不同的年代。这就是“地质年代”。下面介绍“地质年代”的有关知识。
地质年代划分的根本依据是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地质年代单位,按国际统治的方法主要有宙,带,纪,世,期,时等。
宙:隐生宙:动物化石稀少的年代
    显生宙:动物化石大量出现的年代
宙下一级地质年代是“代”。“代”是根据古生物演化的阶段划分的。
    隐生宙:太古代  “代”平分“纪”。“纪”是基本的地质年代单位,文化,根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和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划分。
           元古代 一部分为震旦纪
    显生代:古生代   有6个纪:寒武代,奥陶纪,老留纪,泥盒纪,碳纪,二叠纪
           中生代   有3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   有两个纪:节三纪,节四纪
“纪”下分“世”。“世“是”纪“ 的再分;是最小的国际地质年代单位。
    新生代   节三纪 分5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节四纪 分两世:更新世,全新世
我们现处于\"全新世\".
如恐龙生活的时代,经历了三个漫长的地质年代.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2亿4500万年前--2亿4000万年前)晚期,经历了\"侏罗纪\"(2亿400万年前--1亿4000万年前),到白*纪\"(1亿4000万年前--6600万年前)晚期全部灭绝,恐龙在地球上大约生存了,1亿6000万年。
到目前我们人类只生存了大约300万年,如果人类象恐龙一样生存那么长时间的话,我们人类的未来真是前途无量啊!
“更新世”大约距今250万年--1万年前,这段时间正是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它占据了人类前史的大部分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地球上发生过复杂而剧烈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的演化与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更新世地质年代学的研究,将考古遗址和更新世主要气候环境事件联系起来,建立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年代框架。这种方法,就是更新世地质年代的方法。
(5)动物群(方法)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以狩猎和利用各种大小动物为主,这些动物的骨骼常常被保留在河流与洞穴的沉积之中。与古人类共生的许多动物大都已经灭绝。这样,利用古脊椎动物学的理论,根据更新世动物群的演化关系,对不同时代和区域的动物种群进行分类研究,可以从动物群的演化过程来建立和判断相对年代关系。这就是动物群的方法。
(6)孢粉分析(方法)
“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总称。从植物学上讲,“孢子”是指“低等”的苔藓撅类植物的繁殖细胞,它主要是一种无性繁殖。“花粉”则是种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繁殖细胞。
那么,什么是孢子分析法呢, 简单的说,所谓孢粉分析法,它是一种利用埋藏在古地层中的植物孢粉,来研究古植被和古气候及其变化规律。孢粉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确定一个遗址或者文化层的相对年代,而且还可以确定一个村落中不同房屋的不同年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9 03:38 , Processed in 0.09960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