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河北大学精品课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eonhl 发表于 07-2-8 13:0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近代文学三个大段依次讲授。
    本课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总学时:234学时。第一学期72学时,周学时4;第二学期72学时,周学时4;第三学期90学时,周学时5。
二、课程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48学时)
概述(1学时)
    (一)社会历史概况
传说中的古代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
平王东迁。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文化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时代诸侯兼并,互相攻伐,长期分裂,战争造成人民极大的灾难。合纵连横,激烈斗争,战国后期七雄并峙,人民迫切要求统一。
(二)文学发展概况
文学起源于劳动。原始劳动歌谣和原始神话是原始时代最初的文学样式。
殷商开始初步定型文学,也开始产生了书面文学。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之辞,以及《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最早的散文萌芽。
周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开辟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历史教育和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
战国后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它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第一章  上古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上古文学的概貌
学时分配:6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原始歌谣
(一)文学的起源
文学起源的种种解释:神灵赐予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都未能对文学起源作出科学解释。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
(二)原始歌谣
一些古籍中保存下来的少数质朴的歌谣,从思想和形式看,比较接近原始形态。
分析《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易经》中的《归妹》、《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它们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产生于生产劳动,集体口头创作,语言淳朴、节奏短促,以二言为主,具有诗、乐、舞综合性。
第二节  古代神话
(一)神话的起源、性质、类型
马克思说过: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又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也即:神话是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神话中的“神”,是人们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神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企图借助幻想形式来征服、支配自然力;神话产生于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幼年时期,一旦生产力发展了,科学发达了,神话也就消失了。
根据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可把神话分为关于自然神的故事;英雄神的故事;异人异物的故事三种类型。
神话和迷信、传说的区别。
(二)几个著名神话的讲解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
《女娲补天》: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后羿射日》: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三)古代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神话是原始人类社会意识的最初记录。神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表现出强烈的悲剧和崇高美。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章  诗经

教学目的:掌握《诗经》的文化精神
学时分配:1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诗经》概貌
    (一)《诗经》名称及产生的时代、地域和分类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是乐曲、乐调的意思。国风是指15个诸候国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雅,是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王畿之地的音乐,计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计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二)《诗经》的作者、收集、编订和流传
《诗经》作者多不可考。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
《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
《诗经》的编订者是太师。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存仅“毛诗”一家。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
第二节  《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农事诗
讲解分析《豳风•七月》。《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展现了周代农业生活的风俗画面。《周南•芣苢》反映了劳动者愉快的劳动生活。
(二)徭役诗
讲解分析:《小雅•采薇》,这是一首反映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诗。《小雅•何草不黄》是长年服役者的痛苦和怨愤的写照;《豳风•东山》更是深刻动人,反映了征人还乡途中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
讲解分析《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启盼久来归丈夫的思妇诗。
(三)爱情婚姻诗
讲解分析《周南•关睢》男主人公大胆、真率、健康的爱情追求;《邶风•静女》中青年男女幽会的情趣;《郑风•溱洧》中青年男女相伴游春时相互戏谑的主动、热情、亲昵、开朗、大方;《秦风•兼葭》则表现了相思者寻觅和苦恼;《鄘风•柏舟》是少女怨恨反抗家长对婚姻的干涉。
讲解分析《卫风•氓》,它反映了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悲剧;《邶风•谷风》也是一首弃妇诗。
(四)爱国诗
讲解分析《秦风•无衣》,它反映了人民团结一心、反抗外敌的情景,洋溢着深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精神。《小雅•采薇》交织着士兵的爱国热情和诉说战争生活劳苦悲伤的复杂情绪。许穆夫人的《鄘风•载驰》也是一首爱国诗。
(五)讽谕诗
简介《邶风•新台》、《陈风•株林》、《鄘风•墙有茨》、《秦风•黄鸟》等诗。
第三节  古老的民族史诗
(一)《大雅•生民》:叙述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
(二)《大雅•公刘》:叙述公刘率周人由邰迁豳垦荒造屋情形。
(三)《大雅•绵矣》:记述古公禀父率众迁岐创业史。
(四)《大雅•皇矣》:歌颂文王伐崇、伐密战绩。
(五)《大雅•大明》:赞颂武王伐纣成功。
这五篇史诗,较完整地勾勒出周人发祥、创业、建国史。
第四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题材广泛, 真实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民歌作者以淳朴自然的语言、形式,自然流露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淳朴自然,一片天籁。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描写陈述。比就是打比喻。兴一般是在开头用两句话写一下周围景物,以引起下面歌词。大量而成功的运用比、兴手法,确为《诗经》民歌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也构成了它的浓郁风土气息。
(四)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
(五)动词、形容词的恰当运用,用重言叠字拟声状貌,穷形尽相,声情毕肖,双声叠韵使声调更趋谐美。
声音和谐自然“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而自然成韵。
第五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二)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三)《诗经》中的优秀民歌,在艺术风格、手法和语言技巧方面也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

第三章  先秦散文

教学目的:掌握春秋战国思想的发展动态和散文艺术
学时分配:17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文字的发明和书面文学的萌芽
(一)殷商时代甲骨卜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二)易经中的卦爻之辞,代表了散文萌芽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尚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都是官方文告。
(四)介绍《盘庚》和《秦誓》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逐步变为封建地主所有制。
(三)旧制度、旧思想、旧传统的解体和“学在官府”,士阶层的壮大,各种社会思潮的高涨,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散文勃兴,出现了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说理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历史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
第三节         叙事散文
    (一)《春秋》和《左传》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但记事过于简略。
《左传》与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
《左传》的思想观点及政治倾向:在天人关系中比较强调人的作用;在君、民关系中,比较重视民的作用;对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持“不隐恶”的态度,赞扬了有志之士,但也宣扬了迷信思想及某些宿命论观点。
《左传》的艺术性:长于描写战争,善于在矛盾斗争中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语言精练传神;善于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左传》对后世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讲解分年:《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殽之战》。
(二)《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主要记言。作者:相传为左丘明。
讲解分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等
(三)《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纂集的一部国别史,记言为主,作者无可考。
《战国策》思想复杂,主要反映战国纵横家的思想,对游说之客的活动和他们的奇智异谋、策略,作者真实记载,也予以颂扬。也对某些有远见、正义之士作了颂扬。
《战国策》文笔生动、清新流丽,又善于把人物活动故事化,尤善渲染气氛。叙事说理,辞采绚丽。又长于比喻,艺术技巧比以往历史散文有新的提高,对后世散文有相当影响。
讲解分析:《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
第四节  说理散文
(一)《论语》
《论语》主要是记述孔子言谈行事的一部书。它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于战国初编纂成书。
孔子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和“礼”。
《论语》散文的突出特点:吸收和灵活运用大量口语虚词,使说话人的语气、性格得以逼真地表现,且语言洗练、含蕴丰富,风格明快。
讲解分析:《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二)《墨子》
《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对他的言行记录,也有一部分是后学者著作。
墨子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和“非攻”,另外主张“尚贤”、“节用”、“节葬”、“非乐”。
《墨子》散文特色:“三表法”注重对客观事理的剖析,注意用事实论证,注意实际效用;以逻辑严密著称。
简析:《非攻》、《公输》等篇。
(三)《孟子》
《孟子》一书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基本是一部对话录集,但无论篇章结构和言辞文采上都较《论语》有很大发展。
孟子思想是“性善”论,政治主张核心是“仁政”,有较强的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暴政作了激烈的揭露批判。
孟子思想激烈,性格刚烈,胸襟博大,构成《孟子》散文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论战性文字,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步步进逼,使对方理屈词穷。《孟子》中的叙事文字,已具有小说雏形。
《孟子》已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详细论述,已接近完整的议论文。
《孟子》风格: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犀利,痛快淋漓。
讲解分析:《齐桓晋文之事》、《齐人有一妻一妾》、《鱼我所欲也》等。
(四)《庄子》
《庄子》一书中《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出于门人和后学者之手。全书思想相同,风格一致。
庄子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理想境界。
《庄子》散文艺术;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描写声形毕肖;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讲解分析:《逍遥游》、《疱丁解牛》等。
(五)《荀子》
荀子是儒学大师,但对当时各家学派都批判吸收,成为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哲学上主张“人定胜天”,思想上主张“性恶”论,政治主张礼治为主又兼法治。
荀子散文,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善于类比,不乏文采。
荀赋是后来盛极一时的汉赋的渊源之一。《成相》篇采用说唱形式,对后世弹词、鼓词有影响。
简析:《劝学》
(六)《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严刑峻法,提出“法”“术”“势”政治理论。
韩非子散文特色;严密的推理,犀利峻峭的风格;善用历史故事和寓言进行说理。
简析《孤愤》。
第五节  先秦寓言文学
(一)“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它是社会经验和人们智慧的集中和概括,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化、故事化。
(二)“寓言”最早为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被春秋战国思想家和游说之士用来表意明理,逐渐发达起来。
(三)保存最多的是《孟子》、《庄子》、《韩非子》和《列子》;以及《战国策》和《国语》。
(四)艺术上故事短小,构思精巧,含蕴深刻,写人状物生动传神。

第四章  伟大诗人屈原和楚辞

教学目的:掌握楚文化的特征和楚辞的艺术特色。
学时分配:12
教学环节:讲课、讨论
第一节        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来源及其它
    (一)楚辞,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楚的一种新诗体。其名称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有浓厚地方色彩。刘向汇集屈原、宋玉诸作和汉人仿作,编成专书,名“楚辞”。楚辞又称“骚”或“骚体”。
(二)楚辞的产生,与南部民歌有密切关系,对其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楚地民间“巫歌”;其产生也受到北方《诗经》的影响;楚辞也受到当时散文的影响;更归功于屈原的创造。
(三)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
第二节  屈原的时代、生平、思想
(一)屈原名平,楚贵族,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当战国后期,各国间兼并战争剧烈的时代,“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二)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改良楚国内政,明法度举贤能,对外联齐抗秦,实现统一大业。
(三)屈原的才能和革新政治主张遭到贵族旧势力的猜忌反对,楚王两次把他放逐,屈原终于自沉汩罗,以身殉志,表现了高洁人格,强烈的爱国主义。
(四)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
第三节  屈原的作品
(一)《离骚》
《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逸响传辞,卓绝一世”。是作者再放江南时的作品。
《离骚》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伟大艺术成就: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体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创造,诗句加上“兮”字运用,增强诗的咏叹抒情气息和音乐美。
讲解分析《离骚》。
(二)《九歌》
《九歌》是屈原吸收楚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九歌》有对天神的热烈礼赞,也有描写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爱的情歌。《国殇》赞颂了楚国卫国将士的英雄气概。
《九歌》艺术特色:情景交融的意境;浪漫主义的手法。
讲解分析:《山鬼》、《湘君》、《湘夫人》、《国殇》等。
(三)《九章》
《九章》是一组政治抒情诗,非作者一时一地之作。
《九章》主要是记实之辞,用直接倾泻方法表现复杂心曲和奔放感情,优美情感与记实之辞相结合是它的主要特色。
讲解分析:《哀郢》、《枯颂》等。
(四)《天问》、《招魂》
《天问》对天命、自然提出了大胆疑问,气势磅礴,奇气逼人。
《招魂》以幻想手法,曲折表现对楚国,对家乡无限眷恋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招魂》吸取许多古代神话材料,构成一篇浪漫主义奇文,排比铺叙,辞藻华丽,对汉赋有不小影响。
第四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屈原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创造了全新的诗歌样式――“骚体”。
(二)屈原的艺术影响,他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开辟了我国文学的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发展了《诗》的比兴;“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直接影响汉赋形成;为五、七言诗产生铺平了道路。
第五节  其他楚辞作家
(一)宋玉是屈原之外楚辞最重要的作家。
(二)《九辩》是宋玉作品最可靠的一篇,表现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秋情绪。
(三)《九辩》在艺术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结构巨丽,文辞秀美,音韵谐美,情味悠长。
简析:《九辩》

  
第二编  秦汉文学 (24学时)

概述(2)学时
(一)社会历史概况
秦王朝的暴政与农民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
(二)文学概况
秦代的《长城歌》。李斯的散文。
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
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
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司马迁的《史记》。其他散文。

第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

    教学目的:掌握汉乐府艺术精神
    学时分配:6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关于乐府及乐府诗
    “乐府”涵义的演变。汉代乐府机关的设立和任务,汉代乐府民歌的采集、整理、流传。《乐府诗集》的分类和对民歌的保存。
第二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社会生活的实录
    (二)人生问题的探索
    第三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二)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的独白。
(三)形式比较自由。
(四)语言质朴、简炼。
第四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精神。
(二)新诗形式。
(三)艺术技巧。
第五节  作品选讲
重点分析《东门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略讲《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平陵东》、《妇病行》、《古歌》、《悲歌》、《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等。
  
第二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与《古诗十九首》

教学目的:了解五言诗的发展
学时分配:5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歌谣。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东汉末年五言诗艺术进入了黄金时代。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题目、作者、时代。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四)《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及影响。
(五)作品选讲:
重点分析《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和《迢迢牵牛星》。
略读辛延年的《羽林郎》。


第三章  汉代的辞赋

教学目的:了解汉赋的体式及影响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关于汉赋
(一)赋的起源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赋和诗经、楚辞的关系。
(二)汉赋的发展变化
汉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新体赋、抒情小赋。
汉赋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三)汉赋的特征及其影响
内容贫乏,文词繁琐,极尽铺张扬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是大赋的基本特征。大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逆流。
第二节  作品选读
重点介绍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为例,比较说明汉代大赋和抒情小赋有何不同之处。
5、如何正确评价汉赋?

第四章  汉代的政论文

教学目的:了解汉代政论文的特征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汉代政论文概说
    第二节  贾谊和晃错的政论文。
    简析贾谊的《过秦论》(上)


第五章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教学目的:掌握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汉书》传记文学的特征。
学时分配:7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绍出游和“李陵事件”及《史记》的写作过程。
重点介绍出游和“李陵事件”及《史记》的写作过程。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某些真实情况。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揭露鞭挞了最高统治者的凶残暴虐、贪婪狡诈和庸俗无赖。
(三)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层人物的优良品德予以热情讴歌。
(四)在一定程序上否认天命,同时也强调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重大历史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也表现了人物性格。
(二)善于运用“互见法”。
(三)善于通过琐事来刻划人物。
(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五)精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
第四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史记》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鲁迅先生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节  作品选讲
重点分析《项羽本纪》
选读《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魏其武安候列传》等作品。
第六节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生平和《汉书》的创作。
(二)选读《苏武传》、《李夫人传》、《霍光传》。
   
第三编  魏晋文学 (19学时)

    概述(1学时)
(一)        社会历史概况
    魏、蜀、吴三国鼎立,司马迁建立西晋。十六国混战东晋。南朝和北朝。杨坚建立隋朝。南北朝复归统一。
(二)文学概况
建安文坛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正始文坛的阮籍、嵇康基本继承了“建安精神”。
    两晋诗坛的形式主义诗风。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辟了一代诗风。
    七言诗的确立。
    新体诗的产生。
南北朝乐府民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汉赋之后,这一时期辞赋有新的发展。
    骈文的盛行。
    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轶闻锁事小说的产生。
    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

第一章  建安文学

    教学目的;掌握建安文学的特征,体会建安文人建功立业的精神。
    学时分配:5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关于建安文学
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三曹
(一)曹操
曹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曹操作品选讲
    分析《步出夏门行》二首《观苍海》、《龟虽寿》和《短歌行》(对“酒当歌”)。
    (二)曹植
    曹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曹植作品选讲
    分析前期代表作《白马篇》和后期代表作《野田黄雀行》
    选读《步登北邙坡》、《美女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
    (三)曹丕
    曹丕的诗歌创作
    曹丕作品选讲
    简析七言诗《燕歌行》其一
第三节  建安七子
    (一)王粲
1、王粲的生平和创作
    2、王粲作品选讲
    分析《七哀》其一(“西京乱无象”)
    选读《登楼赋》
    (二)陈琳
陈琳的生平
陈琳作品选讲
分析《饮马长城窟行》
第四节  其他作家诗文
选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蔡琰的《悲愤诗》

第二章  正始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正始文人的苦闷情怀。
    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关于正始文学
    第二节  阮籍、嵇康
    (一)阮籍与稽康政治态度及文学创作
    (二)阮籍与嵇康的作品选讲
    分析阮籍的三首《咏怀》诗(“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一日复一夕”)。
选读嵇康《幽愤诗》、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三章  西晋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西晋文学的概貌,掌握西晋文学雕琢的特点。
    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西晋文学概说
    第二节  陆机
第三节  左思
    第四节  刘琨
     
第四章  东晋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东晋文学玄言的特征。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东晋文学概说
第一节        郭璞及其《游仙诗》

第三章 陶渊明

教学目的:掌握陶渊明淡泊情怀和诗歌淳厚平淡的特征。
学时分配:5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陶渊明的时代、生平和思想
(一)        陶渊明生在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
(二)        在黑暗动荡时代,陶渊明怀着济世壮志,从二十九岁步入官场,之后十三年仕隐无常,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官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六十三岁病逝于家中。
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        诗作主要写于归隐之后。
(二)        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主要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也以幻想“乐土”表示了对战乱贫困的封建社会的抗议;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四)        陶诗也表现了一定的消极思想。
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        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创造了平淡与淳美统一的艺术风格。
(二)        情、景、理的合谐统一。
第四节        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一)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二)        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三)         “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
第五节        陶渊明作品选讲
分析《归园田居》三首(其一、其二、其三)、《饮洒》二首(其五、其九)
选读《移居》二首(其一、其二)、《乞食》、《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桃花源记并诗》

第四编  南北朝文学(17学时)

第一章  刘宋文学

教学目的:掌握刘宋文学孤傲的情怀和山水诗风格特点。
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晋宋之际诗文风气的嬗变
第二节         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
第三节         颜延之谢庄
第四节         鲍照
第二章   永明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永明文人重亲友之情的特点和永明诗风。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永明体的兴起
第二节         谢眺和他的新体诗
第三节         沈约和他的文学主张
第四节         孔稚珪和齐代其他作家

     第三章    梁代前期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梁代前期儒学中兴的时代特点,文学的风格特点。
学时分配:1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何逊、吴均、柳恽
第二节        萧统与《文选》

                                 第四章  梁陈宫体诗

教学目的:了解宫体的特点,理解宫体的文化内涵。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宫体诗的出现
第二节         宫体诗代表作家
第三节         徐陵和《玉台新咏》
第四节         宫体诗的评价

                        第五章  由南入北的作家

教学目的:掌握庾信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及心态的转变。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庾信
第二节         颜之推和《颜氏家训》

                               第六章    南北朝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北朝文学概貌
学时分配:1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北朝文学概说
第二节         北地三才

                               第七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及其差异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一)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南朝乐府民歌多是情歌,反映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生活,反映了恋爱和婚姻的不自由。
(二)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体裁短小,多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广泛运用双关隐语。
(三)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生活,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歌咏北方民族尚武精神,反映爱情生活,描写北国风光和游牧生活。
(四)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题材广泛,语言质朴,表情直率,风格豪放,句式多样,和南朝民歌风格大异。
(五)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地位和影响
形式主义的对立面,五言绝句的源头,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南朝情歌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六)作品选讲
分析《木兰诗》
选读:南朝《闻欢变歌》、《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丁督护歌》、《读曲歌》、《那呵滩》
北朝《企喻歌》(“男儿可怜早”)、《隔谷歌》(之一、之二)、《雀劳利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企喻歌》(“男儿欲作健”)、《李波小妹歌》、《地驱乐歌辞》(“驱羊入谷”)、《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健儿须快马”)、《敕勒歌》

第八章  南北朝的骈赋、骈文、散文

教学目的:了解南北朝骈赋、骈文、散文的特点。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一)南北朝的骈赋、骈文
(二)南北朝的散文
(三)作品选讲
选讲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注》(“自三峡……泪沾裳”)
选读鲍照的《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江淹的《恨赋》、《别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庾信的《哀江南赋》。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概况。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中国古代小说溯源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
(二)历史传说向小说的过渡。
第二节  志怪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干宝的《搜神记》
(三)其它志怪小说
第三节  轶事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三)其它轶事小说
第四节  魏晋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为唐宋传奇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开导了笔记小说的先路,为后世戏剧、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
第五节  作品选讲
选读《列异传•宋定伯捉鬼》、《搜神记•三王墓》、《世说新语•王蓝田性急》。
   
第五编  隋唐五代文学(36学时)

概论
隋唐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特别是唐高祖李渊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唐太宗李世民,继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固政权起很大作用,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外因。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内因。

第一章  初唐四杰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四杰生平:“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之浪漫,遭遇悲惨。”(闻一多语)
重点介绍王勃生平;重点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两条感情线索的交互发展,决定了此诗健康、向上的基调。杨炯与《从军行》。
骆宾王与《在狱咏蝉》。
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远眺》。
四杰诗作虽未能脱尽六朝绮靡文风,然而,能初步突破诗歌只描写宫庭、贵族生活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诗歌的领域,开始具有唐诗的气派,五律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初步定型。


第二章  陈子昂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陈子昂的创作和理论主张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四杰之后,正式举起诗歌革新的旗帜,以坚决的态度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表现了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
陈子昂的生平:早年“任侠使气”,中进士后,上书论事,曾两次随军出塞,因受主将压抑而去职还乡,后遭政敌迫害死于狱中。
陈子昂的思想:政治上的远大抱负。“请息兵”,“请措刑”的政治主张。
陈子昂的创作:感遇诗《丁亥岁云暮》。
重点分析《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的理论:《感遇诗》“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
  
第三章  山水田园诗派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价值。
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山水田园盛行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山水田园诗应运而生。
孟浩然生平:早年在家隐居读书,四十岁后到京求仕,未如愿,经过一段漫游后又回乡,一生清淡寡居。
孟浩然的创作:分析《过故人庄》,串讲《春晓》。
王维的生平:早年关心社会现实,向往开明政治,由于张九龄的罢相,李林甫擅权,他在40岁以后就过上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更加消极。“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是其处世哲学。
王维的创作:也以40岁为分界线,划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分析前期作品《观猎》。
分析后期作品《山居秋暝》。
选讲篇目: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春晓》。
          王维《观猎》、《少年行》、《送元二使安西》、《老将行》、《山居秋暝》、《渭川田家》。

第四章  边塞诗派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边塞诗兴盛的原因:盛唐社会,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新的局面吸引着有志之士,跃马边疆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应运而生。
岑参生平略述;分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岑参的诗,气势磅礴、雄奇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特点。
高适生平略述;分析《燕歌行》。
王昌龄与王之涣:生平简介。分析王昌龄《出塞》,介绍王昌龄的创作特征,“深情幽怨,意旨微茫。”分析王之涣《登鹳雀楼》。
选讲篇目,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
高适《燕歌行》、《封丘作》。
王昌龄《出塞》、《从军行》、《闺怨》。

第五章  李白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时分配:6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生平:李白出身富而不贵。学习从方术入门,博涉百家,未受过正规的儒学教育,习辞赋,好剑术,慕神仙。二十六岁离乡远游。胸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其生活理想是“功成身退”。
生平的三个重点:1.李白的籍贯问题;2.供奉翰林与赐金还山;3.从永王李璘东巡。
思想:由于李白的家世,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庞杂的思想。1.封建市民的思想。2.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思想。“功成身退”将二者统一起来了。3.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李白思想中的糟粕。4.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非政治家。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李白的创作继承了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丰富发展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浪漫主义这一流派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1.主题的现实内容与非现实情节的结合。2.很少详尽地描写生活过程。3.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
重点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
串讲:《古风》“西上莲花山”、《行路难》、《月下独酌》、《赠孟浩然》、《赠汪伦》、《嘲鲁儒》。
选讲篇目:《古风》“西上莲花山”“大车扬飞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永王东巡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第六章  杜甫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时分配:6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杜甫生平和思想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长安十年(35-44岁)。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4.“漂泊西南天地间”(49-59岁)。
重点讲述杜甫的生活道路对其创作的影响。杜甫的创作,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艰难坎坷的生活,玉成了杜甫,使其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创作,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广度”从略,参见文学史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概述部分。
深度:剖析社会现实的尖锐性;对时局的敏感与预见;对战争的清醒认识。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介绍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成熟、高超的艺术技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现了杜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生命线,正是这条生命线,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批判现实的力量,具有真正的思想价值。《三吏》、《三别》表现了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特征:1.深刻、冷峻的解剖现实。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3.选材的典型性与真实的细节描写相结合。五律《春夜喜雨》,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表现了“律中鬼神惊”的高超技巧。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甫继承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推向一个比较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对中晚唐的新乐府运动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一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选讲篇目:《望岳》、《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第七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宗旨及创作实际。
学时分配:4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原则,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加者。
概括地说:乐府诗,自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文人的摹拟创作,再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写时事,三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其间,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他与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共创新乐府,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一曰讽谕诗,二曰闲适诗,三曰感伤诗,四曰杂律诗。以白居易44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划分前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后期志转消沉,“独善其身”,写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其中,白居易最重视的是讽谕诗。重点介绍讽谕诗。
重点分析《上阳白发人》,串讲《卖炭翁》、《钱塘湖春行》。
第三节  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篇脍炙人口而内容又极为复杂的叙事诗。
(一)古今岐说述评。
(二)《长恨歌》的基调是婉而讽。
(三)回答几个问题:1.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评价,为什么说“时之所重,仆之所轻”?2.白居易为什么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3.“一篇长恨有风情”该如何理解?
选讲篇目:《重赋》、《杜陵叟》、《轻肥》、《卖炭翁》、《上阳白发人》、《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

第八章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古文运动的内容及韩愈、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作用。
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中唐社会中一部分地主知识分子为挽救社会危机,巩固唐王朝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改革,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
古文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由秦汉的古文到魏晋南北朝的骈体,再到韩柳的古文,走了一个由散到骈再到骈散结合的过程,恰巧走了一个“之”字。古文运动不是重复秦汉古文而是一种新的发展。
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
古文运动的成就及影响
第二节  韩愈和他的散文
(一)韩愈的生平、思想、创作
(二)重点讲述《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
第三节  柳宗元和他的散文
(一)柳宗元的生活体验及其创作。
(二)重点讲述:《永州八记》,具体分析《小石潭记》、《小丘记》,综合介绍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选讲篇目:韩愈《师说》、《原毁》、《讲学解》、《送董邵南序》、《杂说•马》、《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捕蛇者说》、《三戒》、《蝜蝂传》、《小石潭记》、《小丘记》、《小石城记》、《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

第九章  中唐其他诗人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唐其他诗人的创作实际情况。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刘禹锡的生平与创作
重点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二节  李贺生平及创作
重点分析《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选讲篇目: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怀古》、《竹枝词》、《浪淘沙词》。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

第十章  杜牧、李商隐及晚唐现实主义诗派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晚唐现实主义诗派的创作实际。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杜牧生平及其作品
第二节  李商隐生平及其作品
第三节  唐末社会概况及现实主义诗派
串讲皮日休《橡媪叹》、聂夷中《田家》、杜荀鹤《山中寡妇》、黄巢《不第后赋菊》。

第十一章  唐传奇与唐五代词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唐传奇及唐五代词的作品特色。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唐传奇繁荣的原因及思想、艺术简介
兴盛原因:1.都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丰富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科举考试“温卷”之风的盛行。3.唐代各种文学形式的普遍繁荣,诗、文、小说出现了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倾向。4.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及轶事小说的传统。
传奇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初盛唐是兴起时期,中唐为鼎盛时期,晚唐时传奇创作仍很丰富,但开始脱离现实,艺术上趋于粗俗。
传奇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爱情主题的作品,如《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描写仕途坎坷、官场黑暗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河太守传》;反映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传》、《长恨歌传》;描写侠义刺客的《聂隐娘》、《无双传》、《谢小娥传》等,还有描写鬼怪、神仙的《古镜记》等。
唐传奇作家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对现实生活精细描绘,注重人物性格、心理描写,细节真实,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语言采用散文古体,也吸收民间口语及骈文的技巧,并插入大量诗词。
第二节  唐、五代词
温庭筠与花间词派:
温庭筠生平。怀才不遇,生活放浪。其词内容狭窄,多写妇女,寄寓自己失意情怀。
艺术上描写细腻,真切,善于创作意境。如《望江南》(梳洗罢)等篇。
花间词派:晚唐五代时,西蜀少蒙战乱,统治者淫乐成风。西蜀的一批词人,把温庭筠词封为正宗,极力推崇、仿效,形成花间词派,主要写男女相思、离别,绮罗香泽,内容空虚,追求词藻,形成唯美主义词风。
李煜和南唐词:
李煜是南唐后主,是一个屈辱图存、苟安享乐的风流天子。前期词作,近花间派;亡国被俘,有故国之思,写了一系列感情真挚、沉痛的词,如《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等。


第六编  宋代文学(30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宋代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概况。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概述
(一)社会历史概况
宋代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宋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恢复,工商业繁荣,都市兴起;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促使农民起义的不断发生,也促进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变法革新;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理学盛行,书院设立,书籍大量刊行。
(二)文学发展概况
宋代是一个在文学上多方面丰收的时代,又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作用。重点介绍诗词的创作在宋代获得长足进展的原因,以及主要流派和成就。介绍宋代诗文创作成就;文言小说趋于衰落,白话小说的兴起及成就。
  
第一章  宋初文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宋初文学概况,了解西昆派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介绍西昆派的诗文。
(二)介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概况。
(三)王禹偁及其作品。
1.生平简介。
2.为反对西昆派而提出的有益的文学主张及其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滥觞”作用。
3.讲解《对雪》。
串讲全诗。与白居易《村居苦寒》进行对比。本诗反映了宋代社会现实,作者进行了恰切的自责;在表现手法上着重分析其布局、具体描绘及用词、造句。

第二章  北宋作家(上)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北宋范仲淹、晏殊等作家的创作情况。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范仲淹
(一)生平简介。
(二)讲解作品
《渔家傲》(塞下秋来):串讲全词;把边塞生活引入词作;写景与抒情既有侧重又紧切结合。
《岳阳楼记》:串讲全文;忧国忧民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从不同季节、不同角度写洞庭湖景色;骈散兼行的语言。
第二节  晏殊
(一)生平简介
(二)讲解作品《浣溪沙》(一曲新词)。串讲全词;简要介绍历来对此词的评价;着重分析其内在哲理;句子安排别致,语言自然流畅。
阅读篇目:《破陈子》(燕子来时)。
思考题:
你对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如何理解?
第三节  柳永
(一)生平简介:与社会下层人们的交往,仕途失意,死后的凄凉景况。
(二)讲解《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串讲全词。此词感情抒发细腻曲折,善于用“领字”。
(三)简介柳永“慢词”发展上的作用。简介柳永词的传播及影响。
(四)简介柳永描写煮盐工人生活的诗篇《煮海歌》。
阅读篇目:《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
  
第三章  欧阳修与王安石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欧阳修、王安石等作家的创作情况。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欧阳修
(一)生平简介:刻苦学习,从政谨慎,晚年政治进取心减弱。
(二)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1.理论上的建树;2.创作上的典范;3.提倡革新、提拔后学。
(三)讲解《画眉鸟》(略讲)。着重体会其诗歌意境及作者情趣。
(四)讲解《踏莎行》(候馆梅残)。串讲全词。与李煜词比较,着重体会其写愁名句之特色:眼前实景;表现愁思之无穷无尽;用词形象、秀丽。简介对此词的两种不同体会。
(五)简介其富有现实意义的诗篇《食糟民》。
阅读篇目:《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蝶恋花》(庭院深深)。
思考题:
1.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的贡献;2.欧阳修诗词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王安石
(一)生平简介:简要经历;对变法的简单评介
(二)进步的文学主张。(《与邵学士书》及《上人书》中的主观点)。
(三)讲解《答司马谏议书》。串讲全文。此文起了宣传革新、反对保守的作用。着重分析在论辩上的一些特点:1.组织严密、层次清楚;2.掌握主动权;3.繁简得当;语言上针锋相对、句式多变。
(四)简介王安石议论文的成就。
(五)讲解《书湖阴先生壁》。
着重分析其表现手法。
阅读篇目:《河北民》、《泊船瓜州》、《桂枝香》(登临送目)、《游褒禅山记》。
  
第四章  苏轼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创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生平和思想:少年时的教育,对变法革新的态度和转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幸遭遇,任地方官时的德政,儒道佛杂揉的思想,旷达的性格。
(二)文学史上的地位:北宋第一位大作家,词诗文都有很高成就,开创了豪放词风,开拓了抒情小品的写作领域,文学理论上也有建树。简介老一辈革命家对苏轼的喜爱,简介当前苏轼研究情况。
(三)苏轼的词
《江城子》(老夫聊发):串讲全词。这是作者第一首豪放词;全词充溢豪壮奔放的情感;其中隐含苍凉之感;首句为全词“张本”。
《江城子》(十年生死):串讲全词。作者把死者作为有“知”的对象来描写;现实、梦境、遥想错综地交织在一起;抒情婉转、细腻。
《念奴娇》(大江东去):串讲全词。豪放词之代表作;豪放表现在写景、写战争场面上,也表现于格律的突破。
《定风波》(莫听穿林)(略讲):重点介绍其双关语的运用及格律特点。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略讲):此词体现了苏轼思想感情中孤独、寂寞的一面;介绍古代对此词的不同理解,说明不可穿凿附会。
(四)苏轼的诗
《荔枝叹》:介绍背景,串讲全诗。着重分析其思想意义及战斗性;使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语言平实口语化。
《望湖楼醉书》(略讲):从诗题理解诗意;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景色的急剧变化。
(五)苏轼的文
《前赤壁赋》:介绍背景、串讲全文。此赋表现了作者理想、追求和苦闷;通过主客问答方式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写景、记游、怀古、伤今、抒情为一体;全文围绕水、月、风展开;比喻的运用。介绍《赤壁赋》的影响。
阅读篇目:《水调歌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簌簌衣巾)、《游金山诗》、《吴中田妇叹》、《饮湖上初晴后雨》、《答谢民师师书》。

第五章  北宋作家(下)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北宋家贺铸、秦观等的创作特色。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贺铸
(一)生平简介。
(二)讲解《青玉案》(凌波不过):串讲全词;分析上下片的关系;结尾三句是写愁名句,分析其特色。
第二节  秦观
(一)生平简介
(二)秦观的词
《踏莎行》(雾失楼台):简介背影及串讲全篇;抓住第七句理解全词;运用多种手段写愁.
《鹊桥仙》(纤云弄巧);此词突破了传统之见;充分利用格律特点为内容服务.

第六章  李清照

教学目地: 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前后期创作的异同.
学时分配: 2学时
教学环节: 讲课
(一)生平事迹: 生活情趣爱好;不幸的遭遇(结合串讲《金石录后序》片断)
(二)一位难得的女作家: 创作成就; 前后期不同风格 ; 后人的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三)前期作品
《如梦令》(昨夜雨疏):串讲全词. 词本韩渥之《懒起》,但大大超过了它; 特点是句子间的跳跃性;格律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炼字。
(四)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串讲全词.如何理解李清照的愁,个人凄苦又带有一定的社会性.重点分析其叠字的运用特色,语言平易如流水,含不尽之意.四处用反问.
(五)具有豪放词特征的《渔家傲》(天接云涛). (略讲): 串讲全词.关于此词写作年代的两种看法;看出李词风格之多样化.
阅读篇目: 《醉花阴》(薄雾浓云)
  
第七章  南宋作家(上)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张孝祥、杨万里等南宋作家的创作情况。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        (一)      爱国词人张孝祥、张元干。
    1、生平及创作情况简介。
    2、简析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二)杨万里、范成大。
    1、杨万里生平及“诚斋体”简介。
    2、略析杨万里的诗《闲居初夏午睡起》。
    3、范成大生平及其田园诗简介。
4、简析《后催租行》。

第八章  陆游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陆游诗歌的特色。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生平:刻苦学习,科举受挫,积极主张北伐抗金。
    (二)文学史上的地位:多产作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及浪漫色彩;取得成就的原因(爱国思想、丰富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对前人的继承借鉴);对后世的影响。
    (三)陆游的爱国诗篇
    《三月十七日醉中作》:串讲全诗。诗歌抒发了报国无路的悲愤;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对比性;全诗起伏曲折,善于用气氛烘托心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略讲):串讲全诗。通过诗题理解全诗;全诗感情深刻动人。
    《书愤》(略讲):串讲全诗。重点分析第二联(内容、对仗、名词组句)。
    (四)陆游的抒情写景诗
    《游山西村》:串讲全诗。别具一格的农村诗;各句间安排巧妙;第二联是传诵的名句一流水对,强烈的对比性和概括性、典型性,对前人的借鉴。
    《剑门道中遇微雨》(略讲):串讲全诗。“不是风神跌宕诗”――从创作背景及同时期的作品来理解。
    (五)陆游的散文。
    《跋李庄简公家书》(略讲):简介李光,串讲全文,简介陆游的散文。
    (六)陆游的爱情词
    《钗头凤》(红酥手):介绍陆游的爱情悲剧:串讲全篇;利用词调格律特点来表达难言之苦衷;反衬与双关的手法。串讲《沈园》二首及简介《十二月二日梦游沈氏园亭》。
     阅读篇目:《诉衷情》(当年万里)、《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梦从大驾亲征……》、《临安春雨初霁》、《示儿》。
   
第九章  辛弃疾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特点。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生平:幼年时家庭的教养,青年时期的抗金准备;组织义军、捉拿叛徒、投奔南宋;报负不得施展;任地方官;镇压茶商军;编练飞虎军;退隐。
    (二)爱国词
    《水龙吟》(楚天千里):串讲全词。表现了忧怀国事、年华虚抛、路无知己的感叹;感情含蓄、沈郁、深厚;步步深入地揭示自己的情感;多种句式的运用。
    《清平乐》(绕床饥鼠)(略讲);串讲全词。重点分析格律与用韵如何服从于内容和主题。
    《破阵子》(醉里挑灯):串讲全词:特点是“壮”;结构布局上的特点;简介旧时对此词的歪曲。
    (三)农村词
    《西江月》(明月别枝):串讲全词。此词既写景又写人;写景包含叙事、抒情;动词的省略,名词大量运用,数词、量词、方位词的运用。简介辛弃疾农村词的成就。
(四)以写山水景物见长的词
    《沁园春》(叠嶂西驰):串讲全词。着重分析其写景特色(写出了景物的生命、感情、风格);写景手法(个人与景物的结合,比的手法等)。
    (五)别有寄托带有婉约风格的词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串讲全词,由词题来理解词意;分析词的寄托;以婉约的风格写对国家大事的感慨;全篇使用借喻;词中虚词的运用。
    《青玉案》(东风夜放)(略讲):串讲全词。并非爱情词;词中的寄托;写景绮丽,写变化中的动景。
    (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开拓了词的境界;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具有多样的风格;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南宋词的高峰;对后世的影响。
    (七)简介辛派词人陈亮、刘克庄。
    阅读篇目:《菩萨蛮》(郁孤台下)、《丑奴儿》(千峰云起)、《清平乐》(茅檐低小)、《鹧鹄天》(壮岁旌旗)、《永遇乐》(千古江山)。
      
第十章  南宋作家(下)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姜夔、文天祥等南宋作家的作品。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姜夔
    (一)生平简介。
    (二)简析姜夔词的特色。
    (三)姜夔的作品。
    《扬州慢》(淮左名都):串讲全篇;“词序”的作用,用典的独到之处。
    第二节  文天祥
(一)结合《指南录后序》介绍生平。
(二)文天祥的作品
    《过零丁洋》(略讲)。串讲全诗。至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地名的巧妙运用。


第十一章  金代文学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金代文学的概况。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元好问
    1、生平略介
2、元好问的诗《外家南诗》,(略讲);家国兴亡的身世之感,抚今追昔的手法。
3、略介其论诗绝句。
(三)《西厢记诸宫调》简介
注:有关词的格律常识在每个新词调出现时介绍。


第七编  元代文学(16学时)

    概述(2学时)
金与南宋对峙之际,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强盛,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起,中经窝阔台灭金,到忽必烈(元世祖)灭南宋,其祖孙三代,历七十余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大统一之帝国。
元王朝统治的近百年中,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经济方面
蒙古族以游牧为业,不事农业生产,故入主中原之初,不懂恢复和发展农业,到处圈占土地,改为牧场,任意驱赶农民,严重破坏了农村经济,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农民被迫流入城市,弃农学工,使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工商行业不断扩大,而元代统治者由于军事上的和生活上的需要,又比较重视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繁荣。
(二)政治方面
元代的政治极端黑暗,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政策,对汉人严加防范,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最高为蒙古人,其次为色目人(最早被征服的西域各部族人),等次不同,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规定了极不平等的待遇,蒙古贵族可以为所欲为,政府要职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汉人和南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受到种种歧视和压迫。
伴随各族歧视,元代统治者又将民众依其不同身份,分为十等,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将文人列入九等,仅在乞丐之上,反居娼妓之下,其如此受鄙视,社会地位之低下,可想而之,加之,元代又长期废弛科举制度,堵塞了文人进身仕宦之路。
由于元代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和实行森严的等级制度,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元代特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以及文人地位的急剧下降,对元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文化思想方面
经过长期的社会大动乱,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儒学(特别是理学)的力量被削弱,使作家的思想有所解放,敢于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大胆的见解。这为文艺领域的开拓,提供了思想基础。
少数民族文化和音乐的输入,与汉文化交融,给元代文学带来不同于其它时代的新特点。
(四)元代文学:以元杂剧的成就为最高,其次为散曲和南戏,后面将列专章具体讲述,元代诗文的成就不高,不作重点讲述。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元杂剧兴起和繁荣的概况。
    学时分配:1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杂剧的简述
    (一)元曲的名称及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元代,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元曲开始兴起和繁荣。所谓元曲,乃广义的称呼,实则包括两种文学体裁:一为剧曲,即元杂剧,乃戏剧之属;一为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乃诗歌之属。足以代表一代之文学,能与唐诗、宋词并称者,实为元杂剧,散曲无此成就。
    (二)杂剧的名称及渊源:杂剧之名,早在唐代即出现,但当时所谓杂剧,盖泛指各种技艺,并非纯粹之戏剧。迄至宋金,杂剧以诙谐调笔为主,杂以歌舞与滑稽之表演,犹不能视为正式之戏剧。直至元代由于各种条件已趋成熟,杂剧始成为一种固定的比较完备的文学体裁(戏剧)之专称。
    (三)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中国古代戏剧起源甚早,然发展缓慢,其滥觞于先秦之歌巫、优伶,中经汉代之百戏,唐代之歌舞戏(大面、钵头、踏摇娘)与科白戏(参军戏),到宋杂剧始成为带有调笑性质之短剧。金代院本(亦名杂剧)已初具戏剧规模,至元代则完全成熟,中国戏曲发展缓慢有各种原因,其中最主要者乃士人向以诗文为正宗,文化传统思想颇为固守,视戏剧、小说为“小道”,予以歧视。
第二节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一)元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对文学的重大影响,现实为杂剧创作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内容,并赋予杂剧积极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人民性。
(二)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市民对文化娱乐的要求,为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演出场所)和群众基础(大批观众)。
(三)元代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汉人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民分十等,儒居末流,又长期废弛科举,文人没有出路,迫使很多“门弟卑微”、“职位不振”而又“高才博识”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投身杂剧创作,形成了有才能的作家群,并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经过长期的社会大动乱,儒学(特别是理学)文化传统力量削弱,遂使一向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戏剧,蔚为大观。
(五)唐宋以来各种戏剧因素的发展,为元杂剧的产生、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传统上的借鉴,特别是金代的院本和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在戏剧和乐曲两个方面给元杂剧的兴起以最直接的影响。
第三节  元杂剧创作发展两个时期的总况
(一)元杂剧创作的前期,大致包括元代初期到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年间,在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成为杂剧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主要地区,这个时期,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元、白朴等大剧作家,并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有才能的作家群,给后代的戏剧创作以巨大深远的影响。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元杂剧创作的后期,大致包括元中叶至元代末期,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中心由大都转向临安(今杭州)。这个时期,没有再出现可与关、王比肩的大作家,虽然此期的郑光祖被称“元曲四大家”之一,其实逊色多矣。这是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期。
(三)元杂剧作家与作品总况:有元一代不到百年,有姓名可考之杂剧作家约有二百余人,有记载可查之作品约有七百三十余种,于此可见一代文学之盛。但流传至今天者,杂剧全本仅二百零八种,残本二十九种,一并算来不过二百三十七种,佚失大半,令人叹惜。
第四节  元杂剧的体制
(一)“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二)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用北曲演唱。
(三)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和“旦本”(由男主角唱者为“末本”,由女主角唱者为“旦本”)。
(四)杂剧演出的三要素:科、白、唱、综合歌唱、舞蹈、念白一体,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五)杂剧的角色的行当:末、旦、净、杂四大类。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
(六)杂剧体制的规范性及其束缚。
  
第二章  关汉卿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关汉卿的创作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一)关于关氏在籍贯、官职、出生年代等问题上的不同说法,及目前较通行的看法。关氏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所表现出来的自己的风貌和性格。
(二)根据关氏创作实践、生活特点可以认为他在当时就是一个颇负盛名的职业剧作家,他不仅是个多产的作者,而且还在丰富的舞台演出实践,和当时戏剧界有广泛的联系,有公认的领袖地位。
(三)关氏作品的现存状况,由于作者生平事迹和作品年代的不可考,对研究其思想和创作所带来的限制,无法具体说明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对创作的影响,无法探讨作家创作思想变化的历程。
第二节  关汉卿的代表《窦娥冤》
(一)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
1、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
2、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
3、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
4、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三)窦娥形象的意义: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四)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所获得的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五)结尾清官断狱,所表现的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第三节  关汉卿其他杂剧
简述《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杂剧。
第四节  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一)关杂剧塑造了众多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不同阶级和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和现实斗争,体现了充分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关杂剧歌颂了被压迫者的优良品质,赞扬了他们坚强不屈的反抗性和斗争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企图掌握自己的命运、渴望战胜社会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使杂剧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关杂剧艺术的完整性、独创性、戏剧性,和语言的质朴自然、本色当行,都是杂剧创作的典范。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西厢记》的内容和艺术。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王实甫以前崔张故事的演变
(一)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二)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完全保存了《莺莺传》的内容的倾向,只是将文言小说改变成韵散相间的讲唱体鼓子词。
(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否定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确立了崔张故事反对封建的进步主题,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否定父母包办,否定以妇女为玩物、维护男子特权的封建婚姻。
第三节  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
(一)王西厢加强了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化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二)王西厢充分发挥了戏剧艺术的特色和长处,使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的性格更丰富、更充实、更典型。
(三)王西厢克服了董西厢在作品的前半部单线描写张生的倾向,细致地描写莺莺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过程,突出了崔张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对立。
(四)张君瑞这一人物改变了前代文学作品中男子多负心汉的形象。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张生在爱情上始终如一的多情重义的性格,体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五)《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所获得的“天下夺魁”的美名,以及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节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一)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二)篇幅长而结构严紧,剧情虽系单线索而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
(三)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讽刺的喜剧气氛。
(四)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第四章  前期其他杂剧作家和作品(2学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和作品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白朴和马致远
    (一)白朴的代表作《墙头马上》。故事的来源及在宋元时期的广泛影响。在描写婚姻爱情剧中的特色:女主人公李千金在要求婚姻自主方面更主动、热情、泼辣、自信和坚定。
    (二)白朴的名剧《梧桐雨》。作者立意不明,思想混乱。历来称道这一作品,主要是因为它的词曲优美及长于抒情。
    (三)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关于民族感情的主题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艺术特色:悲剧气氛的渲染,文辞优美,强烈的抒情性。
    (四)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所表现的消极创作倾向,及其中透露出来的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和对官场黑暗的指责。神仙道化剧盛行的原因和马致远的创作在元剧同类作品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其他作家
    (一)关汉卿的“莫逆之交”杨显在当时戏剧界的重要地位。他的《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所描写的男子富贵易妻,反映了封建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二)创作力极为旺盛的青年作家高文秀。他的《黑旋风双献功》对李逵的形象的描写,具有粗人而细心用计的幽默特色。《保成公径赴渑池会》所塑造的蔺相如的形象,具有不畏强暴、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私仇、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封建政治家的特色。
    (三)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所表现的进步主题,肯定和赞扬梁山义军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李逵性格体现了梁山英雄的共性和他独特的个性。作品中用误会性的矛盾,刻划人物性格,既真实又具有喜剧特色。以《李逵负荆》为代表的水浒戏,对长篇小说《水浒传》成书的影响。
    (四)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所极力描写的受迫害者的复仇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作品颂扬了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正义精神,使作品充满了悲壮气氛,表现了壮烈的悲剧美。
    (五)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和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是元剧中两个较好的人神结合的爱情戏。以浪漫主义手法批判了家长制婚姻,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幸福的大胆追求。
     

第五章  后期杂剧作家和无名氏的剧作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元代后期杂剧作家创作。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二)郑光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题材来源,作品用“离魂”这种幻想的形式发展了西厢故事的“私奔”的情节,强调了“形”、“神”的矛盾,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的胜利,《王粲登楼》抒发一知识分怀才不遇的愤懑,在元代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三)宫天挺的《死生交范张鸡黍》,歌颂了生死不渝的友谊和信义,对不学无术而又追逐名利、卖友求荣之辈的指责,具有明显的讽刺现实意义。
    (四)元杂剧中无名氏作品的现存状况。无名氏作品对现实的广泛反映和表现出来的复杂倾向。《陈州粜米》在现存无名氏作品和元代公案戏中的代表性。《陈州粜米》对权贵势要之家和人民尖锐对立的深刻揭露,作品塑造了不避艰险、决心为民除害的包公形象,在现存元代包公戏中是最真实、生动和富于个性的。封建官府昏暗和大量冤狱,使包公戏和公案戏盛行一时。
     

第六章    元代南戏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元代南戏创作情况。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茧自缚南戏简介
(一)南戏的兴起和发展。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地方性剧种。北宋末年始流行于浙江温洲一带,故称温洲杂剧或永嘉杂剧。至南宋则盛行一时,元灭南宋后曾一度衰微,至元末再度复兴,并流传到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的声腔,而后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剧种。南戏上承宋词,下开明代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南戏艺术形式的特色;在结构上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每本戏开始由副末开场,说明全剧大意,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每出戏完有下场诗,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限一韵到底,也不限一人主唱,可互唱、合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三)宋元南戏现存状况:可以考见的宋元戏文名目共一百六十七种,其中有传本者十五种,全佚三十三种,辑得零星曲词者一百一十九种。
(四)最早的南戏戏文:只留下剧目的有《赵贞女》、《王魁》二种,现有剧本流传下来的以《永乐大曲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最早期剧本。早期南戏中男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心汉,是对封建社会中由男子特权和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的反映。
第二节  元代四大传奇(2学时)
(一)         元代末期,南戏复兴,大型剧作相继问世,《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被称为“四大传奇”,又称“古戏四大家”。艺术性虽不甚高,但故事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
(二)         《拜月亭》为四大传奇中之佼佼者,艺术成就较高,此剧系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背景下来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对王瑞兰的形象塑造,亦相当成功。
  (三)其他三剧:《荆钗记》在思想倾向上和《本厢记》的异同;《白兔记》对长期流传
的民间故事的再现以及作品所表现的浓厚的因果报应思想;《杀狗记》对“洒肉朋友”的无
赖心理和卑劣行为的充分揭露,作品具有一定的劝戒作用,有极富表现力的说白,又杂有令
人生厌的封建说教。
第三节  高明的《琵琶记》
(一)        作品保持民间创作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倾向;蔡家的遭遇说明科举取士在民间所
造成的家庭悲剧;赵五娘对公婆的孝行,她的行为体现了普通平民妇女善良、勇于自我牺牲的好品质。
(二)        作者从宣扬封建教化出发,改编民间创作,加强了作品的封建性;从根本上改
变了蔡伯喈的形象,为他开脱罪责,硬把他写成全忠全孝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赵五娘的性格越来越不真实,牛女的性格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是作者封建概念的图解;牛相专横逼婚有典型意义,但他的转变没有根据,作者对人物的改造设置,都是为了达到一夫二妻和一门孝义受旌表的大团圆结局。这种脱离现实的虚构和封建说教没有任何说服力。其思想内容比起早期戏文《赵贞女》来,相差甚远,此剧被称为南戏复兴之祖,历来评价过高。
  (三)作品的艺术特色:根据人物的地位和处境不同,有的曲辞朴素、本色,具有感人
的悲剧气氛,有的华丽、典雅,具有富贵气;关目安排双线进行,起到了对比作用,突出了
戏剧冲突,加强了悲剧气氛,对南戏结构的日趋完善,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第七章  元代散曲及诗文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元代散曲及诗文创作。
    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散曲――元代诗歌的新样式
    (一)在宋、金民间俗俚和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元散曲的兴起。
    (二)散曲的种类:以一支曲子为单位、每支独立、形式短小、使用方法方便的小令;至少以两支同宫调的曲牌相联缀,结尾处有尾声的套曲。
    (三)散曲在形式上的特色:句式上增加衬字,极尽长短句之能事,使句法活泼、生动、接近口语,语意也复杂;在用韵方面平、上、去三声通押,一韵到底,可重复用韵。
    第二节  元代主要散曲作家和作品
    (一)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的散曲。
    (二)马致远散曲的现存状况。《天净沙――秋思》用色彩暗淡的萧索秋景来衬托天涯游子的断肠之思,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效果。《般涉调•借马》用讽刺、诙谐的笔调,塑造了一个爱马如命者的形象,开拓了散曲反映生活的境界。《双调•夜行船――秋思》套曲,将咏史、叹世、归隐几种内容自然结合起来,表现有志难伸的悲哀,对争名夺利的厌倦,对人我是非的逃避,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是他散曲创作的主导倾向。思想虽有消极的一方,但艺术性甚高。马致元为散曲中的大家,对后世影响颇大。
    (三)睢景臣的“制作新奇”、立意新颖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曲,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神圣威严的虚伪面目的揭露,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是散曲中别具风格颇为少见的佳作。
    (四)散曲发展到后期,许多作家的作品内容既远离现实,语言也愈来愈追求典型工丽,逐渐丧失前期散曲朴素自然的特色。张可久、乔吉的散曲创作,是这方面的代表。
    第三节  诗文概况
    (一)元代诗文内容贫乏,题材狭窄的总趋势。
    (二)元代初期由于长期战乱和民族歧视,在个别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故国之思。元末社会动荡,危机加深,少数作家所写的暴露现实和讽刺时政的作品。
      

第八编  明代文学(18学时)

                         第一章    明前期文学

教学目的:介绍明代前期文学概况,评介明前期诗文。
学时:2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金代文学的概况。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明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学概况
(一)         朱元璋统一国家,建立明朝封建政权后,在经济上采取一些休养生息的措施,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         改革吏制,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以高压手段,残酷屠杀文臣、武将;以严酷的文网,迫使文人就范。
(三)         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钳制文人的思想,网罗组织知识分子编纂大型类书,以加强文化思想统治。
(四)        (四)      明前期文学突出的成就是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经过长期流传而加工创作成书。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而戏曲和诗文则成就不高,出现了一些宣扬封建道德、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杂剧和诗文。
第二节  明前期诗文
(一)明初三大诗文作家:宋濂、刘基、高启
宋濂:《秦士录》
刘基:《卖柑者言》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二)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三)于谦和他的诗

第二章          三国演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
(一)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及南朝宋人裴松之的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二)唐宋以来民间“说三分”,舞台上演出的三国戏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大量的素材。
《全三国志平话》从内容到结构已比较完整。
(三)罗贯中在已有史料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三国通俗演义》。
(四)三国演义的修改和版本。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二)作品集中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尖税复杂的斗争,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贪婪残暴,阴险狡诈的反动本质。
    (三)作品生动地描写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战争,比较客观地揭示了战争规律,读者可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作品表现出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历史唯心主义的天命观,英雄史观和封建的忠义观念。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人物分析
    (一)曹操:这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奸雄”的典型。这一形象既表现出作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汉末斗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又概括了地主阶级贪婪的权势欲和奸诈、阴险、残忍的本性。
    (二)刘备:这是一个“仁厚爱民”的好皇帝典型。他深怀治野心,同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三)诸葛亮:这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贤相”的典型和智慧的化身。作为“贤相”他有着浓厚的忠君观念;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政令严明,知人善任,在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出超人的智慧。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作者在安排人物的出场,在刻划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人物的个性上都有创造和独到特色。
    (二)战争描写:作为描写战争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汉末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战争的规律,作者着重表现了战争中策略和智慧的斗争,变化多端的战争场面,从而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
    (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三国演义既注意了历史真实的原貌,又不受历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加工,使情节丰富,人物更典型。
      
第三章  水浒传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水浒》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学时:2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水浒传的作者和成书
    (一)《宋史》等关于宋江起义军情况的记载为《水浒传》创作提供了一些资料。
    (二)南宋时说话有说水浒英雄故事的。元朝的《大宋宣和遗事》中的人物、故事已勾勒出《水浒传》的轮廓。宋末元初画家龚开为宋江三十六人画像写《宋江三十六人赞》,元代杂剧水浒戏的演出也都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施耐庵在已有史料和民间创作及传说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水浒传》。
    (四)《水浒传》的版本,版本的两个系统,金圣叹删改本。
    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一)深刻揭露了以高俅为首的封建官吏、地主豪绅贪赃枉法,期压鱼肉百姓的罪恶,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揭示出“乱由上作”,“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
    (二)热情歌颂了粱山起义军英雄的斗争精神和他们由个人反抗、最后走上梁山造反的战斗历程。
1、李逵:这是一个出身很苦,造反最彻底,作战最勇敢的英雄典型。
2、林冲:这是一个有社会地位,由安分守己,对强权忍让,而遭到迫害,最后走上造反道路的典型。
(三)《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作品既歌颂了梁山义军的造反精神,又肯定了以宋江为首的投降活动。同时还通过梁山义军受招安投降后的悲剧结局,揭示出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军必然失败的规律。
宋江这一形象就具体体现出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完整、严谨的结构:《水浒传》以人物传记式的连绵起伏的布局,由挥写一个个英雄的造反,而前后聚义梁山,表现了农民起义斗争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展现了起义斗争的广阔背景和画面。
(二)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作者善于紧扣人物的社会地位表现其思想、个性;善于在对比中表现人物的个性差异;善于在传奇式的矛盾斗争中来展示人物性格。


第四章  明中叶文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中叶文学,并对这一时期文学现象作出评价。
学时:4学时
第一节  明中叶政治、经济和文学概况
(一)1435年英宗继位,明朝进入中衰时期。蒙古族入侵,英宗被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农村破产,农民纷纷起义。
(二)明中叶后政治腐败,皇帝昏庸荒淫,宦官专权,特务统治加强,统治阶级内部党派斗争尖锐、激烈。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市民斗争的兴起。
(四)明中叶诗文创作中提出许多主张,但成就不大。复古主义文风占了统治地位。戏曲和小说又有新的发展,除了历史的、神话的题材以外,还以现实斗争为题材,及时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斗争,对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的束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
第二节  明中叶诗文
(一)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他们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反对“台阁体”盲目的从形式上模拟古人。
(二)唐宋派:以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反对复古文风,主张“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公安派:以袁宏道等“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与复古派针锋相对,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李贽也提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进步主张。
(四)民歌等民间文学的繁荣和采集、编选,冯梦龙的《挂枝儿》和《山歌》。
第三节  明中叶戏剧
(一)杂剧、明中叶后由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而形成南杂剧。康海的《中山狼》,徐渭的《四声猿》。
(二)昆腔的兴起,传奇的大量出现。王世贞的《鸣凤记》以时事写传奇,开创了用戏剧反映当代政治斗争、政治事件的先例。
(三)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戏剧理论主张。
第四节  明中叶的长篇小说
(一)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大量涌现,但有文学价值的不多。
(二)神魔小说创作风靡一时,《封神演义》的思想成就和局限。
(三)《金瓶梅》的认识价值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西游记》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已熟悉的西游记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并结合明中期思想解放思潮来分析。
学时: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吴承恩的生平思想
(一)吴承恩出身于一个仕宦世家没落的小商人的家庭里,少年就以文鸣于乡里,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二)一生坎坷不平,童年即爱搜集奇闻神话,为他创作神话小说做了准备。
第二节  《西游记》的成书
(一)唐太宗贞观二年(629年)玄奘和尚独自一人去天竺国取经的历史事实,记载这一经历的《大唐西域记》。
(二)由历史真事逐渐神异化,玄奘弟子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三)取经故事流入民间,宋、元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明戏曲舞台上演取经故事,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
(四)吴承恩在史实、说话和戏剧流传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西游记》。
第三节  《西游记》的思想
(一)通过神话英雄孙悟空这一形象大闹三界、降妖除怪的斗争,歌颂了追求自由、强烈反抗、大胆叛逆、向一切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通过对天宫、冥府和妖魔的描绘,曲折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和残暴。
(三)通过对花果山这块自由地和取经路上经过的理想王国的歌颂,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四)《西游记》中的宗教迷信思想和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说教。
第四节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
(二)神话人物的塑造突出的特色是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某些真实动物的特性结合起来,既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又有着神奇色彩。
(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结合起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和憎。
  
第六章  汤显祖的戏剧创作

教学目的:结合李贽的思想讲《牡丹亭》。
学时: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创作
(一)出生在书香之家,因不阿庾权贵而造成科场失意,因弹劾权室而遭贬降,最后弃官家居。
(二)接受泰州学派思想家的积极影响,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追求“有情之天下”。
(三)汤显祖的诗文和“四梦”。
第二节  《牡丹亭》
(一)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的叛逆精神和他们对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
(二)杜丽娘:这是一个在严格封建教养下长大,对封建礼教不满,热烈追求爱情的具有叛逆思想的典型。她的死而复生是作者赋予她的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表现了“情”的胜利。
(三)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运用抒情诗的手法描绘的有浪漫气息的画面在表现理想和现实矛盾上所起的作用。


第七章  明中叶后的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学时: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冯梦龙和“三言”
(一)冯梦龙的生平著作和进步的文学观:强调通俗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主张文学作品通俗化,重视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
(二)“三言”的成书:宋、元、明三代说话艺人的话本和文人加工整理或创作的作品,冯梦龙的汇总整理。
(三)“三言”的思想内容
1、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在爱情、婚姻问题上表现出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2、歌颂尚义任侠精神的作品:《施润泽滩阙遇友》、《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刘小官雌雄兄弟》等歌颂朋友的信义和患难相助的市民阶层的道德观。
3、反映正直官民与权奸宠臣斗争的作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罪恶。
4、关于神仙怪异题材的作品:《灌园叟晚逢仙女》、《大树坡义虎送亲》等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5、《三言》思想的复杂性和糟粕:有的宣扬荒诞迷信、因果轮回思想,有的充满淫秽的色情描写。
(四)“三言”的艺术特色:运用巧合、悬念等创造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注意细节和心理刻划,塑造了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  凌濛初和“二拍”
(一)凌濛初和“二拍”的创作:以“古今杂碎事”为题材“演而畅之”,缺乏创新精神。
(二)“二拍”的基本思想是消极的,充满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和猥亵淫秽的色情描写。
(三)少数作品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迭居奇程客得助》等反映了城市平民的生活和思想。


第八章  明末文学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明末文学的复杂现象。
学时: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明末社会情况
(一)明神宗时战乱不断,日本和清兵屡屡侵犯,国势衰落,政治上腐败,经济上剥削的加重和严重的灾荒,促使农民大起义。
(二)继明中叶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更加激烈,阉党魏忠贤专政,东林党反对阉党的斗争。
(三)很多作家积极参加现实斗争,对动乱现实的不同反映。
第二节  明末文学概况
(一)爱国作家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人的诗对现实的反映,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抗清的决心。
(二)小品散文作家张岱、王思任等继承公安、竞陵派的风格,以诗为文,反映了明末现实的一些侧面。

第九编  清代文学(18学时)

第一章  清前期文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清初文学有深入理解。并掌握抗清文人与仕清文人特点。
学时: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清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学概论
    (一)满族建立清王朝后,对汉民族进行残酷镇压,民族矛盾加剧,清初四十多年民族反抗的斗争连绵不断。
    (二)满族经济带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进入汉族地区后,把已进入后期的封建经济拉向农奴制经济,三次圈地运动,允许奴隶存在,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遭到严重破坏。
    (三)康熙时,停止圈地,实行科举,开设学校,缓和了矛盾,使封建经济得到恢复。
    (四)清前期是战乱和恢复时期,文学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诗文、戏曲和小说都存在着强烈的反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内容。
    第二节  清前期诗文
    (一)清初的文人志士亲身参加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抗清斗争。他们所写下的诗文富有强烈的战斗和现实主义精神。
    1、顾炎武的生平著作和文学主张:参加抗清的保卫战,文学上主张创作的目的为“明道救世”,反对摹拟。
    讲解《精卫》、《又酬傅处士次竟》
    2、黄宗羲生平著作:尖锐批判封建政治,提出“工商皆本”,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讲解《原君》
    3、王夫之生平著作和文学主张:哲学上倡导唯物主义;历史观主张进化论;文学上反对复古,主张创新,反对创作上的形式主义,重视创作的思想内容。
    (二)生活在民间或接触社会现实的一些作家,所写诗文反映了清初社会的真实和下层人民的苦难。
    1、吴嘉纪:生活在盐民之中,他的诗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民歌风格。
    讲解《盐场歌》
    2、吴伟业:弃官归里后,接触现实,不少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
    (三)以王士祯为代表的神韵派诗人,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
    第三节  清前期的长篇小说
    (一)英雄传奇小说《水浒后传》、《说岳全传》托言历史而寓情于今,通过历史人物和故事表现反抗阶级压迫和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
    (二)社会小说《醒世姻缘传》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但封建道德观念,因果报应迷信思想充斥全书。
    第四节  清前期戏剧
(一)李渔和他的戏剧理论:李渔重视创新,注重舞台演出效果,在戏剧结构、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提出一些可贵的主张。
(二)李玉和他的《清忠谱》:明末东林党人周顺昌与阉党魏忠贤及其爪牙的斗争史实。周顺昌和市民阶层不畏权贵英勇斗争的颂歌,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场面在舞台上再现的艺术处理。
    (三)吴伟业、尤侗等的戏剧创作
     

第二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教学目的:让学生全面了解《聊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时: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著作
    (一)生于清贫的书香之家,一生贫苦不得志,深切体会到社会的罪恶和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这些为他的创作打下深厚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二)著作丰富,诗、词、文、戏剧、小说、俚曲各种形式都有创作。
    (三)诗、文除应酬之作外,不少揭露了封建官吏、地主豪绅盘剥、荼毒人民的罪行和科举制度的弊端。
(五)        俚曲韵白相间,是供民间艺人说唱的作品,思想性强,艺术上有独自的特色。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
    (一)揭露权贵、豪绅欺压、凌辱下层人民的罪恶,颂扬反抗压迫、不畏强权的英勇斗争精神,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如《席方平》、《促织》、《梦狼》、《红玉》、《石清虚》等。
    (二)抨击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和封建文人为猎取功名而不顾廉耻的丑行。如《考弊司》、《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
    (三)歌颂青年男女反对封建婚姻,冲破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斗争精神。对忘恩负义,玩弄女性的劣行给予无情鞭笞。如《连城》、《鸦头》、《瑞云》、《细侯》、《窦氏》等。
    (四)富有深刻意义的寓言式小说和公案小说。如《劳山道士》、《武技》、《胭脂》等。
    (五)有的作品记录怪异,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和封建伦理,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以丰富奇异的文学想象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借花狐鬼怪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
    (二)人物千姿百态,性格各有不同,以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同类人写出差异,鬼狐花妖与人的思想结合塑造了独具风格的形象。
    (三)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作者巧于使用“关子”,运用伏笔、悬念,使每篇故事情节变化多端,出人意料,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三章  洪升与《长生殿》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洪升及《长生殿》产生的时代背景与艺术成就。
学时: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洪升的生平、著作
    (一)一生贫苦,没有出仕,政治上受到两次打击后,隐居原籍,寄情山水。
    (二)先后师事名家诗人,学众家之长,有诗集留世。戏剧创作现流传的有《四婵娟》和《长生殿》。
    第二节  《长生殿》的思想
    (一)《长生殿》的故事是一历史题材,见于史传,流传于民间,历代文人进行创作,思想倾向各有不同。
    (二)对《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认识不一,或说歌颂爱情,或说讽刺罪恶,或说思想混乱,众说纷纭。
    (三)作品的主线是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悲剧,作家笔下的主角既是帝王妃子,又是在传说基础上创造出的理想人物,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作品也揭露了唐王朝政治的腐败,这是全剧的一条副线,是作为李、杨爱情的背景去描写的。一方面是李、杨二人寄情声色造成的后果,一方面又是导致他们二人悲剧的直接原因。
    第三节  《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严密,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即深化了主题,又使剧情起伏跌宕,使戏中有戏。同时把悲与欢,动与静有机地结合,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曲律优美,字精句研,全剧无一曲牌相同,“宫商不差唇吻”。语言个性化,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语言。


第四章  孔尚任和《桃花扇》

    教学目的: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学时: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孔尚任的生平著作
(一)孔尚任的一生可分两个时期:前期对清王朝感恩戴德,怀有效忠报国的抱负;后期感受到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深重,写下不少反映现实、抒发不平的诗文。
(二)《桃花扇》演出后,遭到打击,罢官归里。
(三)诗文与戏剧创作。
第二节  《桃花扇》的思想
(一)作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
(二)作品揭露了南明王朝皇帝昏庸,奸臣专权残暴的罪恶。揭示出这一小朝廷灭亡的原因。
(三)作品以悲壮的心情歌颂了英勇抗战、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痛斥了屈节投降的民族败类。
(四)歌颂了李、侯二人坚贞不渝的爱情和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分析侯方域和李香君形象。
(五)剧本没揭示出明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结尾的消极思想。
第三节  《桃花扇》的艺术特色
(一)作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剧中涉及的大事和人物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但作者又“稍有点染”,进行艺术加工,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二)结构与构思独具匠心,以一把扇子贯穿全剧,既有象征意义,又在结构上起到巧妙的作用。


第五章  清中叶文学(1723-1839)

教学目的:全面分析清中期文学现象,使学生有深入理解。
学时: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清中叶政治、经济和文学概况
(一)土地高度集中,贫富悬殊严重,农民奋起夺粮、抗租,夺田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由兴盛逐渐转向衰落。
(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有所发展,市民阶层人数增加,统治阶级压制市民阶层民主意识,大批烧毁书籍。不少文人逃避斗争,钻进故纸堆里,从事古籍整理和文学考据。
(三)创作上形式主义严重,诗文和戏剧没有出现有影响的作家。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问世,这是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花部戏繁荣。
第二节  清中叶诗文
(一)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
(二)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抒“性情”。由于缺乏现实社会内容,其诗格调不高。
(三)郑燮的诗文创作与文学主张。
(四)桐城派古文:刘大櫆、姚鼐、方苞等人的创作和理论。
讲解方苞《狱中杂记》。
第三节  清中叶小说
(一)继《聊斋志异》之后出现的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二)李汝珍的《镜花缘》通过对海外奇国见闻的描述,揭露了社会现实中种种陋习和丑恶,寄寓了作家的政治理想。
第四节  清中叶戏剧
(一)杂剧和昆曲传奇,作品多是宣扬封建道德,语言典雅,被称为雅部,逐渐趋于衰落。
(二)蒋士铨《藏园九种》,其中《冬青树》描写文天祥抗击侵略,为民族殉节的事迹。杨潮观《吟风阁》杂剧。
(三)地方花部戏的繁荣。


第六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儒林外史》对封建礼教与八股取仕的讽刺与抨击。
学时: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思想
(一)出身于名门望族,经历了家庭由鼎盛到败落,由富贵荣华到穷困潦倒的过程,对世态的炎凉、社会风气的卑劣深有感受。
(二)出身于科举世家,对功名由热衷到厌弃的经历,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文人的丑行有深刻的认识。
(三)交游广泛,结交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为创作打下基础,积累了素材。“《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
(四)《儒林外史》的创作和版本。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
(一)作品批判的矛头指向科举制度,让人看到科举是束缚知识分子的绳索,八股制艺是禁锢儒生思想的愚民术,毒害了读书人的灵魂,败坏了社会风气。
(二)作品批判的矛头指向程朱理学,让人看到程朱理学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封建纲常、伦理是骗子哲学。
(三)作品批判的矛头指向官场和社会的一些角落。
(四)作品歌颂了叛逆精神,塑造了理想人物,表现了作者初步民主义思想和对理想的积极追求。
(五)作品的局限在于作者虽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但并没找到出路,同时还表现出严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一)杰出的讽刺艺术:作者创作态度是严肃的,观察认识是深刻的,对讽刺的不同对象持不同态度,运用对比揭示矛盾,以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暴露其本来面目;通过细节描绘和情节的逆转增强讽刺效果。
(二)语言幽默、明快,富于形象性和个性化。
  
第七章  《红楼梦》

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红楼梦》及对《红楼梦》的评论、艺术成就。
学时:4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红楼梦》的作者
(一)《红楼梦》作者,续作者的考定。清代的记载,胡适的考证,近年来的异议。
(二)曹雪芹的籍贯,生年及身世。
(三)曹雪芹出身于皇室的包衣家奴,亲信之家,由于政治原因而被抄家、破败。各种矛盾的冲击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对他世界观的转变和创作,起着决定的作用。
(四)《红楼梦》的创作。
(五)高鹗的生平、思想,对其续书的认识和评价。
(六)红楼梦的版本:批评抄本系统和程伟元、高鹗修改续作百二十回本。
第二节  《红楼梦》的评论
(一)脂观斋的评论。
(二)清代旧红学的评论、索隐派、言情说、性理说、解脱说、言政排满说等。
(三)“五四”运动后新红学的功过,索隐派的新发展。
(四)解放后的《红楼梦》的评伦,“四人帮”评红的政治阴谋,当前评红中的动态。
第三节  《红楼梦》的思想
(一)《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封建社会末期处于最下层的家庭奴隶与封建贵族阶级矛盾斗争的画卷。经济上贵族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下层人民被压榨破产,预示了封建经济不可挽回的衰败命运;政治上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残酷迫害,贵族的乐园是奴隶的牢坑。这激起了日益觉醒的奴隶们的反抗,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激烈的阶级斗争的一个侧面。
分析奴隶造反者形象一晴雯。
(二)《红楼梦》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他们之间的争夺与斗争,贵族统治者是极端反动、腐败、寄生的集团,他们骄横、贪婪、荒淫、懒惰,围绕着财产和权力互相倾轧、残杀,从另一方面揭示出封建社会没落、崩溃的必然性。
分析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王熙凤、薛宝钗。
(三)《红楼梦》通过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猛烈地抨击了封建道德的反动、虚伪和腐朽,热情歌颂了新生的、不可抗拒的叛逆精神,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社会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这是全书的一条主线,标志着《红楼梦》思想达到的新高度。
分析封建叛逆典型的――贾宝玉。
    (四)《红楼梦》的思想局限:“补天”思想、宿命论。
    第四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一)《红楼梦》的构思与结构;人物的设计,主要人物与过场人物的出场和结局。情节安排上,皴染与细描的处理,日常生活与大事件的交错,主线副线的发展等都独具匠心。
(二)人物塑造上把共性和个性,形似与神似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把人物放在斗争旋涡中对比描写,以其自身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与个性。
(三)语言的个性化、形象化和情趣化。

  
第十编  近代文学(1840-1919)(8学时)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文学

章节名称: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
学时: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文学概况
第二节  龚自珍
第三节  其他诗文
第四节  文学流派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

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理解这一时期小说的发展演变。
学时: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第二节   人情世态小说

  
第三章  梁启超与“诗、文、小说”革命

教学目的:了解梁启超与诗文小说革命的情况
学时: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改良主义者的思想
    第二节  “诗界革命”与黄遵宪
第三节  文界革命
第四节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
    第五节   政治小说 谴责小说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诗文

教学目的和任务:近代后期的诗文
学时: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章炳麟等人诗文
第二节  同光体与南社
沙发
soloyl 发表于 07-12-16 23:50:5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搂住了
板凳
soloyl 发表于 07-12-19 09:38:27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地板
wth6295 发表于 09-6-6 12:20:31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9 19:22 , Processed in 0.10722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