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4:3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89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文经济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配套辅导系列(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本书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教材的配套e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关资料对高教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读者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
  (4)最新补充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后期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高教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四大特色:
1.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下载地址为:http://www.100eshu.com/DigitalLibrary/ajax.aspx?action=Download&id=1892(请复制到浏览器上面打开)。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多媒体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2.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获得最新考试真题,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真题及高清视频。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3.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4.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专业网站,提供全国所有院校各个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保录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管理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http://www.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  复习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时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是毛泽东最先提出的。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
(2)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过程。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具体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
①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历史条件
a.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③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初步结合;
②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③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④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阶段。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一科学体系,主要由6个方面组成: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基本点是:
①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和特点;
②探索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③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④总结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⑤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对象、动力、目的或前途、步骤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⑥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纲领。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主要基本点是:
①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②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了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步骤和方针,创造性地通过和平赎买、和平改造的途径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在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课题;
③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④提出了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
⑤提出了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同时并举和“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
⑥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强调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等十大关系;
⑦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⑧提出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思想和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的主要基本点是:
①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的问题,规定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纪律、军队三大民主和一整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
②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③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④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⑤提出正确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的思想;
⑥在建国后,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的主要基本点是:
①阐述了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党的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②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③在对敌斗争中,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
④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战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
⑤对被打倒的反动阶级成员和反动分子,只要他们不造反,都给予生活出路;
⑥对待同盟者要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的主要基本点是:
①提出了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了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影响和反作用;
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军事工作、经济工作及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
③主张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提出了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工作方针;
④强调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知识分子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通过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思想。
(6)党的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基本点是:
①特别强调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②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把三大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志;
③创造了整风运动这一进行党内思想教育的好形式,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
④提出了坚持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条件;
⑤提出在执政党条件下,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从严治党,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思想。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7)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①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②群众路线,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独立自主,即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武器;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据;
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
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依据。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提出理论阶段;
②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构建理论轮廓阶段;
③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④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是丰富理论体系阶段。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全局的四大基本理论主要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体现在四个新上:
①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新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③新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④新体系。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条件
①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③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①从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0年2月江泽民赴广东视察之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时期;
②从2000年2月江泽民赴广东视察到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式提出、形成时期;
③从2002年“5.31”讲话到党的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这种一脉相承具体表现在: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脉相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论的基础同样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理论品质的一脉相承。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产物,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
③基本原则的一脉相承。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是进入共产主义的必需前提,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为未来社会确立的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④宗旨立场的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诞生的学说。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我们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着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等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五、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③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①提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②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到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时期。
③确立。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89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3 11:32 , Processed in 0.09077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