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9:2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6450.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1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鲁迅(一)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小说(一)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通俗小说(一)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郭沫若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新诗(一)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散文(一)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戏剧(一)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9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 茅 盾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 老 舍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 巴 金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3章 沈从文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4章 小说(二)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5章 通俗小说(二)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6章 新诗(二)
  16.1 复习笔记
  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7章 鲁迅(二)
  17.1 复习笔记
  1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 散文(二)
  18.1 复习笔记
  1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 曹 禺
  19.1 复习笔记
  1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0章 戏剧(二)
  20.1 复习笔记
  2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21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21.1 复习笔记
  2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2章 赵树理
  22.1 复习笔记
  2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3章 小说(三)
  23.1 复习笔记
  2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 通俗小说(三)
  24.1 复习笔记
  2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5章 艾 青
  25.1 复习笔记
  2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6章 新诗(三)
  26.1 复习笔记
  2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7章 散文(三)
  27.1 复习笔记
  2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8章 戏剧(三)
  28.1 复习笔记
  2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9章 台湾文学
  29.1 复习笔记
  2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并提供配套的名师讲堂和题库。
??钱理群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被列为教育部“九五”、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现代文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指定为“现代文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作为该教材的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同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现代文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归纳典型题,强化知识考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题,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要深深牢记:考研不同一般考试,概念题(名词解释)要当作简答题来回答,简答题要当作论述题来解答,而论述题的答案要像是论文,多答不扣分。有的论述题的答案简直就是一份优秀的论文(其实很多考研真题就是选自一篇专题论文),完全需要当作论文来回答!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1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1.1 复习笔记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1)发生背景
文学革命的爆发有其历史背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
①在维新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出现的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包括:
a.新诗派,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b.诗界革命,提倡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
c.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的目标;
d.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这些由社会变革的热情所煽起的文学革新的尝试,虽未结出实在的果,但其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和关注社会变革的使命感以及其向传统文学观念与手法挑战的激进精神,都为后起的文学革命所直接承袭。
②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为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③清末民初出现域外小说的翻译大盛,直接刺激和启迪了新旧时代交接中的中国作家,使他们打破封闭的思想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这势必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构的变迁。此外,晚清域外小说输入所造成的开放态势,也被文学革命所承续并拓展。
近代的一系列文学变革都只能作为后来文学革命的序幕,其规模、声势、社会影响面及其对传统文学所构成的挑战力度,都远不能与文学革命相比。
(2)直接动因
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直接动因,它为文学革命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①发生原因
a.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并在大约十多年时间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统治比较松动、相对比较自由的一段时期。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增长为其提供了物质的阶级的基础。
c.“废科举,兴学堂”导致新式文化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主力军。
d.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②性质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③评价
新文化运动以批判传统文化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其造成的多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开放局面,为文学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直接动力。
2.文学革命的发展
(1)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
①概述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始。《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精神,在此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a.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b.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②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的形成
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京,并从1918年1月号起改为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辑,周作人、鲁迅也为该刊撰稿,实际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战线。由于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也借由北大的学术自由空气而推波助澜,并最终导致1919年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
(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①基本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②历史功绩
胡适的“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3)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①基本内容
陈独秀在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②历史功绩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
①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态度甚为激烈。
②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③傅斯年围绕“文言合一制定国语”提出一些设想。
④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⑤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将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用于中国新文学,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⑥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同时,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也都致力于提倡白话文,提倡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文学,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西方文艺思潮,文学革命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5)林(纾)蔡(元培)之争
①概述
林纾在晚清曾用古文翻译过大量外国小说,影响和贡献甚大,但他极力反对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于是便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并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尽反常轨,侈为不经之谈”。针对林纾的攻击言行,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李大钊、鲁迅等也发文谴责“国粹家”的历史倒退行为。
②影响
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6)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①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为甚为反感,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他们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
针对“学衡派”的攻击,鲁迅发表了《估学衡》,抓住一些实例以揭破此派“学贯中西”姿态下的窘迫。此外,有许多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拥护者先后写文迎击,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
②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甚至断定“白话文学”已成强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撰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
3.文学革命取得的实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4.文学革命的意义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历史上包括近代产生过的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1)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等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2)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3)语言和形式上,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接近人民大众。
(4)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名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需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与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同时也需要对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有所认识和了解。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1)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过启示。
(2)文学革命初期建设新文学的理论探讨,是在外国文学思潮理论影响下展开的,而这种理论探讨的开展,又促进了外国文学思潮理论的介绍传播。
(3)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还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
(4)在当时发生重大影响的外来思潮都有一个“中国化”的“变形”过程。
(5)许多文学作者纷纷选择运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冰心、宗白华等。
(6)“五四”后还从外国输入了一些新的文学体式,如“问题剧”、“问题小说”,模仿泰戈尔诗歌和日本俳句创作“小诗”,随笔小品等。
【名师点拨】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影响是推动文学革命发生的重要外因,因此,需要把外来文学思潮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在众多的新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有代表性。
(1)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
①成立: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②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③刊物:以《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④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⑤特点: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为人生而艺术”。
⑥创作概况
初期创作很不成熟、不稳定,成员间的风格不同,但在如何看待文学本质及文学与生活关系问题上,多数成员比较一致:他们都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浪漫主义)
①成立: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②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在日本留学的学生。
③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④主张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前后两期。
a.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b.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⑤所受影响: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⑥流派特色: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⑦创作成果
a.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都充分体现了“五四”反抗、革新的时代精神,表达了觉醒的青年一代的呼声,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高峰。
b.创造社重点译介过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雨果、王尔德、罗曼·罗兰、泰戈尔、波特莱尔,以至柏格森、尼采、斯宾诺莎等大家的作品,大多是浪漫主义作家,也有一些属现代派或非理性主义、泛神论的作家、哲学家,涉及面很宽。
(3)新月社(自由主义)
①成立:1923年在北京发起。
②发起人: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大多数曾是旅英美留学生。
③新月诗派
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性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走向成熟,代表性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4)语丝社
①成立:成立于1924年11月,受到了鲁迅的支持。
②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
③刊物:《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④“语丝体”:是指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5)莽原社与未名社
与语丝社同时开展活动,办有《莽原》《未名》等刊物,在鲁迅扶掖下产生过一些作者,主要有高长虹、尚钺、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曹靖华、韦丛芜等,多写反映农村现实的“乡土小说”,并译介许多俄国文学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作品。
(6)浅草——沉钟社
①成立:1922年成立浅草社,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
②成员: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杨晦。
③刊物:《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后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
④流派特色: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的色彩。
⑤创作成果: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
(7)湖畔诗社
①成立:1922年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
②成员: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③刊物:1922年4月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
④流派特色: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很能代表“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与热情。
【名师点拨】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本章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需了解二者的成立及成员组成情况,同时要重点掌握其各自的代表性刊物、作家、观点和创作特色。此外,对这一时期的其他文学社团,如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等的基本情况也需做一大致了解。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1.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最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包括白话文运动)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代表作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的《寄陈独秀》《寄胡适之》,傅斯年的《文学革命申议》《文言合一草议》,以及陈独秀与胡适、钱玄同等人的通信等。
2.胡适的理论建树
(1)胡适的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这两者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同时也是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基本架构。
(2)为了强化“白话文学”与“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胡适一方面重视横的移植,即加紧评介西方的文学思潮理论,同时又在纵的继承中找根据,这就导致了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重估。1923年胡适创办《国学季刊》,提出“整理国故”,并从事“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
(3)胡适在治学方面,包括对传统文化与文学史研究方面,主张“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他所说的“假设”,是指研究中科学的预见性,不是主观预测,是以实验证明作为关键一环的。
(4)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胡适重视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提出了要以写实的方法“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诗体解放”说等理论。
3.周作人的理论建树
(1)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2)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他所提倡的“人的文学”或“平民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3)1923年周作人结集出版了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主张“人生的艺术派”,对新文学中日益膨胀的功利性是一种清醒的制约。
(4)周作人的贡献还在于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并将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实际上也就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
4.其他作家的理论建树
鲁迅主张白话文运动应当以“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并以“改良思想”为“第一事”;沈雁冰所提出的相对完整的“为人生”的文学观;李大钊初步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什么是新文学”;郭沫若提出注重内在情感自然流露的“自我表现”说;成仿吾对实用批评的尝试;梁实秋对“五四”文学的批评等。
【名师点拨】重点掌握胡适和周作人对新文学理论的贡献和影响,同时需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和认识一些思想立场比较复杂的作家。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
1917年1月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一阶段是文学革命初期,实际上也是一个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
“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阶段思想最解放,创作也最活跃。鲁迅的《呐喊》《彷徨》、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在这期间写成的。
(3)第三阶段
“三·一八”惨案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这一阶段革命形势急剧变化,许多新文学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一度沉寂,但这一时期开始的对于“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和创作的最初试验,都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时代品格
(1)理性精神的显现
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使第一个十年的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重新估定价值”的理性批判精神与由于“人的发现”、“文学的发现”引起的理性探索精神,贯穿于第一个十年的几乎所有作品中。
(2)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的。作家们常表现苦闷感、孤独感、彷徨感。比如初期“问题小说”、后起的“乡土小说”无不隐含着乡愁。感伤成了这时期新文学的一种精神标记,映照着“五四”历史转折时期普遍的社会心理。这种文学上的感伤情调,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文学进入历史青春期必有的感情标志和心理气氛。
(3)个性化的追求
写个人生活、个人情绪,成为普遍现象。这一时期的文体发展尚不成熟,但作家们的创作风格却是千姿百态,每种风格都浸润着作家自身的个性。
①创造社:“表现自我”成为自觉的文学追求。
②浅草社:孜孜于“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
③文学研究会:作品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④散文小品:一种不拘形式的文体,适合于充分表现作家个性。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新文学对时代现实的关怀及其所担负的思想启蒙的任务,以及19世纪欧洲特别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决定性影响,使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但“五四”时期,现实主义并不是惟一的独尊,它与其他思潮、方法多元并存,形成了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具体表现为:
①一般作家更加向往浪漫主义,各种文体创作中都充溢着强烈的主观情绪和抒情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特征,这是一种历史转变时期社会心理的反映。
②一般青年作者在倾向浪漫主义的同时,还把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泛流布于欧洲的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作为最新的先进方法来介绍、尝试和仿效。
【名师点拨】重点理解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的三阶段划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坛发展趋向。同时,要对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特色有所了解,在宏观层面上对第一个十年文学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645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8 04:27 , Processed in 0.09861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