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727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9:3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7040.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1年南开大学721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6年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研真题
2005年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考研真题
2004年南开大学文物博物馆学考研真题
2003年南开大学文物博物馆学考研真题
说明:近年科目代码和科目名称为727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以前为721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史等。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1年南开大学721中国文物博物馆学及物质文化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12分,共120分)
1.徐渭
答:徐渭是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所用号比较多,有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等。他自认“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草书相当著名,发泄了愤世疾俗之气,被称为“明之草书,以天池生为始。”他的诗歌得“李贺之奇,苏轼之辩”,他的传世著作有文集《徐文长全集》,剧本有《四声猿》、《歌代啸》,嘉靖三十八年撰成戏曲理论著作《南词叙录》,总结了宋、元南戏艺术。他的绘画新颖奇特,打破了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的题材界限,水墨大写意花鸟笔势狂逸,墨汁淋漓,是写意花鸟画成熟的标志。他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他对后来清代八大山人、扬州八怪都有很大影响。
2.三角缘神兽镜
答:三角缘神兽镜是日本古坟时代前期古坟出土的一种铜镜。其缘部隆起甚高,断面呈三角形,镜背花纹是东王父(又称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三角缘神兽镜即以此而得名。分“舶载的”和“仿制的”两类。迄今已发现300余枚。全属大型镜,一般直径在20厘米以上。镜的纹样都属浮雕式,神像和兽形的数目各有不同,排列方式可分“求心式”和“同向式”两种,而以前者居多。从形制、花纹和铭文等看,三角缘神兽镜具有中国镜的基本特征,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由中国输入的“舶载镜”,制作年代约在汉末、魏晋之际。
3.解谪瓶
答:解谪瓶是东汉中后期及魏晋时期流行于墓葬中的陪葬品,一般在陶器上用朱书写字,内容多为求福辟邪,属道教思想,应与东汉后期道教的兴起有关。
4.平安帖
答:平安帖是东晋王羲之书写行书尺牍作品。《平安帖》,又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两帖连为一纸,称“平安三帖”。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为宋临摹本,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
5.六齐
答:六齐是对商周铸造青铜器的几种技术的统称,也是对汉初分齐为六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①六齐,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考工记》,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冶炼及其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六齐之法实为锡、铜的六种不同的合金比例而做出不同的器具的冶炼技术;②汉初汉惠帝时,分刘肥之齐国为齐国、济北国、菑川国、胶东国、胶西国、济南国等六国,又称六齐。
5.南宋四家
答:南宋四家是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又称“南宋四大家”,也有“李刘马夏”之称。四人画风一致,皆属豪纵简略一派。初无此称。元代汤垕谓:“南宋画院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马远、夏圭、李迪、李安忠、楼观、梁楷之徒,仆于李唐差加赏识,其余亦不能尽别也。”明代唐寅在题刘松年《春山仙隐图》也倡此说,有“李刘马夏”之称。
6.曾昭燏
答:曾昭燏是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中国杰出的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反对将大陆文物运往台湾。为了祖国的考古、博物馆事业,她终身未嫁,对中国的考古事业以及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曾昭燏诞辰一百周年,考古学界及文物界纷纷开展纪念曾昭燏活动。
7.营造法式
答:《营造法式》是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颁刊的由李诫修著的一部建筑典籍,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营造法式》产生于王安石变法时期,目的是加强对官办建筑行业的管理。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在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整个建筑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8.筌蹄
答:筌蹄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筌蹏”,筌蹄:局限窠臼。筌为捕鱼的竹器,蹄是拦兔的器具。《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其二是指南朝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南北朝士大夫有必执筌蹄之说。就魏晋时期壁画和石刻浮雕的形象而言,筌蹄是一种用藤或草编成的高型坐具,形似束腰长鼓(见北魏龙门莲花洞)。
9.御土窑
答:御土窑是指元代景德镇烧造贡瓷之窑。元世祖中统元年,以一种神秘瓷土为原料生产的陶瓷器颇受皇家欢迎,并为朝廷所垄断,成为专门烧造皇家御用器皿的专用土,被封为“御土”。元惠宗时孔齐《至丘直记》“饶州御土”条云,“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上作盘、盂、碗、碟、壶、注、怀、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
二、论述题:(选答其中4题,每题45分,共180分;多选按得分最低题计算)
1.山东新石器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2.两周玉器的特点
答:(1)西周玉器的特点
在商代末期,中国玉器工业已经发达到一定程度。西周玉器承商之艺,并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目前所出西周玉器主要以周原墓地为代表。他们在器型、装饰及艺术风格上可以明显的看到对商代玉器艺术格调的因袭:强调对象的主要特征并加以夸张的表现;造型单纯简练,细部装饰多予省略;用线遒劲流畅,生动自然,一面坡阴线纹的出现与普遍应用;璜的面貌丰富多彩。总体上给人以简洁明快、潇洒飘逸的美感。西周时,组玉佩饰形成和发展,这种有秩序的排列组合,体现了玉器等级化、礼仪化的特色,如诸侯之佩玉数量多,形式繁复,展示了他们显赫的地位;动物纹饰造型简练,多作片状,常以粗细阴线来刻画主题,艺术效果较商更加真实生动。
(2)东周玉器的特点
①春秋时期
春秋玉器以诸侯玉器为主,早期仍继承西周早期做工,但器型更加小巧,纹饰更加细密,盛行夔龙首纹、涡纹等,浅隐起为主。组玉佩在“玉德”观念指导下,随着原料质地的多样化,组合形式由简到繁,花样翻新。动物纹饰写实性增强,更加贴近生活,幻想的、神秘的成分减少。春秋玉器还讲究对称,如成双佩戴的玉虎,后来演化成虎符。
②战国时期
战国玉器的代表是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所出玉器质量更加精湛,纹饰以云纹为主,采用引起、镂空、阴线、单面或双面雕等多种工艺方法。战国时金玉复合材料也得到运用,体现了战国玉器工艺的创新。
③综述
综观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的玉器,与西周的相比,器型更加繁缛,在装饰上将整体肢解,局部加以抽象化,演变为细密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
3.简述二里岗青铜器特征
答:郑州二里岗商城1950年首次发掘。二里岗时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下限不清,合于商汤立国时期。在河南北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也都发现了商代早期遗址。出土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其特点如下:
(1)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二里冈上层青铜器有的器壁巳相当厚重,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制业已形成。属于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则普遍很薄。
(2)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
(3)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4.两汉都城礼制建筑考古发现
答:(1)西汉
西汉都城长安安门、西安门外的南郊,上林苑的北面有成组的礼制性建筑,是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遗址都经过了全面发掘。
①明堂(又称辟雍)
明堂(辟雍)建于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平面外圆内方,中心建筑建在6.3米高的圆形夯土台上,台面直径62米,平面呈亚字形,四面对称,每边长42米,正中是一方形夯台,边长17米,现残高1.5米,台面上原有高大的建筑(太室)。明堂(辟雍)是按儒家传统礼制和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设计的。
②王莽九庙
西汉末年,王莽于辟雍以西造庙,史称王莽九庙。王莽九庙由12座形制其本相似的建筑组成,其中11座在一大的方形院落内,夯土围墙的边长1400米,里面建筑分为南北三排,中间一排三座,其余二排各四座,每座建筑的平面亦为方形,又有各自的围墙,围墙边长270~280米,中心建筑边长55米。有一独立的建筑在建筑群围墙以南正中位置,自成院落,规制与11座建筑相同,只是该建筑的边长为100米。建筑遗址出土的石础有“始建国”年号。有人认为,所谓“王莽九庙”应是汉十二帝的祖庙,南边独立的一座为高祖庙,是王莽篡汉前建造的。
③社稷遗址
九庙围墙外西南边是社稷遗址,现存夯基高4.3米,东西残长240米,南北70米。
(2)东汉
东汉都城洛阳城南礼制建筑是洛阳城外最重要的设施,城南出平城门是灵台、明堂、辟雍遗址。
①灵台
灵台即当时的国家天文台,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位于平城门外大道西侧,现地面上残有一夯土高台,高台东、西、南三面地下均有夯土院墙的遗迹,北墙遗迹毁人洛河。整个遗址略呈方形,边长约230米。灵台西南侧1.5公里处是刑徒墓地,已发掘522座,出820块刑徒墓砖。
②明堂
明堂是天子太庙,祭祖之所,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西晋沿用并增修,北魏在原址重建。基址全在今地表下,经复原可以大致确定它是圆形围廊环绕中间一座方形殿堂的大型建筑,与《水经注》“寻其基构,上圆下方”的记载相符。
③辟雍
辟雍始建于东汉,以后又有所修建,基址在地表下,边长170米,中间有一边长45米的方形基址,外围有沟槽遗迹。
5.汉到唐农业耕作方式及农具
6.龙泉窑考古发现并简述龙泉窑瓷器特征
7.评述并展望中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704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8 06:56 , Processed in 0.08219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