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9 13:4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9406.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建筑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但由于该教材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给学生在学习该教材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了罗小未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的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3D电子书]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2.[3D电子书]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作为罗小未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3.精编典型例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针对每章的内容精选了典型例题,所选典型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解析详尽,并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充。
  4.免费更新内容,获取最新信息。本书定期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解析。对于最新补充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均可以通过免费升级获取。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提供全国各高校建筑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建筑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辅导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为罗小未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
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

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3.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
4.质量保证:每本e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e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圣才e书,确保质量。
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答案遮挡——先看题后看答案,学习效果好。【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4)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00:30)
  咨询QQ:4009008858(8:30-00:30)

  详情访问:http://lg.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理工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1.1 复习笔记
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城市与建筑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
1.工业城市的恶性发展造成了城市的混乱状态
(1)工业生产的过渡集中引起人口的恶性膨胀;
(2)因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了交通堵塞、环境恶化。
2.广大普通民众面临严重的房荒威胁
为了谋取经济或政治利益,资产阶级不断地建造房屋,但广大的民众仍只能居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
(1)工人住宅区的恶劣卫生条件使得流行病大量发生;
(2)居住区与工作地点距离过远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
3.社会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新需要和新要求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
(1)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
(2)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二、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它们的出现是适应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
1.古典复兴
(1)内涵
古典复兴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这种思潮曾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
(2)流行的原因
18世纪古典复兴建筑的流行,一方面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考古发掘进展的影响。
(3)实现手段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段来代替巴洛克与洛可可式建筑中繁琐与陈旧的东西。因而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成了当时创作的源泉。
①希腊、罗马建筑的考古发现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大批考古学家先后到希腊、罗马的废墟上进行实地发掘,使现代人类了解了古希腊艺术的优美典雅,古罗马艺术的雄伟壮丽;
②古典复兴建筑的发展
a.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而英国、德国则希腊式样较多;
b.采用古典复兴的建筑类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政权与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建筑及纪念性的建筑,对一般市民住宅、教堂、学校等建筑类型影响较小。
(3)古典复兴的代表性建筑
①法国
法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据点,也是古典复兴运动的中心。
a.巴黎万神庙;
b.法国建筑师部雷1783年设计的伟人博物馆方案与1784年设计的牛顿纪念碑方案;
c.法国建筑师勒杜设计的例子如巴黎维莱特关卡,勒·桑戴关卡等。
d.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凯旋门、马德莱娜教堂等建筑。在这类建筑中,它们追求外观上的雄伟、壮丽,内部则常常吸取东方的各种装饰或洛可可的手法,因此形成“帝国式”风格。
②英国
a.英国的罗马复兴并不活跃,表现得也不像法国那样彻底,代表作为英格兰银行等;
b.希腊复兴的建筑在英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典型例子如爱丁堡中学、不列颠博物馆等。
③德国
德国的古典复兴以希腊复兴为主:
a.柏林勃兰登堡门;
b.著名建筑师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及柏林老博物馆。
④美国
古典复兴在美国盛极一时,尤其是以罗马复兴为主。希腊复兴的建筑在美国也很流行,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颇受欢迎。
a.罗马复兴的代表建筑是1793~1867年建的美国国会大厦;
b.希腊复兴建筑的代表是1798年在费城建造的宾夕法尼亚银行。
2.浪漫主义
(1)内涵
浪漫主义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另一种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得到一定的反映。浪漫主义既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又夹杂有消极的虚无主义色彩。它在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的同时,用中世纪手工业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用机器制造出来的工艺品,并以前者来和古典艺术抗衡。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
(2)发展阶段
①先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
a.建筑特点
第一,在建筑上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
第二,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b.代表建筑
第一,埃尔郡的克尔辛府邸;
第二,威尔特郡的封蒂尔修道院的府邸;
第三,英国布莱顿的皇家别墅。
②第二阶段(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
从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义的第二个阶段,是浪漫主义真正成为一种创作潮流的时期。当时大量出现的关于中世纪建筑样式的分析与研究报告为它准备了条件。
a.建筑特点
这时期的浪漫主义建筑以哥特风格为主,故又称哥特复兴。
b.代表建筑
哥特复兴式不仅用于教堂,并出现在学校与其他世俗性建筑中。它反映了当时西欧一些人对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恋慕,认为哥特风格是最有画意和诗意的,并尝试以哥特建筑结构的有机性来解决古典建筑所遇到的建筑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
第一,最著名的作品是英国国会大厦;
第二,英国斯塔夫斯的圣吉尔斯教堂、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以及曼彻斯特市政厅。
3.折衷主义
(1)具体内涵
折衷主义,又称“集仿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另一种创作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以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折衷主义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主张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
(2)形成的原因
①生产的商品化促使建筑产生多种式样以满足商标的需求与供资产阶级个人玩赏和猎奇的嗜好;
②交通便利,考古、出版事业大为发达,摄影技术的发明,便于人们认识与掌握古代建筑各种遗产,以致可能对古代各种式样进行选择模仿和拼凑;
③新旧建筑类型和建筑材料的矛盾造成19世纪下半叶建筑艺术观点的混乱,同时成为折衷主义形成的基础。
(3)建筑特点
折衷主义建筑并没有固定的风格,它语言混杂,但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注重对于“纯形式”美的追求。
(4)代表性建筑
折衷主义在欧美的影响非常深刻,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又以美国较为突出。
①巴黎歌剧院,是折衷主义的代表作,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它的立面是意大利晚期的巴罗克风格,并掺杂了烦琐的洛可可雕饰;
②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建筑形式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廓和类似希腊古典晚期的宙斯神坛那样的造型;
③巴黎的圣心教堂。该教堂是拜占廷和罗马风建筑风格混合的例子。
三、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1.建筑的新材料
(1)铁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
铁作为房屋的主要材料,最初应用于屋顶上,后来铁构件在工业建筑上逐步得到推广。
(2)铁和玻璃的配合
铁和玻璃两种建筑材料的配合应用在19世纪建筑中获得了新的成就。
①作用
满足建筑物采光的需要。
②代表建筑
a.巴黎老王宫的奥尔良廊;
b.巴黎植物园的温室。
(3)框架结构
向框架结构过渡框架结构最初在美国得到发展。
①特点
以生铁框架代替承重墙。
②代表建筑
a.纽约的哈珀兄弟大厦,是初期生铁框架建筑的例子;
b.美国在“生铁时代”中建造的商店、仓库和政府大厦多应用生铁构件作门面或框架;
c.第一座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起来的高层建筑是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的十层大厦。
2.建筑的新技术
工厂与高层建筑的出现产生垂直运输的需要,进而促使了升降机与电梯的发明。
(1)升降机
①第一座真正安全的载客升降机是美国纽约由奥蒂斯发明的蒸汽动力升降机;
②1870年贝德文在芝加哥应用了水力升降机;
③欧洲升降机的出现较晚,1867年才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装置了一架水力升降机,并于1889年在埃菲尔铁塔内应用。
(2)电梯
1887年开始发明电梯。
3.建筑的新类型
在19世纪后半叶对建筑提出了新的任务——建筑必须跟上社会的需要。因此,生产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建筑既要解决新建筑类型问题,又要解决新技术与旧建筑形式的矛盾问题。
(1)图书馆
①圣吉纳维夫图书馆
1843~1850年,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在巴黎建造的法国第一座完整的图书馆建筑——圣吉纳维夫图书馆,综合运用了铁结构、石结构与玻璃材料。
②巴黎国立图书馆
建筑师拉布鲁斯特的第二个作品,地面与隔墙全部用铁架与玻璃制成,既解决了采光问题,又保证了防火安全。
(2)市场
①特点
与过去一间间封闭的铺面不同,这时出现了巨大的生铁框架结构的大厅。
②典型例证
1824年建于巴黎的马德莱娜市场,1835年在伦敦建造的亨格尔福特鱼市场等。
(3)百货商店
①发展过程
百货商店最先出现于19世纪的美国,是在借用仓库建筑的形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此后,百货商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②典型
纽约华盛顿商店、费城的沃纳梅克商店、纽约百老汇路与布鲁姆街转角的百货商店等。1876年建造的巴黎廉价市场是以铁和玻璃建造起来的具有全部自然采光的百货商店。
(4)博览会与展览馆
①博览会
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成了博览会的产生,博览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a.1798~1849年,以巴黎为开始和终结的国家范围内的博览会发展;
b.19世纪后半叶,博览会的发展开始具有国际性质。国家展览会时代中有两次突出的建筑活动,一次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展览馆,另一次则是1889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中的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
②展览馆
a.伦敦“水晶宫”展览馆
第一,设计师帕克斯顿采用装配花房的办法来完成“水晶宫”展览馆的庞大外壳;
第二,“水晶宫”展览馆只应用了铁、木、玻璃三种材料,在9个月内完成了全部装备;
第三,“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与预制装配技术的新纪元。
b.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
第一,铁塔在工程师埃菲尔领导下,在17个月中建成。塔高328m,内部设有4部水力升降机,它的巨型结构与新型设备显示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与强大威力;
第二,机械馆在结构方法上首次应用了三铰拱的原理,其设置刷新了世界建筑在跨度上的纪录。
四、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1.巴黎改建
自1853年起,法国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在巴黎市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程。巴黎改建利用了强大的国家权力,进行了一个规模宏伟的城市改建规划,其侧重点在于市中心区的市容。
(1)目的
①解决城市功能结构由于急剧变化而产生的种种尖锐矛盾;
②对帝国首都进行装点;
③从市中心区迫迁无产阶级,改善巴黎贵族与上层阶级的生活与居住环境,拓宽大道、疏导城市与交通。
(2)改建措施
①拓宽城市道路,丰富城市面貌。
在市中心区开拓95km顺直宽阔的道路,于市区外围开拓70km道路,其中布有古典式的规则和对称的中轴线道路以及设有纪念性碑柱或塑像的装饰性广场。当时对道路宽度、两旁建筑物的高度与屋顶坡度都有一定的比例和规定。
②全市各区都修筑了大面积公园。
爱丽舍田园大道把西郊的布伦公园与东郊的维星斯公园的巨大绿化面积引进市中心。
③以罗浮宫至凯旋门的改建最为突出,将道路、广场、绿地、林荫带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物在市中心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④设立了几个区中心,这一创见适应了因城市结构的改变而产生的分区要求。
(3)对巴黎改建的评价
①积极意义
巴黎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
a.自来水供应增加,还建造了新的下水道系统;
b.照明气灯亦增至3倍;
c.开办了出租马车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
d.住宅建设和人口数量都大幅增加。
②局限性
a.巴黎改建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
b.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
c.对城市交通障碍也未能得到解决;
d.炫耀国家权力,没有顾及劳动群众急切需要解决的居住、工作、文化和休息问题。
2.“新协和村”
(1)内涵
“新协和村”是指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817年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即公社组织。
(2)目的
①应对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
②逐步实现共产主义。
(3)措施
①村的中央以四幢很长的居住房屋围成一个长方形大院,院内有食堂、幼儿园与小学等;
②大院空地种植树木供运动和散步之用;
③每户不设食堂,建立公共食堂供应全村饮食;
④用篱笆将村的四周围住,村边有工场,村外有耕地和牧地,篱内复种果树;
⑤村内生产和消费计划自给自足,村民共同劳动,劳动成果平均分配,财产公有。
(4)意义
新协和村最终以失败告终。虽在当时未产生实际影响,但其进步的思想,对后来的规划理论,如“田园城市”与“卫星城市”等起重要作用。
3.“田园城市”
(1)内涵
“田园城市”是指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于1898年在其专著《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的一种整治城市的设想方案。
(2)解决矛盾
①揭示工业化条件下的城市与理想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
②大城市与接触自然之间的矛盾。
(3)规划措施
①“城乡磁体”观念
企图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将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与环境清净、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相结合,实际是一种亦城亦乡的田园式城市布局,这种布局兼具城乡两者优点并能解决资本主义城市固有矛盾。
②整体规划
采用同心圆的布局形式,将城市分为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地带以及铁路地带等区域。
a.市中心区
第一,中央建立圆形中心花园;
第二,围绕花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府、剧院、图书馆以及医院等;
第三,公共建筑之外的公园四周设置玻璃拱廊,作为商业、展览和冬季花园之用。
b.居住区
第一,居住区位于城市中部,有环状大道从中通过;
第二,居住区中央设置绿化地带,有6块学校用地,其余空地则作儿童游戏与教堂用。
c.城市外环
在城市外环布置了工厂、仓库、市场、煤场、木材场与奶场等。
d.工业、仓库地带的外围
有铁路专用线引入工厂与仓库。为了防止烟尘污染,采用电力作为能源。
e.农业用地
有农田、菜园、牧场、森林以及休、疗养所等。
③卫星城理论
霍华德提出以母城为核心,围绕母城以发展子城的卫星城市理论,并强调城市周围保留广阔绿带的原则。
(3)实践成果
①英国第一个“田园城市”于1903年创建于离伦敦55km的莱奇沃思;
②第二个“田园城市”于1919年建于韦林。
(4)意义
①“田园城市”理论比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前进了一步;
②对城乡关系、城市结构、城市经济等提出了全面的见解;
③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重要作用,并成为现代英国卫星城镇的理论基础。
4.“工业城市”
(1)内涵
“工业城市”是法国青年建筑师加尼埃于1901年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的设想方案,该方案侧重于满足大工业的发展需要。
(2)规划措施
加尼埃对大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功能分区、城市交通、住宅组群都作了精辟的分析。
①将“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
a.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
b.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
c.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
d.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
e.各区间均有绿带隔离;
f.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
g.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道深入城市内部;
h.城市交通是先进的,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试验性场地;
i.“工业城市”住宅街坊宽30m深150m,各配备相应的绿化,组成各种设有小学和服务设施的邻里单位。
③特点
a.加尼埃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发展余地;
b.运用1900年左右世界上最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完成市政和交通工程的设计;
c.市内所有房屋都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形式新颖整洁。
5.“带形城市”
(1内涵
“带形城市”理论是19世纪末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理论,他提出城市发展应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使城市既接近自然又便利交通。
(2)规划措施
①城市建立一条宽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②沿道路脊椎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
(3)影响
“带形城市”理论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现代派建筑师希尔贝赛默等人提出的带形工业城市理论正是对该理论的发展。
6.美国的方格形城市
(1)内涵
美国的方格形城市不能理解为是某个城市的规划,而只是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工程师对全国不同性质、不同地形的城市所作的机械的道路划分,目的是应对城市工业与人口集中等问题。
(2)实践成果
1811年的纽约城市总图采用方格形道路布局,东西12条大街,南北155条大街。
(3)理论评价
①1811年的纽约总图是马车时代的产物,不适应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②该理论对人口与城市规模的增长有一定的预见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世界大城市发展的速度;
③这种布局方式后随同资本主义的扩散而被移植至世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新发展城市中。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940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8 22:08 , Processed in 0.11527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