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历年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写作分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9 14:0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0480.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真题及详解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真题及详解
 2011年1月管理类硕士联考真题及详解
 2010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2010年1月管理类硕士联考真题及详解
 2009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9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8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8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7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7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6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6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5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5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4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4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3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3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2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2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1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1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0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0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1999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1999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1998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1998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1997年10月MBA真题及详解
 1997年1月MBA真题及详解
 2009年MPA真题及详解
 2008年MPA真题及详解
 2007年MPA真题及详解
 2006年MPA真题及详解
 2005年MPA真题及详解
 2004年MPA真题及详解
 2003年MPA真题及详解
 2002年MPA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 典型题及范文
 典型题一
 典型题二
 典型题三
 典型题四
 典型题五
 典型题六
 典型题七
 典型题八
 典型题九
 典型题十
 典型题十一
 典型题十二
 典型题十三
 典型题十四
 典型题十五
 典型题十六
 典型题十七
 典型题十八
 典型题十九
 典型题二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写作部分的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本书包括:2016、2015、2011和2010年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写作部分的真题、1997~2009年MBA写作部分真题、1997~2010年GRK写作部分真题、2002~2009年MPA写作部分真题、20道论说文的典型题。针对每道真题均给出详细的分析和范文,每道典型题均提供经典范文。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提供全国各高校专业硕士考研辅导班【网授保录班、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班】、考研3D电子书、考研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做题)、全套资料(免费下载,送手机版)、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及审计硕士考试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管理学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真题及详解
一、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据报道,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其实还是供不应求的。
还有,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
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因此,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
【逻辑错误分析】
(1)本文错误地使用数据。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证明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因为劳动年龄人口与待业劳动人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为1.06,也不能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为市场需求存在不均衡性,可能大部分岗位仍然存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文中给出的数据与大学生就业情况无关,不能得出最终结论。
(2)本文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长三角等地区的“用工荒”现象不能证明全国范围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仅凭一季度的数据也不能证明这一点。
(3)本文还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文中提到“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没有任何依据,学历不等于素质,更不能代表适应能力强,适应能力与就业也没有必然联系,这只是作者的主观论证。
(4)本文存在主观臆断的情况。文中提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大学不只是为了满足社会就业需求而存在的,还肩负着科研创新任务,而且大学教育存在滞后性,每4年才能培养出一批人才,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
(5)本文的整体论证逻辑存在偏差。文章论证的主题是“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什么问题”,其论点则是社会整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大学生比其他群体更容易就业,大学生可以调整专业和就业心理。即便三者均得证,也不能得出文中的结论,因为社会整体情况不等于大学生的情况,大学生容易就业也不等于能够就业,就业需要大学生和社会同时努力,仅靠大学生改变专业和就业心理是无法彻底解决就业问题的。
【参考范文】
有失偏颇的论证
上文通过列举社会整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大学生相比其他群体具备更好的就业素质以及可以通过调整专业和就业心理来解决就业问题这三条论点,得出“大学生就业并不难,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的结论。这一论证过程存在诸多逻辑错误。
首先,在论证大学生供不应求时犯了错误使用数据、以偏概全的错误。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了345万,但劳动年龄人口与待业劳动人口分属两个概念,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无法证明劳动力的供应短缺。长三角地区第二季度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06,但市场需求也存在不均衡性,无法排除仍存在部分岗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同时,用2012年的数据证明2015年的事情,数据时效性不足。此外,长三角地区的“用工荒”现象不能推及全国,一季度的统计数据也不足以证明全年乃至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因此,原作者仅凭两个数据就得出结论,失之草率。
其次,在论证大学生比其他群体更容易就业时强加因果。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只是其整体素质的一方面,学历不等于素质,更不能代表适应能力,适应能力与就业也没有必然联系。因此,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再次,作者对调整专业设置的建议存在主观臆断的问题。大学教育不只是为了满足社会就业需求而存在的,还肩负着科研创新的任务。同时,大学教育存在滞后性,培养一批人才至少需要四年,根本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变化。退一步讲,专业设置调整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设置一个专业需要解决师资力量、实验设备配置,教育经费划拨等诸多问题。因此,作者建议调整专业设置的想法不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最后,上文的整体论证逻辑也存在偏差。如今的就业问题是社会与大学生两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即便专业对口且具备良好的素质,也不一定能够顺利就业,还需要社会提供条件支持,仅仅依赖大学生调整专业和就业心理对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只能是杯水车薪。
综上所述,虽然上文发现了大学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等问题,但由此得出结论及支撑结论的三条论点均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因此不足为信。
【名师点评】
本文开篇从结论入手,指出观点,明确表明立场,结尾点题,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中间部分的分析也能深入全面,有理有力,基本涵盖了原文中出现的逻辑漏洞。文章语言简洁流畅,结构层次井然。
二、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亚里士多德说:“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无论是家庭还是城邦,它们的内部都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不然的话,它们是不可能组建起来的。但这种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同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同一个音阶也无法组成旋律。城邦也是如此,它是一个多面体。人们只能通过教育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
【审题立意提示】
本题所供材料存在理解上的陷阱。材料中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不是为了说明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关系,而是在于说明如何将多样性的个体组合为和谐的共同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由教育来完成这一任务。同样,考生也不应将城邦建设等同于城市或国家建设,认为城市或国家建设的本质也在于多样性,不然会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导致立意偏差。
材料的理解有两个难点,一是“有限度的一致性”,二是“多面体”。“有限度的一致性”指的是城邦内部的一致性不能损害多样性;“多面体”则是指城邦具有多样的元素,而不是只具备单一功能。这两点对应到我们国家的发展上,就是“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国家发展不能只注重经济,也要注重民生、文教、环境等方面。所以,本题可从以下一些方面立意:
(1)在保证一致性的前提下,教育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将两者结合起来。
(2)每个个体不同的中国梦推动着整个民族的中国梦前进。
(3)国家整体的发展需要经济、民生、文教各个方面齐头并进。
【破题立论】
材料引用的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建设的名言,其核心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多样性与一致性,材料中的观点是“通过教育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这一精辟论述在我们如今的国情下仍然是适用的。在切入主题时,可以从材料最后一句话入手,分析教育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与“中国梦”结合,从更具体的角度阐述如何通过教育整合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参考范文】
文化强国,教育为重
“人们只能通过教育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论证了通过教育将多样性与一致性相统一的重要性。这里的“教育”,应理解为广义的“教育”,即通常所说的“教化”。反映到当前,即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树立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铸造共同体的凝聚力。组建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建立凝聚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正在于实现这一种“有限度的一致性”。在当前的中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通过教育,整合全社会共同价值追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
教育能够包容共同体的多面性。凝聚不是约束,是一种开放性的力量;实现一致性,并不意味着抹杀多样性。在增强一致性的基础上要强调对多样性的包容、保护和倡导。
教育的作用在于实现多样性和一致性的统一。一方面,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具有差异性的个体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一致性,如树立共同的信仰,信念,价值观等;另一方面,其又能尊重和保护个体间的差异性,如不同的兴趣,爱好,技能等,甚至促进个性化的发展,以此保持共同体的多样性。二者综合作用,达到共同体的和谐统一。
总之,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能将多样性的个体有机地组合为和谐的共同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把共同体的核心固守住,使个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在世界与时光的浩瀚中不会失去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软实力,尊重与保持个体的多样性,扩大核心辐射面,使社会集体中的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集体发展添砖加瓦,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名师点评】
文章把握了教育能够实现“多样性与一致性完善结合”这一核心,开头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破题立论,切入主题。随后分层论述,层层推进,层次井然。结尾点题,再次论述了多样性与一致性相统一的重要性,首尾呼应。全文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有致,不愧为考场佳作。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048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03:50 , Processed in 0.10754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