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1:3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5146.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视频讲解]
 1.1 结构脉络图
 1.2 本章要点详解
 1.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视频讲解]
 2.1 结构脉络图
 2.2 本章要点详解
 2.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视频讲解]
 3.1 结构脉络图
 3.2 本章要点详解
 3.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
 4.1 结构脉络图
 4.2 本章要点详解
 4.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
 5.1 结构脉络图
 5.2 本章要点详解
 5.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
 6.1 结构脉络图
 6.2 本章要点详解
 6.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
 7.1 结构脉络图
 7.2 本章要点详解
 7.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
 8.1 结构脉络图
 8.2 本章要点详解
 8.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
 9.1 结构脉络图
 9.2 本章要点详解
 9.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
 10.1 结构脉络图
 10.2 本章要点详解
 10.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
 11.1 结构脉络图
 11.2 本章要点详解
 11.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
 12.1 结构脉络图
 12.2 本章要点详解
 12.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
 13.1 结构脉络图
 13.2 本章要点详解
 13.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新闻传播事业[视频讲解]
 14.1 结构脉络图
 14.2 本章要点详解
 14.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十五章 网络媒体迈向主流媒体[视频讲解]
 15.1 结构脉络图
 15.2 本章要点详解
 15.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第十六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
 16.1 结构脉络图
 16.2 本章要点详解
 16.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方汉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新闻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专业考研考博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方汉奇著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18小时高清视频】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传统图书,本书是一种包含高清视频课程的多媒体“图书”,是用“高清视频”和“传统电子书”两种方式结合精讲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的多媒体电子书【电子书+高清视频课程(18小时)】。本书提供视频课程(教材和考研真题解析)的讲义内容,同时也提供教材的高清视频讲解(最新视频课程,可免费升级获得)。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导学部分提供了方汉奇教授谈《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视频。方教授以自身60余年教学、研究的经验和体会,阐述了研究、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对《中国新闻传播史》这门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分别给予了指导。
??本书每章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结构脉络图,勾勒本章所有知识点的结构脉络,帮助考生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知识脉络。
??第二部分为本章要点详解【18小时视频讲解】,完整讲述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十六章内容。该部分精讲详析本章重要知识点,介绍复习方法,透析核心考点。
??第三部分为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精选指定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考研真题,并提供详尽答案,帮助考生强化训练以巩固本章知识点并学会灵活运用。并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圣才学习网│新闻传播类(xwcb.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送手机版)、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方汉奇著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新闻理论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视频讲解]

1.1 结构脉络图

1.2 本章要点详解
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
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
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谣谚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1)两汉的传播活动
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④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有包括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二、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1.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其性质接近于宋朝以后的“邸报”。
(2)经由进奏院传发的这些报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2.“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1)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这篇文章对“开元杂报”的外观和内容,都作了详细的描述。
(2)现在还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3)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特点:
①没有报头,开端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②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长官的。
③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
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还有一定差别。
3.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1)唐代官方的传播活动,除了上述由各地进奏官传发的“报状”、“进奏院状”等之类的官报外,还有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和告示等。
(2)唐代非官方的传播活动,主要有士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和民间的传播活动。他们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主要有书信、著述、赋诗等。
(3)民间的传播活动,主要是流传于贩夫走卒野老牧童之间,口耳相接的歌谣谚语,街谈巷议和俗讲、变文等民间说唱文学作品。
三、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1.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1)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
(2)比起唐代的进奏院状,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
①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状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③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3)“邸报”的内容,主要有“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几项。见于宋人记载的,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皇帝的诏旨;②皇帝的起居;③官吏的任免;④臣僚的章奏;⑤军事情报;⑥刑罚。
(4)“定本”制度
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邸报”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2.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1)“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和“邸报”一样,“小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2)“小报”的基本情况
①“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
②“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③“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州军郡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④“小报”的内容主要: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时事性政治材料。
⑤“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⑥“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
(3)“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因此受到各时期封建政府和当权派官员的查禁。
3.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1)两宋时期社会上的各种传播活动十分活跃,除官办的“邸报”和民办的“小报”外,还有榜文、檄文、诏书、大臣章疏、边报、传单、名人诗文、科举范文、出自名家的书信、制词、行状、碑传、铭志,出自临安、福建、四川等地书肆的各种版本的书籍。
(2)在各项传播活动中,最值得注意的、影响最大的是“榜”。“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唐以前的布告。
(3)两宋时期的商业传播活动,也有比较大的发展。使用最普遍的是用棉纺织品制作的悬帜和用竹木等原料制作的牌匾。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纸质印刷的商品广告。
四、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
元代的驿传制度非常发达,这一制度为军情和官文书的及时传送提供了保证。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负责官文书的收发工作。
2.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元代流行于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是“小本”。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和宋代比较起来,元代的言禁更严。
3.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
元代印刷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利用印刷和其他手段来传播信息的活动十分普遍。元代虽然没有发行官报的体制,但类似宋代“小报”的出版物仍然得到延续,民间的传播活动还是大量存在的。
五、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1.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
(1)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①通政司。
②六科。
③提塘。明代不设进奏院,没有进奏官,提塘官所从事的工作,十分接近于唐宋时代的邸吏或进奏吏。提塘的办公地点通称提塘报房,简称报房。“邸报”的各项内容,是提塘官们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章奏中摘抄出来的。
(2)明代“邸报”抄传活动的全过程:①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②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③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
2.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
(1)明代的“邸报”和唐宋时代的“邸报”一样,也有很多别名。常见的有:“邸抄”、“朝报”、“除目”和“京报”。
(2)明代的“邸报”,其内容大体包括:①皇帝的谕旨;②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③官吏的任免和觐见;④臣僚们的章奏,这是“邸报”中所占篇幅最多,信息含量最大的一部分内容;⑤军事信息;⑥社会新闻;⑦“邸报”中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3)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明代中叶以前的“邸报”,大多是由各级抄报人用手写的方式辗转抄传的。明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不少士大夫知识分子还注意收藏报纸,作为修史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参考资料。
3.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1)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有人以经营报房“博锱铢之利”,有人以“送邸报为业”,有人定期地向送报人支付“邸抄之费”,社会出现了“抄报行”这一公开的行业,并因利薄而受到官方的减免税费的待遇。
(2)明代早期的民办报房,多数情况下,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民办报房问世后,它的官方消息仍然得自六科或间接地得自提塘报房。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都被称为“邸报”。
(3)除抄传和发行“邸报”外,民间报房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类的活动。北京是当时民间报房最集中的地方。
4.《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
(1)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2)《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作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天变邸钞》关于北京灾异事件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的,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从这一点看,它出于官方的提塘报房的可能性较小,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
(3)《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它采用雕版印刷,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即公元1580年前后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5.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
明代的言论出版之禁历来很严。严厉限制“邸报”抄传活动,使很多章奏不能发抄,使广大依靠“邸报”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官员和在野的士绅们耳目闭塞、信息不灵。
6.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
除了“邸报”和报房出版的各种抄印件外,明代还曾经出现过不少其他的新闻传播媒体。
(1)塘报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向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经塘兵探访和下级官员们整理后上报的军事情报,即称塘报。明代的塘报无定期,有时数日一发,有时一日数发。
(2)告示是一种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的新闻传播载体。皇帝和各级政府长官有时也以个人的名义发布告示。明代的告示,就性质而言,是一种以官方名义发布的公报。它能为公众提供一定的信息,因而具有新闻传播媒体的性质。
(3)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主要流行于明代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是他们的重要新闻传播手段。
①竹筹大约是一种写有各种紧急信息的竹签。
②揭帖的形制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③旗报渊源于古代的露布,明末农民起义者所使用的旗报,就类似这种露布。旗报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的军民人等阅览。
④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牌报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牌报的内容十分庞杂,包括起义军的战报,政策法令和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
六、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1.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
(1)清代“邸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①通政使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它的职责“掌受各省题本,校阅送阅。”
②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它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负责谕旨章奏的发抄工作。
③提塘主要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六科发抄的明降谕旨和应发章奏,是由各驻京提塘官抄录传送到地方的。
(2)清代官报的内容,基本上由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动态消息。臣僚章奏部分只选刊少量折件原文,大部分折件只刊出目录,供阅者参考。
(3)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2.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1)清代的提塘分京塘、省塘两种。
①京塘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京塘的任务主要有收受和转呈地方上报中央的各类公文、收受和下达中央各部院发给本省的一般公文、发行邸报。
②省塘是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
(2)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等项工作,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这些报房,有时也被称为抄房。
(3)清代的提塘官们还曾经发行过一种小报。小报又称小抄,所刊载的主要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提塘小报受到当局的注意和限制,是因为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露了司法机密,影响了对获罪官员的惩处;②刊发了严重不实的消息;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3.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1)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年,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他们所刻发的报纸主要刊载一般的谕旨和章奏,因而也被混称为“邸报”。但其显然带有私营性质,并非官报。他们的办报活动,是清代民间报房活动的先声。
(2)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因而也被称为京报房。它们所出的京报,有时也被混称为邸抄或邸报。
①早期民间报房所出报纸,一般没有报头,没有封面。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在形式上加上了封面和报头。
②民间报房所出的京报,大多是印刷的。
③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④京报的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无须标点,也不加任何标题。
⑤报房出版京报,旨在营利。报费是他们的主要进项。
⑥报房京报的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中订阅京报的只是少数。
4.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1)在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中,各地的提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各省的提塘通称省塘,驻地在各省的省会,负责辖区内的塘务工作,是官报在当地发行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2)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5.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
(1)除利用官报外,清朝的封建统治者还广泛地使用过榜、帖示、告示等传播媒介来发布官方消息。
(2)这一时期的民间报房,除出版发行京报外,也附带出版和发售一些其他的出版物。其中有的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是报房京报的汇总和延伸,有的则以传播文学艺术信息为主。
(3)清初到中叶这一段时期,书籍、年画、历书、商业传单、商品包装纸等出版印刷品也大量问世,为清代中叶以后商品广告的发展作了铺垫。
中国古代官办的“邸报”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民办的“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版的邸抄、京报有近400年的历史。上述两类报纸,虽然历史很长,但发展缓慢,固然是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这一基础的制约。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514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7-29 19:37 , Processed in 0.08587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