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741历史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1:5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6687.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复旦大学741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
 2016年复旦大学741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2015年复旦大学741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741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
第二部分 复旦大学相关专业考研真题
 1999年复旦大学545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
 1999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1997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1996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1995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说明:除复旦大学741历史学综合的考研真题外,本书还收录了5套复旦大学相关专业的考研真题。
 本书部分试题为回忆版,试题题目不全,目前我们正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完整版试题,若有更新可免费升级获得。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复旦大学741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
2016年复旦大学741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三省六部
答: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官制。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户部)、工部共六个朝政机构。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彼此各有所职,分掌国家大政。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是朝政的总管;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门下侍郎;内史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内史、门下二省设在宫内,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宫廷保卫,其亦有谏诤及匡正皇帝过失之责。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分别掌管国家日常行政,并参议朝政。发展到唐朝,三省名称有所变化,分别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影响深远。三省六部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王朝统治。
2.党锢之祸
答:党锢之祸是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发生的政治斗争。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l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前后两次,持续十几年,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3.澶渊之盟
答:澶渊之盟是1004年宋辽签订的停战议和盟约。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军围攻定州,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建议下,率军亲征。双方在澶州对峙,宋军射杀辽军统帅,辽有意退兵,于是双方议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边境以白沟河为界。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双方维持了长期和平。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4.癸卯学制
答: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推行的系统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章程不仅制定了从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直至通儒院的普通教育体系,还制定了初级师范学堂到优级师范学堂的师范教育体系,以及从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到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实业教育体系。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5.新青年
答:《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创办时名为《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总部迁往北京。《新青年》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且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大大小小的民主性刊物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新青年》也逐渐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其理论刊物。
6.新生活运动
答:新生活运动是1934年蒋介石发动的旨在使国民生活合理化的运动。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发起新生活运动。1934年7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于南昌正式成立,统领全国各地新生活运动工作,蒋介石任总会长。该运动主要内容为:以礼义廉耻精神为中心准则,从衣食住行基本生活着手,按照清洁、整齐、简单、朴素、迅速的具体标准,达到所谓国民日常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的目的。1949年,蒋介石下令停止该运动,成效不大。

7.汉谟拉比法典
答:《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确定了私有制。此外还保留了同态复仇原则和神明裁判的习惯。作为流传至今的楔形文字法中最为完整的一部法典,较为系统的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继续适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文献。
8.《荷马史诗》
答:《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史诗。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昂记》(一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一译《奥德赛》)两部史诗。一般认为荷马生于公元前9至前8世纪之间,出生地是希腊东部的某地。《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都是洋洋万言的史诗,前者长达15693行,后者亦有12110行 。两部史诗最初只是一些零散篇章,其依据是古代的传说;由于乐师们在民间说唱得以流传,荷马应该是初步将这两部史诗定型的人。艺术上,荷马史诗内容丰富,风格古朴自然,节奏感很强。2000多年来,西方人始终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
9.《权利法案》
答:《权利法案》是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废除法律,不得征税,不得招募和供养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会经自由选举产生,应经常集会;议员有议事自由,不受任何传讯或干预等。《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10.释迦牟尼
答: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原名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实现涅磐。
二、简答题
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与区别。
答:分封制与郡县制都属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制度。
(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
①分封制产生早于郡县制,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在秦朝建立之前分封制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占据主流地位,秦朝建立之后郡县制占据主流地位。
③在秦朝之后的历代王朝中,分封制是郡县制的必要补充。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①划分标准: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现的,是按照地域划分的。
②官员任免:分封制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制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独立性:分封制诸侯王拥有世袭统治权,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郡县制的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2.中唐税制改革。
答:中唐税制改革是当时唐朝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进行的以财政和赋税制度为主的改革。
(1)第五琦的榷盐法
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建议实行榷盐法,榷盐法的中心就是政府垄断盐的买卖,第五琦的榷盐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为政府设置的专卖机构多及增派管理官员,导致纯利下降。
(2)刘宴理财
上元元年(760年),刘晏出任盐铁使,先后掌管全国财政近20年,对财政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主要内容有:①改进榷盐法;②整顿漕运;③实施常平法。刘宴的这些方法虽然缓解了唐政府的财政困难,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和赋税征收中的乱象。
(3)两税法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
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
②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
③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
④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
⑤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
⑥“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3.梁启超的新史学的观点及主要思想特点。
答:(1)梁启超的新史学的观点有:
①强调史学的社会作用,认为“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②主张用进化论的观点,对中国过去的历史书进行批评,指出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帝王的家谱,不能说明社会进化的趋势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③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的主张,要求历史学应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
(2)略。
4.简述晚清以降冗官现象的形成与原因。
答:(1)冗官现象的形成
冗官现象不是从晚清以来才有的,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冗官现象是北宋时期。清代朝官员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科举考试、荫袭保举、捐纳。由于清朝时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科举考试录取的人员不断增多,再加上历代都有的恩荫入仕传统,满清贵族及其子弟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官僚系统的人数逐年增加,最使官吏人数急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捐纳制度,清朝由于河工、救灾、军费等原因财政开支入不敷出,只好使用捐纳来弥补财政空缺部分。晚清时期,各种社会积弊开始呈现,农民起义、战争赔款、天灾人祸等使得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加大捐纳规模,这就使官员的数量直线上升。综上,晚清以降冗官现象逐渐形成。
(2)冗官现象形成的原因
晚清冗官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①官本位思想严重。我国自古以来的官本位思想,加上清统治者实施思想禁锢政策,到清朝时更是严重,大家都想着做官入仕,光宗耀祖,致使清代入仕人数增加。
②科举入仕人数增加。清代人口激增,导致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数量也跟着上升。以生员与当时人口的比例来说,清代人员与人口的比例是1:400,而明朝的比例是1:2200,可以看出清代科举参加人数要比明代人数多好几倍。
③捐纳为官的人数激增。导致冗官现象最严重的就是捐纳制度,清代财政紧张,只好依赖捐纳来缓解压力,开始时还只是虚捐,后来财政缺额严重时,就实行实捐,官吏人数实在太多时,没有那么多职位供给,就采取捐纳候补的方法,有时候一个职位候补好多人。
5.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
答:(1)背景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2)过程
启蒙运动最初产生于英国,后来发展到法国、德国、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
①法国是整个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力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运动的典范。启蒙运动期间产生了一批思想家和学派,其中英国有霍布斯、洛克等,霍布斯主张人性论,提出国家契约学说,主张君主专制等;洛克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天赋人权,国家由契约产生等。
②法国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政体,倡导自由、平等思想,反对宗教迷信但又要保持宗教以约束人民,强调法律的作用;卢梭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说,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理性是不可靠的等。
③德国的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强调人的重要性,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力。学派有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
(3)影响
在启蒙运动中,一批一批先进的,新兴的思想家前赴后继,口诛笔伐,对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为资产阶级未来的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民智,为欧美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这场运动传播到世界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为民族解放斗争作了贡献。
6.日本明治维新。
答:(1)背景
19世纪中叶,日本国内幕府统治走入了末期,掌握政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而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岸的浦贺,将美国总统的信交给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港口,给予美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此后,其他西方国家也迫使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此时,封建阵营开始出现了分化,幕府末期资本萌芽状态下的地区的商人阶层与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和武士以及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组成了政治联盟,即“倒幕派”,号召尊王攘夷,尊王攘夷在日本统治者与西方联合绞杀下失败。于是,尊王攘夷运动逐渐变成倒幕运动,倒幕运动在经过一系列战争后,终于建立起了由天皇操纵、掌握实权的新政权。
(2)过程
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颁布了《五条誓文》,标志着明治维新开始,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废除封建制度的改革措施有:①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②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③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学习西方强国之策有:①殖产兴业;②文明开化;③富国强兵。通过这两方面政策的改革与推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强大起来,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3)影响
①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有:
a.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b.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惟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②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a.这首先表现在,日本虽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又是不彻底的。
b.其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日本虽然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却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主要王朝都城迁移的过程与原因。
答:(1)商
①迁都过程
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②原因
盘庚迁殷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是从政治上,殷离旧都比较远,能够削弱王公贵族的旧势力,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摆脱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其二是从经济上,避开水涝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利于发展农牧业;其三是从战略上,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各方国的侵扰,同时控制四方诸侯。
(2)隋
①迁都过程
隋炀帝继位后,亲率朝臣登上邙山,行至今老城以北邙山最高峰处,南望伊阙,目之所及,南北开阔,东西平坦,四周群山环抱构成天然屏障,伊洛瀍涧四水纵横,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兼具漕运之便。于是选址汉魏故城以西18里的地方,日役丁200万人,耗费无数人力财力,花费时间一年,在洛阳建立起了新都。
②原因
隋炀帝迁都洛阳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军事,二是政治,三是经济。
a.从军事方面看,长安地处西北关中,自古有崤函雄关,可谓易守难攻,但是隋朝统一天下,一旦东方有乱,不易平定。此外,洛阳也是一个军事要地,洛阳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使洛阳具有制内御外的优越军事条件。
b.政治上的考虑主要在于便于统治,当时隋一统中国,疆域阔大,长安城地处西北一隅,而洛阳地处天下中央,对于操控天下比较便利。
c.经济上的考虑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关东,关中经济水平下降,而且时有灾荒,隋文帝时就有率文武百官就食洛阳之事,以长安城为都,此时的漕运也不方便,一是有三门之险,二是河道淤塞。而洛阳就没有这方面的难题,再加上后来修建的京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这样洛阳就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没有了经济上的发展阻碍之力。
从这三方面看,隋炀帝当时的迁都之举是适当的。
(3)唐
①迁都过程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迁都洛阳。她掌权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洛阳。后来为了迁都还经过了一系列的精心准备,光宅元年九月,改东都为神都。688年,建明堂,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将伪造的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字样的白石进献武则天。五月,武氏受“宝图”,事南郊,告谢昊天,御明堂,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于拜洛前十日云集神都。七月,更名“宝图”为“大授神图”,封洛水为显圣,加特进,并立庙。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则天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明堂,并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以“曌”字为名。七月,颁《大云经》于天下。九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在洛阳立武氏七庙。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武则天正式将国都迁到洛阳。
②原因
迁都原因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考虑。
a.政治上:首先,武则天做皇帝,自然受到李氏旧贵族的反对,当时李氏旧贵族的中心之地在长安,武则天集团的聚集地在洛阳,迁都洛阳有避重就轻之考虑。其次,洛阳居天下中央,可以居中而摄天下。其三,当时山东盗贼多起,迁都洛阳,便于对盗贼进行严加防范。
b.经济上:经济上的考虑与隋炀帝迁都洛阳无异,都是考虑到长安经济衰败,不能满足皇室及城内之人消耗,尤其到灾年此类情况更加凸显,而洛阳风调雨顺,积蓄充足,粮食和储备都比较充实,再加上京杭大运河的中心位置,南北交通也比较顺畅。
c.军事上:洛阳也是一个军事险地,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重要。
(4)宋
①迁都过程
宋朝经过“靖康之难”国破家亡,不但国都沦陷,而且皇帝也被掳往北地,徽宗九子赵构在宗泽等拥戴下在应天府(今商丘)建立南宋朝廷,此时金兵步步紧逼,应天府不能自保,高宗只好移徙建康,将建康作为临时都城,后来在金兵进击下,高宗一路从建康逃到扬州,再从扬州到镇江再到杭州再到越州,还一度改越州为绍兴,取意绍继中兴。后来高宗又逃到明州,甚至一度逃到海上的几条船上。最后,宋金合议,战争停息,定都的问题又被提出来,高宗在排除众议的情况下不立建康而定杭州,改名临安。此后时有人提出立建康为都,但直到南宋灭亡,都城一直都定在临安。
②原因
当时高宗定都临安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北宋时期杭州迅速兴起,成为“东南第一州”,当时的杭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商业中心,而且风景气候都比较优美适宜。二是金兵处处主动进攻,宋军时时被动防守,这是当时战局的长期态势。而建康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浙西一带水网交错,对骑兵活动不利。杭州有一道天然屏障,给统治者增加了安全感。
(5)明
①迁都过程
“靖难之役”后,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的地位,同时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永乐四年,下诏兴建北京皇宫和皇城。永乐七年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修建自己的皇陵。永乐八年回师北京,下诏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永乐十四年,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事宜。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城和皇宫建成,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将南京作为陪都。
②原因
明成祖迁都北京,可以从历史条件、政治、地理条件、军事等来分析北京作为国都的优越性。
a.首先历史条件,北京自古就有建都的历史,最早是武王伐纣后,封帝尧之后与蓟,北京开始成为方国蓟的都城,此后十六国时前燕慕容氏以蓟为都,辽为五京之一,金灭辽后,海陵王将都城从会宁府迁到燕京,改名中都,元朝改名为大都。此外,北京一直都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的中心点,再加上这么久的建都史,而后又历经辽金元三代的发展,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条件是丰厚的。
b.其次是政治,北京是成祖的大本营,他在此地前后经营二十多年,在此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他对此处也有深厚的感情,当然更深层的原因还是他要开疆拓土,如果将都城定在南京,北方的少数民族会逐渐侵蚀北方边境,北方边境会内缩,但将都城定在北京可以利于北拓边境和统辖。
c.从地理条件看,《日下旧闻考》曾经对北京地区的地理形势做过这样的评价:“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绵亘千里,重关险口”,“独开南面,以朝万国”。此外,北京还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三处交汇之处,其形状犹如一个半封闭的海湾,这就是北京小平原,总之,北京的地理条件具有得天独厚的建都优势。
d.最后是军事方面,元朝虽然灭亡,但北元势力还伺机南下,如果不定都北京,就需要在北京驻守大量军队,兵权需交付诸将,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形成藩镇割据威胁皇权,同时还避免了“南兵北调、南粮北运”,将都城迁到北京,可以居重就轻,加强对边防的防卫。
2.论述几种中国近现代史料。
答: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汗牛充栋,种类繁多,主要的就有档案、奏疏、笔记、日记、诗文集等,这里就以下这几种简要论述。
(1)档案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纪录。“直接形成”说明档案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历史纪录”说明档案在继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文件的记录性,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正因为档案继承了文件原始记录性,具有历史再现性,所以档案才具有凭证价值的重要属性,并以此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和文物。由于档案的这些属性,所以档案一般需要进行整理汇编,现在出版的比较有名的近现代档案史料有《清代档案史料汇编》《近代邮电交涉档案汇编》等。
(2)奏疏
奏疏是封建时代高级官员向朝廷、国君呈报军政大事的政务文件,奏疏由于它的原始性和重要性,历来为学者所看重。此外,由于奏疏特别多而且比较散乱,一般都掺杂在文集里面,单独奏疏汇编在一起的不是很多。比较有名的奏疏要数李鸿章的《奏议海防折》,李鸿章在这封奏疏中指出了海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海防,最著名的要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这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文献。总之,奏疏在历史研究中占据着一定的史料地位。
(3)笔记
笔记的概念不好进行清晰的界定,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类也是比较困难的,有人将笔记分为“笔记文”、“笔记小说”、“史料笔记”,这里所谈论的笔记是指有史料价值的笔记。我国历史上笔记种类之多,数量之广,范围之大,有目共睹,而其史料价值也一直为人所注重,学者们对其史料价值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四库全书总目》编者认为笔记类作品“足以存掌故,资政考,备读史者之参稽”,谢国桢认为笔记“足以扩充历史的内容,补充官修正史之不足”。当然,笔记中历史记载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有诸多道听途说之闻,鬼怪迷信之事,各类记载辗转相袭,记载错误处也不少。比较有名的笔记作品有《庚子西狩丛谈》,是随驾慈禧身边的怀来知县吴永记述庚子年前后所见之事的笔记作品;恽毓鼎著《崇陵传信录》以笔记体的形式记述了光绪皇帝的一生;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是作者一生经历和耳闻目睹之事,其中对戊戌变法的记载比较详细,是研究这一段历史者不可不参考之史料。对笔记史料进行整理分类的名作有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等。
(4)日记
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按照年月日记录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以及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是治史者所必须参考的。与其他日记相比,近代学人日记除了记载学者的活动和交游,更侧重于记述其学术思想,因此是研究学术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著名的日记史料要数晚清四大日记,分别为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其中以两代帝师、两次出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之日记价值最高。翁同龢长期处于朝廷核心地位,而且所记日记跨度长达四十六年,涉及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天文气象、书画鉴赏、医药、皇家礼制等诸多方面,生动反映当时的思想风潮和社会生活。而民国比较著名的日记要数《竺可桢日记》《顾颉刚日记》、金毓黻《静晤室日记》《吴宓日记》。其他比较有名的日记有教育界的《蔡元培日记》《梅贻琦日记》,文学界的有《鲁迅日记》《郁达夫日记》《梁漱溟日记》《陶行知日记》,军政界的有《宋教仁日记》《冯玉祥日记》《胡景翼日记》,总之,日记成为研究近现代史不可不参考的一种史料。
(5)年谱
年谱是按年月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著作,大多是后人就其著述及史籍所载事实考订编次而成,如《梁启超年谱》《胡适之先生年谱》《毛泽东年谱》《周恩来年谱》《邓小平年谱》。
(6)诗文集
诗文集是诗集与文集的合称,即一部集子内收集了一人或多人的诗集与文集。一般情况下,文集里面也包含诗、文章、信牍等作品,比较有名的诗文集有《张之洞诗文集》《严复诗文集》《王国维诗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
3.20世纪上半叶,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结合其中一史实谈谈战争的反思。
答:战争需要各国携手共同遏制,二战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战争到1941年走向全面大战,期间共经历了十年时间,这十年时间不仅给了发起战争者以时间准备,而且更助长了其嚣张气焰。以二战中的“绥靖政策”为例:
(1)在东方,美英法等国坐视甚至纵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承认日本制造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希望由国际联盟出面调停并制裁日本。虽然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高举“道义”大旗,但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却不裁不制。可以说,国际联盟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开启了一个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中国东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美国政府,也仅仅是口头上给予“不承认”的外交谴责,再未有其他任何实质制裁措施。
(2)在西方,1936年3月7日德国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派遣3.5万名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试探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使得希特勒顺利度过了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随后,面对希特勒的一系列挑战,为了保证英国自身安全,英国首相张伯伦不顾年迈三飞德国,与德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希特勒。看似和平已经到手,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战争梦魇。
(3)当时的美国凭借两洋天险,不愿意卷入战争,结果换来日本偷袭珍珠港。苏联最不该支持法西斯国家,却也寄希望于一纸《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将战火引向西方,可终究没有逃脱法西斯魔掌。
(4)反思:可以说二战的扩大,和这些国家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莫大关系,最后还是引火上身,深受战争之苦,历史证明,绥靖政策绝非和平之举,而是刺激战争之策。尽管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6000万逝去的生命不能白白牺牲。想要维护世界和平,绝不能空抱和平幻想,却对侵略行径熟视无睹甚至纵容。在事关正义和邪恶、正义和非正义的根本问题上,绝不能含糊。对任何变相的新绥靖主义,都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总之,从二战“绥靖政策”的后果可以使我们吸取经验,那就是一定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对待有意发起战争的国家,必须联合其他国家进行坚决抵制。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668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7-27 12:14 , Processed in 0.08489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