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2:2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0156.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2014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精选及详解
 2014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精选及详解
 2013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精选及详解
 2013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学科知识
 第2章 教学设计
 第3章 教学实施
 第4章 教学评价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
 2016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2016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注:本试题部分题目不全,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完整版试题,如有更新,学员可通过自动升级获取最新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评价理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为评价的重点
B.可通过读书报告、朗读表演等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鉴赏水平
C.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重视考察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D.考察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学生的参与态度与成果水平同等重要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诗歌与散文”的评价中,既要考查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要考查其成果的水平。但重点是学生重在参与、积极创作的态度,对学生创作的成果,不宜提出严苛要求。
2.某教科书必修(三)第一单元的选文为《林黛玉进贾府》《柷福》和《老人与海》,对该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的是(  )。
A.借助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B.从分析环境、情节、人物等要素入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C.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分析短篇小说结构的特点
D.注意品味小说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C项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对于高中生来说,过于专业化,超出了高中生的学习范畴。
3.某选修教材设置了“应用文阅读”专题,该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属于(  )系列。
A.语言文字应用
B.文化论著研读
C.诗歌与散文
D.小说与戏剧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选修课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五个系列。“应用文阅读”专题属于语言文字运用系列。
4.课文《包身工》后补充了《背后的故事》。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系统的(  )。
A.课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教材助读系统是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作者介绍、课文导读、注释、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是语文教科书内容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某教师为强调口语交际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口语交际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一做法符合高中口语交际课程的发展方向
B.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C.课堂再现生活情境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价值不大
D.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目的,帮助学生恰当地进行表达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教师为了强调口语交际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口语交际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做到了从实际出发,同时,能够营造真实的口语交际的情境,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6.教材选修模块提供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列对诗歌的分析,运用了该方法的是(  )。
A.《泊秦淮》表达了对“商女”形象的批判
B.《湘君》《湘夫人》表现的是湘水之神的爱情
C.《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D.《蜀相》借凭吊诸葛亮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意思是,根据古诗文字面表达的意思,去探究背后所隐含的作者的情感或志向。ABC三项都是诗歌本身所描写的内容,没有“志”的成分,D项,诗歌内容是凭吊诸葛亮,作者情感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感。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讨论和辩驳是多向互动交流,辩驳是单向信息传递
B.从讨论到辩论,体现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过程
C.讨论和辩论强调交际过程的合作,辩驳突出体现学生的自我表达
D.讨论属于非正式场合的表达,辩论、辩驳更强调正式场合的交流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讨论和辩驳都是多项互动的交流;C项,讨论和辩驳都强调交际过程的合作;D项,辩论、辩驳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交流。
8.教学《雷雨》,教师设计了一道习题:反复朗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细心体会,揣摩语言,了解人物的复杂性格。对该题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让学生理解矛盾冲突设置的表达效果
B.让学生借助戏剧语言探究复杂的社会现实
C.让学生学会品味戏剧人物形象的特殊魅力
D.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人物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的“利器”。习题的题干,已经明确指出了该题的设计意图,那就是“揣摩语言,了解人物的复杂性格”。
9.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检査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将“典故的运用及作用”作为教学难点之一,对该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对教学重难点要求理解不准确
B.教师对应承担的教学任务认识不清
C.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教学难点分析
D.教学难点的确定基于对学生的把握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由题干可知,教师教学难点是依据学生预习情况而定的,因此D项符合题意。
10.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用披风、靴子、高帽、墨镜、口罩、耳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手臂上挽着一把带套子的雨伞踏进教室,学生一片哗然。教师用食指按着嘴唇说:“嘘!千万别出乱子!”然后,教师继续模仿别里科夫的口吻,以“自述"的方式梳理情节,导入新课。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违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淡化了对文本的探究
B.违背语文课程的精神实质,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C.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突出了课堂的情景营造
D.遵循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强调了小说的文体特点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教师这一做法,是依据所教内容,恰当地做了情境营造,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的特殊“装扮”,生动直观地感受主人公的形象,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11.阅读《自序》教学实录(片断),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已经自读《自序》,并作了一些批注。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这篇文章,先看第一段,请找出能够作为整篇文章线索的几个关键词。
生:梦、寂寞、呐喊。
师:鲁迅从寂寞中出来直接就呐喊了吗?还有哪个关键词?
生:希望。
(教师板书:梦、寂寞、希望、呐喊)
师:今天我们就以这四个关键词为线索分析,鉴赏课文,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我把大家分成四个组,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解读这部分内容,一旦选择,就要对这部分文字负责。好,那四个组就叫梦之队、寂寞之源、希望之种、呐喊之组吧,现在给大家10分钟时间:5分钟自读,5分钟组内交流,读的时候注意:第一,文采,也就是哪个词句或语段特别精彩;第二,主旨,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和人格;第三,解释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
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了小组学习,同时又为每个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合作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12.阅读《葡萄月令》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葡萄月令》是一篇现代散文,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现代散文应该教什么。我们暂不谈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选文,这个问题更要有清晰的定位。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作者的个性化表达,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主要不同不仅在于文章形式和表达方式,还在于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散文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道”,唐宋散文史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文以载道”,尽管古代散文有着时代与个体的差异,但总体价值取向基本一致;“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到打破了这个传统,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唤醒了散文家的个体意识,表达自我成为散文的总体诉求,随之形成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表达形式。因此,现代散文的教学要把个性化表达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
B.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C.作家的个性化表达是现代散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D.编入不同教材的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会有所不同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教学反思中提到,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在文章形式、表达方式、思想内容、价值追求方面均有不同。现代散文的教学应把个性化表达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13.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有人阅读《项脊轩志》,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项脊轩见往事,悲喜参半;枇杷树思旧情,爱恨交加。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来撰写一副对联?
(学生撰写对联,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生:庭院凄凄诱兰竹寂寞;柱影斑斑映血泪涟涟。
师:好,谁再来展示?
生:斯人已去,空余枇杷迷冷月;此恨犹在,惟有寂庭阶。
生:明月半墙,默闻呱呱儿泣;书香满架,静听琅琅书声。
生:望月移步折桂枝,今生有恨;睹物思人成余心,来世续缘。
生:风移影动行不动,物是人非情岂非。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以往的积累,很好。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学生用对联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
B.学生撰写的对联并不工整,教师应系统讲授对联知识
C.教师要求学生撰写对联,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D.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B项,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对联写作进行简单的辅导,不必系统讲授对联知识;C项,教师要求学生撰写对联,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D项,教师的评价并没有做到具体准确。
14.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文言作品的教学应从作品解读鉴赏的角度去诠释,而不应局限在疏通字词,传授文言知识,把文言作品鉴赏课上成古汉语知识课。文言作品的精髓蕴藏于貌似艰涩的字面背后,语言本身知识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载体。可惜的是,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只停留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这只相当于为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铺平了道路,遗憾的是,不少师生在历经千辛万苦,铺砌完山路之后,就转身下了山。与近在咫尺的旖旎风光失之交臂。因为他们又要赶紧修下一条山路……就这样,修了一辈子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领略过险峰的无限风光。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舍大取小,舍本逐末。诚想,文言精品浩如烟海,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价值怎几个词语,句式了得?只经过“浅层处理”的名篇佳作,就像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才美不外见”“骈死于槽枥之间”。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文言文教学应借助文言词句感悟鉴赏
B.文言文学习无需关注文言词句的积累
C.文言文教学需系统讲授文言词法句法知识
D.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于文言精品浩如烟海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该教学论文的中心论点是,文言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但是不是全部内容。文言作品的教学应该在此基础上,着眼于作品的感悟鉴赏,从文言作品的字面背后,去领略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精髓。
15.阅读下面的教学后记(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学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兴”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引入了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比如“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使教学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上述教学后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欠缺资源开发的意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合要求
B.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C.教师“以俗解雅”的方法不符合古代诗歌学习的要求
D.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联系实际,运用歌词,引起学生兴趣,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兴”的知识点,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案例:
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请大家注意课文6~7段,想想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应该是哪句。
生1: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师: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对我们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最为重要?
生:(齐)封闭!
师: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内容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的生活?
生2: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师:北京人的“窝”是“金窝”,还是“银窝”,让他们不忍割舍?
生3:房屋很旧,也不太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的。
师:那胡同里的居民为什么不愿意搬家?
生4: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
师:哦,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他们深居简出,彼此从不交往。
生5:也不是!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
师:这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生6: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过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而且是为“合礼数”。
师: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我们刚才先找中心句,再确定关键词,然后透过语言文字搜索文中相关的生活现象。下面大家就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第8段。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这一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请同学说说。
生7:中心句是“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是“满足”。
师:有相关的生活现象可以验证吗?(学生响应热烈)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希望你们读出北京人那种满足的味儿。
生8:(深情地)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满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师:不错,不过京味儿还不够浓。有没有去过北京或研究过北京人说话风格的同学?
(学生摇头)
师:(范读)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满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学生鼓掌)
问题:
16.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阅读方法的。(20分)
答:案例中的教师里按照“文本探究--方法点拨--自主运用”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阅读方法的。
(1)教师充分结合文本,适时引导学生,找出段落中心句和关键词,又统观全文寻找依据。达到了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走入了文本,有助于学生理解北京人的“封闭”。
(2)教师适时总结了文章阅读的方法。点明先找中心句,再找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在文本中找表现,是上一教学环节的总结,也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注重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掌握阅读的方法。
(3)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老师教的方法,自行默读,适时提问,更深入地理解了北京人的“易于满足”,巩固了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能力。在此环节,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而易见。而老师的范读更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京味儿”。
总之,案例中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注重结合文本,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中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学习阅读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
△和~的联想
①生活中,△和~几乎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都对它们的存在麻木不仁了,但真的认真思考它们的意义,不仅包罗万像,而且也十分有趣。
②首先,它们是从数学上定义出来的。三条线段围成的几何图形称作△。而一条线段绕定点旋转而扫过的轨迹称作~,自然它们也有许多不同特点。
③由于~的中心到四周任何距离都相等,所以旋转起来高度并不会起变化,人们因此制成了车轮。而由~引申却可以想到四周上每一个点地位平等,由此人们制造了圆桌,它在联合国有的会议上可以大大发挥作用,避免因座位而引起不必要的国际纠纷。
④在理论证实下,△最稳定。你可以用木棒组成任意多边形,使它们的衔接处可以活动,唯一能不随受力而改变形状的只有三角形。因此,人们把篱笆编成三角形的孔状。如果由△引申的话,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这样的家庭最不容易分散。在军事上,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因为谁都怕得渔翁之利。
⑤~,它的特点之一是当周长相等时,~的面积比等周长围成的其他图形的面积都要大。这就是为什么碗、桶、盆、盘都要制成圆形。~引申为包容,像在数学上用~来圈住集合中的元素,表示集合间的关系,给人很形象的感觉。
⑥△,它是任何一个复杂的多边形的构成部分,任何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三角形,体现了微积分的思想。而这个性质使复杂陌生的问题变得简单,从而得到解决办法,这就是“化归”的核心思想。
⑦~,在物理学上也有不可思议的道理,像星球发展论。由于核心对外界物质的相同引力,向心力与离心力作用,星球多呈类球形,而球形正是~的立体形。
⑧△,在坚硬的物质受到打击而粉碎,表面看形成杂乱无章的几何体,但经过洞察和统计,形成三棱锥的几率最高,这怎能不另人惊奇。
⑨心理学角度,喜欢圆的人往往比较随和,随遇而安,特点不明显。而喜欢三角形的人思维独到,性格有个性。
⑩△和~在哲学观点上也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全面周密的思考方式,而△体现出多角度辩证看问题的方法。
?可不要小瞧这△和~,它们在高科技的前沿战线、思想领域、生活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单有这样一个学科,研究△与~的关系呢!
问题:
17.请从第①⑧段找出两个错別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答:(1)错别字
第①段中“包罗万像”的“像”,改为“象”;第⑧段中“另人惊奇”的“另”,改为“令”;
(2)病句
“在军事上,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因为谁都怕得渔翁之利。”改为“在军事上,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因为谁都怕第三者得渔翁之利。”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2分)
答:这篇作文的优点之一是,思路广阔,结构清晰。
(1)从△和~联想到联合国的圆桌、三口之家、三足鼎立的军事形势、宇宙的星球、人的心理等等,类似一篇文艺性科普作品。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好:开头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读者思考司空见惯的△和~的意义;结尾在总结△和~的意义之后,引导读者从现实生活想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研究△与~的关系的新学科”。开头和结尾的语言朴实、简洁明快。
(3)文章共分为11个自然段。①②两段是总说,介绍△和~的普遍性和几何学上的定义。接下来,介绍△和~的不同特点所导致的它们在不同领域上的广泛作用和意义;③④两段谈到了△和~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⑤⑥段谈到了△和~在数学上的作用;⑦⑧两段谈到了△和~在物理学上的作用;⑨⑩段谈到了△和~在心理学和哲学上的作用;?段结尾,总结全文,预示未来。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股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寓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单凭这一结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课,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演讲辞。
演讲,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是演讲成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他们的共鸣。
学习这类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课文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辞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实践中増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口语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依据(不能照抄材料)。(20分)
答:(1)根据所给材料,结合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了解悼词的基本特点,掌握本文严谨周密的逻辑结构,品评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
②品读语言的内蕴,分析语言的逻辑;
③认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与崇高人格,感受作者的悲悼之情。
(2)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要求提出以上目标。
20.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答:针对第一个目标设计如下教学方案。
(1)课堂导入
播放幻灯片,呈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头像。
师: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有谁了解他们的关系他们的故事吗?
生答。
师:他们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与恩格斯。二者不仅是革命战友,更是生活中相互扶持的密友。他们的革命思想是他们的坚不可摧的革命友谊的维系。我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中的“马克思”为我们所熟知,那你们想知道他的好友恩格斯又是怎样评价他的吗?
引入教学。
(2)教学过程
回忆文章,本文在语言特色上给你的第一印象如何?
播放有关讲述马克思逝世新闻的视频或音频。这段视频或音频与本文有什么共同之处?
小结:言辞悲壮,言简意赅,不失抒情,发人深省,震撼心灵。
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渲染气氛的此句,并谈谈你的想法。
(3)总结
总结悼词的基本特点,语言风格。
(4)作业布置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已经逝世的名人,课下搜集对他们的悼词,看看跟本文的风格有何异同。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关键语句,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5.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答:组织观看一次有关马克思的人生解读的视频的教学活动。阅读课本中的所给出的五个句子。根据所看视频解读这五句话。
(1)教学目标
感受语言的艺术,探究马克思具体的历史功绩,激发自己的共产主义情怀。
(2)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
这五句话之所以被挑选出来,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这五句话相较其他句子更具有抒情色彩)
同学们阅读这五句话,回忆他们在文中的位置,感受每句话所代表的内涵是什么?大家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第一句:伟人逝世。
第二句:伟人的影响。
第三句:伟人的贡献。
第四句:除去伟人的贡献之外,伟人的人格魅力也令人敬佩。
第五句:好友一句话总结伟人。)
你能否换句话来分别表达这五句话的内涵?
你能否用类似的格式来描述另一位逝世的伟人?
(3)总结
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五句话,自由选择阅读语调等。
总结马克思的功绩,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深深的敬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对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情怀;总结悼词的结构、语言特色;如何更加有深蕴的表达一种观点。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015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7-5 09:56 , Processed in 0.09167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