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5:5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023.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0章 导论——文学理论的反思与重建
 0.1 复习笔记
 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什么是文学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文学的思维方式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文学与世界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文学的语言、意义和解释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文学体裁和文学风格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文学的传统与创新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文学与文化、道德及意识形态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文学与身份认同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附录一 文学与市场
 复习笔记
 课后习题详解
附录二 文学与媒介
 复习笔记
 课后习题详解
附录三 文学与全球化
 复习笔记
 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修订版,陶东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文学理论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文学理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修订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修订版)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文学理论相关辅导资料,对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修订版)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3.精选相关考试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近年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相关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0章 导论——文学理论的反思与重建
0.1 复习笔记
一、文学理论的危机
1.文学理论
(1)含义
文学理论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学科分化而出现的学科建制。一般认为,文学理论是文学学科(文学学)的一个分支,文学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之间的关系
①区别
文学理论是对于文学的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而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则是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而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②联系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为文学理论提供了大量具体的研究成果,而文学理论则是对于这些成果的进一步概括和深化,并为之提供基本的范畴和方法。
2.中国现代文学理论
(1)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学科建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几乎同时发生,已有大约一百年的历史。中国大学中从事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队伍为世界之首,但这门学科目前却已显危机迹象。
(2)危机
①各种关于“文学”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严重束缚了文学理论研究的自我反思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使之无法随着文艺活动具体形态及时空环境的变化保持不断创新的姿态。
②文学理论研究与公共领域、社会现实以及大众的实际文化活动、文艺实践、审美活动之间曾经拥有的积极而活跃的联系正在丧失。
a.大学的文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般的文学理论)已经不能积极有效地介入当下的社会文化与审美、艺术活动,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改革开放、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大众的文化消费方式的巨大变化。
b.对于新近出现的文艺活动深刻变化的一味回避或拒斥,反过来强化了文学理论中原有的本质主义倾向。
(3)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
①概况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90年代开始加速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文艺活动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
②影响
a.文艺活动日益深刻的市场化、商业化与产业化。
b.商业化以及大众传播方式的普及,文化工业、影像工业、身体产业等的兴起而导致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
c.文学艺术的接受方式、接受目的的实用化与功利化,文艺接受的休闲化与日常生活化。
d.艺术经纪人、图书商人,文化艺术策展人,等“新文化媒介人”的出现,他们游走于官方、大众与市场之间,在文学艺术与市场、大众需求、官方政策之间进行沟通。他们对文学艺术生产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作家、艺术家。
e.文化生产机构与传播机构(如出版社、画廊、音乐厅、博物馆等)的种类与性质的变化,以及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机构(如图书出版工作室、唱片公司、影视剧制作中心)的出现,均导致了文学艺术场域的整体转型,甚至改变了有关“文学”“艺术”“审美”的经典定义。
二、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1.本质主义
(1)含义
本质主义是指在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中,表现出的一种僵化的教条,它把一些固定的特性或“本质”作为永恒普遍的元素归于特定的文学艺术现象,导致对于文学认识的僵化。在本体论上,本质主义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质;在知识论上,本质主义设置了以现象/本质为核心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坚信绝对的真理。
(2)局限性
①本质主义常常把某些特定群体在特定时期出于特定的目的、为了特定的利益而生产的对于文学的理解,特别是把特定时期处于支配性地位的关于文学的认识,普遍化为文学的“一般本质”或“永恒本质”。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具论”。
②本质主义存在过分概括的倾向,忽略不同时空环境中的文学之间乃至同一时空环境下不同类型的文学的内部差异。如产生于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三一律”成为戏剧的所谓“普遍特征”进而上升为“普遍规范”。
(3)影响
学科体制化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传授体系,特别是文学理论教科书,总是把文学视作一种具有“普遍规律”“固定本质”的实体,它不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提出并讨论文学理论的具体问题,而是先验地假定了问题及其“答案”。
(4)现状
由于反本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与兴起于20世纪后半期、至今仍然盛行不衰的文化研究的影响,当代西方的一些文学理论家早已开始对“文学”以及文学的“本质”采取一种历史的、非本质主义的开放态度,强调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界定的具体社会文化语境。
(5)改造方法
在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许多学者认为,取代本质主义的最好方法是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文学是逐渐变成为“文学”的而不是生而为“文学”的。
2.新时期主要的文艺学教科书和思想
(1)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1983年修订版)
①在“绪论”中一方面承认文学的历史性,承认文学的性质是变化的,文学理论具有开放性。但同时把中外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文学观点统统归入“唯心”与“唯物”两种,实际上也就是“真理”与“谬误”两种,否定了文学理论与文学本质的多元性。
②在“绪论”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文学理论也是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文学与文学理论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因而是一种“虚假意识”;但又坚信无产阶级的文学理论并不因为它是特定阶级利益的表现而失去其不容置疑的客观性、科学性与真理性。
(2)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
①内容
a.强调文学理论的实践性与历史可变性,对于“文学”的定义也充分考虑到了历史的维度。
b.它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的基础上,分别从“文化”“审美”“惯例”三个角度界定“文学”及其性质,表现出比较开放的文学观念。
c.该书特辟“文学界定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专节,强调了文学界定中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紧张,主张“以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为中心去综合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及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
d.仍然把文学的本质界定为“审美的意识形态”,但其对于“审美”的理解力图达到辩证。
②意义
推进了对于文学性质与文学观念的多元理解,代表了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所达到的新水平。
3.新时期主要的文艺学思想
(1)文学的自主性
①西方
十八世纪以来逐步确立的文学理论观念,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康德美学是其经典的理论建构。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超功利的审美,文学的审美本质与认识和道德无关,美感是一种远离了物质需要和生理快感的愉悦。认知——工具理性、道德——实践理性和审美——表现理性三大领域的分离自治,确立了文学现代性的前提。
②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学的自主性观念出现于二十世纪初(集中表现在王国维的文学思想中),确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2)审美本质主义
审美本质主义是指把审美的非功利性、文艺的自主自律性视做文艺的特殊本质或“内在本质”,而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认识性和商品性等视做与“审美”对立的“外在性质”,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进行了一种二元拆分,而没有看到“审美”本身即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和地方性的知识——文化建构。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以后出版的大多数文学理论教材,走入了审美本质主义。
(3)文艺学教材中的本质主义思维
①文学创作阶段说
大多数文学理论教科书把创作过程机械地划分为固定的“阶段”或“过程”,但由于文学创作的时代差别、民族差别、文类差别以及作家个性差别,文学创作的具体的、实际的过程是千差万别的,不存在什么固定不变的“阶段”和单线的“过程”。
②文学类型特征说
文学理论教科书在划分文学种类及其特征时存在严重的教条化现象,即赋予文学的各种类型以僵化、固定、超历史的“特征/本质”,而不顾文学史的实际情况早已突破了这种所谓“特征,本质”。
③文学欣赏的距离说与无功利说
a.背景
主要是受到康德美学的影响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本土改革开放的政治与文化要求的支持。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逐渐确立了文学艺术的自主性理论,其在欣赏论中的表现就是文艺欣赏的无功利理论与审美心理距离理论,它在1990年代的教科书中已经取得牢固的正统地位。
b.局限性
这种欣赏理论无法解释大众文化中实际发生的接受现象,也无法解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接受者,欣赏者与接受欣赏对象之间不存在严格的距离,也无法找到无功利的“纯”审美态度。
c.正确态度
修正、扩大审美态度与艺术欣赏理论,看到审美态度的内在复杂性、多元性,或者去发现功利性与无功利性互渗杂糅的现象,或者对于不同接受,欣赏群体、不同艺术类型、不同的艺术接受,欣赏场所进行分类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
(4)文化研究
①含义
文化研究是指一种特定的研究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的视角与方法,一般认为,创立于1964年英国伯明翰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是文化研究正式确立的标志。
②特点
a.文化研究打破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在一种跨学科的自由穿行中体现了灵活运用各种思想和知识资源进行创造性研究的特色。
b.文化研究的特点还体现在它的实践性、策略性、政治性、高度的参与性与激进的批判立场等方面。
③代表人物
a.特里·伊格尔顿
第一,在《文学理论概论》导论“什么是文学”中指出,一个文本是否可以成为“文学”依赖于各种不同的而非单一的条件,文学研究者需要探究的是何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决定了某种特定的文本被称为“文学”,而不是去追问是否存在永恒不变的文学本质。
第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的成果。认为文学的“本质”是研究者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集团出于客观的利益需要加以建构的东西,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文学”意义的实现取决于读者的阅读、评价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
b.乔纳森·卡勒
第一,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之间的区别并不显得十分重要,文学与其他的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万古不变的文学特征(本质),因而也不存在万古不变的大文学理论。
第二,在一定的时代与社会中,文学活动可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关于文学的各种言说也可能出现大体上的一致性,从而一种关于文学特征或本质的界说可能在知识界获得相当程度的支配性。但这种“一致性”与“共识”的出现是有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是与各种非文学因素相互缠连的,是一种历史性与地方性的话语建构。
④意义
把文化研究的方法引入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从所谓“纯文学”的封闭圈子中走出来,把文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从各个侧面、特别是文化和权力的复杂关系中理解文学,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三、历史地理解文学艺术的自主性
1.概况
文学的自主性、自律性观念是中国文学理论界目前占据支配地位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这种观念在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一直与文学的他律论、工具论处于分立、对峙状态,其消长起伏构成了中国文学理论史的主线。
2.产生与发展
当代中国文艺学界的自律性诉求出现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1990年代的文学理论教科书中得以合法化并延续下来。对于文艺的自主性、自律性的强调,是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学理论教材与此前教材的一个标志性区别。
(1)1980年代
①背景
文艺自主性诉求与当时的公共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借助了与当时政治文化(即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运动)之间存在的相互支持关系,而且得到了政治精英的直接支持。
②局限性
a.文艺的自主性诉求具有远远超出文艺本身的社会文化含义与政治含义。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被转换成了“真理”,仿佛文艺的自主性是客观存在的永恒实体,以前的文学理论只不过“遮蔽了”这个实体,而新时期的文学理论则重新“发现”它。
b.这个话语转换策略掩盖了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其实同样是一种借助非文学力量建构的文学理论话语,使许多文学研究者丧失了对于自主性本身的反思能力,不能把它同样作为对象进行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③意义
自主性诉求强调文学的自主性以及对于“艺术规律”的尊重,就成为新一代领导人所确立的文化——文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新文化与文艺政策本身又是当时的改革开放新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1990年代以后
①背景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市场为艺术家提供了摆脱政治权力干预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历史地、辨证地看待市场的作用(比如使作家、艺术家有了比以前更多的选择)。此时,文艺自主性诉求的批判对象发生了微妙却重要的变化。1990年代文艺自主性诉求的批判对象已转化为市场,商业。
②表现
a.西方
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与其资助方式及经济来源是紧密结合的,而文艺活动的资助方式又是历史地变化的。在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出现之前,作家主要依靠贵族、宫廷或教会的资助(庇护)。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市场机制(具体表现为稿酬制度、版税制度等)取代了传统的资助方式,成为作家艺术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b.中国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作家、艺术家是国家干部编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机构均属于国家事业单位,文艺活动与市场几乎不存在任何联系,作家艺术家的经济生括完全依附于国家政府。1990年代文艺活动的市场化使得原先的文艺体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松动,作家的经济来源更加多元化,出现了以稿费维生的体制外自由撰稿人。
③存在的问题
一些持自律论诉求的学者常常简单化地认定市场剥夺了艺术家自由、销蚀了艺术自主性,建立了僵化机械的评估——筛选——排除机制,这就日益丧失了文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积极对话的能力。
3.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艺术的自主性是指自主的文艺场域及其自身游戏规则的确立。坚持自主性的人通常把自主性当作毋庸置疑的、自明的、先验的本质加以设定;文学艺术家的自主性诉求是与文艺场域的独立紧密相关的。
4.观念形态
从社会理论的角度看,无功利性——艺术自主性的观念形态——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由特定的人出于特定的利益动机提出的审美态度“理论”,不具有超历史的普遍性。文学理论教材常常忽视无功利理论的历史起源与社会条件,把它陈述为一种普遍化的理论。如果我们坚持无功利性是真正的艺术欣赏的本质,那么,我们的“艺术欣赏”概念就只能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无法与大众文化及其广大参与者对话。
5.意义
对自主性的社会条件进行历史的分析,才能清楚到底是什么构成了自主性的条件与前提,从而为获得真正的自主性提供知识论上的前提。艺术创作与阅读的不自由来自对之的无知或一厢情愿的否定。
四、跨时空拼凑:文学理论知识的历史性与民族性的丧失
1.我国文学理论教科书
(1)存在的问题
①知识的拼凑性
在寻找、建构普遍性文学理论知识的名义下,搜罗各种被认为代表文学理论“至理名言”的知识片段并罗列于教材中,导致教科书知识的拼凑性。这种综合是先有了关于“文学”的本质的“认识”,然后到古今中外的论文中寻找只言片语加以“证明”。
②体例上的大同小异
把文学理论机械地分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以及“欣赏/批评论”四大块。编写者把中外古今文论中的所谓“相关”言论在忽略其上下文、不交代其社会历史语境的前提下拼凑起来,切断了中外古今文学理论的整体性与它得以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
(2)负面影响
①遮蔽了文学理论知识的历史具体性与文化差异性。把不同时代的文学理论肢解为碎片以后随意拼接在“四大块”中,以共同“证明”所谓文学的“基本原理”,使我们无法在现有的教科书中了解文学观念的历史演变,也无法了解各种文学类型、创作方法的出现以及规范的形成与变迁。
②遮蔽了文学理论知识的地方性。中、西方的文学理论与文学观念具有极为不同的问题意识、基本范畴、理论框架、价值取向以及表述形态。而我国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却常常把中、西方的文学理论肢解为只言片语,然后塞到“四大块”中,无法了解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差异与特色,也使得许多实质不同的中、西方文论话语在表面的“相似”背后变得无法区分。
2.文学理论教学
(1)存在的问题
僵化的考试——评估制度与方式强化了文学理论的学科规训力量,这是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规训。这种以题库统一出题、流水交叉改卷为特点的“现代化”“科学”考试办法把教师学生都牢牢地束缚在教科书以及教科书宣讲的“真理”上,不能发挥个性。
(2)负面影响
①文学理论知识大多是具有社会历史性与意识形态性的价值判断,没有什么绝对客观、普遍适用的“标准答案”。一旦设置为知识性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就只能照搬教科书上的结论,反而不利于科学全面地理解文学理论知识。
②通过规定“标准答案”这种以科学化、标准化名义行使的话语霸权,将封杀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五、历史化与地方化:文学理论知识的重建思路
1.建构主义
(1)含义
建构主义是指为纠正文学理论教科书在理解文学性质上存在的严重的普遍主义与本质主义倾向而必须重建的文学理论的知识论基础。当代西方的知识社会学与后现代主义学说中的某些合理因素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要求我们摆脱非历史的、非语境化的知识生产模式,强调文化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历史性、地方性、实践性与语境性。
(2)内容
建构主义否定对于本质的形而上学的、非历史的理解。社会世界的“本质”是有条件的,它必然受到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而我们对于这个“本质”的把握也受到我们从属的群体归属、民族认同、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的中介和影响。
(3)正确态度
①应采取历史的与反思的态度。
②把所谓的“本质”“原理”当作是一种话语的建构;
③把这种话语建构事件化、历史化与地方化。
2.事件化方法
(1)含义
福柯在《方法问题》中提出了历史学研究的“事件化”方法。事件化是指把所谓的普遍“理论”“真理”还原为一个特殊的“事件”。它坚持任何理论或真理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期、出于特定的需要与目的从事的一个“事件”,因此它必然与许多具体的条件存在内在关系。
(2)意义
任何理论都不是像想象的那样是必然的、无条件的、自明的与普遍的。各种曾经或仍然被我们视作自明的“普遍”文学观念,实际上最初都是作为一个具体“事件”出现的。
3.反思性方法
(1)内容
①反思性方法由布尔迪厄倡导,旨在通过历史化来破除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
②布尔迪厄把反思矛头指向艺术的自主性理论,指出这种自主性理论与非历史化存在紧密的联系。自主性是体验文学艺术的方式,把艺术仅仅当成艺术(为艺术而艺术)来经验。这种方式是历史地建构出来的,具有个别性、特殊性和具体性;但是非历史化的自主性理论却把这种经验方式加以普遍化,成为“超历史的标准”。
(2)“生成的遗忘”
①含义
对于文化、知识或知识分子的历史发生的遗忘,这种遗忘是所有超验幻象的基础,也是特定的理论变成意识形态霸权的根本原因。解决的办法就是历史化。
②起因
首先,文学理论工作者为了把艺术品的经验变成普遍的本质;其次,文学理论工作者常常有一种回避对自己进行社会学反思的倾向,特别是当这种反思涉及自己的研究与自己的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就更是着意回避思考自己的理论和批评立场与自己的学术地位、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3)意义
通过反思性方法解决生成的遗忘就是历史化,重建被遗忘的或被压抑的历史,被遗忘的或被压抑的历史在表面上非历史的思想形式中永存,而这些思想形式构成了我们对世界自身的认识。
六、关于本教材的简要说明
改造核心是反思文学理论学科中的本质主义倾向,强调文学理论知识的历史性与地方性。
1.打破了文学理论教材传统的“四大块”的通行体例
以中外文学理论史上反复涉及的、或者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被集中关注的基本问题结构全书的原则,在认真梳理、研究中西方文学理论史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理论共同涉及的若干“基本问题”与重要概念。
2.贯穿历史化与地方化的方法
为了保证与原来的文艺学教材的区别,要求每位编写者必须做到在介绍这些概念、讲述这些问题时贯穿历史化与地方化的方法,结合民族的维度,对一些重要的概念与问题做历史的解释。以此来消除历史的遗忘症,凸显不同民族对于“文学”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
3.避免“过度阐释”
不要求作者给出最终结论,把问题敞开,让学生自己思考。但在力求避免“过度阐释”的前提下,也尝试发现各种不同的文学理论之间的“交叉共识”。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102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7-4 20:09 , Processed in 0.09268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