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经济师《邮电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过关必做1000题(含历年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3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6544.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通信业及信息化
第二章 通信市场
第三章 电信管制
第四章 邮政管制
第五章 电信通信网络与业务
第六章 邮政通信网络与业务
第七章 通信成本
第八章 通信资费
第九章 通信业融资与投资
第十章 通信服务营销
第十一章 通信项目管理
第十二章 邮政法
第十三章 电信法律制度
附录:2013年经济师《邮电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真题及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邮电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的过关必做习题集。遵循最新考试教材《邮电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3章,每章节前均配有历年真题分章详解。所选习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规定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侧重于选用常考重难点习题,并对所有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附赠2013年考试真题,按照最新考试大纲、指定教材和法律法规对全部真题的答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读者可据此检测复习效果。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章 通信业及信息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四次产业划分法,在第四次产业划分法中突出了(  )。[2009年真题]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信息业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马克·波拉特受美国商务部委托,出版了《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的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四次产业划分的理论和分类框架。其中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第四产业为信息业。
2.按照四次产业划分方法,通信业属于(  )。[2010年真题]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四产业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马克·波拉特受美国商务部委托,出版了《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的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四次产业划分的理论和分类框架。其中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第四产业为信息业。
3.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内容包括不同层次,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是(  )。[2011年真题]
A.家庭信息化
B.企业信息化
C.教育信息化
D.产业信息化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信息及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活动效率的过程。
4.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生产、管理等各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与重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这属于(  )信息化的内容。[2009年真题]
A.企业
B.产业
C.家庭
D.政府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产业信息化指的是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在内的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行业信息库和网络,从而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的优化与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并逐步向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迈进,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
5.在信息化指数指标体系中,信息系数与(  )直接相关。[2006年真题]
A.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B.计算机普及率
C.衣、食、住的支出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
D.人均年通话次数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化指数模型指标体系见表1-1所示。
表1-1 信息化指数(Id)模型指标体系
      信息量I1    信息装备率I2    通信主体水平I3    信息系数I4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    人均年通话次数    每百人每报纸发行数    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    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    每百人电话机数      每百人电视机数      每万人电子计算机数    第三产业  人数的百分比    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数    个人消费中除去衣食住外的杂费所占比重  

6.在信息化指数指标体系中,个人消费中扣除衣、食、住以后的其他消费所占的比重属于(  )指标。[2005年真题]
A.信息量
B.信息装备率
C.信息主体水平
D.信息系数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化指数模型指标体系见表1-2所示。
表1-2 信息化指数(Id)模型指标体系
      信息量I1    信息装备率I2    通信主体水平I3    信息系数I4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    人均年通话次数    每百人每报纸发行数    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    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    每百人电话机数    每百人电视机数    每万人电子计算机数    第三产业  人数的百分比    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数    个人消费中除去衣食住外的杂费所占比重  

7.在进行某地区信息化程度调查时,调查人员统计了“每百人在校大学生人数”,该调查内容是信息化指数中的(  )指标。[2008年真题]
A.信息量
B.通信主体水平
C.信息系数
D.信息装备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化指数模型指标体系见表1-3所示。
表1-3 信息化指数(Id)模型指标体系
      信息量I1    信息装备率I2    通信主体水平I3    信息系数I4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    人均年通话次数    每百人每报纸发行数    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    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    每百人电话机数    每百人电视机数    每万人电子计算机数    第三产业  人数的百分比    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数    个人消费中除去衣食住外的杂费所占比重  

8.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方法采取的是(  )。
A.三次产业划分法
B.四次产业划分法
C.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D.OECD标准产业分类法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1985年,我国开始试行三次产业划分法。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采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该体系下,产业划分是建立在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基础之上的。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9.按三次产业分类法,下列各项属于第一产业的是(  )。
A.矿业
B.采掘业
C.畜牧业
D.金融业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10.下列各项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
A.通信业
B.批发和零售业
C.金融业
D.农业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在这种核算制度下,通信业(分属邮政业和信息传输)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信息化”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  )。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日本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化”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
12.社会信息化包括的两大部分内容是(  )。
A.国民经济全面信息化和国家军事全面信息化
B.宏观经济信息化和微观经济信息化
C.产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
D.国民经济全面信息化和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社会信息化包括:①国民经济全面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全面信息化首先从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开始,实现企业信息化,之后扩展推进到产业的信息化,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信息化;②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信息化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信息化。
13.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信息及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活动效率的过程是(  )。
A.企业信息化
B.产业信息化
C.国民经济信息化
D.社会信息化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信息及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活动效率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
14.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是(  )。
A.通信技术
B.科学技术
C.信息技术
D.信息通信技术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ICT(信息通信技术)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15.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方法侧重于从衡量社会的信息量和(  )方面来反映社会信息化程度。
A.信息质量
B.信息装备率
C.信息系数
D.信息能力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迄今为止,国际上有关信息化测度的理论模型或方法有几十种之多,但归纳起来,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进行:①从经济学范畴出发,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方法,如马克卢普、马克·波拉特等人的理论模型;②从社会的信息数量和信息能力等方面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如最早的信息化指数模型(RITE)和当前国际社会提出的多种测评模型。
16.下列各项不属于信息装备率指标的是(  )。
A.每百人电话机数
B.每百人电视机数
C.每万人计算机台数
D.每百人传真机数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化指数是通过计算四个因素来反映的,每一因素进一步由若干个具体指标构成,共有11个分指标。具体包括信息量、信息装备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其中,信息装备率指数包含三个指标:每百人电话机数、每百人电视机数、每万人计算机台数。
17.衡量信息通信技术IDI指数的指标体系不包括(  )。
A.ICT准备
B.ICT能力
C.ICT潜力
D.ICT使用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考虑到对ICT影响的衡量往往需要借助对基于主观判断问题回答的统计调查和分析获得,难以量化比较,而ICT技能却能够在很多程度上影响ICT应用后带来的效果,因而衡量IDI指数的指标体系中包括ICT准备、ICT使用和ICT能力三个指标。
18.“两化融合”是(  )的融合。
A.信息化与工业化
B.信息化与现代化
C.工业化与现代化
D.工业化与自动化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两化融合”指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类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信息量是信息化指数测度方法中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包括(  )。[2007年真题]
A.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
B.电话机普及率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D.人均年通话次数
E.每平方公里人口数
【答案】ADE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量指数中包含五方面的内容:①人均年使用函件数;②人均年通话次数;②每百人每天报纸发行数;④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⑤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
2.推动通信业发展变革的驱动力量主要来自(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人们对通信和信息的巨量化和多样化需求
C.通信技术的进步
D.社会分工
E.信息技术的进步
【答案】BC查看答案
【解析】回顾通信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推动通信业发展变革的驱动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通信技术的进步,在推动通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和通信方式不断改善的基础上,还促发了人们在技术创新以前难以想象的通信需求,推动通信业规模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②人们对通信和信息的巨量化和多样化需求,这既是检验一项科技生命力的标准,也是技术创新后能否进一步扩散和广泛应用的基础。
3.我国产业划分是建立在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基础之上的。其中,第一产业包括(  )。
A.种植业
B.畜牧业
C.狩猎业
D.林业
E.工业
【答案】ABCD查看答案
【解析】我国产业划分是建立在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基础之上的。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的第二产业包括(  )。
A.农业
B.制造业
C.采掘业
D.矿业
E.建筑业
【答案】BCDE查看答案
【解析】我国产业划分是建立在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基础之上的。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5.下列各项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
A.运输业
B.商业贸易
C.金融业
D.旅游业
E.渔业
【答案】ABCD查看答案
【解析】我国产业划分是建立在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基础之上的。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在这种核算制度下,通信业(分属邮政业和信息传输)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下列各项属于信息相关产业主要活动的有(  )。
A.电子通信设备的生产、销售和租赁活动
B.信息文化产品审核服务
C.电子信息的传播服务
D.电子信息的加工、处理和管理服务
E.可通过电子技术进行加工、制作、传播和管理的信息文化产品服务
【答案】ACDE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相关产业的主要活动包括:①电子通信设备的生产、销售和租赁活动;②计算机设备的生产、销售和租赁活动;③用于观察、测量和记录事物现象的电子设备、元件的生产活动;④电子信息的传播服务;⑤电子信息的加工、处理和管理服务;⑥可通过电子技术进行加工、制作、传播和管理的信息文化产品的服务。
7.国民经济全面信息化的层次主要包括(  )。
A.企业信息化
B.产业信息化
C.行业信息化
D.国民经济信息化
E.社会信息化
【答案】ABD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信息化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进程,因此,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实现信息化的具体要求也不同。社会信息化如图1-1所示。

图1-1社会信息化
8.从狭义的角度看,社会服务信息化包括(  )。
A.社会服务手段的信息化
B.社会服务客体的信息化
C.社会服务主体的信息化
D.社会服务方法的信息化
E.社会服务组织的信息化
【答案】AD查看答案
【解析】社会服务信息化从狭义的角度,通常是指社会服务方式的信息化,它包括社会服务手段的信息化和社会服务方法的信息化。从广义的角度,它还包括社会服务主体的信息化、社会服务客体的信息化和社会服务内容的信息化。
9.社会信息化的特征包括(  )。
A.社会组织网络化、垂直化
B.信息网络无所不在
C.信息终端的全面普及
D.社会生产方式实现转变
E.交易方式实现转变
【答案】BDE查看答案
【解析】社会信息化的特征有:①社会组织网络化、扁平化;②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③信息终端的基本普及;④社会生产方式实现转型;⑤交易方式实现转变。
1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生产方式转向的表现的有(  )。
A.传统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
B.刚性生产方式逐渐向刚柔刚柔并济方式转变
C.刚性生产方式转变为柔性生产方式
D.分散型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集中性的生产方式
E.大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
【答案】ACE查看答案
【解析】社会生产方式实现转型是社会信息化的特征之一,其主要表现为:①传统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方式的转型加快了产品的开发速度,更重要的是实现零部件的一次开发成功,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②刚性生产方式转变为柔性生产方式,一方面突出了研发设计在整个生产流程当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注重模块化部件和变异设计的零件;③大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全球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而企业间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成为分散型生产方式的补充。
11.采用信息化指数方法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信息化程度,需要测算的主要指标有(  )。
A.信息量
B.信息化程度
C.信息主体水平
D.信息装备率
E.信息系数
【答案】ACDE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化指数模型是用来测度不同的社会阶段或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程度的。该模型中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是通过计算信息量、信息装备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四个因素来反映的。
12.ICT发展指数衡量的主要目标有(  )。
A.衡量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效益
B.衡量数字鸿沟
C.对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和比较
D.衡量和跟踪世界各国的信息通信技术进程和发展
E.衡量信息化发展潜力
【答案】BCDE查看答案
【解析】ICT发展指数(IDI)衡量的主要目标包括:①衡量和跟踪世界各国的信息通信技术进程和发展;②对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和比较,即指数是全球性的,既反映发达国家,也反映发展中国家;③衡量数字鸿沟,即反映不同信息化发展水平国家间的差距;④衡量信息化发展潜力,反映一个国家能在何种程度上根据现有能力和技能来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提高增长和发展。
13.国际电联(ITU)提出的IDI发展指数的二级指标有(  )。
A.ICT准备
B.ICT影响
C.ICT使用
D.ICT效率
E.ICT能力
【答案】ACE查看答案
【解析】衡量IDI指数的指标体系中包括ICT准备、ICT使用和ICT能力三个指标,最终的ICT发展指数IDI的计算公式为:IDI=ICT准备×40%+ICT使用×40%+ICT能力×20%。
14.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水平与能力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应包括(  )。
A.基础建设
B.协同与创新
C.单项应用
D.竞争力
E.综合集成
【答案】ABCE查看答案
【解析】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价的评估规范主要包括水平与能力评估、效能与效益评估两个部分。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四个主要评估方面。效能与效益评估包括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两个主要评估方面。
三、案例分析题(由单选和多选组成)
某国2014年有关信息化指数的各项指数分别是:人均年使用函件数434,人均年通话次数325,每万人年报纸期发数64,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为158,每平方公里人口数9,电话普及率655,电视机普及率317,每万人计算机台数1576,个人消费中杂费所占百分比162,第三产业占总就业人口百分数149,每百人在校大学生人数460。
1.该国2014年的信息量指数为(  )。
A.98
B.128
C.168
D.198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量(Q)指数中包含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人均年通话次数、每万人每天报纸发行数、每万人书籍销售点数、每平方千米人口数。故该国2014年的信息量指数为:(434+325+158+9+64)/5=198。
2.该国2014年的信息装备率指数为(  )。
A.98
B.501
C.849
D.938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装备率(E)指数包含三个指标,即每百人电话机数、每百人电视机数、每万人计算机数。故该国2014年的信息装备率指数为:(655+317+1576)/3=849。
3.该国2014年通信主体水平指数为(  )。
A.185
B.305
C.315
D.345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该国2014年通信主体水平指数为:(第三产业人数的百分数+每百人在校大学生人数)/2=(149+460)/2=304.5≈305。
4.该国2014年的信息系数指数为(  )。
A.84
B.88
C.132
D.162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系数即个人消费中除去衣、食、住之外的杂费所占的比重。故该国2014年的信息系数指数为162。
5.该国2014年的信息化指数为(  )。
A.321
B.328
C.379
D.342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是: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值确定为100,然后分别将测算年度的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得到测算年度各指标值的指数,再将各项指标指数求算术平均,即得到相应上一级指标的指数。在测算过程中,需要先测算出信息量指数、信息装备率指数、通信主体水平指数和信息系数指数,再求算术平均后求出信息化指数。故该国2014年的信息化指数为:(信息量指数+信息装备率指数+通信主体水平指数+信息系数指数)/4=(198+849+305+162)/4=378.5≈379。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654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13 22:50 , Processed in 0.10222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