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考研参考用书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5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8334.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梁东黎《微观经济学》章节题库
 说明:梁东黎、刘东老师编著的《微观经济学》被列为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初试参考用书之一。我们参照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题型(名词解释、计算题和问答题)和难度等,遵循梁东黎《微观经济学》(第3版)教材章目编排,精心编写章节题库(含教材配套习题详解等),以便于考生顺利备考。
 第1篇 导 论
  第1章 稀缺资源的配置
 第2篇 需 求
  第2章 消费者行为
  第3章 需 求
 第3篇 供 给
  第4章 厂商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
  第5章 成 本
  第6章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品供给
 第4篇 产品市场的均衡
  第7章 完全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第8章 完全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决定
  第9章 垄断竞争市场产量和价格决定
  第10章 寡头垄断市场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第5篇 要素市场的均衡
  第11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12章 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
 第6篇 一般均衡与经济福利
  第13章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第14章 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函数
  第15章 市场的不足及其补救
第二部分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章节题库
 说明:沈坤荣教授等主编的《宏观经济学教程》被列为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初试参考用书之一。我们参照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题型(名词解释、计算题和问答题)和难度等,遵循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教材章目编排,精心编写章节题库(含教材课后习题详解、教材配套习题详解等),以便于考生顺利备考。
 第1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第2章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第3章 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第4章 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
 第5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第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7章 经济周期
 第8章 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9章 经济增长及其核算
 第10章 新增长理论概述
 第11章 开放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
 第12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
第三部分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章节题库
 说明:尼科尔森所著的《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被列为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初试参考用书之一。我们参照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题型(名词解释、计算题和问答题)和难度等,遵循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教材章目编排,精心编写章节题库(含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详解、经典考题详解等),以便于考生顺利备考。本题库所选考题与南京大学“919经济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难度相当、风格相似,建议考生多加重视。
 第1篇 导 论
  第1章 经济模型
  第2章 最优化的数学表达
 第2篇 选择与需求
  第3章 偏好与效用
  第4章 效用最大化与选择
  第5章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第6章 商品间的需求关系
 第3篇 生产与供给
  第7章 生产函数
  第8章 成本函数
  第9章 利润最大化
 第4篇 竞争性市场
  第10章 竞争性价格决定的局部均衡模型
  第11章 应用竞争分析
  第12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
 第5篇 不完全竞争模型
  第13章 垄断市场模型
  第14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传统模型
  第15章 博弈定价模型
 第6篇 要素市场定价
  第16章 劳动市场
  第17章 资本市场
 第7篇 不确定性、信息和外部性
  第18章 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
  第19章 信息经济学
  第20章 外部性与公共品
  第21章 政治经济学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梁东黎《微观经济学》章节题库
第1篇 导 论
第1章 稀缺资源的配置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可能性边界(浙江工商大学2016研;武汉大学2015研;浙江大学2014研;东北财经大学2013研)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



两种商品的生产,那么其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1-1表示。

图1-1 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1中曲线

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

商品和

商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位于曲线左边的点可以实现,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的生产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
2.资源配置
答:资源配置是指一定量的生产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生产资源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要素,每种资源都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用途,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欲望来说,生产资源是稀缺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配置成了任何经济制度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使有限的资源给人们带来最大的效用满足;经济资源必须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必须分配给生产能力最强的部门使用,从而避免积压、浪费和低效率使用。
西方经济学家进行经济研究的根本目的被认为是为了探讨资源最优配置的可能性及指导意见,其认为,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分为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两种。在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制度下,只要市场达到完全竞争,价格及供求机制的运行就会自发的使资源从获利较少的用途转向获利较多的用途,从不太重要的用途转向比较重要的用途,从低效率的部门或企业转向高效率的部门或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各种资源在投入任意一种用途时所得到的边际产品都相等时,被认为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制度下,政府或计划部门是体制的核心,时刻根据社会需要以及资源的状况,通过强制或指令性计划来决定经济资源向各个行业、部门、企业流动。
3.实证分析
答:实证分析是指在研究或文字表达中,撇开次要的因素,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起一个抽象的理论结构,赋予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一种确定的即理论上的意义,以此概括复杂的经济现象。实证研究主要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它怎样以及为什么变化、其后果是什么这一类问题。微观经济学主要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市场经济是怎样进行资源配置的。
4.规范分析
答:规范分析是研究判别事件优劣的标准。标准一经确认,就拿它与事件进行对照,以判断事件的优劣。规范分析力求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对规范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规范分析是伦理的判断,它并不是先去检验经济运行过程,而是先去检验假定本身,并通过对假定的检验,再对经济运行过程做出判断。它认为只有从伦理的角度才能对经济运行过程做出判断。
西方制度经济学中的分析,基本上属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前提之上的。如果事先不搞清这些规范前提,甚至接受那些被实证分析的严密性所掩盖着的错误规范,那么,在实证分析上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5.经济理性主义假定
答: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是指在经济实证分析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具有充分的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决策时,善于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找到最佳方案,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任何一个经济决策,一般而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经济因素,可能还有社会的、政治的、甚至意识形态因素。但是,经济因素,即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或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等,显然是任何经济决策的基本考虑。因此,在实证研究中,把经济理性主义作为前提加以设定,是相当贴近现实的。经济理性主义与利他主义也不矛盾。
6.经济均衡
答:经济均衡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应的经济变量不再改变其数值的状态。均衡有客观均衡与主观均衡之分;对均衡的考察可以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三个角度,也可以有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这两个角度。
客观均衡是指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主观均衡是指当事人获得最大利益的状态,例如消费者均衡、厂商投入均衡、厂商产出均衡等等。
静态均衡分析是指对均衡状态本身及其实现条件的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是指对两个均衡状态的比较分析。动态均衡分析指从时间序列角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在假定其他全部产品和要素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对一种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一般均衡是对全部产品和要素同时达到市场均衡状态的分析。一般均衡也就是总体均衡。这种分析必须考虑到全部产品和全部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全部联系。与局部均衡相比,一般均衡更接近事实。
在微观经济学中,对于主、客观均衡状态的考察主要采取了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二、问答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什么?
答: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1)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2)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这种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3)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或者说,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2.每个经济体系都面临的基本选择有哪些?
答:任何经济体系,无论其内部制度安排如何,由于资源稀缺与需要无限这对矛盾的存在,都必须对三个基本选择作出答复: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这是对产出的选择,这些取舍决定于产品被需要的程度:最需要的产品首先被安排生产,在资源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考虑次需要的产品的生产,最不重要或相对不重要的产品的生产只能放弃。所有这些有关产出的信息都将传导给生产者,并进行实际的生产。
(2)如何生产
这是对投入资源的选择。微观经济学主要考虑三类如何生产的选择:
①对生产要素投入的选择。在许多产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是可以改变的。
②对生产规模的选择。如果产出已定,是安排大量的小企业生产还是少数的大企业的生产。
③对生产技术的选择。如果产出已定,生产者将用什么样的技术进行生产。
(3)为谁生产
这关系到产品销售收入如何在参与生产的各部分人之间的分配,实质是对资源投入的评价。选择的结果决定了各类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消费水平的高低。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时基本的资源配置问题,而为谁生产的问题则会影响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这三个问题都是各个经济体制必须解决的,只是解决的方式有所不同。
3.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哪几个方面的含义?它们分别如何表示?
答:资源配置是指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配置效率。以实际产出组合与社会需要的产出组合之间的距离来表示,它表示实际产出组合与社会要求的产出组合相吻合的程度,该距离越短效率越高。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
(2)技术效率。以实际产出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距离来衡量,它反映在技术水平既定,资源数量既定的情况下,实际产出最大化的程度。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3)动态效率。以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的距离来表示,它主要反映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能力提高的程度。
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相互关系如何?
答:(1)实证经济学只研究现实经济体系的运行,揭示现实经济现象本质的稳定联系,描述有关变量之间稳定的函数关系或因果关系,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不涉及对事物好与坏的评价,也不提出如何改变现实的建议。简言之,实证经济学旨在了解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为何这样运行,回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涉及应该是怎样的价值判断等方面的问题。实证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检验的标准是客观事实。不同派别的经济学家对实证问题的看法一般是不一致的。
规范经济学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基础之上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事物应该如何运行,而不考虑经济事物的实际运行状况,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为个人或政府实现某种目标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方针和政策处方。简言之,规范经济学的目的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价值判断,回答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并提出“应该怎样”的问题。凡陈述应该怎样的命题,称为规范命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2)两者之间的关系
①实证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前提之上的。如果事先不搞清规范前提,甚至接受那些被实证分析的严密性所掩盖着的错误规范,那么,在实证分析上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采用实证分析还是采用规范分析与目标问题有关。越高级的目标越具有规范性,目标层次越低,越具有实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并不是矛盾的。它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内,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是互相补充的。
5.微观经济学为什么又叫价格理论?
答: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散决策经济体制。在分散决策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调节者就是市场,或者说,就是价格。价格的变动调节着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价格机制或价格体系的作用。
微观经济学就是要描述作为资源有效配置方式的市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其主要部分就是说明价格体系即市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微观经济学在产品市场分析中,考察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每种产品的价格;在要素市场分析中,考察生产要素的供给与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怎样决定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及价格(工资、正常利润、地租、利息)。所有这些都关系到价格,关系到价格的形成、价格的变动,价格形成与变动过程中对买卖双方行为的影响。因此,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价格理论”。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决定,其实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因为资源配置于什么部门,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完全由价格决定,通过价格的变动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向,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6.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假定?为何要作出该假定?
答: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是指在经济实证分析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具有充分的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决策时,善于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找到最佳方案,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撇开了人类行为的其他动机,赋予个人以“经济人”的行动目标,可以抓住主要问题,建立起一整套经济理论体系。这种抽象的方法是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833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11:01 , Processed in 0.10963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