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宁《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5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9425.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2章 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3章 古代汉语的词汇与词义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4章 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5章 音韵学基本知识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6章 音韵学的应用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7章 实 词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8章 虚 词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9章 短语和句子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10章 古书的注释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11章 古书阅读常识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及详解
                                                                                                                                                                                                    内容简介                                                                                            


王宁著《古代汉语》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古代汉语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宁《古代汉语》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宁《古代汉语》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古代汉语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相关考试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及相关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
1.1 复习笔记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文字
1.文字的定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
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
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
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
(1)汉字的定义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
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
①汉字三要素
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
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
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①古文字阶段
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②今文字阶段
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2.按各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划分
①商代的甲骨文
②周代的金文
③战国时代的金石竹帛文
④秦代的小篆
⑤汉代的隶书(包括草隶和章草)
⑥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和今草)
表1-1 汉字形体演变简表

3.汉字形体演变代表字体
(1)甲骨文
①定义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代统治者崇拜神灵,凡事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都刻在特制的龟甲兽骨上,有时也刻上应验的结果。
②甲骨文主要特点
a.独特的书写风格
甲骨文大部分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有“契文”的别名。龟甲兽骨之类的坚硬书写材料,刀刻的书写方法,决定了甲骨文的形体呈现出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浓的特点。
b.构形方面
第一,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象形、象意字虽然对所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已有本质的区别,但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很强的图画性;
第二,字无定格,异构特多;甲骨文时代汉字的构形还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异体字特多,造成这一时期汉字形体的诸多歧异。
第三,异字同形;即一个字形同时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字,而这两个字既没有派生关系,也没有假借关系。这大多是由于象形字追求简单的线条结构而造成形体混同的结果。
c.行款很不固定
行款即字的刻写顺序;甲骨文的行款复杂多样,有直书、横书、左行、右行;有的杂乱无章,颠三倒四,不仔细推敲根本读不通;这也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体系的不成熟表现。
(2)金文
①定义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在青铜器物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以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史墙盘等重器铭文为代表。
②与商代甲骨文比较
a.直观表意的象形、象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
b.字形结构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趋向定型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义符因意义相通而混用的现象大为减少。
第二,偏旁部首有了相对固定的位置。
第三,异字同形、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
从总体上看,西周金文朝着定型化方向发展,但同字异构的现象依然不少。
c.形声字大量增加
第一,在原独体字上增加形符和声符,使之变为形声字;
第二,新造的字多为形声字。
d.书写形式上,越来越注意字形与铭文整体的协调、美观。
(3)战国文字
①种类
a.战国文字遗迹
第一,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简册文。
第二,写在缯帛上的帛书。
第三,写在玉片上的盟书。
第四,铸(或刻)在钢铁器物上的铭文、符节文和货布文。
第五,刻于石上的石刻文,有镌于公私印章上的玺印文等。
b.后人收录
大都是当时人们见到并笔录下来的战国文字:
第一,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和籀文。
第二,三体石经中的古文。
第三,郭忠恕《汗简》中所收的古文。
②特点
a.形体歧异多
“文字异形”严重,同一个字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构形有歧异,在同一个地区不同书手的笔下也各有不同。
b.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古隶
某些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依然保持西周金文的遗风;如新都虎符铭文明显地表现出上与西周的虢季子白盘、史墙盘相接,下与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的小篆相通的特点,是古汉字由西周金文演变为秦代小篆的过渡桥梁。
c.某些简册文形体的省变与用笔的特点,已有隶书笔法的影子;为后来汉字形体的突变——隶变准备了条件。
(4)小篆
①定义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
②由来
a.早在战国末年,小篆就已经基本形成。李斯等人所做的工作,只是对小篆进行整理和加工,使之定型化、标准化,然后书写出标准字样加以推广。
b.当时统一文字的标准是秦文,凡是与秦文不一致的,一概废除;而秦文的标准,则是由史籀大篆省改而来的小篆。
“史籀大篆”,是指收录在《史籀篇》中的文字,称“大篆”,又称“籀文”。一般认为《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编写的一部童蒙识字课本,文字应为西周晚期金文。
③流行的原因
a.政治原因
小篆的流行,带有一定的政治成分。为了尽快改变战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乃行小篆。
b.内在原因
小篆在保存汉字构形理据的基础上,使汉字构形进一步简明化、系统化。小篆最终取代六国文字而一统天下,符合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④小篆的主要特点
a.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基本上做到定型化。
b.书写形式整齐划一,笔画的分布均衡匀称,大小相同。
c.使整个汉字构形系统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⑤小篆的积极作用
a.经过全面整理,基本部件更加纯净,部件之间的组合调整得更为合理、规范和完善,从而使汉字的整个构形系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强汉字的社会职能,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以及文化、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
(5)隶书
①定义
隶书,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②由来
a.据现在已出土的文字数据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民间已有隶书的萌芽,后人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和加工的工作。
b.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第一,隶人,是指当时官府中职位低下的官吏。
第二,隶字,即是这些人在日常工作中所惯用的字体。
c.秦王朝在推行小篆的同时,为了“以趋约易”,确实是大量地使用了隶书。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大量秦简就是最好的证明。
③演变过程
a.初创阶段,多数字的构形尚带有浓厚的篆书意味,点画用笔的特点不突出,尤其是波磔不明显(后称之为古隶或秦隶)。
b.经过长期使用,特别是经过汉代文人阶层的加工、改造和美化,隶书从根本上改变了篆书的构形和笔道形态,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字体(后称之为汉隶)。
④隶变
a.定义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无论在书写风格还是在字形结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是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称为“隶变”。
b.特点
用不同形态的不同点画取代了篆书单一的线条,改变了行笔的方向,彻底摈弃了原有的象形特征,而且对整个汉字的构形作了全面的大调整,使篆书的笔意完全被隐没,代之以“笔势”,书写变得更加简便和顺当。
c.作用
第一,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严密的束缚,由“描绘”符号变为“书写”符号,面目焕然一新、简洁明快,能更好地适应毛笔的性能,提高了汉字作为书写工具的功效。
第二,从总体上看,实用中的汉字形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人们把它看作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楷书
①定义
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演变脱化而来,在它成为一种新字体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或多或少地带有隶书的感觉,因此,楷书也被称为“隶书”和“今隶”。
②与隶书相比的特点
a.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
第一,隶书不少字既有因承篆书、略带篆意的构形,又有解散篆体、重新结体的构形,
第二,隶书中繁简字形并存的现象很多。
b.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
第一,楷书不仅比隶书增加了斜勾

(隶书用波磔)、挑

(隶书是横画斜写)、折

(隶书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等基本点画,而且每种基本点画的“个性特征”都比隶书鲜明。
第二,隶书除了波磔、掠、点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外,其他笔画不同程度地沿用篆书的线条形态,只是把篆书的圆曲变为方折。楷书的基本点画完全脱离了篆书的线条形态,充分利用毛笔弹性、能粗能细、能方能圆的特点,写出品式众多、情状各异的点画形态。
第三,从字体的演变过程看,虽然隶书的形成是汉字由线条结构一变而为点画结构的标志,但是汉字点画结构的典型字体不是隶书而是楷书。
(三)汉字构形的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是一个对字形不断进行调整、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笔道形态有变化,更重要的是字的构形也随之改变。字的构形改变,有的步步相因、一脉相承,有的则具有较大的跳跃性,有的甚至是断裂性的突变,情况非常复杂。
1.汉字构形的趋繁与趋简
(1)定义
字形的趋繁与趋简是指某个字在其形体演变过程中部件或笔画的增多与减少。
(2)构形的繁复与简单
①构形的繁复与简单;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汉字是表意文字,字数众多而字字独立,如果笔画过于简单,不仅会造成甲字与乙字难于区别,还会影响构形的表意或标音的效果。
②从表意和标音的角度来说,繁比简优越。
③矛盾的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造成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趋简与趋繁交叉的复杂现象。
④在结构尚未定型、异体众多的古文字时代,在同字异构当中,往往繁简并存,同时流行。
⑤在形体演变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趋简现象。
(3)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字对传统字形的省变
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字对传统字形曾作过大规模的省变,小篆对复杂的前代文字也有省改。隶书更是大量采用省简的手段来调整字形,例如:
①改变某个部件的写法,减少其中的笔画,例如

②减少部件,例如

③舍去笔画多或是重复的部件后,选用一个笔画少的部件来代替,例如

④合并两个部件的同时加以改造,例如

⑤在一定的部位上简化部首部件,例如“阜”在左简化作



阿;“邑”在右简化作



从总体上看,隶变后的汉字形体比篆书简练得多,同时也更便于书写,这些都是趋简的一面。
(4)隶变后的汉字形体趋繁的主要表现
①在形体演变过程中为了使字形表意明显或便于识读,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义符或声符;如“寶”、“壘”二字,其声符“缶”、“生”是后来增加的。
②某些小篆在定型时弃简而取繁,如

(寿)、

(庙)等字,在小篆之前的异体字中都有比小篆省简的形体,小篆都采用了繁体而没有采用简体。
③大凡后世新出的累增字以及分化字中的大部分字,形体都有所增繁。
(5)汉字构形的趋繁与趋简过程中的调整
纵观汉字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字形的趋简与趋繁是相互交错、间而有之的。
①字形的过繁和过简都不实用;当一些字繁得不便于书写的时候就需要简,而当一些字简到不便于辨形别义的时候又要适当地增繁。
②在没有现代科学手段作分析调整,又没有严格的正字法的古代,繁与简多是通过社会用字的自然选择来进行调剂和寻找平衡的。
(6)汉字构形的趋繁与趋简的实质
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趋简与趋繁,实际上涉及字形的表意或标音;弄清字形的繁简变化,对认识汉字的性质,对了解汉字的历史,对古汉字的识别与考释,对古代文献的研读等,都很有意义。
2.汉字构形部件的变异与混同
(1)变异与混同的定义
①构形的变异是指汉字或其部件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变体;构形的混同指汉字或其部件因形体变化而与其他汉字或部件完全同形。
②变异与混同的方向正好相反:变异是一个形体演变成几个形体;混同是几个形体演变成一个形体。这一矛盾现象普遍存在于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在隶变的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2)隶变过程中的变异与混同
①变异现象
在篆书中,同一个部件的形态与写法在不同的字中基本不变,但经过隶变之后,原来相同的部件却往往因字而异,改变了部件的形态与写法,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形态的部件。这是汉字由小篆的长圆格局演变为隶楷的扁方或正方格局的必然结果。
②混同现象
小篆中的不同部件到隶书中也可能演变成相同形体的部件。在篆书中,它们的上部都是不尽相同的两个部件的组合,隶变之后都被同一个新的部件取代;这种用同一部件取代不同部件的现象,属于汉字演变过程中典型的混同现象。
③部件的变异和混同造成的结果
a.混同现象可以相对减少基础部件的数量,使汉字构形系统趋于简化;而变异现象则增加了汉字基础部件的样式,使汉字构形系统变得更加复杂。
b.变异和混同现象都割断了部分部件的形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字构形表意的明晰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汉字的构形时,要参考各字的形源,而不能只根据后世的字形妄下结论。
3.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构形理据的变化
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都会导致原初构形理据发生变化。
(1)理据变化的两种不同情况
①整个汉字体系演化到一个阶段所作的整体性的形体调整,基本上是有规律可寻的、普遍性的形变。
②由于形或义的发展,一些字的个体发生了适应它自己的个别变化。
这两种情况虽然不同,但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产生不同时代构形系统的变化,个体的变化最终要服从整体系统的变化,这是汉字字形发展中呈现出的自组织现象。
(2)汉字隶变、楷化成为今文字以后,原初的理据发生的变化
①保留原有理据
仅在部件内部有风格或笔画上的变化;很多独体象形字或合体象形字失去了古文字阶段的图画性,但其轮廓还可以看出原来的模样。
②理据重组
有些汉字在发展中原有理据丧失,又产生了新的理据,也被社会公认。
③理据半失
有些汉字在演变中,一些部件由于粘连或趋同,原初的理据丧失,但还有一部分构形是可以解释的。
④理据丧失
有些汉字在演变中由于书写时的简化、部件粘连、趋同等原因,已经看不出理据,也就是难以解说字意了。
4.汉字构形的形声化
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只有20%左右,而金文中的形声字则已达50%以上,到了小篆时期,形声字更是高达80%以上。这说明,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形声化程度越来越高。
(1)形声字的产生
①形象化字形的局限性
早期的汉字起始于依类象形,后来逐渐演化成传统“六书”中的象形、指事和会意三种类型。它们是利用形象化的字形,去描绘某词所表达的事物的形象或意义。这样的汉字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②假借字的出现
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借字表音的现象,这是当时人们试图在字形和语音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探索。
③形声字的出现
假借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再大量使用假借,必然会给汉字的表词职能造成混乱。于是,在假借方法的启发下,人们找到一种音义兼表的最佳构形模式——形声字。
(2)形声字的优越性
①形声字既能显示意义信息,又能显示语音信息,与语言的联系更加紧密。
②形声字利用义符和声符配合,分工合作,互为区别,互相限定,具有很大的区别性。
③形声字利用有限的部件和有限的构造模式,组合出无限的字形,具有很高的能产性。
④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还使汉字的类聚成为可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3)汉字构形的形声化方式
①在原字基础上加注声符
原字为象形字或会意字,经加注声符而变为形声字。如:

(原为象形字)→齿
“齿”本是象形字,后加声符“止”,成为形声字。
②把原字一部分改为声符
原字为象形字或会意字,用声符替换部分形体而成为形声字。如:

(原为象形字)→囿
“囿”本象园林之形,后将园中之树换成声符“有”,成了形声字。
③在原字基础上加注义符
由于词义的引申和假借,一字所承担的意义增加,为了分化其负担,便为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另造新字。这些新字多是以原字为基础加注形符而产生的形声字。如:


→趾
“止”本象脚形,后词义引申,本义加注义符成“趾”。
(4)汉字构形的形声化
①通过以上将非形声字改造或分化出形声字的方式,汉字的形声化比例便越来越高,最终形成规模庞大的形声系统。
②形声系统形成后,汉字的表意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不需要从字形中直接辨识出物象,而是凭借形、音、义已经结合了的基础部件来概括表意。
二、汉字的形体结构
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的构形相当复杂。但汉字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构形也形成了一定的内在规律。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说,就是对汉字内在结构规律的归纳和阐释。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世讲“六书”,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
(一)六书的内容
1.六书的定义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构形而总结出来的六种条例。
2.六书的发展演变
(1)“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只说“六书”是周代贵族子弟学习的基本科目之一,并没有列出“六书”的具体名目。
(2)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3)郑众在作《周官解诂》时,将这六书名目及次第修正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4)最早为“六书”逐一下定义的,是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1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2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3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4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5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5)后世讲“六书”,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
3.六书的具体内容
(1)象形
①定义
a.象形是一种图画式的造字方法。
b.许慎《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犹言曲屈,说明象形的造字方法是描绘物体的轮廓图形,具体的“画”法是随着物体外部线条的弯曲而弯曲。
②特征
a.象形字有象事物整体轮廓的。
如:

b.有象事物局部之形的。
如:

c.简单明了的象形字称为“纯象形”或“独体象形”。
d.一些象形字较为复杂,所象之物无法几笔让人一目了然,需画出另一半才能识别,称之为合体象形
比如:

e.还有血



、瓜



等,这类象形为烘托象形。
f.凡是有“物象”可“画”的实物,多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为它造字。
g.有少数象形字,它所标称的并非所象的具体实物,而是这种实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或状态。
(2)指事
①定义
a.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以标识字意所指只是所象之形的局部而非整体的造字方法。
b.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的“事”,其义在古代与“物”相通。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c.若为某物的某一局部造字,而这一局部又无突出特征为象,就只好先将物体的整体象形出来,再在象形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标识符号,以指明某一局部所在,这样人们就能凭借物体的整体象形以及后加的标识符号,体察出新造字要表达的意思。
②特征
a.指事字的指事符号没有固定的形态,不一定就是单一的一点一画。
如:

(面)字,其指事符号为周边近似方框的东西。
b.由于指事字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所以表示的事物多比较具体。
c.有个别的指事字是纯由符号构成的。
如:

上______下______一______二______三______亖(四)
d.指事字的数量极少。
③“文”和“字”
a.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构形单一的独体字,前人在分析汉字的构形时把它们称为“文”,而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称为“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b.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字”是“文”的孳乳。
(3)会意
①定义
a.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的“文”组合起来,将它们的意义相互融合以表达新字意义的造字方法。
b.许慎《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类”指事类,“谊”同“义”,“撝”同“挥”,“指撝”犹言所指。
②特征
a.会意造字法冲破了象形、指事的局限,扩大了造字的范围。
象形和指事造字只能对单一的、静态的事物进行图形示意。古人把表示有关事物的字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让人们通过经验和意识来体会其中的意思,即会意造字法。
b.会意字所会之意的内涵十分广泛和复杂。
从字的构形与字义的关系来考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意较为直接和表象化的,一类是表意较为间接和隐曲的;其中前一类会意字较多。
c.有一些会意字,颇似人的行为或客观现象的素描写真,人们从字的构形上可以看出和想到是何事何意。
d.还有会意字构形已经不是人的行为方式或客观现象的直接写照,表意没有这么直接明了了。
e.由于会意字构形与表意之间的关系有直观浅显和隐晦深层的两个方面,后世的人对古代会意字的识别、分析和解释,经常出现偏差,容易犯主观片面的错误。
f.会意字“比类合谊”的方式有多种,内容很丰富。
③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区别
象形、指事以独体、静态而名物,会意是以合体、动态而示意。所以在语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为名词,会意字多为动词。
a.会意字是“合文”为字,是以象形或指事为部件的复合体,所以会意字可以拆开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独立表意的文。
b.独体的象形字不可拆开,合体的象形字拆开之后其中也有一部分不能成文。
c.指事字可以拆开,但拆开之后一部分是文,另一部分是指事符号,不是文。
d.构成会意字的文与象形、指事单独使用的文有本质不同;单独使用的文只表示相对独立和静止的人或物,不与他人他物相关联;而构成会意字的人或物,则不再处于独立和静止的状态,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外部或内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4)形声
①定义
a.形声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文或字主要起标音作用的造字方法。
b.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以事为名”,即依事类而定名字,即在给某个事物定名而造字时,先确定它在万事万物中的属类,然后用表示这个属类的文(或字)来做新造字的主义部分;“取譬相成”,是根据口语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文(或字)来做新造字的标音部分,主义和标音的两个部分相辅相成而构成新造的字。
c.为了便于分析形声字,把主义的部分称为义符或形符,把标音的部分称为声符或音符。
从表面上看,形声字和会意字都是复合体,只是会意字的构形中没有标音的成分,而形声字则既有主义的部分又有标音的部分。
②形声字值得注意的问题
a.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义的范畴,而不能标明形声字的具体含义。
第一,由于用为义符的文(或字)只表示事物的属类,因而它在形声字中只是高度概括的类名,并不能表示这个形声字的具体含义。
第二,义符只是表示某种意义的范畴,因而同用一个义符的诸多形声字,其具体含义虽然彼此相关联,但是这种关联可能是相同、相近、相通,也可能是相逆、相反。
b.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音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
第一,形声“从某得声多有某义”的义,主要由声符字的声音带来,与声符的形关系不大。历史上的“右文说”应是“右声说”。
第二,声符的表意作用和范围很有限,声符和字义之间并不绝对相关。许多形声字的声符只是标音而不表意,不可以偏概全、牵强附会地把“以声说义”施于所有形声字。
c.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在结构和布局上有几种复杂的情况。
第一,义符和声符的位置不固定,常见的有:
1左形右声,如钱、材、消等。
2上形下声,如茅、简、空、室等。
3下形上声,如柴、酱、盆、瓮等。
4内形外声,如闻、问、闽等。
5外形内声,如辟、匪、匐、固等。
6有的形符或声符处在一个角落,如颖,从禾顷声;修,从肉攸声;赖,从贝刺声。
⑦有的形符被声符隔离,如衷,从衣中声;街,从行圭声;哀,从口衣声。
第二,形符或声符字的形体被省略一部分;为减少笔画或构形美观,汉字在形体演变的某一阶段,形符或声符被部分地省简,成为所谓的省形或省声。
第三,形符或声符在隶变过程中被严重改变了形态,很不容易辨识;有的形符或声符则完全被省简隐没,看不出是形声字,如“书”本为从聿,者声。
(5)转注
①定义
a.转注,就是辗转互注,即两个字的意思可以相互接纳、相互解释。
b.许慎《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建类一首”是将所有文字依据其表示的事物来分立字群,即分出不同门类的字群来,然后分别选定一个表示事物属类的部首字置于字群的“排头”,用以统帅其字群;“同意相受”,是指同一部首所属的字中,若意思相同,则可以相互授受,即彼此可以相互解释。
(6)假借
①定义
a.“假”即“借”,假借是记词符号的借用。
b.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即语言中的某个词没有记录它的专用字,而只是依照声音把这个词表示的事物寄托在表示其他事物的文字上,即借用已有的他字来记录。可见,假借是为没有专字记录的词借用一个他词专字的造字原则。
②假借字出现的原因
a.为了限制字数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当汉字达到一定数量之后,要加以适当的限制,不轻易再造新字,只借用一个同音的他字来记录。
b.要记录的词表示的意义抽象,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音字来代替。
由于词意比较抽象,若要为它造个专门的字,无论用哪种造字方法都不好设计构形,于是借用字来记录,故绝大多数的虚词用字都是假借字。
③特征
a.假借是用一个字来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音词的现象;被记录的两个同音词中的一个,其词义与字形密切相关,而另一个词义则与字形不相干,纯粹是声音的依托。
b.两个被记录的词之间,在词义上不应该有任何联系;如果有联系,则是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而不是本义与假借义的关系。
c.“无意义的假借”称为“声借”;“有意义的假借”称为“引申假借”。一个词词义的引申和发展,与借用记词符号的假借造字原则,是不同性质、不同范畴的两件事,不应该混为一谈。
d.假借只是因声而借字记词,不牵涉词义的引申问题。
e.假借是因声而借字记词,与转注一样,也是造字的原则,不过是不造字的造字原则。
④假借字的出现对汉字的影响
a.在一定的范围内摆脱了形体的束缚。
b.使汉字出现了以声表意的倾向;它与形声字的出现,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汉字由表意向标音的方向发展。
c.对汉字体系进行内部的调节,使汉字既有以形表意的成分,又有借音表意的成分。
(二)六书理论
1.四体二用
(1)真正作为造字方法出现的只有前四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后二书转注和假借,只是造字过程中的原则。
(2)戴震提出“四体二用”说,多数学者都遵从其说,认为前四书是造字的方法,后二书是用字的方法。
(3)造字是用字的前提,用字是造字的目的;造字受用字的制约,用字受造字的局限。六书作为构造汉字和汉字体系的方法及原则,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
2.许慎《说文解字》
(1)许慎《说文解字》的贡献
汉代人总结出来的六书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字学的基础并成为一门新学问。
①许慎不仅明确了六书的条例和具体内容,而且还第一次建立了汉字的部首,并用它将汉字依类系联起来,初步揭示了汉字内在的构形系统,编写出了划时代的学术专著——《说文解字》,为中国文字学掀开了光辉的第一页。
②许慎的学说和他的《说文解字》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和巨大,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文字学的灵魂和核心,而且也是音韵学、训诂学的重要依据。
(2)许慎《说文解字》的局限
①由于许慎所据材料的不足和时代的局限,他的六书说虽然抓住了汉字的本质,也大致符合汉字发展演变的实际,但并不完全科学和精密,不能据之而对汉字的所有现象都给予圆通的解释。
②对先秦古文字中的合文、析书、羡文等现象无法解释,对小篆中依然存在的反书、倒书以及既非形声又非会意的合体字,六书也无法囊括。
③许慎的六书界说不明,概括不全面,有的学者批评它“很粗疏”。
④对某些部首的确立,对部首次第的排定,以及某些字的归部等不完全合理,对具体字的析形释义则错误更多。
(3)对许慎《说文解字》的评价
①《说文解字》的历史功绩和指导作用无法忽略,至今没有人创立出更高明、更进步的学说来取代它,这就足以证明其光辉是不可磨灭的。
②世界上任何学术的开创之作,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许慎的学说和他的《说文解字》也是如此。既不能像过去的学者那样,将它奉为金科玉律,不惜穿凿附会而作茧自缚,也不能像当代有的人那样把它视为糟粕伪学,不作科学分析而全盘否定。
③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充分利用其中正确、闪光的成分,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为创建新的学说服务。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942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05:17 , Processed in 0.17815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