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7:0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9809.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编 上古文学
 概 说
  0.1 复习笔记
  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1章 文学的起源和中国早期神话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历史散文
  3.1 复习笔记
  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诸子散文
  4.1 复习笔记
  4.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屈原与楚辞
  5.1 复习笔记
  5.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编 中世文学·发轫期
 概 说
  0.1 复习笔记
  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1章 秦与两汉的辞赋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西汉的散文和《史记》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建安以前的汉代诗歌
  3.1 复习笔记
  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建安以前的东汉辞赋与散文
  4.1 复习笔记
  4.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篇 中世文学·拓展期
 概 说
  0.1 复习笔记
  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1章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魏晋文学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南朝的美文学
  3.1 复习笔记
  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民间乐府
  4.1 复习笔记
  4.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5.1 复习笔记
  5.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南北文学的融合与初唐的诗风
  6.1 复习笔记
  6.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唐诗的新气象与李白
  7.1 复习笔记
  7.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编 中世文学·分化期
 概 说
  0.1 复习笔记
  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1章 文学分化的开始与中唐诗文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体现新倾向的唐代俗文学与传奇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晚唐诗歌的演进与诗文分化的缓解
  3.1 复习笔记
  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词的兴起及其任情唯美的倾向
  4.1 复习笔记
  4.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词在北宋的繁荣
  5.1 复习笔记
  5.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北宋诗文的重道抑情倾向
  6.1 复习笔记
  6.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南宋诗词的衍化
  7.1 复习笔记
  7.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宋代的俗文学及志怪、传奇的俗化
  8.1 复习笔记
  8.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编 近世文学·萌生期
 概 说
  0.1 复习笔记
  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1章 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元代的杂剧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元代的南戏
  3.1 复习笔记
  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元代的散曲
  4.1 复习笔记
  4.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近世文学萌生期的小说
  5.1 复习笔记
  5.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
  6.1 复习笔记
  6.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编 近世文学·受挫期
 概 说
  0.1 复习笔记
  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1章 明初诗文的厄运和台阁体的兴起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在困境中挣扎的明代前期戏曲和小说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7编 近世文学·复兴期
 概 说
  0.1 复习笔记
  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1章 文学在明代中期的复苏和进展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晚明的文学高潮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8编 近世文学·徘徊期
 概 说
  0.1 复习笔记
  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1章 缓步在下坡路上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光芒犹自闪耀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萧条的来临和隐伏的生气
  3.1 复习笔记
  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9编 近世文学·嬗变期
 概 说
  0.1 复习笔记
  0.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略)
 第1章 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袁枚及其同调与异趋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白话小说在近世文学的最终阶段
  3.1 复习笔记
  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从龚自珍到“诗界革命”
  4.1 复习笔记
  4.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章培恒、骆玉明著《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史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典型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中国文学史相关辅导资料,对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的典型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3.精选相关考试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相关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编 上古文学
概 说
0.1 复习笔记
“上古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的时代里的文学。其现存最早的作品出现于周初,最晚的出现于战国后期,代表作家为楚国的屈原、宋玉。上古文学的特色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上古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注重具体和感受的思维特点、汉语言文字的印记、我国文学的自发阶段和异化的滥觞。
一、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
(一)成因
1.自然条件
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类先辈的思想特点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巨大的天灾面前,只有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人们才能更好生存。因此,对个人来说,必须全心全意地奉献于群体而毫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产生并留存下来的殷代和周初的文献中,这类崇群体、抑个体的观念显得很突出。
2.生产方式
决定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当时的生产方式。人类开始出现时,是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这样的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它前后延续了二三百万年。其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当时的人们采用的集体耕种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也决定了这种崇群体而抑个人的观念。
(二)具体表现
1.殷代和周初
(1)崇群体抑个人与祖先崇拜相结合。在《尚书·盘庚》中,殷代的君主盘庚就一再告诫臣下要“黜乃心”“听予一人之作猷”,君主则要“惟民之承”“奉畜汝众”。倘若君和臣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已经死去的祖先就会向他们降下惩罚。
(2)君主应抑制自我而把群体放在第一位。在《尚书·无逸》中,周公把“克自抑畏”“徽柔懿恭,怀保小民”等作为君主必须遵守的原则。
2.春秋、战国时期
(1)主要思想。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儒家、墨家、法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都是主张崇群体而抑个体的。
(2)推行方法。儒家通过“礼”、法家通过“法”将崇群体抑个人与恪守等级制度、服从长上的观念相结合。
(三)对文学的影响
这种崇群体而抑个体的观念,在中国的上古文学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但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学中,受烙的深浅程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最早的两部文学作品《诗经》与《楚辞》的差别主要就由此而形成。
二、注重具体和感受的思维特点
(一)哲学中的体现
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受其相应的思维特点的深重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最突出地体现在其哲学中,因为哲学是最注重思辨的学科。
1.《易经》
《易经》不是只提供抽象的原则,而是把抽象的原则与具体的东西一起提供,有时甚至只提供具体的东西。例如《易经》的卦、爻都以图象构成,而且其爻辞所言,多以物象或事件为喻。这也就意味着,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为重要。这是由重实际的态度所决定的。
2.《老子》
《老子》是一部形而上的哲学著作,但是一定程度上停留在感受的阶段,而没有形而上哲学应有的辨析。如《道经》的开头提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深刻认识,但是老子并没有论述什么是“道”,什么是“恒道”,为什么“可道”的就非“恒道”,“可名”的就非“恒名”。因此,《老子》体现着明显的注重感受的思维特点。
3.其他哲学著作
除《老子》外,其他的哲学著作都是论述实际问题或以寓言、故事来表述某种观点的。这虽然也反映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但却缺乏系统的、形而上的论述。而《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在不加辨析的情况下,就把个人感受的结果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来宣布。这些哲学著作都体现了重具体而轻抽象、重感受而轻辨析思维特点。
(二)对文学的影响
1.由于注重具体,上古文学多重视作品的直观性;
2.由于注重感受,上古文学偏向于述说主观的体会;
3.注重具体与感受的结合,产生了在中国传统诗歌中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兴”。
4.由于注重感受,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汉语言文字的印记
上古时代的诗文中的文字精练的特点,和《诗经》中固定句式和压脚韵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学,在文学的形式上,还打着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印记。这些印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言、文分离的现象
中国文学的形式在很长时间里都有其自己的、殊异于口语的准则和发展途径,很晚才出现基本上用口语写的文学作品。至迟从商代起,中国就已开始出现了言、文分离的现象。文、言不必一致的观念大概在那时就已确立,后来又进而发展为文必须与言有区别。
(二)一字数义
汉字是单音节的方块字,加之书写繁难,因而汉字往往一字数义,而且还能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配置成种种复合词,其结果就使汉字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很多。上古诗文中的押脚韵和固定句式的特点就是打上了汉语言文字特有的印记。
汉语言文字的上述特点是诗歌押脚韵和句式大致固定的合适土壤。中国后来的五言诗、七言诗以及五言、七言近体诗乃至骈文,都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我国文学的自发阶段和异化的滥觞
(一)文学自发阶段的现象
1.概述
上古文学处于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自发阶段,作者尚未出现对美感的自我追求。上古时期,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只有《诗经》和《楚辞》两部,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学成分的作品,有神话、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2.文学自发阶段的原因
(1)作者的观念问题
①把诗歌作为舆论
②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a.希望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
b.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
(2)实践的问题
①为了获得别人的理解,诗写得比较显豁
②淋漓尽致的倾诉自己的感情
(二)文学异化的滥觞
1.文学异化的含义
文艺作品可以用来做政治宣传,但必须是“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而当诗歌被要求用来作为政治、伦理、道德的工具时,也就不再成为“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了。这就是文学的异化。
2.文学异化的表现
(1)有些诗本为某些仪式的需要而作,诗人只是奉命完成任务,并非基于真实的感情;
(2)通过对《诗经》的牵强附会的解释,赋予它以并不存在的道德、政治的内容,从而将它作为诗歌必须以道德、政治为出发点的示范。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980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03:21 , Processed in 0.11533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