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江财经大学81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7:0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0140.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6年浙江财经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6年浙江财经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浙江财经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5年浙江财经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浙江财经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4年浙江财经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3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2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1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0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9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8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8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7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7年浙江财经学院4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6年浙江财经学院4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6年浙江财经学院4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说明:2013年,浙江财经学院改名为浙江财经大学。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6年浙江财经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6年浙江财经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题12分,共72分)
1.请用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说明为何一般情况下的个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答:(1)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在于:①从人的心理角度看,随着相同商品的连续增加,人们从每一单位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②一种商品往往有几种用途,消费者总是将前一单位商品用在较重要的用途上,将后一单位的商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
(2)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导需求曲线
基数效用论者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此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支付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大,则商品的需求价格就高,相反就越低。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则消费者为购买这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随之递减。又由于消费者为了达到效用最大,就必须使它的商品购买量符合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MUi/Pi=λ。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则需求曲线可以通过边际效用曲线得到。如图1所示:在图(a)中,横坐标为某商品的消费量,纵坐标为商品的边际效用。图(b)中横坐标为商品的需求量,纵坐标为价格。在A点消费量为Q1,边际效用为MU1,则相对应在图(b)中得到A′点,在A′点,需求量为Q1,商品的价格为P1=MU1/λ,按照此办法可以根据边际效用曲线得到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它表示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图1 需求曲线的推导
2.生产的三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通常会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
答:(1)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
具体而言,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如图2所示: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平均产量从0增加到平均产量最高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MP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L3的区间。第二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的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MP两曲线的交点到MP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L3到L4的区间。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的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L4以后的区间。
(2)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一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要素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可以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此时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

图2 生产三阶段的划分
3.什么是二级价格歧视?请画图说明,并举出现实一例。
答:(1)价格歧视的含义
价格歧视是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他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①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②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2)二级价格歧视的含义
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根据不同的购买量或消费量来确定不同价格的方法,这样可以榨取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剩余。
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厂商利润会增加,部分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此外,垄断者会达到或接近

的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的产量。
(3)二级价格歧视的图示说明
在图3中,垄断者规定了三个不同的价格水平。在第一个消费段上,垄断者规定的价格最高为P1;当消费者数量增加到第二个消费段时,价格下降为P2;当消费数量再增加到第三个消费段时,价格便下降为更低的P3。
如果不存在价格歧视,则垄断厂商的总收益相当于矩形面积OP

DQ3,消费者剩余相当于三角形面积AP3D。如果实行二级价格歧视,则垄断厂商的总收益(或利润)的增加量相当于矩形P3P1BE加矩形EGCF的面积,这一面积恰好就是消费者剩余的损失量,留给消费者的剩余仅相当于三角形AP1B、BGC和CFD的面积之和。
由此可见,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厂商的收益(或利润)会增加,部分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此外,垄断者会达到或接近P=MC的有效资源配置的产量。

图3 二级价格歧视
(4)二级价格歧视举例
现实生活中很多公司在销售产品时,按不同的销量给予不同的折扣。销量越大,折扣幅度也越大,这就是一种二级价格歧视。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石是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偏好持有流动性较强的货币的行为。对于流动性偏好的抉择,他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不以其未消费的那部分收入全部用于购买有价证券以得利息,而要手持一部分不生息的货币,从而归纳了货币需求即流动性偏好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它指个人生活上或厂商业务上为应付日常支出而对货币的需求。因为企业的收支活动并不完全一致,企业在收到销售货款后,为了支付日常成本开支,需要持有一定数量可随时支用的货币,以弥补业务收支的差额,即营业动机;从个人来说,收入一般是定期取得的,但对收入的花费则是经常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日常支付的需要,也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即所得动机。
(2)预防动机。它指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紧急支出而须持有货币的需求,就是说,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边保存一定量货币以备日常交易之用,这些货币以后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等是大致确定的。而且,为了预防一些未曾遇到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人们也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都注重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两者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大小,为收入的递增函数。凯恩斯以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以L1代表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引起的流动性偏好函数,以Y代表收入,则函数关系如下:M1=L1(Y)。
(3)投机动机。对于货币的需求动机,剑桥学派已认识到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凯恩斯的创新在于提出了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在货币与生利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而保留一定量货币的需求。
出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直接取决于利率水平的高低,而与收入水平无关。凯恩斯以M2代表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以L2代表由投机所引起的流动性偏好函数,r代表利率水平,则函数关系如下:

概括起来,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易需求,二是资产需求。交易需求主要由收入Y决定,资产需求主要由利率r所决定。现以M代表货币需求总量,则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可用下列函数关系表示:M=M1+M2=L1(Y)+L2(r)或写成更一般的形式:M=f(Y,r)。
5.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划分为古典、凯恩斯、常规三种类型?
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存在分歧,因此不同的经济理论推导出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主要有三类: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
(1)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量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2)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刚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基础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刚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劳动,因而它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
(3)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设,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6.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的自由变动,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答:(1)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总需求曲线可以根据IS-LM模型推导,如图4(a)和图4(b)所示。
图4(a)为IS-LM,图4(b)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P1)与IS相交于E1,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图4(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D1点。
现假设P由P1下降为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右移到(P2)位置,它与IS的相交点为E2点,又可在图4(b)中找到D2点,D2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图4 根据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和r,于是就有许多对P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图4(b)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因此,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的自由变动,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二、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某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Q=4P

,其生产成本为C=2Q,其中,Q为产量,C为总成本,P为价格,求该厂商的最优定价与产量。
解:由厂商面临的去求曲线知其反去求函数为:

  则厂商的总收益为:
 

于是有:
 

由厂商生产成本函数可知其边际成本函数为:


故,由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MR=MC可求得


2.设总供给曲线AS:

,总需求曲线AD:

,其中

为社会总供给,

为社会需求,P为市场价格。
(1)求均衡点(3分)
(2)如果总需求曲线左移(平行)10%,求新均衡点。并与(1)作比较。(4分)
(3)如果总需求曲线右移(平行)10%,求新均衡点。并与(1)作比较。(4分)
(4)如果总供给曲线左移(平行)10%,求新均衡点。并与(1)作比较。(4分)
解:(1)联立总供给曲线AS的方程

和总需求曲线AD的方程

即可得到均衡的市场价格P=200,均衡产出Y=2200。
(2)总需求曲线左移(平行)10%,意味着同等价格水平下,总需求比原来减少10%,即总需求曲线与坐标横轴的截距减少10%,总需求曲线的方程变为:
 

于是,联立新的总需求曲线方程和总供给方程可求得均衡价格P=80,均衡产出Y=2080。可以看出,与(1)中均衡点相比,价格和产出都下降了。
(3)总需求曲线右移(平行)10%,意味着同等价格水平下,总需求比原来增加10%,即总需求曲线与坐标横轴的截距增加10%,总需求曲线方程变为:
 

于是,联立新的总需求曲线方程和总供给方程可求得均衡价格P=320,均衡产出Y=2320。可以看出,与(1)中均衡点相比,价格和产出都上升了。
(4)总供给曲线左移(平行)10%,意味着同等加个水平下,总供给比原来减少10%,即总供给曲线与坐标横轴的截距减少10%,总供给曲线变为:


  于是,联立新的总需求曲线方程和总供给方程可求得均衡价格P=300,均衡产出Y=2100。可以看出,与(1)中均衡点相比,价格上升,产出却下降了。
三、论述题(每题24分,共48分)
1.很多时候,在商品追求增长的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却在下跌,比如说,普通的电视机、电脑、手机等曾经是非常昂贵的商品,但是最近这些年,这些产品的价格却越来越低,为什么需求增长了,价格反而下降了?(请结合图形分析)
答:(1)均衡价格和供求定律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
需求定律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供给定律是指:一般情况下,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随着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的一般规律。
支撑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的机制是价格机制: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价格又可以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使市场达到均衡。价格在市场上调节着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厂商的生产行为: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和偏好下,为了使效用获得最大化,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反之,价格下降则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商品的价格上升,对于厂商而言意味着利润的增加,理性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会增加产量,反之,商品的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则厂商会减少产量。同时,需求与供给也在调整着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发调节着市场,使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
(2)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因此曾经昂贵的商品最近在需求量增长的同时,价格却越来越低这种现象也应该用供给和需求来解释。由于人们收入的上升,在相同价格下,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也上升,即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于科技水平的上升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等原因,厂商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降低,这意味着相同价格下厂商原因提供更多产品,即供给曲线也向右移动。
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和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影响如图5所示。

图5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图5中,初始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分别为Q和S,其交点处的初始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和Q


若只有消费者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动。如图5所示,需求曲线从Q移动至Q',则均衡点由点A移动至点B,均衡价格和需求量变为P2和Q2。可见,当需求单方面增加时,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将上升。
若只有厂商供给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5所示,供给曲线由S移动至S',则
均衡点由点A移动至点C,均衡价格和需求量变为P

和Q

。可见,当供给单方面增加时,均衡价格下降而均衡数量将上升。
若消费者需求和厂商供给同时增加,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同时向右移动,那么均衡点肯定向右移动,即均衡数量肯定增加,而均衡价格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在本题中,均衡数量上升,且均衡价格下降,意味着供给曲线右移的幅度比需求曲线大。如图5所示,供给曲线由S移动至S',需求曲线从Q移动至Q',且供给曲线的移动显然要大于需求曲线。此时,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变为P

和Q

。可见,此时均衡价格相比于初始状态要低,而均衡数量相比于初始状态增加了,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这些产品的需求增长了,价格反而下降了。
2.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的“换挡”正在进行。2015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速为7%,较2014年同期呈下滑态势。宏观经济增速的这种趋势性变化,表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由此也给就业形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变得非常困难。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每年快速增长,2015年的规模已经接近了750万,但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不到80%,这就意味着,有100多万大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不能顺利找到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失业?失业有哪些类型?衡量失业的主要指标是什么?(9分)
(2)失业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什么?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什么定律?(6分)
(3)为减少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政府可以采用哪些宏观经济政策?(9分)
答:(1)①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限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只有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才能认定一个人为失业者。它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其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②失业的分类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a.摩擦性失业(短期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即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完善以及劳动力在异地之间流动的成本引起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b.结构性失业(长期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c.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上升,在经济繁荣时期下降。
除了上述三种失业类型外,在宏观经济学中还有一种关于失业的分类,即所谓的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其中,前者指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后者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③衡量失业的主要指标——失业率
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

×100%
公式中的劳动力总数是指失业人数和就业人数之和。
(2)①失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失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它表明我国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②失业的经济影响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中的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
y-y*=-a(u-u*)
式中y代表现时的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u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

代表自然失业率,a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该式的含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3)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金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率不高,说明经济还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的产出,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和就业状况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具体来说,国家可以综合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减少税收)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降低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降低再贴现率)来保证在价格水平稳定的前提下刺激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
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可以用图6加以说明。

图6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该图表明,在某一时期,AD1和AS相交于代表非充分就业的E1点。E1点的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而这时如果国家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使总需求增加。由于总需求增加,AD1向右移动到AD0的位置,这样,AD0和AS相交于E0点。这表明,经济社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其产量和价格分别为yf和P0,二者均高于非充分就业的数值。因此,国家采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014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02:09 , Processed in 0.09219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