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7:0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0281.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古代的信息传播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殖入——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 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 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 现代新闻业的确立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 战时宣传与新闻自由斗争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 社会主义新闻业模式的探索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 社会主义新闻业模式的改革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基础课程系列《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王润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润泽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本书是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教材的配套3D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博)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博)参考教材。所选考研(博)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解析课后习题,补充典型题。本书参考大量中国新闻传播史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4)最新考研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最新补充的视频讲解和真题答案,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新闻传播类(www.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送手机版)、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润泽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章 古代的信息传播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手段
1.非语言文字
(1)图画
图画是人类最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其形式有岩画,壁画等。
(2)记号
记号是另一种古老的信息传播媒介,包括封树、堆石、刻符、结绳等各种形式。
(3)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即体语,是指人经由脸部表情、眼球移动、身体姿势、语调高低、距离远近等传递的信息。
(4)声光信号
声光信号能迅速传递警告,用于军事通信的声光信号有烽燧、钟鼓、灯塔、旗语等。民用的声光信号有撞钟、敲梆、击铎等。
(5)木铎是古代中国所特有的。据传夏朝政府每年春秋两季派专人击铎巡行,一边宣传朝廷法令,一边收集民谣歌赋。击铎者称道人或道轩使者,堪称最早发布官方消息、收集民间舆论的专业人士。
(6)各种非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并非孤立存在,古人早已习惯综合运用图画、记号、体语和声光,甚至与语言、文字结合,以传递复杂的信息。
2.语言
为高效、准确地传达信息,人们往往将口头语言编成韵文,如史诗、歌谣等。古代中国虽未留下长篇史诗,却保留了大量短小凝练、易诵好记的歌、谣、谚。歌有音乐伴奏,谣只能清唱,谚则只有节奏而没有曲调。
3.文字
(1)甲骨文
殷商时期的文字大都刻在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甲骨文大都以拟物图画为基础,如日、月、山、川等,后来才逐渐发展出指事、形声、会意等文字形态。
(2)金文
金石刻字是为记录诏令、歌功颂德,偶涉时事也是为后世垂范。刻铸于青铜器的金文风行于周代。留存至今的著名青铜器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表面均留下大量金文。
(3)简牍
削成长条的竹片或木片,以毛笔书写,自战国以至魏晋时代普及。简牍不仅便于书写、保存和运输,还能连缀成册,形成最早的书籍形式。
可传递消息的简牍的分类:
①尺牍。尺牍是长约一尺、用于写信的木简,又称尺书、尺素、启、牍、简、札等。湖北云梦曾出土两篇尺牍,内容是两名出征的秦兵向家人讨要盘缠,堪称中国最早的家书。
②羽檄。羽檄是长约一尺二寸、用于军事通信的木简。插上羽毛,表示像鸟一样飞速传递。敌寇压境时,边关守军一般先举烽火,同时发出羽檄以报告详情。
(4)布帛
布帛比竹木更轻便,春秋战国之际开始用作书写载体,其缺点在于价格昂贵。布帛用于传递新闻的形式有:
①露布。露布,又称露报,原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露”是显露,“布”是布告,露布即“暴白其事而布告天下”。露布初现于战国,汉代开始成为地方向中央报告军队凯旋的文告。书于布帛、挂于旗干的称“露布”,书于木板、公开展示的称“露版”。隋唐以至明清,宣读露布一直是朝廷大礼。
②旗报、牌报。与露布类似,也常用于宣告军情,但传播方向却是自上而下的。书于布帛、挂于旗杆的称旗报,书于木牌的称牌报。旗报内容多为胜利捷报、鼓动文告。
(5)纸
纸发明于西汉中后期,经东汉蔡伦改进,至魏晋已成为主要书写载体。唐初在拓印术基础上发明了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但由于活字印刷技术尚不成熟,雕版印刷一直是主流印刷方式。
4.古代大众传播的形式
古代各种文字中,最接近大众传播的形式有告示、揭帖、檄文等。
(1)告示
告示又称榜,是固定张贴于公共场所、面向一般民众的官方文告。告示可能源自汉代,盛行于雕版印刷普及的唐代。告示内容庞杂,包括皇帝诏书、政府法令、朝臣章奏、人事变动、战争消息、科举结果等。告示的颜色大小、书写的格式内容、公布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规定。告示具有法律效力,张榜之日生效,收榜之时失效。告示还可复制后传往各地,形成“传榜”。固定张贴的告示大都手抄,复制的传榜自宋代起出现雕版印制。
(2)揭帖
揭帖可能源自公开张贴的告示,故又称“揭贴”。至明代,揭帖已演化成四处散发的形式,类似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内容大都是揭露事件始末、利害关系。公开散发的私人告示和传单等也称揭帖,因事涉个人而称“私揭”,不具名的揭帖称“匿名揭”。由于担心匿名言论影响社会稳定,历朝历代均严厉禁止私揭和匿名揭。
(3)檄文
檄文是开战前在民间或敌军中散发的宣传文书,又称笺檄、书檄。
(4)题壁
历代文人常在公开场所题写诗文,形成“题壁”。题壁最早见于东汉,南北朝时广为流行。唐代的大量诗作最初也往往题写在公廨、寺院、驿亭壁上。
二、古代的官方新闻:邸报
1.唐代的进奏院状
(1)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最早在唐宣宗时期孙樵所著《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出现,从孙樵描述来看,“开元杂报”是几十篇手抄文章,逐日记录了朝廷大事,似乎根据官方新闻整理汇编而成。文章没有固定的开头、结尾格式,记载的是开元年间事,故称“开元杂报”。这说明唐代已出现官方发布、抄录、传播的新闻。但“开元杂报”是手工抄写、公开发布的,不同于唐代进奏院状的私密性质,也不像宋代邸报只在官员内部流通,似乎更像官方公报或简报。
(2)留邸状报
唐代孟棨所著《本事诗》中提到“留邸状报制诰阙人”,宋代尤褒的《全唐诗话》提到“邸报制诰阙人”。“留邸”和“邸”都指进奏院。“制诰”是负责起草诏敕的官职“知制诰”简称。“状”是下级官员呈给上级官员的一种公文。而“报”在两句中都是动词,意为报告、告知。这一记载尚不足以证明唐代存在邸报。
(3)进奏院状
①进奏院
进奏院初现于唐代,是藩镇驻京机构,也被唐人称为“邸”。
②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是进奏院向藩镇首领通报消息的文书,又称“邸报”。进奏院状侧重报告新近消息,不似官文书般严肃刻板,而是准确生动,仿佛新闻特写。进奏院状似乎不定期发送,行文以时间为序。开头结尾虽有官文书信格式,提供的信息却早于官文书发布。因此,进奏院状内容近乎内参,形式近乎西方16世纪出现的新闻信,可算是古代报纸的雏形。
③敦煌进奏院状
唐代仅存的两份进奏院状,20世纪初现于敦煌莫高窟,后被劫走,分别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和伦敦大英图书馆。两份进奏院状内容都是归义军进奏院向归义军节度留后张淮深汇报进京特使情况。文字均为右起竖排,以毛笔书于横条纸卷。
2.宋代的邸报
(1)宋代邸报的性质
邸报的出现源自进奏院制度的沿革。宋太宗时期,中央决定统一管理进奏院,大内侧设“都进奏院”,负责收发官文书。都进奏院成立后,中央新闻发布有了统一机制。进奏官发给州镇的消息不再是个人打探的结果,朝廷活动、诏书章奏、官员任免等信息一律由中书省公布,通过进奏院传到全国各地。宋人沿袭唐人习惯,称进奏院为“邸”,称进奏院传发的信息为“邸报”。但宋代邸报不同于唐代进奏院状,因为“邸”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2)定本制度
①负责审定邸报的是门下省检正官与枢密院检详官。宋神宗时期,中书门下省始设检正官。进奏院每五天派一名进奏官到阁门抄录邸报,经中书检正和枢密检详共同审批后,才可传发全国各地,这就是“定本制度”。
②定本制度的弊端:检正检详官为迎合上级旨意,往往删去重大新闻,只留常规文书,导致内容缺乏新闻性;进奏官五天一次抄写呈核,每旬一次发送州镇,导致邸报缺乏时效性。
(3)宋代邸报的特点
①邸报没有统一格式,很可能一事一页、一事数页;
②内容多是报告皇家活动的起居、诏令法条、赏功罚罪、朝臣迁黜等消息;
③有雕版印刷也有手抄;
④邸报读者仅限于各级官员,尽管如此,宋代公私文献经常提到邸报,可见其传播很广;
⑤邸报很可能每日发行;
⑥宋代邸报已是古代官方报纸,邸报内容仍以官文书为主,但其目的并非下达政令,而是通报消息,具有明显的新闻属性。
3.明代的邸报
(1)明代邸报的发行制度
明代沿袭宋代邸报制度,但抄发、递送环节有重大变化,形成“通政司一六科一提塘”的三级发布机构。
①通政司
通政司近似于宋代都进奏院,但地位更高。通政司掌领天下奏章,上报皇帝,并节写副本,通报六部。各衙门呈送的章奏为题本,京官个人呈送的章奏为奏本。皇帝是题本、奏本的最高审批者。只有经朱批同意抄发的章奏,才可由通政司节写副本。
②六科
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朱批章奏传下来后,或由六科派人分别抄发京内各衙门,或由各衙门自派书手来六科廊房抄传。
③塘
塘是负责军事侦察和传递军文的基层军事组织,初称“刻期百户所”,后改称“提塘”或“塘报”。提塘官负责传递本省文书与军情,负责抄发邸报。提塘官一般不通文墨,必须雇专人筛选、抄写邸报,再安排驿站传送。递送邸抄,并非明代驿传分内职责,可能是收费的。
(2)明代的邸钞
①万历邸钞
a.《万历邸钞》抄录了万历年间的邸报内容。按万历朝邸报原件顺序摘录,但时有间断和缺损,抄录者也有意选择、增减、综合。
b.《万历邸钞》内容广泛。篇幅最大的是政治新闻,包括臣僚的章奏与参劾,皇帝的诏谕和赏赐,官员违法乱纪的行为,指责皇帝或权臣言行的章疏。科举消息以“鼎甲单”形式发布。外交活动也是必报内容。
c.明代邸报还发布了一些宋代邸报严禁刊发的内容,军事新闻日益增多,还出现灾异现象的篇幅及社会新闻。
d.从《万历邸钞》推断,明代邸报记录的几乎全是事实,没有评论。每条消息都有一个标题。
②天变邸抄
这篇邸抄报道了明熹宗六年五月初六,北京内城西南角的特大灾异事件。“天变”之说始见于熹宗针对此事发布的“上谕”,后被广泛沿用。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因此被称为《天变邸钞》。邸报原件现已无存,现在能看到的是民间报房印刷的复制品。全文约两千余字,记下了爆炸过程,还记录了各色人等的反应,近似现代报纸的报道风格。
4.清代邸报的演变
(1)清代继承明代邸报制度。但自雍正朝开始,内阁取代通政司,负责发布邸报。
(2)传递邸报的提塘制度也有了发展。提塘分京塘和省塘两种:
①京塘
京塘驻地大都离抄发邸报的六科不远。抄报时,驻京提塘官必须亲赴六科或各衙门,在其众多文件中选择、抄录,并将抄录底稿呈科查验,查验合格后方可刊印、封发各省督抚提镇。驻京提塘官是领取俸禄的武官,既听命于各省督抚,也接受中央兵部领导。与明末提塘应急而设不同,清代提塘显然已成定制。
协助京塘将邸报传到京外的是塘拨。唐拨即京拨唐兵,受各省驻京提塘官管辖,负责沿途递送邸报。
②省塘
各省提塘通称省塘,其驻地在各省省会。省塘的工作,包括转发邸报。清廷规定提塘官和提塘报房只能誊抄政府公布的信息,严禁自行收集传播新闻,违者以重罪论处。因此,提塘的工作只选择和摘录,并没有采编新闻的权力,也不能发表独立评论。
③报房
为及时复制邸报,提塘从清初开始便自设报房。提塘报房得到官方默许。至清晚期,提塘报房翻印的邸报甚至公开出售,突破了官员内部传阅的限制。
④辕门抄
提塘报房制作的有关地方政府的消息。辕门抄最初由地方提塘经办,经费由读者捐赠,但不公开出售。乾隆年间,辕门抄逐渐改由熟悉官场的抄报人经办,并开始公开出售。各省省会几乎都有辕门抄,一般每日出版一张,活字印刷,直行竖排,内容包括皇帝谕旨、官员任免、地方新闻等。它们与京报配合,成为官绅阶层了解中央与地方政情的两大渠道。
(3)清代邸报每日发行,但在京外各省的发行周期比前代大大缩短。清代邸报读者仍以政府官员为主。各省文武大吏是邸报第一读者。在地方上,低级官吏和士大夫之间也会借阅传抄邸报。
(4)邸报发展至清代,其作为古代官方报纸的属性愈发明显。
①内容上看,邸报虽没有固定的报头和版面格式,但已形成宫门抄、皇帝谕旨和大臣章奏三类新闻。
②发行上看,遍布全国的提塘既负责递送邸报,也负责翻印邸报,这大大加快了邸报的传播。
③至清代晚期,有些提塘报房印刷的邸报甚至开始面向社会发行,更使邸报具备了现代报纸的大众传播属性。
三、邸报的复制与衍生
1.宋代小报
民间贩卖的官方新闻最早出现于北宋。宋代小报与邸报大同小异。小报很可能尚未形成固定报头和名称,也并非出自一人一家之手,只是当事人对同类消息的通称。小报不发表言论,但可通过假托方式取信读者、表达倾向。由于面向社会销售,小报发布范围比邸报更广,其读者既包括京官、地方官,也包括愿意花钱购报的普通人。小报突破了朝廷禁止泄密、议政的规定,因此宋代历届政府都下令查禁小报。
2.元代小本
元代没有邸报,却有小报存在,时人称为“小本”。小本的内容、形式和发行方式都与宋朝小报相似。
3.明代小报
明代也存在民间复制的官方消息,并且首次取得了合法地位。明朝政府认可并扶持民间报房,甚至对利润微薄的民间报房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
民间报房以盈利为目的,既抄发邸报消息,也印卖其他小型印刷品。因为利益驱使,民间报房发布的消息一般比官方邸报更快。不过为了尽快获利,民间报房有时也会报道严重失实的消息。
(1)天启邸抄
①现存明代民间报房印刷的邸报残页,是2008年在北京潘家园发现的“天启邸抄”。这份邸报出版于熹宗天启年间,仅存单页,纸张质量较差。页面顶端自右向左横写“邸报”二字,但没有注明出版的报房堂名和地点。
②“天启邸报”说明,明代民间报房印刷发布的官方消息已经以“邸报”为正式报头,也因此常与官方邸报混淆。
(2)急选报
留存至今的另一份明代实物是《急选报》,它证明民间报房除邸报外也刊发其他消息。《急选报》出版于神宗万历八年。该报为6页小册子,雕版印刷。封面为黄纸,左上端印有加黑框的报头,内含“急选报”三个大字和“四月份”三个小字。该报没有注明编辑者和发行者,很可能是北京民间报房印发的“报儿”,或单独发行,或与翻印的邸报一起发行。《急选报》是全世界现存最早自称为“报”的印刷品。
4.清代京报
(1)京报
①京报房
清代报房邸报取得了半官方地位,不再称“小报”而常称“京报”。到乾隆中期,民间报房兴盛起来,有据可考的第一个京报房是公慎堂,它是乾嘉时期最有影响的报房。清政府虽然禁止驻京提塘向小报房购买邸报,但似乎并未禁止民间报房存在。
②京报
a.民间报房复制的邸报消息通称“京报”,为的是与官方邸报相区别。
b.京报在清代经历了白本报和黄皮京报两个发展阶段。
c.清初京报可能是手抄的,乾隆朝以后开始印刷。
d.京报内容包括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偶尔还刊登文选单、武选单、鼎甲单、朝审犯人勾到单等。
e.京报可叫卖于市,但更多的是订阅。
f.京报公开发行,其影响超过官方邸报和非法小报。
(2)小报
“小报”在清代则特指所有未经内阁审批而被刊发的官方新闻,它们往往夹在官方邸报或报房京报中发送,并不独立发行。一般来说,刊发小报的是民间报房,他们在自己印发的京报中夹带小报,其中消息来自内部打探,或者为凭空捏造。小报早自清初便已存在,直到清末也未全面禁止。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028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02:13 , Processed in 0.09802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