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历年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10:0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5209.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3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真题及详解
2012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真题及详解
2011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真题及详解
2010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真题及详解
2009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真题及详解
2008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真题及详解
2007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真题及详解
                                                                                                                                                                                                    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我们根据最新考试大纲、考试用书和相关规范、标准编写了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的辅导资料(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历年真题详解
本书是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的历年真题详解。精选了7套真题,根据最新考试大纲和相关规范、标准对全部真题的答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圣才学习网│工程类(gc.100xuexi.com)提供注册环保工程师等各种工程类考试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考生,也适用于各大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3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真题及详解
2013年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真题及解析(下午卷)
二、大气污染防治方向试题(26~50题)
26.某废气顺流吸收正压净化系统,废气经填料塔上进下出,再经除雾后排放。已知吸收过程为高浓度吸收液的快速化学吸收,塔顶液相组成X1=0.002,塔顶气相组成Y1=0.02,塔底液相组成X2=0.008,塔底气相组成Y2=0.002。吸收塔的总传质单元数是多少?( )
A.2.3
B.1.4
C.4.0
D.3.0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该题目吸收过程为高浓度吸收液的快速化学吸收,则界面上的溶质分压为0,因此,

。已知塔顶液相组成X1=0.002,塔顶气相组成Y1=0.02,塔底液相组成X2=0.008,塔底气相组成Y2=0.002。对数平均推动力为:

;将已知数据代入计算可得,吸收塔的总传质单元数为:


27.某工艺废气清水逆流吸收,液相阻力占总传质阻力的80%。在吸收液中加入A组分,使液相阻力降至原来的10%,总传质速率提高了多少倍?(  )
A.7.8
B.5.2
C.2.6
D.1.3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吸收过程总阻力=气膜阻力+液膜阻力,设清水吸收过程总阻力为1,则气膜、液膜阻力分别为0.2、0.8,在吸收液中加入A组分后,液膜阻力变为:0.8×0.1=0.08;则吸收过程总阻力变为:0.2+0.08=0.28。按照双膜理论建立的吸收速率模型:传质速率=传质推动力/传质阻力,吸收过程阻力与传质速率呈反比,故总传质速率提高了1/0.28-1=2.57倍。
注:此题主要考查吸收过程阻力概念。参见《废气处理工程技术手册》P282。
28.以下哪种废气可直接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  )
A.烘干室有机废气(80℃)
B.经水帘柜去除漆雾后的喷漆废气
C.金属热处理油烟
D.经多层无纺布过滤后的干式喷漆废气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项,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其吸附温度应小于40℃,因此首先需要进行降温处理;B项,应对经水帘柜处理过的废气进行湿度调整;C项,金属热处理烟气温度高,应首先进行降温处理。
注:此题主要考查活性炭吸附装置的前处理工艺。
29.采用活性炭吸附/再生方法净化有机废气,以下哪项措施存在安全风险?(  )
A.及时更换破碎的活性炭
B.热空气再生温度应控制在140℃左右
C.应配备高温报警和消防灭火设施
D.应在管路上设置阻火阀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B项,吸附剂达到吸附饱和或接近饱和时,要对其进行脱附,脱附的方式有多种可供选择。利用活性炭吸附有机蒸气多采用低压水蒸气脱附的方法,蒸汽温度110~120℃,过高的脱附气温度可能造成活性炭自燃。
注:此题主要考查活性炭吸附设计规范。
30.某常温常压吸附系统,废气流量为2000m3/h,吸附质浓度为1000mg/m3,吸附效率为90%,空床气速为20m/min,活性炭堆积密度为450kg/m3。同样条件下,动态试验测试数据如下:
  床层高度(m)    0.1    0.3    0.5  
  穿透时间(min)    300    500    700  
若操作周期为30h,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
A.吸附床层厚度为1.5m
B.吸附床直径为1.2m
C.所需吸附剂量为1205kg
D.每一操作周期可消减吸附质为60kg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希洛夫公式为:τB=KZ-τ0。式中,τB为保护作用时间,min;Z为床层长度,m;τ0为保护作用时间损失,min;K为系数,由

求得。式中,ρB为吸附剂堆积密度,kg/m3;xT为吸附剂的静活性(平衡吸附量),kg/m3;GS为气体通过床层的速率,kg/(m2·s);c0为气体中污染物初始浓度,kg/m3。
将动态试验测试数据代入希洛夫公式,计算斜率K和保护作用时间τ0,得到K=1000min/m,τ0=-200min,即希洛夫公式为:τB=1000Z+200。
A项,代入操作周期30h,可知需要床层厚度为:Z=(30×60-200)/1000=1.6m;
B项,吸附床直径为:


C项,吸附剂量为:


D项,根据吸附效率和吸附质浓度可计算出每一操作周期的吸附质增加量为:30×2000×1×10-3×90%=54kg。
注:此题主要考查吸附系统设计。一般地,保护作用时间为正。
31.三床吸附系统如图所示,根据下表中给出的阀门的启闭情况,确定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
  阀门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状态    关    开    关    关    关    开    关    关    关    关    开    开    关    关    关  


题31图
A.吸附器A吸附,吸附器B脱附,吸附器C待机
B.吸附器A待机,吸附器B干燥冷却,吸附器C吸附
C.吸附器A脱附,吸附器B吸附,吸附器C干燥冷却
D.吸附器A干燥冷却,吸附器B待机,吸附器C吸附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经预处理后的废气通过阀门4、5、6进入吸附床层,由于4、5关闭,6打开,故判断吸附器C正处于工作状态;干燥气通过阀门1、2、3进入吸附床层进行干燥冷却,由于2打开,故判断吸附器B正处于干燥冷却状态;通过上述判断,可知吸附器A处于待机状态。
注:此题主要考查三吸附床系统工作原理。
32.对含乙酸乙酯的废气进行活性炭吸附净化,处理风量为12000m3/h,在浓度为1200mg/m3时,活性炭的吸附静活性为0.142kg有机物/kg炭,床层饱和度为0.85,活性炭包装规格为25kg/包。当吸附保护周期为8h时,吸附床需活性炭多少包?(  )
A.45
B.42
C.39
D.33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该题目采用经验计算法计算固定床吸附剂的用量。已知活性炭处理风量为12000m3/h,废气浓度为1200mg/m3,吸附保护周期为8h,则在操作周期内共进入活性炭吸附装置的有机物为:12000×1200×10-6×8=115.2kg。
活性炭的吸附静活性为0.142kg有机物/kg炭,床层饱和度为0.85,则需要活性炭质量为:115.2/0.142/0.85=954.4kg。
活性炭包装规格为25kg/包,则需要活性炭包数为:N=954.4/25=38.2,取整为39包。
注:此题主要考查活性炭用量设计计算。
33.采用活性炭吸附—热空气再生工艺时,为减少吸附层二甲苯残留,不能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
A.将热空气再生温度由80℃提高到160℃
B.增加热空气吹脱的时间
C.选用纤维炭或蜂窝炭
D.选用粒度较小的颗粒炭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吸附剂达到吸附饱和或接近饱和时,要对其进行脱附,脱附的方式有多种可供选择。A项,利用活性炭吸附有机蒸气多采用低压水蒸气脱附的方法,蒸气温度110~120℃,过高的脱附气温度可能造成活性炭自燃;B项可增加脱附时间;CD两项,可增加活性炭比表面积从而都可提高热脱附效率。
注:此题主要考查活性炭吸附设计规范。
34.用分子筛转轮吸附净化有机废气,VOCs浓度为100mg/Nm3,工作时气量Q1的流量为10000Nm3/h,气流Q2的流量为1000Nm3/h。设定VOCs净化效率为95%,气流Q2通过时不发生吸附,分子筛再生时脱附完全,气流Q3的浓度是多少?(  )

题34图 分子筛转轮
A.1000mg/Nm3
B.950mg/Nm3
C.100mg/Nm3
D.1050mg/Nm3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工艺说明:Q2通过转轮时未发生吸附,则其初始浓度应为100mg/Nm3,经过加热器后成为高温脱附气,将吸附段的吸附质解析,即Q1中的95%吸附质将进入脱附气Q3。Q3中的VOCs有两部分组成,即废气中的初始VOCs和Q1阶段脱附的VOCs,故Q3的浓度为:100+10000×100×95%/1000=1050mg/Nm3。
35.采用直接燃烧法处理烘干设备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气,下列直接燃烧反应器设计不合理的是哪项?(燃烧室内部空间大小相同)(  )
A.

B.

C.

D.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气体在燃烧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混合燃烧越充分。由图可知,A项的横断面大,进、排气口距离较短,这种设计不利于有机废气和燃气的充分混合燃烧。
36.某变压器厂使用烘干型聚酯树脂漆,采用热力燃烧法净化烘干过程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气,要求达到95%的去除率。判断燃烧装置最适宜的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是多少?(  )
A.400℃,4.0s
B.600℃,2.0s
C.800℃,1.0s
D.1000℃,0.3s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温度和停留时间是影响热力燃烧的重要因素。AB两项,对于大部分物质来说,温度在740~820℃;CD两项,一般地,热力燃烧所需的停留时间不小于0.3s,D项停留时间过短。
37.若燃煤电厂烟气脱硝采用SNCR工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哪项?( )
A.反应温度在800℃~1000℃之间,因此反应速率高,需要的还原剂(氨/尿素)要比SCR工艺少
B.投资小于SCR工艺,脱硝效率在30%~50%之间
C.在工程应用中NOx的排放浓度难以低于50mg/Nm3
D.针对不同的锅炉形式和负荷状态,需采用不同的工艺设计和控制策略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选择性非催化氧化还原法(SNCR)工艺,是把含有NHX基的还原剂(如氨、尿素),喷入炉膛温度为800~1100℃的区域,该还原剂迅速热分解成NH3并与烟气中的NOx进行SNCR反应生成N2。SNCR反应物贮存和操作系统同SCR系统是相似的,但它所需的氨和尿素的量比SCR工艺要高一些。SNCR法仅需要氨水贮槽和喷射装置,投资较SCR法小,尤其适合于改造机组,通常设计合理的SNCR工艺能达到30%~50%的脱除效率。在所有的脱硝技术中,SCR法是目前唯一可以使NOx排放低于50mg/Nm3的工程化技术。
38.为保证湿式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脱硫系统应采用自动检测控制。以下哪项设计要求是错误的?(  )
A.浆液浓度和pH值应同时自动检测控制
B.FGD装置进口烟气温度应自动检测控制
C.FGD装置进口烟气的粉尘浓度可不检测控制
D.FGD装置出口烟气SO2浓度应自动检测控制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根据《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石灰石/石灰—石膏法》(HJ/T 179—2005)中对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的要求,FGD进出口检测项目至少应包括烟尘、SO2、O2。设置烟尘检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除尘器事故条件下,将脱硫浆液引入事故池,避免脱硫石膏的品质下降。浆液pH值的严格控制,是靠浆液浓度来实现的。当浆液循环槽中的pH值下降时,要及时补充新鲜浆液。在大型脱硫装置中,这些都是由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的。
注:此题主要考查FGD的CEMS设置。
39.下图是经典石灰石—石膏脱硫工艺烟气净化单元参数测点布置图,以下表述中哪个错误?(图中A1、A2表示烟气中SO2浓度测试)( )

题39图
A.T1和T2不仅测定温度,超限时还应报警
B.ΔP1能反映GGH粘堵状况,△P2反映除雾器结构状况
C.根据pH值调整石灰石浆液投加量
D.SO2超标时,应增大F值和pH值,减小A1值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D项,A1只是SO2浓度测试值,无法减小。
40.某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系统,在标准状态下进入系统的烟气量为212000m3/h(湿),SO2体积分数为1800×10-6(干),H2O含量5%(体积比),脱硫装置钙硫比为1.042。已知吸收塔排出浆液中的CaCO3过剩率为10%,计算SO2脱硫率。( )
A.91.8%
B.92.8%
C.93.8%
D.94.8%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钙硫比是指进入脱硫系统的钙基吸收剂的摩尔量与进入脱硫系统中SO2物质的摩尔量之比。已知进入系统的烟气量为212000m3/h(湿),SO2体积分数为1800×10-6(干),H2O含量为5%(体积比),则进入FGD系统的SO2摩尔流量为:212000×(1-5%)×1800×10-6/22.4=16.2kmo1/h。
设脱硫率为η,吸收塔排出浆液中的CaCO3过剩率为10%,则CaCO3的摩尔流量为:

。根据钙硫比可得:


注:此题主要考查钙硫比及脱硫效率。
41.某工业气体流量12900kg/h,有害组分A初始浓度1250mg/m3(标态)。已知所选定的吸收塔空塔风速为3.0m/s,气体平均温度50℃;吸收塔的传质单元高度为1.20m,平均去除效率为60%。要求A组分排放浓度不高于50mg/m3(标态)。下述设计计算哪项是正确的?(标态下气体密度为1.29kg/m3)(  )
A.工况气体流量为10000m3/h
B.塔的内径为1080mm
C.塔的吸收单元数为1.6
D.塔的吸收段高度为4.2m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项,已知工业气体流量为12900kg/h,标态下气体密度为1.29kg/m3,则标况下工业气体流量为:

;气体平均温度50℃,则工况体积流量为:


B项,塔径为:


C项,已知A组分排放浓度不高于50mg/m3,则总去除率为:

;传质单元的平均去除率为60%,设所需传质单元数为n,相当于n级串联,则与总去除率的关系为:η=1-(1-0.6)n=0.96;求得n=3.5。
D项,吸收塔的高度=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1.2×3.5=4.2m。
42.采用活性炭完全吸附含甲苯废气,浓度为2109mg/m3,饱和吸附容量为0.18kg/kg,炭层堆积密度为430kg/m3,表观气速为0.592m/s,吸附传质区长度为0.10m,传质区饱和度为0.5,床层保护作用时间为10h,问炭层的设计装填高度至少是多少?(  )
A.58cm
B.63cm
C.66cm
D.71cm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设活性炭层截面积为Am2,已知含甲苯废气浓度为2109mg/m3,活性炭饱和吸附容量为0.18kg/kg,炭层堆积密度为430kg/m3,表观气速为0.592m/s,床层保护作用时间为10h,则透过点前的炭层高度应为:


要求完全吸附,故应增加1/2Za的装填高度,传质区饱和度为0.5,则:Z=58+10×0.5=63cm。
注:此题主要考查吸附曲线及相关概念。
43.工程中对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系统防腐有多种措施,以下列举的措施中哪项错误?(  )
A.吸收塔内壁衬丁基橡胶
B.吸收塔内壁衬玻璃鳞片树脂
C.吸收塔浆液搅拌器叶轮采用304不锈钢
D.吸收塔循环浆液泵叶轮采用双相不锈钢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吸收塔宜采用钢结构,塔内喷淋层和氧化空气管道采用FRP管。内部结构应根据烟气流动和防磨、防腐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吸收塔内壁采用衬胶或衬树脂鳞片或衬高镍合金板。D项,吸收塔循环浆液泵叶轮宜采用镍基材料为主的不锈钢,而双相不锈钢主要以铬为主。
注:此题主要考查FGD防腐要求。
44.关于含二甲苯的有机废气,下述哪种净化工艺在工程上不采用?(  )
A.除湿器→活性炭吸附床→风机→排气筒
B.过滤器→风机→活性炭吸附床→排气筒
C.降温装置→活性炭吸附床→风机→排气筒
D.风机→升温装置→活性炭吸附床→排气筒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D项,活性炭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和解吸过程速率都将增加,并且向着解吸的方向发展,因此升温对于吸附过程不利,进入吸附系统的废气温度一般应低于40℃,所以预处理不采用升温装置。
45.某热电厂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炉内脱硫,脱硫效率不能达到新的环保标准。拟增加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系统的脱硫效率,以当地生石灰为脱硫剂,配套干式消化器。下列哪项设计要求是错误的?(  )
A.脱硫塔出口烟温控制在绝热饱和温度的15℃以上
B.生石灰中CaO纯度不少于80%
C.生石灰的T60(加适量水后升温至60℃需要的时间)不超过4min
D.要求生石灰90%以上过250目筛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根据《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烟气循环流化床法》(HJ/T 178—2005)第5.2.1.3条,生石灰的品质要求:生石灰粉细度宜在2mm以下,加适量水后4min内温度可升高到60℃,纯度:CaO含量≥80%;第5.2.3.3条,吸收系统设计时,脱硫塔阻力宜在2500Pa以下,脱硫塔出口烟温应高出绝热饱和温度15℃以上。D项,250目筛对应的粒径为1.6mm。
注:此题主要考查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系统工艺参数设计。
46.新建一台300MW火力发电煤粉锅炉,燃煤消耗151t/h,收到基硫分2%,烟温135℃。干烟气量为1662861m3/h(6%O2),不计锅炉未完全燃烧的热损失,SO2排放限值100mg/Nm3。计算烟气SO2浓度及最低脱硫效率。(  )
A.1777.1mg/Nm3,78.2%
B.4884.1mg/Nm3,97.9%
C.1203.2mg/Nm3,93.7%
D.1201.4mg/Nm3,89.4%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已知火力发电煤粉锅炉燃煤消耗为151t/h,收到基硫分为2%,则脱硫塔入口的SO2质量流量为:M=2×0.9×151×2%=5.436t/h。
干烟气量为1662861m3/h(6%O2),烟温为135℃,则标况烟气量为:1662861×273/(273+135)=1112649.64Nm3/h。
烟气SO2浓度为:5.436×109/1112649.64=4885.6mg/Nm3。
又知SO2排放限值为100mg/Nm3,若要达标排放,则最低脱硫效率为:(4885.6-100)/4885.6×100%=97.9%。
注:此题主要考查FGD基本设计参数的确定。
48.下列选项中关于SCR工艺还原剂描述错误的是哪项?( )
A.液氨通常以加压液化的方式存储。氨泄露具有爆炸危险
B.相对于尿素工艺,液氨工艺的初始投资较低
C.氨水作为还原剂时,氨水浓度通常小于5%
D.尿素溶液管道会出现结晶问题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C项,用于脱硝的还原剂通常采用浓度为20%~29%的氨水,较无水氨相对安全。
注:此题主要考查SCR还原剂的选择。
49.下图为SCR反应器内催化剂安装示意图,按常规设计,下列表述哪项正确?(  )

题49图
A.防积灰板倾角60°太大,应为30°
B.防积灰板倾角60°太小,应大于75°
C.催化剂模块间的间距不合适
D.支撑梁宽度200mm太窄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防积灰板倾角应能避免该处积灰,故角度应略大。根据选项判断,AB两项矛盾,应从其中选择,且角度应选大的以防积灰,故B项正确。
50.某设备涂装车间涂装生产线有干式喷漆室、流平室和烘干室,废气特点如下:
  设备名称    废气量  (m3/h)    二甲苯浓度  (mg/m3)    非甲烷总烃浓度  (mg/m3)    温度  (℃)    相对湿度  (%)  
  喷漆室    100000    40    100    25    40~60  
  流平室    2000    120    300    30    30  
  烘干室    3000    500    1000    100    1  
判断下述哪项废气处理措施是正确的?(  )
A.烘干室内废气采用活性炭吸附净化后排放
B.流平室废气可采用排气筒排放
C.喷漆室废气采用20m高排气筒排放
D.喷漆室与流平室废气经浓缩后与烘干室废气混合,采用蓄热焚烧炉净化排放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项,活性炭吸附装置允许的废气接收温度为40℃,而烘干室温度为100℃,故需要进行降温处理;B项,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二甲苯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90mg/m3,非甲烷总烃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50mg/m3,故流平室、烘干室废气均不符合直排标准;C项,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喷漆室的二甲苯排放速率为4kg/h,非甲烷总烃排放速率为10kg/h时,二甲苯要求的排气筒高度在20~30m之间;D项,对于喷漆室和流平室的低浓度废气进行吸附回收,浓缩后再脱附与烘干室废气送入焚烧炉。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520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7 18:03 , Processed in 0.10707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