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大华《犯罪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10:4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098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犯罪人的基本特征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犯罪心理结构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犯罪心理机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盗窃、抢劫与诈骗犯罪心理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贪污与贿赂犯罪心理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性犯罪心理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信仰型犯罪心理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情绪型犯罪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未成年人犯罪与女性犯罪心理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群体犯罪心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过失犯罪心理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变态犯罪心理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9章 犯罪心理预测与预防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0章 犯罪心理学应用技术
 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1章 罪犯心理矫治
 21.1 复习笔记
 21.2 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罗大华著《犯罪心理学》(第2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犯罪心理学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罗大华《犯罪心理学》(第2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罗大华《犯罪心理学》(第2版)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犯罪心理学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犯罪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对罗大华《犯罪心理学》(第2版)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内容预览
第1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学科性质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犯罪心理学(CriminalPsychology)的定义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之说:
狭义犯罪心理学为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课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研究对象指犯罪心理或犯罪行为;
广义的研究对象指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除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外,还将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判心理、矫治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作为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犯罪心理学以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1)犯罪人
犯罪人是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一般违法人
一般违法人指实施了违反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
犯罪心理学之所以把一般违法人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①虽然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在法律上有比较明确的界限,但从心理机制上看,二者往往难以区分;
②大量的犯罪案例表明,犯罪行为往往是由一般违法行为演变而来的。
(3)虞犯
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一般是指:
①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
②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③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
④参加不良组织者;
⑤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凶器者;
⑥人格有严重缺陷者。
(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
(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
2.研究课题
本书是广义犯罪心理学,研究课题主要包括: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犯罪心理学既是犯罪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介于这两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如图1-1所示:

图1-1犯罪心理学学科交叉图
2.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偏向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3.犯罪心理学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4.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四)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1.理论方面
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在运用心理学原理解释特殊对象——犯罪人发生的犯罪行为的过程,必将揭示其特殊规律,总结出自己的理论。犯罪心理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可以丰富心理科学的内容,为提高整个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做出贡献。
2.实践方面
(1)犯罪心理学通过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研究,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一些犯罪心理学的科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为保证社会安定做出贡献。
(2)犯罪心理学通过对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的研究,为公安、司法、监狱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等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以增强他们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二、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
1.犯罪心理学产生前的研究
在犯罪心理学正式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西方社会对变态行为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古代时期
人类对精神异常现象的认识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普遍相信是因为恶魔、上帝或神灵进入了一些人的头脑,才使他们变得精神异常。
进入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以后,开始有学者和医生对精神异常患者进行专门的研究。其中代表人物有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8~前34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这一时期的研究认为情绪因素、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一样都可能是造成精神异常的病因。
(2)中世纪时期
迷信和鬼神学开始大行其道。在这一时期,仍有人对精神异常现象从迷信之外的方面进行了探索。
(3)文艺复兴时期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文主义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宗教、医学和哲学的开明人士开始追求理性的指引。在早期的科学探索中,代表人物有:阿克力巴(Agrippa,1486~1535)、魏耳(Weyer,1515~1588)和斯克特(Scot,1538~1599)。魏耳于1563年出版的《妖魔之误》(The Deception of Demons)一书,其中列举了巫妖的各种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忧郁、歇斯底里等,主张对其进行治疗,而非以残忍的方法进行折磨。至18世纪后期,欧美各国都对精神病院加以革新和改善,大力加强其人道化、医疗化和现代化的色彩。代表人物有毕乃尔(Pinel,1745~1826)、特克(Turk,1732~1822)、罗胥(Rush,1745~1813)、迪克斯(Dix,1802~1887)。
(4)19世纪以后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心理卫生的观念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以科学、试验为导向的精神医学研究不断地发展。克列别林(Kraepelin,1856~1962)在1883年出版的教科书中以器官病理学的观点对精神疾病做了概述,而神经系统运作失调更是他对心理异常的一般问题所强调的重点。德国的格里森戈尔(Griesinger,1817~1868)在《精神异常之病理与治疗方法》一书中亦指出所有心理异常理论都应以大脑病变为基础。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9世纪后期,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2.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源流
(1)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资本家为了获取巨额利润,也更加频繁地采取各种非法手段。如何揭示犯罪行为的原因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机制,阐明刑罚效果,改变刑罚制度,探讨预防和控制犯罪途径,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促进了犯罪科学包括犯罪心理学的建立。
心理科学的兴起和被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行为问题,为人们对犯罪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犯罪心理学的源流
犯罪心理学产生于两个源流:
①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的源流
“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790年德国学者明希(Munch)所著的《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制度中的影响》一书中。1792年德国学者绍曼(Schaumann)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1872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埃宾(Krafft-Ebing,1840~1902)出版了专著《犯罪心理学纲要》。但是他们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并不系统。
1897年,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1847~1915),通过人格问题来研究犯罪心理学。他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该书的出版视为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②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的源流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是从传统心理学工作者所进行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开始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犯罪心理学还没有完全从犯罪学中分化出去,它正处在形成时期。20世纪20年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入了繁荣时期。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使犯罪心理学真正从犯罪学中独立出来,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
3.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1)个体犯罪心理
个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
①犯罪原因;
②犯罪个体的个性特征和环境特征;
③个体犯罪性的发展变化。
(2)犯罪的社会心理学
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旨在考察犯罪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犯罪组织内的社会心理现象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3)犯罪预测
近年来在犯罪行为的预测方面基本上有精算模式以及犯罪人格特征剖析两大趋势。
①Harcourt(2003)所称的“精算模式(Actuarial Model)”
精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用统计法来寻求和鉴定犯罪的成因。
②犯罪人特征剖析(criminalprofiling)
做犯罪人格特征欧系研究的人常用或然性的分析来筛选嫌疑对象,决定是否对他们进行特殊防范。犯罪人特征剖析有多种方式,有的偏重于个人心理因素,有的偏重于社会和文化因素。当特征剖析人员一旦认为犯罪人拥有异常的个性特征时,他们会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剖析犯罪人具有的各种特征:
a.对犯罪行为的本质和犯过这种罪的罪犯进行详细的研究;
b.透彻地分析犯罪现场;
c.深入地考查受害人和作案人的背景和生活经历;
d.推测所有的参与人的潜在动机;
e.根据作案者行为特点,做出对其心理结构和特征的推断。
Pinnizzotto和 Finkel(1990)的研究证明用这种方式得出的犯罪人个性特征剖析比非专业人员提出的特征剖析要准确得多。这种被实践证明的犯罪人特征剖析方式不仅在英美颇为流行,而且在其他国家也开始产生一定的影响。
(4)犯罪预防
(5)犯罪矫正
近几十年来,西方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主要偏重于两方面:犯罪行为的预测和罪犯的矫正。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犯罪学研究一直以社会学为主导。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犯罪学研究虽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对整个学术界的影响相对比较薄弱。
(二)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1.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论述
(1)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先秦诸子很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①认为贫困是导致人们欲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原因;
②认为富裕是导致人们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其主张者是老子。
(2)人性与犯罪心理
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探讨,尤其是“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和“性二气论”,对研究我国犯罪心理学思想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3)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
人性论从先验的人性探究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虽主张各异,但大多数思想家还是主张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不是先天的人性,而是后天的习俗。
2.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多主张从预防的角度治理犯罪现象,主要提出如下观点:
①身教胜于言教;
②重视家庭预防功能、社会交往预防功能以及早期教育的预防功能;
③重视刑罚和教化的心理预防功能;
④修身自强。
3.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
①注意在讯问中观察被讯问人的心理反应;
②强调严格按照犯罪者的主观心理状况定罪量刑;
③司法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素养。
(三)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的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和犯罪学从西方传入开始的。
1.研究历程的回顾
中国犯罪心理科学的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末为始端。其兴起是以其分支学科——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则是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开始。
从70年代末至今,中国犯罪心理科学的发展进程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兴起阶段(1979~1982年)
①该阶段的特点
a.为社会实践的需要而研究;
b.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
c.在研究中正确地处理了理论与实际和中外古今的关系。
②存在的不足
a.研究队伍以少数有关院校从事犯罪心理学教学的人员和政法部门的实践工作者为主体,人数不多;
b.研究领域基本上只限于犯罪心理学,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科学的其他领域几乎尚未涉足;
c.研究的方法基本上是经验总结和现象描述,停留在定性分析上;
d.犯罪心理学著作的理论性不够强,心理学理论与犯罪实际尚未有机结合;
e.调查报告多,学术论文少。
(2)第二阶段——全面展开阶段(1983~1985年)
①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②全面展开犯罪心理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
③形成了一支有特色的研究队伍;
④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⑤研究方法的改进。
(3)第三阶段——深入与拓宽阶段(1986~1993年)
①开展学术争鸣;
②研究更为深入,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表现为:
a.法制心理学专著的出版问世,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学科的初步体系;
b.原有的犯罪心理学教材的修改和更新,表明犯罪心理学学科体系更为合理,对某些概念和理论的研究有所发展,学术水平有所提高;
c.不同观点的犯罪心理学专著的出版问世,意味着学派正在形成,而这正反映了学术繁荣、学科研究的深入;
d.通过对某些基本理论的争鸣,推动了深入研究,深化了认识,提高了学术水平;
e.有关大百科全书和词典等工具书的出版问世,表明犯罪心理科学概念的研究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努力;
f.有了一批从事法制心理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
g.开始招收犯罪心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
③拓宽新研究领域;
④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和现代方法技术的运用;
⑤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4)第四阶段——继续深入发展阶段(1994年~)
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更频繁;
②法律心理科学的教育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
③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宽;
④进一步评介国外法律心理学研究;
⑤取得了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三大成果。
分别是:
a.犯罪心理调查;
b.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c.中国罪犯心理评估系统的研制。
(四)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1.在刑事一体化视野中开展犯罪心理学研究;
2.开展犯罪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
3.总结回顾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几次争鸣的意义;
4.以应用为本,以服务于司法实践为目的,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5.加强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夯实理论基础;
6.加强对现实犯罪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使之紧密联系实际;
7.加强对犯罪侦查心理的研究;
8.加强对犯罪人心理矫治的研究;
9.加强对犯罪心理预测的研究。
三、本书的体系构思
本书体系构思如图1-2所示:

图1-2犯罪心理学体系构思图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098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9 06:40 , Processed in 0.09250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