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日昇《咨询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10:5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5067.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编 咨询心理学的原理
 第1章 咨询心理学概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心理咨询的理论观点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心理咨询的对象、技法与原则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咨询者的条件与培养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编 咨询心理学的展开
 第5章 心理咨询前的心理学诊断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心理咨询的准备与场面设定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各发展阶段心理咨询的构成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法问题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电话咨询的实际及方法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心理咨询的技法学习与训练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张日昇著《咨询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咨询心理学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张日昇《咨询心理学》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张日昇《咨询心理学》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咨询心理学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咨询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对张日昇《咨询心理学》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3.精选相关考试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咨询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相关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内容预览
第一编 咨询心理学的原理
第1章 咨询心理学概论
1.1 复习笔记
一、心理咨询的含义
(一)心理咨询的词义
1.词干起源
(1)心理咨询的词干counse1,源于拉丁语的consi1ium(会议、考虑、忠告、谈话、智慧)和古法语的consei11er(商谈)。
(2)counse1or这一词最初有律师的含义。
2.威廉森
威廉森第一次将心理咨询规定为现在的含义的,他将心理咨询列举为指导计划的一个阶段。
(二)心理咨询的定义
1.广义的定义
广义的心理咨询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时心理检查、心理测验也被列为心理咨询的范围。
2.狭义的定义
狭义的心理咨询不包括心理治疗和心理检查、心理测验,只局限于咨访双方通过面谈、书信和电话等手段向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咨询帮助。
3.张小乔的定义
张小乔认为,心理咨询是来询者(或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有专业技术的咨询人员进行诉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4.仓石精一的定义
日本心理学家仓石精一将心理咨询定义为:在心理适应方面存在问题并需要帮助解决的个人,与受过专门训练并具备咨询资质的专家面谈,咨询专家主要通过语言手段施以心理影响,以帮助求询的人解决问题的过程。
5.威廉森的定义
威廉森等将心理咨询广义地解释为:A、B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
6.罗杰斯的定义
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狭义地解释为:通过与个体继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援助并力图其行为、态度的变容的过程。
7.综合的定义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疗法的关系
1.陈仲庚的观点
陈仲庚认为两者没有本质区别,无论在关系的性质上,在改变和学习过程上,在指导的理论上都是相似的。若有区别也是人为的、非本质的,可列举如下:
(1)工作的任务不同
①心理咨询的任务主要在于促进成长,强调发展模式,帮助来访者发挥最大的潜力,为正常发展消除路障,重点在预防,在“危机”之前给予干预;
②心理治疗多在弥补病人过去已形成的损害,解决和改变发展结构障碍。
(2)对象和情境不同
①心理咨询遵循教育的模式,来访者多为正常对象,涉及日常生活问题,在学校、工厂等团体中开展工作;
②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心理异常的病人,是在临床和医疗情境中开展工作,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心理保健。
(3)工作的方式不同
①心理咨询应用更多的方式介入来访者的生活环境之中;
②心理治疗的形式则更多为成对会谈。
(4)解决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不同
①心理咨询具有现实指向的性质,涉及的是意识问题,因此多采用认知和论理的途径,从而引导到个体的现实世界;
②心理治疗涉及内在的人格问题,更多地是与无意识打交道。
2.伊东博·杉溪一言的观点
日本心理学家伊东博·杉溪一言将心理咨询与心理疗法的关系归纳为五种类型: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咨询与心理疗法的关系
(1)包含关系(其一:c>P)
心理咨询(C)中包含心理疗法(P),美国心理学会规定,所有的心理疗法都包含于作为心理学机能的心理咨询这一名称之内。
(2)包含关系(其二:c<P)
心理咨询(C)包含于心理疗法(P)之中,是心理疗法的一部分。汤恩认为:心理咨询是对患有轻度的人格障碍等进行较为表面的治疗,而心理疗法则是将人格组织从深层进行再构成,所需时间也就较长。
(3)不一致关系
明确将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区分的观点,代表人物有:
①斯特朗
斯特朗认为心理咨询是认知过程,心理疗法则比心理咨询所涉及的领域要深得多,他认为:
a.心理咨询是一种面对面的交往关系,咨询者在整个心理咨询中,通过向来访者提供信息、改变环境,从而促进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
b.心理疗法比心理咨询所涉及的领域要深广一些,它是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去治疗所谓机能的精神障碍,包括诸如艺术疗法、利用音乐等非语言的方法所进行的治疗。
②瓦特金斯
瓦特金斯强调心理疗法与心理咨询在程度上的差异:
a.对象
心理咨询所涉及的属于健常的心理问题,而心理疗法则属于强度的神经症。
b.治疗目的
心理疗法的目的是促进人格构造的根本性再编成,而心理咨询则不是这一根本问题。
c.技术
心理疗法要比心理咨询在技术上复杂得多。
③莫厄尔
奠厄尔将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给予明确的区分:
a.心理咨询是对伴随常态的焦虑,并充分意识到自己内在矛盾的个人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常态的焦虑是指不损伤人格之整合性的焦虑。
b.心理疗法是治疗神经症焦虑的过程,神经症焦虑是指或大或小会损伤人格的整合性的焦虑。
(4)一致的关系(C=P)
心理咨询即心理疗法,两者完全或几乎属于同一立场。
(5)部分一致的关系
认为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有一致的部分,也有不一致的部分,伊东博·杉溪一言、鲍顿即持这一观点。
3.综合的观点
(1)部分一致的关系的观点是比较妥当和实际的;
(2)很难将两者截然区分开,心理咨询需要心理疗法的辅助,在医疗情境中进行心理治疗之后,又需要辅以心理咨询。
二、咨询心理学的派别
(一)来访者中心心理咨询
这是由罗杰斯所倡导的一个学派,这种方法不向来访者作出指示或具体指导,因此又被称为非指示的心理咨询。
1.基本理念
重视来访者情绪侧面的作用,认为来访者内心所具有的对成长、适应的愿望或冲动,是问题解决的根本所在。
2.强调重点
强调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共感和理解,重视将来访者所直接面临的现实场面作为咨询的重点,咨询者应避免对来访者进行诊断。
3.心理咨询的过程
(1)来访者首先陈述问题,以便来访者及咨询专家对问题充分地理解和洞察;
(2)陈述过程中,咨询者与来访者充分地就今后的咨询方法、方向及解决问题的手段等问题进行磋商,来访者据此作出决定;
(3)整个咨询过程,咨询者只从侧面向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
(二)指示的心理咨询
1.学派的来源
主张非指示的心理咨询的人,将与自己的非指示的、不同的派别指称为非·非指示的,指示的心理咨询应运而生。汤恩的指示心理疗法,威廉森等的临床心理咨询就是其代表。
2.理论的特点
指示的心理咨询的特色,与非指示的心理咨询有几点不同:
(1)重视对来访者的个人生育史和问题原因的探究,并将其作为诊断的重点;
(2)将来访者的技能、有关信息作为心理咨询时的重要资料或咨询时的参考而予以灵活运用和操作。
3.心理咨询的过程
(1)在协助来访者的同时,必要时可以向来访者提供某些信息、指导和援助;
(2)根据需要,咨询者也可以向来访者下达某些指令,但不意味着咨询者可以独断专行。
(三)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是弗洛伊德创始的治疗方法。
1.对幼儿体验的重视
(1)个体的性格、人格等强烈地受其幼儿期的体验的影响,一切神经症都是由于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那些幼儿期的精神创伤和痛苦体验所造成的。
(2)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形成的根源,是那些未能得到解决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幼儿期所形成的症结在人生的其他时期会以神经症或精神疾患的形式在精神上反映出来。
(3)弗洛伊德十分重视对早期经验的分析,包括幼儿期的各种体验、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的状况、生活的地区情况及幼儿园时所受到的对待等。
2.无意识问题
(1)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构造分为能意识到的部分和不能意识到的部分,无意识更为重要。
(2)压抑到无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产生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如何通过治疗分析使无意识中的“症结”意识化,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3)知道无意识的方法:
①使用自由联想法
即让被分析者躺在长沙发上,自由地将自己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欲全部说出来。
②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于1900年出版,是人类科学思想上具有特别意义的分水岭和里程碑:
a.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有意义的,需要解析隐藏在内的意图、需要和欲望;
b.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需要和欲望等的表现构成了梦,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将梦中所隐藏的梦的内容称之为潜在内容或潜在思考;
c.自幼儿期开始积累的未解决的问题、未能得到满足的某些愿望、冲动和需要等要想意识化,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歪曲作业;
d.被分析者将自己的梦详细报告出来,由分析者进行分析,以提供心理治疗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
③其他方法
弗洛伊德也关注人说错的、说漏的话,或做错的、做重复的事,这些都可能是无意识的一种反映。
3.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要以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为依据,人的一切冲动也都要受这两大原则所制约。
(1)快乐原则
①快乐原则是指人类的原始冲动,以情感、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求为其主要冲动,这种冲动永远是为了寻找各种快乐;
②由于伦理的、宗教的等社会影响,使快乐原则要进行变化以与现实相适应;
③快乐原则不是与现实原则合作,就是与现实原则对立。
(2)现实原则
现实原则是指人类考虑到现实的作用,其作用是使个体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4.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
弗洛伊德将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1)“伊底”或“本我”
①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内在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是最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
②本我被快乐原则支配,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2)“自我”
①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遵循现实原则,是伊底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
②能够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
(3)“超自我”或“超我”
①内容
超我具有两个部分:
a.良心
这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评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
b.自我理想
这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②功能
a.超自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自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的是伊底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护机体免受损害;
b.超自我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伊底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伊底完全不能获得满足。
5.里比多的发展史
里比多是一种身心概念,表示性本能的身、心两个方面,是人得以生存的根源;弗洛伊德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如果能得以圆满地进行的话,人就会得以健全地发展。如果在某一阶段出现问题的话,就会造成身心障碍或心理的停滞不前:
(1)口唇期
婴儿吃奶的吮吸本身所产生的快感,由口唇知道了性的快乐。
(2)肛门期
相当于幼儿期,这一时期的性的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由排便而知道了性的快乐;这一时期父母往往开始按常规训练儿童的排便习惯。如果这一时期产生固着现象并出现心理问题,就会造成其后产生严重的强迫性肛门性格。
(3)阴茎期
开始从肛门转至性器上来,男女都开始对男子的阴茎感兴趣,特别是女孩因自己没有阴茎而羡慕男孩并产生恋父情结,男孩则出现恋母情结。
(4)潜伏期
儿童的性的发展呈现停滞的或退化的潜伏现象。
(5)生殖器期
性的快乐进而开始集中到生殖器上,是在青春期以后。
6.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1)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本能被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2)后来认为在人的心理成分中,存在着死的本能,其反面是生的本能,死的本能表现为杀生的欲望。生的本能变弱的话,死的欲望就会抬头,由此可以解释自杀现象。
(四)行为主义的心理咨询
行为主义的心理咨询是以学习理论和行为疗法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咨询,认为人的问题行为、症状是由错误认知与学习所导致的,主张将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着眼点放在来访者当前的行为问题上,注重当前某一特殊行为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以促使问题行为的变容、消失或新的行为的获得。
1.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咨询或行为疗法的根据,这一原理是由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解释人的很多行为:
(1)人因为条件反射而处于一种自动化了的或半自动化了的状态,如果这种条件反射产生负面作用的话,就会引起强迫症状、焦虑或不安发作,或形成某种癖病。
(2)对于在无意识中的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癖病、恶习或身心障碍、心理问题,在治疗和咨询时可以使用反条件刺激予以清除和击退。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强化动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反应-刺激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刺激-反应过程。
(2)斯金纳在人的被试中开展实验研究证明,人的反应可以用言语声音或手势来代替具体的强化物。在实际治疗中,只要治疗者对期望的某种行为予以奖励,这种行为就会获得强化,反之就会消退,若施以惩罚,则会加快消退的速度。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人的大量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而获得的,不一定都要通过尝试错误学习和进行反复强化;榜样学习的过程为:
(1)注意
榜样的特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包括有意和无意注意。
(2)记忆
将榜样特征、内容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必要时再现。
(3)认同
学习者将榜样的特征纳入自己的行为之中并赋予自身人格的特征。
(4)定型
当模仿的行为得到外部或自我的不断强化之后,习得行为相对稳定建立起来并保持一定的型态。
4.条件强化的方法
(1)系统脱敏法
由精神病学家沃尔普所创立,也称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的机理:在治疗恐惧症时,人为地引起与恐惧相矛盾的情绪反应,通过逐步递增引起恐惧反应的情境,增加耐受能力,达到消除恐惧反应的效果。
(2)其他方法
行为疗法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如主张训练法(在人前能够自我主张的训练方法)、情动心像法(提示一些影像印象等)、强化法(如经常表扬的方法)、思考停止法(头脑中想象做不好的事时大声地说“停止”)、想象厌恶疗法(将欲戒除的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某种惩罚性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作用,达到戒除或减轻目标行为的目的)等。
(五)交流分析
交流分析又简写为TA,是美国精神科医生柏恩所倡导的一种疗法。
1.三个我
(1)中心思想
交流分析的中心思想,人有三个心,即P、A和C:
①P
P是父母之心,分为:
a.父性(FP)
FP代表严格、抑制精神、气概、激励、规则等。
b.母性(MP)
MP代表着温柔、怜恤、安慰、保护等。
②A
A是大人之心,代表着现实的判断、得失衡量、能率性、信息收集等。
③C
C是孩子之心,分为:
a.自由的孩子(FC)
FC是指天真烂漫、自由奔放、创造好动的孩子之心。
b.顺从的孩子(AC)
AC指听话的、优等生、服从等顺从型的孩子。
(2)根本思想
交流分析的根本思想,所有的人,自己的内部都持有三个人格,这就是自我状态。
2.构造分析
(1)构造分析是指通过对三部分心理的构造的识别练习,可以了解自己的性格不协调的领域;
(2)无论男女老少都具有P、A、C三种心理状态,但一旦偏于一方,就不属于所希望的类型。只倾向于一种类型的人,在交流分析上不属于所期望的类型;
(3)需要查清楚各个因素的分布情况,其分析的方法之一就是自我衡量,根据对许多类型的自我衡量的观察,可以发现具有某种生活方式的人、患有某种病症的人的共同的趋势或倾向的事实。
(4)观点总结:
①使自己改变意味着将P、A、C之间的能量的分配予以改变;
②在心理疗法开始的时候,先由来访者本人画出自己所希望的“治疗意象”(希望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治疗者据此而结成治疗契约;
③结成契约关系可以设定治疗的目的,在明确彼此的期待和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相互的协助。一种契约实现之后,再结成下一契约,阶段性地一步一步地进行。
3.交流模式的分析
交流模式的分析是指将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依据P、A、C来进行分析,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对他人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习有意识地掌握和控制非建设性的交流方式;交流分析将人际关系的交流分类为以下几种模式:
(1)相辅相成的交流
两人的P、A、C之间,进行彼此期待的相互交流,如新婚夫妇、情报的交换和基于相互信赖理解的咨询者和来访者的咨访关系等。
(2)交叉的交流
这是一种本来期待着某种反应才开始的交流,但出现的却是意外的反应时才产生的交叉关系,由此而产生相互不信任、吵架或沉默,如亲子之间的代沟不和。
(3)表里不一的交流
这是指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表现一种合情合理的信息,而实际在背后却隐藏着某种不纯的、另外的某种动机或目的的一种交流,如虚情假意地说奉承话、某些社交辞令。
4.游戏分析
交流分析的第三个阶段是游戏分析。
(1)事与愿违的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就称为“游戏”,其特点是,表面上看上去在循环持续着一种合情合理的交流,但其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别的动机,从而经常导致出现破坏性的结果;
(2)游戏分析只对充分学习了构造分析和交流模式分析的人实施;
(3)游戏分析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些谚语开始。在参考这些谚语的基础上,去考虑自己所扮演的非生产性的交流。
5.脚本分析
(1)概念
脚本分析是指对在无意识中人所持有的人生计划(即脚本)进行分析,对应脚本的状况来进行表演,必要时进行重新设计。
(2)基本思想和方法
①广泛地调查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从“今天,这里”出发的观点,以达到对过去进行总决算。
②当意识到(或觉察到)非建设性感情生活的模式时,下决心不再重蹈覆辙,为此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分类
脚本大体分为四类:
①文化脚本
如男儿有泪不轻弹。
②下位文化脚本
如男人不能进厨房。
③家庭脚本
如我们家族是传统的大家族,一定要显得自尊高贵。
④个人脚本
如自己一定要当第一。
(六)森田疗法
1920年前后森由日本的森田正马创始的一种针对神经症(森田称之为神经质)的精神疗法。
1.森田的神经症理论
森田认为神经质的症状纯属主观问题,而非客观的产物,探明了症状的发生和固着发展的内在驱力。
(1)两大类别
森田提出了“神经质”这一概念,将神经症分为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症两大类别。
(2)三大类型
将神经质依其症状分为三大类型:普通神经质、发作性神经症、强迫观念症,提出了其共同的发病和症状固着的内在驱力,其公式化为:病=素质(疑病性基因)×机会×病因(精神交互作用):
①疑病性基因
疑病性基因为一种素质,表现为自我内省能力强,对自己的身体不快、精神不快或异常反应细致而敏感的倾向。
②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注意固着于某种体验、情感冲动或身体感觉,越是试图转移这种注意却越是固着于此,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2.神经症的特征
森田将性格类型进行了分类。神经质这一概念在性格类型之中予以使用的同时,在神经质基础上产生的神经症也同样使用了神经质这个词。森田的学生、森田疗法的另一代表人物高良武久为了区别两个概念,用神经质对应神经症这一词。
3.神经质的类型
(1)普通神经质
相当于神经衰弱或心气神经症,患有这一症状的人,往往对身体的变化特别敏感而多疑,为此而苦恼,失眠或不眠、头痛、易兴奋、易疲劳或乏力、胃肠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眩晕、书写痉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2)发作性神经症
相当于不安或焦虑神经症,伴随着身体症状而发作的不安恐慌状态,不安焦虑发作,心悸亢进(心脏跳动加速)发作、呼吸困难发作等。这一组人在初次发作以后,又担心以后会不会再发生这样的发作,为此而不安焦虑(预期不安)并苦恼。
(3)强迫观念症
相当于恐怖症或强迫神经症,对身心,特别对心理的不快感特别敏感,认为这一不快感是不应存在的对象物并力图予以排斥,其结果反而造成压抑感的增强并引起思考或行为的障碍。不洁恐怖、对人恐怖、疾病恐怖、高处恐怖、不完善恐怖、不安全感恐怖等。
4.森田疗法的适应
(1)并非所有的神经症都是其治疗对象,治疗的适应与否并由患者的性格特征、在症状的发现过程是否存在“精神交互作用”、“思想矛盾”等心理机制而定。
(2)典型的患者称为纯型森田神经质;歇斯底里倾向强的看成是歇斯底里性素质混合,强迫神经症中有明显的强迫行为的,看作为意志薄弱性素质混合于神经质之中,皆称之为不纯型森田神经质。
(3)治疗结果表明,森田疗法对纯型森田神经质患者表现出较高的治疗效果。
5.森田疗法的治疗理论
(1)森田疗法的治疗原理,是对易陷于执着性素质倾向的神经质患者,通过|生格的陶冶、训练的方法,对精神交互作用,打破和切断恶性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治疗时指导的要点:
①对症状实态的说明(说明患者的症状是因疑病性基因和精神交互作用而造成的);
②心理构造的矫正(通过语言的指导、矫正);
③通过患者自身的体验去达到对症状的理解。
(3)森田疗法重视由治疗体验所获得的对症状及治疗本身的理解。对症状存在着不安的话,告诉患者要面对不安这一事实并继续作业。如果患者对治疗存在疑虑的话,也告诉患者不要过虑或不要去管这样一些疑虑,继续从事所吩咐的作业。
6.森田疗法的实际
森田疗法以住院治疗为原则;治疗过程首先分为卧褥期和作业期,作业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全部共分四期:
(1)卧床期
将患者隔离在一个安静的独房里静养,在这期间,至关重要的是让患者能最大限度地面对自己的苦闷、烦恼和痛苦。
(2)轻作业期
患者置身于隔离状态,卧褥期之后的一二天内应避免肌肉活动,从第四五天开始,可让患者从事扫除、洗衣、除草等轻作业劳动。这一期间的重要目的,是打破以患者的情绪为中心的做法,促使其产生自发的活动愿望。
(3)重作业期
当患者习惯了治疗活动,其自发性也得以增强时,即可安排其做一些木工、园艺等需负一定责任的工作。目的是养成患者对作业的持久力和忍耐力。
(4)实际生活期
为了让患者能自然地投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开始扩大治疗场面。其目的是通过现实生活的训练期、脱离所有拘谨以对应外界变化的训练期、回归现实生活的准备时期而加深上述态度的形成。
(七)箱庭疗法
1.箱庭疗法的发展过程
(1)箱庭疗法(国内又称为沙盘疗法或沙箱疗法)是在1939年由英国伦敦的劳恩菲尔德创始的儿童心理疗法;
(2)瑞士的精神分析学家考尔夫接受了劳恩菲尔德的指导,在学习并掌握了“世界技法”的同时,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相结合,发展了这一技法;
(3)河合隼雄在瑞士的荣格研究所留学时跟考尔夫学习了这一技法,并介绍到日本;
2.箱庭疗法的技法
箱庭疗法的方法是让来访者从玩具架上任意挑选玩具摆放在盛有细沙的箱子里,完成后由咨询者分析创作的作品。
(1)材料
①沙箱外侧涂深颜色或木本色,内侧涂蓝颜色;
②初期使用茶色的粗沙、细沙及白沙三种,也有使用茶色和白色两种的;
③不要求特定的玩具,只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玩具,让来访者能充分表现自己即可。
(2)指示词
①只需下达“请用沙子和玩具,在箱子里做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的命令;
②如果有的来访者(被治疗者)问:“动沙子也可以吗?”“只放动物也可以吗?”的话,和所有的投影法测试一样,只需回答:“你想怎么样都可以”或“你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可以了”。
(3)记录和提问
①有的来访者会一边解释一边摆放,对此都应予以记录;
②放玩具的顺序也要记录下来;
③完成以后,要拍成彩色幻灯片并记录保存;
④作品完成以后,询问:“这是什么呢?请说明一下”,若有费解或不明白的地方时,也可以询问:“这是什么呢?”“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不过多询问为好;
⑤箱庭疗法也必须坚持保密原则,拍摄照片或记录保存都需得到来访者(制作者)的同意。
3.箱庭的表现及分析
(1)表现
来访者在制作的过程中,治疗者需要在旁边陪着并采取始终接纳、共感的态度,尽可能去把握作品中的表现,把来访者的每次作品保存、记录下来,分析时注意作品所出现的变化、相互联系、发展的可能性等;
(2)分析
对箱庭的表现进行分析时的规则:
①整合性
整合性应包括以下内容:作品的均衡性、丰富程度、细致程度、流动、生命力等。
②空间配置
空间配置是指在分析来访者作品时沙箱空间的左右配置、玩具的摆设状况;
a.根据经验,将箱庭作品的左侧看作为其人的内在世界、无意识的世界,右侧看作为外在世界、意识世界,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
b.一般来说,将山、森林、佛像、神像、寺庙、神社、教堂等表示人的无意识“深层”部分的东西配置在左侧的倾向较强;
c.在从内在世界向外在世界、过去向未来的新的可能性开发过程中,往往使用沙箱左下角的情况较多;
d.车船、飞机、动物、人及河川等若是都朝向一个方向,朝向左侧即意味着退行、朝向右侧则意味着进行,和以上左右的思维方式相同;
e.儿童在摆放玩具时边摆边移动、将玩具从沙箱内移动到沙箱外玩,往往反映了自我的界限尚不确定。
③主题
箱庭中的作品往往表现某一主题。有时只是一件作品,而有时则可能通过一连串的作品去反映某一主题,其主题的中心,往往是自我像或自我意像。
(八)折衷的心理咨询
1.含义
折衷的心理咨询是指整合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疗法的立场和观点,强调在心理咨询与心理疗法中应发挥各流派的优势,以提高心理咨询与心理疗法的效果。
2.原因
之所以强调折衷的心理咨询,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
(1)多种多样的方法论问题;
(2)相互协作的必要性;
(3)从多方面对人进行理解的必要性。
(九)开发的心理咨询
1.含义
开发的心理咨询以促进人格的更加完善和成长,心理的更加健康和发展为目的。
2.对象
开发的心理咨询包括为对象(他人)开发的心理咨询和自我开发的心理咨询。
三、咨询心理学的发展
(一)心理咨询的兴起
心理咨询或咨询心理学起源并发展于美国:
1.职业指导运动
美国的心理咨询以帕森斯所进行的工作为发端且最具影响;帕森斯在青少年中实施心理咨询活动,将心理咨询理解为一种学习过程,发表了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沟通了学校教育、咨询服务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心理咨询的社会性服务机能打下基础,奠定了现代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石。
2.心理测验技术的发展与对个人差的研究
(1)1905年,比奈与西蒙发表了由30个问题构成的第一次量表,并提出了智力测验的标准。
(2)明尼苏达职业安定所为了使失业者重返工作岗位,进行了一系列的诸如心理检查、职业情报、再教育等实验研究,促进了对个人的能力、适应性及兴趣的个人差与职业相结合研究的开展。
3.对心理疗法关心的提高
进入40年代,心理咨询开始超越职业选择和指导的范围,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心理疗法的年代”。代表人物罗杰斯,他的著作《心理咨询与心理疗法》(1942)的出版及“非指示的方法”的提出,为心理咨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咨询心理学的独立
1.1951年
美国心理学会(APA)在第17部门设立了“心理咨询·指导分会”,并于1953年改名为“咨询心理学分会”。这样,咨询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部门而获得了独立。
2.1953年
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并成为现在的教育训练委员会研究生院博士课程培养计划的认定标准。
3.1956年
APA咨询心理学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一篇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报告书指出,咨询心理学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贡献,并且这三者不可偏废。
4.当代
在美国,咨询心理学工作者的培养主要是由研究生院博士课程培养,咨询心理学已成为仅次于临床心理学的心理学第二大分支学科。
(三)心理咨询在日本的发展
1.日本中等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美国教育考察团(IFE1)的建议(1946),日本开始了新教育的展开运动;
(2)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咨询的咨询指导发挥着核心作用而引起广泛关注。
2.日本高等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
(1)1952~1953年
学生福利保健指导研究集会邀请美国著名咨询心理学家来日并进行丰富多彩的咨询指导的交流活动,提高了人们对在大学教育中进行心理咨询指导的重要性的认识;
(2)1953年
日本第一个学生咨询室在东京大学诞生;
(3)1972年
成立了以推进学生咨询活动研究制度为主的全国学生咨询研修会并发行了专门的刊物。
3.医院、医疗领域的心理咨询
医院、医疗领域的心理咨询,主要以精神科、神经科、小儿科、心疗内科等为主,而老人医院、国立疗养所、身体障碍儿病房等医院、精神卫生咨询中心、保健所等医疗设施,也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4.日本心理咨询的将来
作为心理咨询的将来,是要使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去考虑“人性的恢复”问题,从而促进全方位人格的自我实现。这也是作为一门学科——咨询心理学永远的课题。
(四)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80年代以前,我国的心理咨询领域几乎是空白,80年代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
1.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1)1979年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
(2)80年代初,最早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是精神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践也首先在这些精神病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开展;
(3)从1987年开始,我国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它表现在大的综合医院普遍设立了心理咨询门诊,重点大专院校大多开展了这项工作。在这一段时间里,全国性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培训活动也继续开展。
2.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
(1)80年代中期以后,心理咨询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高等院校率先进行,特别是中学和高校心理咨询是我国心理咨询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领域。
(2)一些高校开始了心理咨询活动。最早在高等学校建立心理咨询专业机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
3.心理咨询在我国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获得社会对心理咨询活动的理解与支持;
(2)注意加强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
(3)注意对人的心理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全面理解;
(4)注意与国内外在心理咨询方面的学术交流;
(5)注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方法。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506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7 02:37 , Processed in 0.29386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