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教育学分章节练习题~~~

[复制链接]
muly 发表于 07-9-10 02: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学分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
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 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 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1.“学不躐等”出自 ( )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 )
A.教育 B.教育学 C.教育论 D.德育论
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 )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 )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40.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41.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二、填空题
1.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____,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____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____ 、____ 、 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4. 广义的教育包括 、____ 和____ 。
5. 《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____ 名称。
6.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02年的《____ 》和1904年的《____ 》。
7.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____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和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8.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 。
9.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____ 。
10.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____ 。
1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____ 。
12.先秦时期,以____ 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1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____ 。
1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____ 中。
15. ____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16.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____ 著作 中。
17.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____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 著作《政治学》中。
18.教育学是一门以____ 为研究对象,探索____ 的科学。
19.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____ 。
20.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____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____ 。
21.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___ ,其代表作是____ 。
22.法国____ 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____ 。
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____ 。
25.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____ ,其代表作是____ 。
26.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____ 和____ 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27.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____ 。
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____ 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____ 。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____是 。
30.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____ 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____ 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1.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____ 理论,和前苏联的赞可夫的____ 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2.义务教育是国家用____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 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三、简答题
1.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 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四、论述题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2.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 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 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 (3)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D 5、C 6、C 7、D 8、D 9、D 10 A 11、A 12、A 13、A 14、C 15、A 16、B 17、C 18、C 19、D 20、A 21、A 22、A 23、A 24、A 25、B 26、C 27、A 28、C 29、D 30、A 31、A 32、D 33、D 34、B 35、C 36、D 37、B 38、A 39、B 40、C 41、B
二、填空题:
1、学校教育 2、一定的社会要求 3、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4、家庭 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5、学校 6、《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 7、1902、1904 8、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9、礼、乐、射、御、书、数 10、六艺 11、四书 12、墨翟 13、苏格拉底 14、《理想国》 15、柏拉图16、《政治学》 17、亚里士多德 18、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19、《大教学论》20、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1、卢梭、《爱弥尔》 22、启蒙主义 23、洛克24、洛克 2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6、伦理学、心理学 27、儿童中心主义 28、杜威、儿童中心主义 29、凯洛夫 30、布鲁纳、赞可夫 31、课程结构、教育发展 32、法律形式、免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2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3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
4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 )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5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 )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6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 )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二、填空题
1-----------------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力量。
3 ------------------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5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6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
7 --------------------------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8 -----------------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9 学校的精神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三 简答题
1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
(1) 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 、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6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
(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9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 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3) 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10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 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2) 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 (3)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11 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 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2 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 同伴群体的影响;
(3) 师生的交互作用;
(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 社区的影响。
13 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 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四 论述题
1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2 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 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第二章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3) 2 (4) 3 (3) 4 (4) 5 (2) 6 (3)
二、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制度 2 舆论 3 生产力 4 人力资本 5 科学技术 6 学校文化 7 校园文化 8 校园文化 9 观念文化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4.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5.提出“白板说”的是 ( )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格塞尔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 )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8.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10.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 )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1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 )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12.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3.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二、填空题
1.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___ 。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  过程中实现的。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  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___  、本质的特征。
6.所谓___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___  上的特点。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  。
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___  。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___  。
11.所谓___  ,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2.个性亦称___  ,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13. ___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三、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4.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5.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7.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第三章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B 6.D 7. B 8.D 9.A 10.B 11.B 12.C 13.C
二、填空题 1.个体身心发展 2.社会实践 3.白板说 4.华生 5.典型的 6.发展关键期 7.生理解剖 8.可能性 9.成熟 10.外部条件 11.人的价值 12.人格 13.青年期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 )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 )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 )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 )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 )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 )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 )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  
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____  。
4. 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____  相对而言的。
9.全面发展的人是____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 ____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  的教育。
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____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  ,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5.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6.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8.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有哪些?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9.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10.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11.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12.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13.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第四章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C 5.D 6.A 7.D 8.D
二、填空题 1.总的要求 2.出发点、归宿 3. 特殊要求 4.教学目标 5.社会性 6.社会需求 7.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片面发展 9.精神和身体 10.教育与生产劳动 11.非认知因素 12.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13.鉴赏美和创造美 14.劳动观点和习惯 15.人格特征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选择题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 )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
2.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 )
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    D 现实的属性
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 )
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基础
4.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 )
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
5.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 )
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
6.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 )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7.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 ( )
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 C 一般的保护    D 特别的保护
8.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 )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
9.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 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1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
A 系统化     B 多样化 C 复杂化     D 专门化
11.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 )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12.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 )
A 管理能力    B 控制能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1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 )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14.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15.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 )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
1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 )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格力量

二、填空题
1.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____ 的人。
2.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____ 时期。
3.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 ____之间的矛盾运动。
4.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____ 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5.学生是学习的____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6.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____ 的作用。
7.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____ ,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
8.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____ 。
9.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____ 、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10.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____ ,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11. ____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12.教师职业是一种____ ,教师是专业人员。
13.我国教师承担着____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4.教师职业的____ 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5.学生具有____ ,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6.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____的 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17.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____ 素养。
18. ____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9.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____ ,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20. ____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21. ____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22.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____ 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23.教师的____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24. ____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5.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____ 。
2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 的关系。
27.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____ 的关系。
2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 的关系。

三、简答题
1.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3 .对中小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定位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法律的相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有关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5.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界定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查。

7.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8.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9.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1.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各有哪些?
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2)知识广博、肯教人; (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4)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5)教学方法好。
不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经常骂人、讨厌学生; (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 (3)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4)偏爱、不公正 (5)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12.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1)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2)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3)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4)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术;
(5)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
(6)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13.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4.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5.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四、论述题
1 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2 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第五章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D 5.B 6.C 7.D 8.B 9.C 10.B 11.A 12.C 13.D 14.A 15.B 16.D 二、填空题 1.社会属性 2.关键 3.个体的发展水平 4.环境 5.主体 6.主导 7.社会个体 8.社会权利 9.生命健康 10.受他人尊重 11.受教育权 12.专门职业 13.教书育人 14.最大特点 15.向师性 16.基础性 17.教育专业 18.教育理念 19.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20.教育能力 21.语言 22.创造性活动 23.人格特征 24.师生关系 25.授受关系 26.民主平等 27.友好帮助 28.相互促进
第六章 课程
一、选择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 )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6.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7.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 )
A地方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知识性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8.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 )
A学校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 )
A国家课程  B工具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10.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 )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校课程
11.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2.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 )
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13.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1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 )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15.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1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 )
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1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 )
A基本要求  B基本原则 C基本手段  D基本途径
18.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 )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二、填空题:
1.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____ ,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2.课程是指课业及其____ 。
3.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____ 。
4.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____ 和教科书。
5.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____ 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6.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____ 来划分的。
7.所谓国家课程,是由____ 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____ 的形式出现。
9.课程是随____ 而演变的。
10.____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11.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____ 。
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____ 、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
13.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____ 为依据。
14.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____ 等。
15.教学大纲又称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____ 的指导性文件。 16.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和____ 两部分构成的。
17.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____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8.教科书是____ 的具体化。
19.课程实施是指把____ 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0. ____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21.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____ 的问题。
22. ____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23. ____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24. ____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25.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____ 。
26.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____ 。

三、简答题:
1.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2.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 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4 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5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6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7 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8 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2)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9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10.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11.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4)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5)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manghai 发表于 07-9-10 10: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先做了选择题,发现答案有错的,14T应为  B;33T 应为B . 谢谢.
kingrebecca 发表于 07-9-12 11: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好人 啊
yinlu721 发表于 07-9-12 22: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楼上的!!!
为啥这里这么多好人呢???
等我有能力了,我也要尽我所能帮助大家!!!
rebeccadai 发表于 07-9-13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啊!
考研同路人 发表于 07-9-29 12: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s:2] [s:2]
ai1wen 发表于 07-11-12 16: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s:10] [s:10]
shang0cheng 发表于 07-11-12 21: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wyxz55555 发表于 07-11-13 17: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好心人
sgxangel 发表于 07-11-13 23: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以后有资料也会大家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0 18:30 , Processed in 0.14954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