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全程复习(世界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历史全程复习(世界史)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如何全面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客观上:①经济状况:革命前,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②社会矛盾:当时俄国总体水平相当落后,发展又十分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诸多矛盾交织,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③一战的影响: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经济濒于崩溃,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成为可能;帝国主义大国忙于一战,提供了相对宽松国际环境。 主观上: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的成熟,使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同时还有广大的农民和被压迫民族作为革命的同盟军。关键在于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
十月革命的特点:首先,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胜利。其次,它走得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又扩展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通过暴力完成革命。第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2、“相对落后”的国情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历史的落后性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①落后的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矛盾的集合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同地主的矛盾,沙俄统治者同少数民族的矛盾,沙俄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资本主义同封建农奴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其它帝国主义的矛盾,广大劳动群众同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错综交织、空前激化。②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造成了俄国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它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长期依赖于被全体人民所痛恨的沙皇专制制度;二月革命中仓促掌握政权,缺乏经济实力和政治经验,容易被革命人民所推翻。③由于经济和军事上的落后,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给俄国造成了比其它任何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更严重的破坏,加剧了国内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④历史的落后性使俄国到20世纪初还有民主革命的任务,而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序幕和阶梯。
3、如何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①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正确的。它使苏维埃国家最大限度的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②有些措施超出了战争需要。无代价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用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自卫战争所需要的,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需的;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③特点就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了商品货币关系,撇开了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政策的理论基础源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于商品和市场关系的否认,他们认为商品生产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需求,只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主张取消市场机制,取消商品和货币。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中弊端十分明显,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4、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①核心内容是,在改革旧经济关系、建立新经济关系方面用逐步过渡的方法代替直接过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方面,在保证公有制为主的条件下,允许私人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物质利益原则,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其目的在于建立工农经济联盟,吸引广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调动一切力量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经济。②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首先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通过社会主义成份和资本主义成份的经济竞赛,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的经济基础。③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联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5、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行,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主要特征是: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②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最后导致个人的高度集权。
这种体制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战后不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它日益阻碍苏联经济和其它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6、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异同
  相同点:①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都领导了革命,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两次革命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②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并且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③由无产阶级领导,反对帝国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革命,都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④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⑤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不同点:①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其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它推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俄国十月革命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然后再推向其他地区。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首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③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十四点原则”
“十四点原则”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在弱小国家和殖民地人民中曾经引起对和平及自由、平等的幻想。但“十四点原则”的真实意图是取消英法等欧洲大国战前和大战初期的分赃密约,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打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传统的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夺取世界市场和殖民地,并通过国际联盟来操纵国际事务。“十四点原则”是美国突破“孤立主义”传统,试图攫取世界霸权的重要尝试。
2、国际联盟:
1920年正式成立,二战期间名存实亡,1946年宣布解散。国际联盟是一战的产物,是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①、国际联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为国际联盟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原则”中,明确提出建立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普遍性国际组织。②、性质是第一个政治性的世界组织。从本质来讲,国际联盟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它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凡尔赛条约的先天不足和国际联盟自身的根本缺陷,致使它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③、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国联倡导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其次,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但成效不大。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后,在促进和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社会、经济和人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3、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相同点: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新的国际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干涉苏俄是会议的一个主题;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4、如何正确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凡尔赛体系是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则是在美国占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定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新的统治秩序。这个体系的实质就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②这个体系没有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但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和争斗严重的冲击了这一格局。③在这一体系中,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既有为重新瓜分世界进行的激烈斗争,又有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的勾结,如对中国的《九国公约》和策划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④这一体系中,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在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基础。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列强激烈的争夺之后暂时妥协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惩罚性的掠夺也必然会加深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必然会导致各种矛盾的激化,从而打破暂时的均势引发新的冲突和战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造成30年代大危机尤为严重的原因,与各国政府的国内政策失误和国际协调不力有关。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大危机的恶化是“一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潜在的经济问题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恶性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各国政府的政策失误负有主要责任。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这种保护主义政策损人利已,反而加剧了危机的恶化。
2、如何理解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影响:①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②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缓和世界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③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也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罗斯福新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资本主义秩序,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实施的必然性:①新政的实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竞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②新政是符合美国国情的选择。美国是世界经济霸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等。③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④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⑤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提供理论依据。
3、如何理解德国纳粹运动的产生:纳粹运动和纳粹党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它是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兴起因素:①广大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和仇恨,为纳粹主义思潮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奴役和束缚,反对凡尔赛体系的情绪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中都很强烈,纳粹党的民族复仇主义宣传在许多德国人的思想上引起共鸣,这是纳粹运动发展为一个群众性政治运动的重要条件。②以垄断资产阶级为核心的反动势力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人民群众对苏维埃的向往,共产党有可能领导人民起来发动革命,对德国统治阶级来说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他们需要一种能够抵消十月革命影响、对付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有力的思想武器。纳粹主义正是一种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正因为这个缘故,甚至一些西欧国家资产阶级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一运动,把它看作是防止布尔什维主义向西欧蔓延的一道屏障。③民族沙文主义分子对外扩张和称霸世界的强烈野心,社会下层在长期战祸和动乱中形成的一股社会破坏力量对现存制度和秩序的敌意。④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浓厚、缺乏议会民主制传统的国家,魏玛共和国只是德国战败后成立的一个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共和国,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而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显得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垄断资产阶级必须寻求一种拥有群众基础、足以采取强硬手段稳定政权的工具,需要彻底抛弃议会民主而以新的方式实行统治,于是便支持和依靠纳粹党,赞同实行法西斯专政。
4、德国与日本的法西斯专政建立
共同原因:从历史角度看:①两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与英美相比,两国都缺少传承性的民主传统,相反封建专制气氛和思想较浓。②德日两国均是极富侵略性的国家。③民族主义在两国深入人心,德国纳粹宣扬的“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民族”的思想和日本的“大和民族精神”深受欢迎。而两国法西斯势力则利用这一点推行法西斯主义,把法西斯主义隐藏在民族主义旗帜下。 从现实原因看:①两国都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并且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德日均无法从自身找到应付危机的出路。日本是岛国,对海外市场和原料有极大的依赖性,危机来临,容易导致采取转嫁危机的策略,进而走上法西斯道路。德国是战败国,沉重的赔款和殖民地的丧失,使其经济极度依赖外国资本,危机来临,德国也无力从自身找到出路,从而走上法西斯道路。②两国都对一战以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极度不满,力图打破这一体系。
德国的特点:德国法西斯专政是通过建立法西斯政党,经过宣传、竞选,在国会选举中获取胜利后建立起来的:①有一个以希特勒为领袖的强大的法西斯政党,并且发动了有群众基础的法西斯运动。②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全国政权。③对原有的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彻底变革。
日本的特点:①通过军部这一特殊机构建立法西斯专政。②日本军部是通过对内发动政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逐步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的。③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法西斯统治的。④法西斯专政没有突破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框架。
共同的特征: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国家职能无限扩大,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废除了议会制和多党制,实行一党专政和党国合一的独裁统治。都鼓吹极端民族主义,积极对外扩张和侵略。
5、美国与德日反危机措施的比较:
相同之处:二者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都将危机转嫁到国外;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都最终摆脱传统经济思想模式。
不同之处:美国是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国家干预,是正常的干预道路;而德日干预,则偏离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轨道,走上了法西斯统治经济的轨道,是不正常的发展道路。美国的新政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先河,德日的反危机措施,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没有封建包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比较完善,德日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均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缺少深厚的民主传统基础。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凡尔赛体系中,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日本在华盛顿体系中则是受限制、打击的对象,而美国则是最大受益者,所以,在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中,美国是要维护它,德日则要破坏它。③经济状况的影响:美国经济实力较雄厚,具备通过改革缓解危机的基础,德国经济发展对外国资本依赖性大,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十分严重。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1、30年代的国际矛盾:①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如中华民族与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矛盾,埃塞俄比亚人民与意大利法西斯的矛盾,西班牙政府与德意法西斯及其援助的叛军的矛盾。②西方大国间的矛盾,如英国在欧洲推行均衡政策与法国称霸欧洲的矛盾。③西方大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如英法力求维护国际格局现状与德国力图打破凡尔赛体系及不断侵略扩张的矛盾;美英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矛盾。④西方大国与苏联的矛盾,如英法因仇视苏联而力图推动德国法西斯侵略苏联。⑤苏联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如苏联援助西班牙共和国政府与德、意支持的叛军进行斗争。
法西斯国家对内实施高压独裁统治,对外疯狂侵略扩张,它们与世界人民为主体的反法西斯、反侵略势力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2、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其实也是绥靖。景。“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主要表现: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国联没有制裁日本,主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中国东北三省变成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际联盟虽然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却未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也继续供意大利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不向双方输送武器,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③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德意援助叛军,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英法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但害怕引火烧身,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采取的“中立”政策,也是貌似公允。④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制造慕尼黑阴谋,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祸水东引,绥靖政策达到顶点。⑤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的“静坐战争”“奇怪战争”是绥靖政策的战时表现。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①英法两国同为一战战胜国,但战争使两国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实力严重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者的部分人士不敢与德意日的侵略扩张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的部分贪欲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②战后英法的政治状况同样极为复杂。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规定极为荷刻,引起了德国的强烈不满,在英法两国的一部分人中也产生了一种负疚感。他们对战后德国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容忍的态度。③一战充分地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的军队和人民的大量伤亡,严重破坏了交战各国的经济生活,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④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等国的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的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而连续的外交政策。⑤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⑥在一个时期内,法西斯国家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只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它的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一些任相信这一点。 根本原因在于英法等国牺牲别国的利益维护自己的利益。
3、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①传统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在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抬头,美国民众强烈要求政府多关心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不感兴趣。②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普遍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不会有任何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外来危险,只要不卷入欧洲和其他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就可以避免国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还可以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进一步控制欧洲市场,并进而控制欧洲政局。③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制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压制英法势力的扩展,“中立”政策是使这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的外交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



1、如何正确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经济上,一战后英法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而德国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再度超过英法。政治上,在大危机的打击下,引发了政治危机,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英法美继续坚持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具体原因:①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②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发展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③二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和苏联推行的中立自保政策都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在客观上都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发展。
战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英法美等西方大国虽然奉行绥靖政策,在事实上鼓励了法西斯的扩张欲望,但当英法最后对步步进逼的法西斯国家进行宣战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进行一场旨在维护领土完整和民族生存的斗争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法西斯主义代表了一种极端反动的思潮和政策,以奴役全世界各国人民和反对一切进步力量为目的,因此法西斯势力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开展反法西斯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作战无论在主客观上都具有反法西斯的性质。苏联的参战,加强了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
2、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太平洋战争:①、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种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使一部分日本人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危机感”,一些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认为只有通过战胜和征服别国,才能表明日本的强大。②、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不仅要侵占中国,而且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美矛盾恶化。③、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日本的国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而“南进”则可以获取大量的石油、锡、橡胶等战略物质。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的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一战”的决心。
3、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图凭借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对外推行金元外交。在拉丁美洲、东亚、欧洲,到处运用金元施加影响。②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对外推行“中立”政策,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质,以防止美国卷入战争。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法西斯侵略的扩大,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考虑,逐渐放弃了“中立”政策,加强了对英法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其他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四次重要会议
(1)会议的背景和目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战争主动权已经转入反法西斯同盟手中的背景下,为了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协同作战,并对战后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反法西斯国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
(2)简况:
名称 时间 国家 内   容 作用
开罗会议 1943年11—12月 中美英 《开罗宣言》盟军坚持对日作战,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三国协同对日本作战
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12月 苏美英 通过三国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关于战后合作宣言,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三国协同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苏美英 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以及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 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8月 苏美英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中美英在会议期间发表《波茨坦公告》 中苏美英共同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灭亡

(3)评价:这些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起了积极作用;在雅尔塔会议上也表现了大国奉行牺牲弱国利益的强权政治;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特别是雅尔塔会议的若干内容,为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奠定了基础。

战后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评价: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①制定了彻底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的战略。②重新划定了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③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④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雅尔塔体系的积极作用在于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在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2 、欧美盟国对德、日法西斯处置的异同:
相同点:①对德、日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②对德、日都采取占领方式。
不同点:①对德国法西斯势力的惩罚比较彻底和全面,参加纽伦堡审判的美、苏、英、法四国密切合作;东京审判则由美国占主导地位,包庇一些日本战犯。②对德国实行的是分区占领,各国斗争激烈,最终导致德国分裂;日本则由美国单独占领,保留了日本天皇制,美国扶植日本,力图把日本发行成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政策的基地。
3、 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均势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不同点:①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雅尔塔体系的影响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扮演的主角有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雅尔塔体系则是美苏在全球各地。③形成的过程有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两年内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二战接近尾声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④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雅尔塔体系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4、冷战政策:
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二次大战后,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展;东欧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有些国家发生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希腊);有些国家的共产党力量发展很快(意大利、法国等)。西方感到,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反映,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它希望东欧仍“保持战前的社会结构”,即幻想在东欧重建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冷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冷战并不单纯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因为即使没有上述原因,对峙也不能避免。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苏联希望自己的西邻是同它友好合作的国家,而西方也绝不会因为东方是一个彼得大帝的俄国而不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就会放弃同它的争夺。这样,东欧就成为双方必争的地区,也就是说,东、西方对峙之势是不可避免的。
总之,战后初期的“冷战”既包含有社会制度对立的因素,也有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因素。不过,“冷战”初期占突出地位的是社会制度的矛盾。美国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就具有特别浓厚的反共产主义色彩。另外,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既有联合东欧同美国和西欧抗衡的一面,也有控制东欧的一面。
5、美国的霸权政策:
目的: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地,控制、操纵联合国,称霸全球。
战略:遏制社会主义,扶植资本主义,控制“中间地带”(亚、非、拉美国家)
实施:①控制国际经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使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使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②操纵联合国推行扩张政策。联合国成立初期,美国一度控制和操纵联合国,使之成为其全球扩张的工具。对朝战争,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③全球霸权战略。实施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控制西欧,把西欧变成美国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力图控制亚非拉“中间地带”。
影响:①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②经济上:美国的霸权政策使世界经济被人为地按照社会制度的差异分割成几个封闭经济体系,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美国的霸权政策使战后两大阵营不顾一切地扩军备战,不仅导致了庞大的军费开支,还使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之中。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产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大危机影响下,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西方各国普遍采用。
主要原因:①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②是二次大战的影响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③是经济危机要求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④是战后高科技产业需要国家投巨资进行有效管理。
主要内容和作用:①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占据着国家基础经济部门或新兴高科技产业,这些部门有利于国计民生,但企业投资高、利润低、风险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使生产、技术改造的再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②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二战后,资产阶级政府注意国民经济的计划性,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③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升高。国家用这些资金进行国防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福利、调节社会收入等。总之,国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国家干预和调节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收入和社会利润的再分配,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始终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在经济领域内的结合。
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四个时期
(1)恢复时期。1945年-50年代初。内因: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外因: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初-70年代初。原因:
第 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经济联系加强;
(3)“滞胀”时期。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引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结束。“滞胀”表现为生产低速发展甚至停滞,并与通货膨胀并存。
(4)恢复苏时期。80年代后期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国际经济联系加强,美国等国的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3、欧共体
历史背景:①必要性:A、雅尔塔体系使欧洲处于美苏两大强国的控制之下,成为美苏争夺的主要目标,西欧国家既面临来自苏联东欧的威胁,又受到美国不断加强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美苏抗衡;B、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反战情绪非常强烈,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以尽快发展经济;C、西欧各国大多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相对贫乏,随着战后它们所属的殖民地相继独立,其原料与市场发生了危机,这使西欧各国认识到:要尽快发展经济,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现一体化。D、历史渊源:谋求欧洲统一是千百年来欧洲政治家们的强烈愿望,但他们尽管作了种种努力始终未能实现。②可能性:A、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段议会民主制;各国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相同或相近;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他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B、战后西欧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高度发展,为实现欧洲经济联合提供了经济基础;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加强。C、法、德两国实现和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道路。
性质:欧共体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作用:①促进和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②增强了西欧同美苏两个越级大国抗衡的能力,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③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的关系。西欧出于自身的需要同第三世界保持密切联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与广大的市场。④保持了西欧各国之间长期友好合作的稳定局面。它们共同致力于经济、政治的合作与协调,促进了西欧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保证了经济迅速发展。
4、19世纪70年代后的40年和20世纪50年代后的20年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两个飞速发展时期的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19世纪70年代后40年: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主要国家的确立,为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创造了前提。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③19世纪20世纪初欧美出现和平时期创造了客观条件。④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0世界50年代后20年:①美国资本的援助使西方各国迅速恢复了经济。②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发达国家主要依靠新的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二战后世界基本保持了和平环境,资本主义各国把恢复发展经济放在首位。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各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1、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涨
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潮。①苏联二战后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苏联四五计划实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并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领导作用。
②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除了南斯拉夫,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③中国、越南、蒙古、朝鲜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④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东欧各国为何“照搬苏联模式”:
“照搬苏联模式”并非东欧各国人民的本意,东欧一些国家共产党的领导人季米特洛夫、铁托等人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张。主要是由于苏联的强制压迫,随着战后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加紧了对东欧的控制。苏联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将这种模式固定化、神圣化,不再允许他们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惟一可以提供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国家;因而大多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认为苏联模式是摆脱落后面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3、20世纪40至60年代的苏联与东欧关系:
①二战后东欧地区有8个国有先后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这些国家的建立都得益于苏军胜利进军这一总形势。②东欧民主国家建立后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向这些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对东欧各国政权的巩固和建设起了积极作用。③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与东欧的经济合作中,没有真正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办事,损害了东欧的经济利益。苏联还推行大党大国沙文主义,造成了苏南关系的破裂。④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8国政府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以抗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⑤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苏联政府与东欧的矛盾不断激化,波兹南事件、出兵匈牙利、武装干涉捷克改革等都暴露出关系的复杂性。
4、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原因:主要是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控制和干涉,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所致。
经过:①1948-1949年“南斯拉夫事件”是社会主义阵营裂痕开始的标志。②1956年“波兹南事件”和“匈牙事件”动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③60年代中期苏中两党大辩论和两国关系的破裂,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④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被碾碎,社会主义阵营完全崩溃。
认识: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苏联军事援助和各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在二战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地区12个国家先后走上人民民主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南斯拉夫除外)。该阵营的性质是欧亚地区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军事集团。该阵营的成立,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起过重要作用。它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又奠定了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以两大阵营全球对峙为内容,以“冷战”为特征的世界格局。
5、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
三次高潮:①5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体制改革为发端,包括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革,波兰、匈牙利改革等,除南斯拉夫外,都未能对旧体制实行根本改革;②6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改革,主要特点是围绕改革经济管理的手段与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仍没有涉及体制本身的弊端,这次高潮由于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遭到严重挫折;③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展开,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完全突破了苏联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种模式:①南斯拉夫自治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②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③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④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美苏争霸


1、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调整争霸战略的原因:①侵朝、侵越战争的失败,使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大为失利,在政治和外交上地位被动,其超级大国地位开始动摇。②与二战后初期比,美国经济实力衰落,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不断下降。③盟国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与美经济竞争预日趋激烈。④中国与苏联的决裂,使美国认为有了可供利用的好机会。尼克松出于利用中苏矛盾的考虑,主动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拉中国对付苏联。
2、20世纪40至80年代的中苏关系:
①二战结束后,苏联利用雅尔塔协议,进一步将其在中国所得的权益扩大化。从雅尔塔体制看,中国被美苏的一场交易夺去了很多东西。这是苏联民族利已主义及国民党政府无能的结果。②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战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迅速和全面发展关系。新中国对苏联采取“一国倒”的政策。③20世纪50年代,中苏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保证了新中国的安全,对所有仇视新中国的敌对势力是强大的威慑。苏联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无私援助,中苏的经济合作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④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在国际共运、国际战略和对美国的政策等方面展开了争论,后又因国家利益不断发生冲突。从60年代始,中苏关系进入全面恶化时期,赫鲁晓夫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破坏两国关系,中苏关系很快便发展到了全面对立状态。⑤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从对立与对抗转变到逐步正常化,1989年戈尔巴乔夫执政正式访问中国,中苏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亚洲经济的发展

1、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1)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素质。
2、从共性角度比较二战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方式。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工业大国的典型,其共性有: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教育、科技,造就经济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创造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3、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①面临的机遇:A、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B、二战后,世界局势处于相对稳定时期。C、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D、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面临的问题:A、人口多、基础差、各地发展不平衡,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B、长期的殖民统治,受西方列强控制较严重,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C、国际经济旧秩序、世界大国的影响和制约;D、亚洲国家差异大,内部矛盾复杂。
③中国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4、从历史机遇、经济发展战略分析德、美、韩经济发展原因:
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美国则在原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稳定发展。韩国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并一跃实现了工业化。历史机遇:联邦德国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和马歇尔计划援助。美国则在战后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场。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开始工业化进程。 经济发展战略:联邦德国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美国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韩国政府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从发展密集型产业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实行不均衡发展。
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1、苏联解体:
经过: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②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③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严重;④“八一九”事件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发生质变;⑤1991年12月建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原因:①历史: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它主要包括: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出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②直接: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它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2、美国“和平演变”的战略:
“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统治集团在企图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受挫以后,改用和平手段以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最后达到恢复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战略。这一战略从50年代初提出后就着手推行,到80年代末发展成为美国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战略。
主要内容:(1)诋毁马克思主义,否认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和平演变”战略的理论前提。(2)战略目标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演变成资本主义,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3)根据苏联、东欧和中国等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情况,在不同时期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在东欧发生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前,美国一直把苏联作为其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把东欧作为和平演变的战略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把和平演变的主要矛头转向了中国。(4)采用的手法是:①利用自己经济、科技有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交替使用经济援助和经济制裁的两手政策,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他们所希望的“改革”。②加强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宣传,对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攻心战。③培养和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派,组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势力,作为从国内颠覆社会主义的力量。④通过秘密渠道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应力量相勾结,筹划和制造动乱,以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所谓“人权外交”。
3、对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认识:
①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
②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③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会带来严重影响。
④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
⑤苏东剧变仅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经探索到正确道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朝鲜半岛的统一与中国海峡两岸统一之比较:
共同点:都是民族内部的统一与团结;都属于不同社会制度的统一;都将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产生巨大影响;统一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不同点:朝鲜统一属于两个国家之间的统一,中国则不同,因为台湾始终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独立国家;朝鲜的分裂主要是由外国干涉所致,而中国海峡两岸的分离主要是内战所致;朝韩谈判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对等谈判,而中国的统一则是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平等协商,是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和平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

世界近现代的科学技术


1、近代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阶段: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是天文学革命,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天文革命的开端,这是宇宙观的根本转变。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实现了数学转折。高等数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牛顿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大综合。
19世纪至20世纪初综合化阶段: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电磁学的辉煌成就。电磁学的建立,为人类打开了电气时代的大门。道尔顿建立的科学的原子论开创了人类在物质认识方面的新纪元。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使化学取得了飞速发展。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规律,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学说,是对生物学的伟大综合,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生物学的“神创论”思想。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是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是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
飞跃阶段:20世纪40、5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技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沙发
sjs33 发表于 07-12-2 21:24: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啊..
板凳
yanagikoi 发表于 07-12-2 21:57:2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s:2]
地板
丫头小七 发表于 07-12-2 22:11:05 | 只看该作者
看的头都大了。。。救命啊。。。
5#
lzf929 发表于 07-12-3 10:18: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谢谢。
6#
mosky27 发表于 08-1-9 00:08: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7#
 楼主| 天马行空猫儿 发表于 08-1-10 21:17:06 | 只看该作者
好多啊!抓紧背吧
8#
牧人白苇 发表于 08-4-14 17:53:2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呵呵呵
9#
zuqi 发表于 08-4-24 19:19:1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

多谢楼主煞费苦心
10#
紫宸落星 发表于 09-4-28 13:20:4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9 23:09 , Processed in 0.09863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