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学复习指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ikeshu 发表于 06-1-3 23:2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有阶级社会以来,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科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国家理论、国家制度、国家活动及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研究历史上各个阶级夺取、建立、巩固,运用、参与和控制政权的经验,研究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政策和方法。简言之,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什么是政治现象?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怎样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哪些是政治关系,哪些不是政治关系?即划定政治关系的范围是什么?确定政治关系的范围主要有两点;第一,时间范围。指政治关系是个历史过程还是永恒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到一定历史阶段就不存在了。政治关系不是永恒存在的。另外一些思想家认为,政治关系是永恒存在的,即有人就有政治,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政治关系。不管什么性质的社会,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政治关系是永恒存在的。关于政治关系的时间范围的不同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对象分歧的出发点。第二,空间范围。指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界限问题。政治现象的特点是复杂多变,有些政治关系是比较明确,但也有些社会关系是不容易区别它是否是政治关系,这就有个划分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的界限问题,或称标准问题。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凡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以及与此直接间接相联系的关系,都属于政治关系,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也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在有阶级社会里划分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的标准是明确的。但在人民掌握了政权,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条件下,区别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的标准是什么?一是政权;二是全局性问题。这就是说在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国家政权仍然存在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除了属于阶级斗争性质的政治现象外,凡是通过政权所要解决的全局性问题,就属于政治现象。相反地,通过政权所要解决的非全局性问题就不属于政治现象。同样在将来不需要国家政权存在的社会里,虽然是全局性的问题也不是政治现象。
    因此,确定政治关系的政权和全局性这两个条件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这也表明了在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国家政权、就没有政治关系的观点。
    2.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几个阶段?
    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加剧。政治,经济矛盾日益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觉悟也逐步提高.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和维护其逐渐陷入危机的统治,加强了对政治领域问题的研究。此时,政治学在资产阶级那里已经摆脱了各种学科的影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从这时开始到目前为止,在西方,按照西方政治学的重点不同,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主题,以法律主义为主要方法,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国家的起源、性质和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的条文及类别。因此,这个时期宪法是政治学的主要科目。
    第二个时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时,世界资产阶级不得不放弃资本主义的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其明显的表现。1929年大危机过后,德国希特勒上台,其结果加强了政府的权力,资产阶级民主逐渐被抛弃,扩大行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适应这个变化,资产阶级的政治学由以研究国家制度为主题,改变为以研究权力为主要方向。因此,有人主张,政治学是研究权力现象的科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政治学的权力研究又分化为两派:广义权力研究,涉及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个人与团体的广泛政治关系;狭义权力研究则限于国家的权力现象和足以影响国家的非官方权力现象。
    第三个时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言。西方政治学从权力研究为主转向政策研究为主。认为政治即是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的次级系统,由于人类社会价值的有限性,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西方政治学的政策研究,是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矛盾深化与加剧的背景下,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进一步加强政府权力,由所谓“立法国家”转向“行政国家”的反映。它标榜所谓“价值中立”,实际上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的。
    在西方政治学发展的第二和第三阶段,有个共同点,就是在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的改变,这两个阶段都是以行为主义作为研究政治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又称为行为主义政治学,它在两次大战之间形成,二次大战后迅速发展,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衰落,80年代转入后行为主义,90年代,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后行为主义也无能为力了。西方政治学陷入了困境,面临新的选择。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19世纪40年代末,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继承人类文明历史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但给政治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政治学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转折。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的开山之作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与实践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它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同以前的政治学的根本区别:
    第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的政治统治组织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政治学都把国家看成是人类社会固有的、永恒存在的、超阶级的或非阶级的人们的联合体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要突破现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时候的产物和表现,指出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政治统治,即国家的本质是阶级专政。驳斥了剥削阶级关于国家是社会组织,是超阶级的社会联合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同剥削阶级政治学的国家观划清了界限。
    第二,指出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政治是阶级的政治,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是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政治斗争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政权问题。《宣言》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透过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阶级斗争始终是围绕着夺取、建立、巩固、维护政权而进行的,从而揭示了政治中的最本质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无产阶级争得民主,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同剥削阶级政治学的“国家三要素说”划清了界限。马、恩对阶级、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国家问题的关系的规律性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第三,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即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它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达到消灭阶级和过渡到无阶级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其前途是消灭阶级、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国家自行消亡。不断发展、完善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表明了同资产阶级政治学在阶级、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工具。
    第四,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代替君主制,不是仅仅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不是一般地改变现存的生产关系,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即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在政治上首先争得无产阶级民主,在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和观念,最终实现以个性全面发展为条件的联合劳动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这同其以前的避而不谈国家的历史类型,以国家的形式来掩盖国家的本质的政治学说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政治学都把政党说成是与阶级无关的团体。而马克思主义从政党的阶级实质着眼,指出政党是阶级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是实现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政党活动的目的是要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政治学之所以不是真正的科学,固然受时代的局限,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更重要的是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不敢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不能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是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转折。
第一章  国家与阶级
1.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国家产生于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时,便产生国家。
    社会成员由利益一致、关系乎等发展为以不同的阶级地位划分并造成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与冲突,这是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当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部落从农业或其它部落中分离出来,这就使得部分剩余生活品在氏族、部落间或个人间的交换开始进行,在生产关系方面出现了私有制并使社会第一次分裂为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同时,父权制家庭成为一种同原有的氏族对抗的一种力量。随着铁制生产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造成了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奴隶已成为田野和手工工场的主要劳动力;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经济单位,产生出富人与穷人的新的阶级划分;战争的经常化使部落联盟的军事酋长成为常设并逐渐成为世袭,军事民主制出现,它是氏族管理机关向国家管理机关转变的过渡形式。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从社会中产生出专门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商业成为独立部门。这是对于国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从而使非生产者获得了统治生产者和其生产的新手段,财富更加集中于少数人手里,使自由民也按财富划分为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社会成员的分化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第二,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和谋生的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造成了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社会成员冲突的加剧,特别是由于自由民和奴隶、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的利害冲突日益尖锐化,原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条件下产生而且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氏族制度面对阶级冲突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表面上居于冲突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冲突,使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所炸毁。因此,恩格斯指出:“国家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摆脱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列宁则更明确地结论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这一论断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产生的基本观点。
沙发
 楼主| sikeshu 发表于 06-1-12 11:25:26 | 只看该作者

有呀!对应王惠岩的<政治学原理>

有呀!对应王惠岩的<政治学原理>
板凳
liuyuying12345 发表于 07-8-5 18:56:19 | 只看该作者
好好  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2 04:11 , Processed in 0.08714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