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压力隐现
3月份以来,7家上市银行相继披露2007年年报,再次印证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的不稳定性加剧,流动性压力隐现。
以2006年末和2007年末两个时点观察,衡量银行流动性状况的多个核心指标——(资产)流动性比例、存贷比(或贷存比)、超额备付率等,均出现存贷比上升,流动性比例下降的“症状”。
交通银行(10.43,-0.10,-0.95%,吧)2007年末的流动性比率为27.07%(本外币合计),较2006年末下降6.55%;贷存比为71%(剔除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比年初上升2.2%。而深发展2007年末的存贷比已经突破75%,人民币流动性比例降低6个点至2007年末的39.33%。
同样是人民币流动性比例,民生银行(11.96,-0.12,-0.99%,吧)由2006年末的51.42%,下降至2007年末的34.94%;同期,该行人民币存贷比由69.72%,上升至74.44%,距离75%的监管警戒线仅一步之遥。
招商银行(30.36,-0.28,-0.91%,吧)的人民币流动性比例由51.10%下降至41.70%;人民币存贷比由63.30%上升至70.11%。兴业银行(35.12,-0.79,-2.20%,吧)的流动性比例由51.03%下降至39.22%。浦发银行(34.28,-0.42,-1.21%,吧)、华夏银行(14.18,-0.53,-3.60%,吧)也大体如此。
2007年,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增加了各家上市银行的资金压力。7家上市银行年报在解释“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时,都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大幅增加,备付资金缩水。分析师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增加,拖累了各行的现金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银行的超额备付率由2006年末的11%降至2007年末的3.78%。存在这一现象的还有交通银行,其存款备付金率从2006年末的11.55%,降至2007年末的3.76%。其他上市银行包括现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在内的备付资金绝对额也大多出现下滑。
3月19日晚,国泰君安金融行业分析师伍永刚表示,存款备付率的下降不能单纯理解为流动性存在压力,而应看到商业银行有意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比如,一些大银行由于规模效应,2%左右的备付率已经够用,如果是超级航母级的大行,甚至可以低于2%。
2007年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5.5个百分点,也影响了上市银行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目前,“经营活动现金流动净额”出现同比增长的有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同比少增的是交通银行,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的为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
伍永刚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状况与银行资产配置结构密切相关。另一分析师也认为,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或将拖累银行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
贷款结构腾挪
进入2007年,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各行纷纷调整贷款行业结构,意欲提前化解风险。
中金公司此前发布的报告称,上市银行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上市银行积极调整客户结构,高信用等级客户占比逐渐提升。如交行公司贷款中高信用等级客户占比从2004年的62.03%提高到2007年3季度的74%,建设银行(7.10,-0.08,-1.11%,吧)A级以上客户贷款占比从2005年77.9%提高到2007年中期的86%。
交行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境内公司贷款1-5级客户占比比年初上升2.47%;对交通运输、石油石化、电网电力等支持类行业授信稳步发展,而房地产、钢铁、纺织等关注类行业总量得到控制。
中金报告认为,过去三年上市银行贷款结构中个人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占比明显上升,制造业贷款占比有所下降,“贷款投向的调整有助于银行保持资产质量的平稳” 。
前述7家上市银行的个贷占比均得以提高。如交行个人贷款占比较年初上升1.97%,兴业银行个贷占比从前年末的19.92%跃升至去年末的33.09%。
试问:从紧货币政策真的能够稳定物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