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明史讲稿

[复制链接]
11#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5:49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罗马文明

一、        古代意大利的自然环境
    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发祥地。靴形半岛。东、南、西方均为海洋,北面是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山脉自南向北纵贯。北部是波河流域,肥沃而富饶,南部的沿海地带也适宜农业。西西里岛以生产谷物闻名。意大利的海岸线平直,港湾少,沿海岛屿也少。
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干燥。出产:橄榄、葡萄、大麦和小麦。

二、        居民
    意大利半岛很早就有居民。属于地中海人种,长脸黑发。公元前2000年初,一支印欧语部落从北面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形成了土著和新来者的融合。出现了翁布里亚人、萨宾人、萨莫奈人、鲁卡尼亚人和布鲁提亚人、拉丁人、马尔西人。罗马人的祖先是拉丁人中的一支,后来在第伯河畔建立罗马城。古代罗马国家是以罗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8世纪以后,又有新移民的浪潮涌入意大利。伊达拉里亚人进入北部,希腊人到西西里和半岛南部殖民。迦太基人到西西里。高卢人到了波河流域。

三、“七丘之城”——罗马的兴起。
公元前7世纪,以帕拉丁为中心的拉丁部落建立“七丘联盟”(7个山头的山村公社),这时还只是氏族和部落的聚集地,还不是城市。公元前6世纪,罗马大兴土木。建设水道、广场、街道、神庙、城墙和住房。罗马成为一座城市。罗马自从形成之日起,三番五次进行征战,逐步将意大利半岛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

三、        罗马共和国
罗马建立之后,经历了王政时代。先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称为王政时代。国王的权力不是立法权,而是行政权和司法权。此外还有元老院和人民大会。人民大会是一个批准机构,无权立法或提议改变政策。元老院是一个长老会议,国王是他们中的一员,掌握实际权力。后来,王制被废除掉了。两名经过选举的执政官取代了国王。执政官通常是元老。他们的权力相等,彼此有否决权,任期一年。这样,罗马就进入共和国时期。元老院的成员有300人,经验丰富,地位显赫。负责咨询和监督。是共和国的权力中心。所以,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国。
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平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不能进入元老院和出任国家高级官职。宗教职务由贵族垄断,贵族内部通婚,不与平民通婚。贵族占有扩张而来的共有地。债务奴隶制盛行。这样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公元前6世纪以来军事战术的变化,平民充当的重装步兵取代贵族的骑兵成为战争的主力。平民与贵族展开了斗争。
平民以不参加战斗为策略迫使贵族让步。此后,平民每年可以选出两个保民官,成立了平民会议。为了限制贵族滥用职权,随意解释习惯法,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这就是公元前451-450年的十二铜表法。明确的条文成为量刑定罪的依据,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此后,平民可以与贵族通婚。平民可以当选军政官。后来又可以担任执政官。其他各级官职平民也都可以担任。债务奴隶制也得到废止。公元前287年,颁布了一项法律,重申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都具有法律效率。这个事件标志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
后果:平民基本与贵族合流,罗马开始走上大规模奴役外籍奴隶的道路。典型的西方类型的奴隶制。

四、        罗马共和国的对外征服
    罗马的历史是一部战争的历史。对外战争连绵不绝。
同迦太基的殊死搏斗——三次布匿(Punic)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Poeni)。迦太基是位于非洲北部海岸的大帝国。最早是腓尼基人的一个殖民地。第一次。罗马人妒恨迦太基在西西里的扩张。强行要求迦太基推出西西里。战争的结果是罗马人如愿以偿。迦太基赔偿白银约为250万美元。
第二次。罗马人遇到了劲敌著名统率汉尼拔。意大利遭到蹂躏。罗马被打败,由于意大利同盟的牢固加上罗马人不服输的精神,最后打败了迦太基人。放弃属地加上赔款。
第三次.迦太基稍微恢复了一点元气。罗马人的报复心和贪婪达到顶点。在迦太基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将迦太基完全毁灭,一场大屠杀,夷为平地。

五、        恺撒的独裁
共和国时期的疯狂扩张、征服,奴隶的数量大增。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时有发生。西西里奴隶起义。斯巴达克斯的奴隶起义。军人、军队几乎成为职业兵,他们的势力大为增长。公民之间的矛盾在激化。在这种情况下,手握重兵的将领进行独裁统治,先有苏拉,后有庞培和恺撒。恺撒打败了庞培之后,成为终身独裁官。同时又是执政官、检察官和最高祭司。他随心所欲、蔑视宪法,凌驾于法律之上。公元前44年,被人刺杀。

六、        罗马帝国
    恺撒死后,罗马的统治集团陷入内讧之中。后三头:屋大维、安东尼和雷比达。最后是屋大维取得胜利。他接受了元老院和军队授予他的奥古斯都(Augustus,神圣)和皇帝(Imperator,原意是“凯旋将军”)头衔。他拒绝做终身执政官,他喜欢“元首”(Princeps,意思是“国家第一公民”)这个称呼。好像是把元老院和人民放在第一的位置。实际上他就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行省44年。他是古罗马帝国比较贤明的统治者。
此后罗马皇帝只有纳尔瓦、图拉真、马可•奥勒留等几个比较贤明。公元476年蛮族灭亡了罗马帝国。

七、        古罗马的文化成就
希腊、罗马不分家。它们的历史有许多互相联系的地方。罗马继承了许多希腊的成就。但是,罗马似乎对征服很内行,对发展文化却很外行。他们专注于政治和军事问题,不得不钻研法律、政治学和军事策略,而无暇对探讨大自然的奥秘。太偏向于实践,而对世界缺乏求知的好奇心。不擅长哲学。
军事成就。军事组织、军事技术和装备比较完善。重装步兵方阵制。军团,每个军团30个连队。每个联队2个百人队。三列队:枪兵、主力兵和后备兵。各列连队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便前列退却,后列插进,组成密集的战斗队形。三列队阵势适宜于任何地形,比密集方阵灵活机动。每个士兵有盔甲、盾牌、投枪、双刃短剑用来冲杀。攻城武器。建造营地、挖壕筑墙。只过一夜也必须建造营地。防敌人偷袭,进可以攻、退可守。纪律严明。临阵逃脱“十一抽杀律”。立功奖赏。重大胜利,举行凯旋式。罗马公民兵队伍有较强的战斗力。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分为三个部分:公民法(jus civile)、万民法(jus gentium)和自然法(jus naturale)。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包括元老院的法令、元首的命令、大法官的布告,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古老习惯。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补充,特别适用于帝国的外来居民。自然法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产物。斯多哥派的思想。所有的人就其天性而言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的权力,对于这些权力政府无权违背。永恒不变。
建筑。圆形大剧场、万神殿,凯旋门、凯旋柱。柱廊、圆拱、拱顶等形式。规模宏大、结构坚固。
娱乐方式。角斗士表演。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妇女、侏儒斗,赛车赛马。血腥的娱乐。对比古希腊的体育比赛。裸体的。体操、赛跑、铁饼等。奖品是橄榄树花环。很大的荣耀。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之间的区别。
12#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6:2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
第一节 中世纪的西欧文明

一、蛮族的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蛮族”或“野蛮人”(barbarian)。罗马帝国边境地区的蛮族主要是克勒特人、日耳曼人(German)和斯拉夫人。对罗马帝国威胁最大的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身材魁梧,碧眼红发,爱好打仗和饮宴。住的是简陋的小木屋,穿的是兽皮和亚麻织成的衣服。处在部落联盟阶段,部落的成年男子宣誓向其军事首领效忠。每个首领都有自己的亲兵队。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双方经常发生战争。罗马的庄园有许多日耳曼人奴隶。军队中也有日耳曼人服役。还有的日耳曼人结群进入帝国境内定居在边境地区,成为罗马的“同盟者”。必要时为罗马人打仗。日耳曼人分为东西两大集团。其中西日耳曼人中哥特人最为先进。哥特人又分东西两部。东哥特人分布在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西哥特人则集中在多瑙河下游。
公元4世纪后期,骁勇的匈奴骑兵大规模向西迁徙。所到之处如排山倒海。迫使其他民族纷纷向西迁徙。史称“民族大迁徙”。西哥特人为了躲避匈奴人攻击,请求定居在罗马帝国境内。定居之后,遭受罗马官吏的欺凌。378年他们举兵反抗罗马,在阿得里亚堡战役中打败罗马皇帝瓦伦斯亲自统率的军队。此后,一波又一波的蛮族向帝国边境入侵,并且长期盘踞下来。建立了许多蛮族人的“王国”。举例。日耳曼人的一支汪达尔人于455年攻陷罗马,纵兵焚掠14天(6月2日-16日)。罗马文物遭到严重破坏,给后世留下一个词:Vandalism(故意破坏财产、文物、艺术品等野蛮行为)。
再说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把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死后,他把帝国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的入侵对西罗马帝国的威胁最大。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黜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了。而东罗马帝国由于历史情况的不同又继续存在了大约1000年。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最后灭亡。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世界的结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把古代世界的灭亡直到他们自己的时代称为中间的世纪“The Middle Ages”。汉语简称“中世纪”。

二、        中世纪的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日耳曼人中有一支叫做法兰克人。占据高卢地区(现在的法国)。其首领克洛维率领3000法兰克战士皈依了基督教。基督教的兴起我们下面再说。从此,克洛维的扩张活动得到教会的支持。481年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克洛维死后,他的儿子们孱弱无能。管理王室田产的官吏宫相势力日盛,成为管理国家事物的重臣。732年,宫相查理•马特率领军队在普瓦提埃打败了阿拉伯人(否则,今天的法国恐怕要成为阿拉伯国家),其力量更加强大。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外号矮子)成为法兰克王国的新国王。丕平的儿子也叫查理。(欧洲历史上叫查理的君主不少)查理率军东征萨克森人和斯拉夫人、西征阿拉伯人,向南击败了意大利的伦巴第人。这样,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接近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公元800年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群众欢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帝国”,查理被成为“查理大帝”和“查理曼”(Charlemagne,742-814)。
查理死后,843年,他的三个儿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三分帝国:路易得到跟今天德国西部差不多的地区,地理上称为日耳曼;查理得到的与今天的法国差不多,称为法兰西(France),罗退尔得到以上两者之间的地区和意大利。这就是近代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英国的形成是这样的。5-6世纪,来自欧洲大陆的日耳曼人当中的一支盎格鲁•萨克森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屠杀土著人。形成英格兰人或者叫英吉利人。6世纪基督教传入不列颠。7世纪不列颠全境皈依了基督教。此后又有丹麦人和法兰西人的入侵。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入侵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经过诺曼征服之后,英国加速完成了封建化过程。

三、        西欧基督教会
1、        基督教的产生
基督教是从犹太人中产生的。古代居住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犹太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先后遭到埃及、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塞琉古王国和罗马人的征服。在罗马统治时期,犹太人屡次反抗,都遭到血腥镇压。散落各地,国破家亡且备受奴役。在复国无望的情况下,人们只有从宗教中得到一点安慰。犹太人的宗教叫犹太教。基督教是它的一个支派或者说“异端”(heresy)。教义:一神论。上帝。耶稣是上帝之子,为了拯救人类降临世间,到处传道显灵。后来被罗马总督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三天复活升天。宣称耶稣必将再次降临人间,建立理想的“上帝之国”。所以,耶稣就是“救世主”。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的标志。耶稣Jesus(拉丁语)。基督Christ。犹太人Jew。犹太教Judaism。基督教Christianity。十字架The Cross。耶稣有无其人是很成疑问的。
基督教的根本特点是打破了民族宗教的狭隘性,不分民族和阶级,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都可以成为教徒,得到上帝的拯救和赐福。基督教主张平等博爱之说,信徒之间衣食互济,患难与共,以及对富人和权贵的鄙视。这些对于受尽罗马残暴统治的广大人民来说,确实是福音。
但是,随着基督教的教徒日益增加,教徒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其教义也在发生变化。主张逆来顺受、爱仇如己、希冀来世的教义被提到首要地位,而反抗压迫、主张平等的成分在减少。当然,有的地方两种说法并存,互相矛盾。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得很快。3世纪后半期罗马境内有教堂1800多所,遍及各地。罗马皇帝起初对基督教严加镇压。后来,看到基督教的势力太大,转而采取利用的态度。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正是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318名主教集会。确认基督与圣父圣灵同体,即所谓“三位一体”说为正统。公元392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作为一种有形的组织和无形的精神力量不仅没有灭亡,而且遇到空前的发展机遇。

2、        基督教的组织
基督教的组织就是教会。教会的首脑是罗马的教皇。为了管理各地的宗教事物,教会设省区——大主教;主教区(主教)和教区(神甫)。此外还有男女修道士(隐修)、托钵(bo)僧(游动)。修道士是一些坚定而狂热的信徒。身穿黑衣,每天劳动6小时,读经祈祷8小时,饮食简单。组织性和纪律性很强。禁欲。鞭打自己。修士学习期满可以担任神职和世俗职务。
3、        教权与皇权之争
教会不仅是一股世俗的势力而且还是一股精神的势力,这是一般世俗的政权所不具备的。克洛维就皈依了基督教,从此他的征服活动得到教会的大力支持。教皇给世俗君主的加冕礼。世俗君主既然是一个基督教徒,就得在一定程度上服从教会。但是他们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利益之争。
教会是国际性的组织,它对付世俗君主的办法是开除教籍。公元1075年,格里哥里七世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世俗君主不得有主教授职权,并指责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属下的几位贵族和主教犯有买卖圣职罪。次年,教皇下令将拒不退让而且谋废黜教皇的亨利四世开除出教。宣布任何基督教徒对亨利的效忠宣誓无效。德意志境内的反教皇一派乘机起来反对亨利。亨利四世迫于形势不得不请求教皇宽恕。1077年1月到意大利教皇居住的卡诺沙城堡光脚冒雪哀求三天才得以晋见,教皇这才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力。亨利四世回国后立即与反对派交战,获胜后进军意大利,教皇被迫出走意大利,最后客死他乡。后来的教皇继续与亨利斗争,亨利再次被开除教籍,到亨利去世时,他丧失了对意大利的统治,也无力驾驭国内的反对势力。教皇与德皇之争往往取得胜利。但是,教皇与英、法国王的斗争就很少占上风。原因是英、法的国家比较统一,王权比较强大。德意志则占有几块地盘,内部矛盾比较多。
教皇的权势在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时达到顶点。首先制服了罗马城和意大利的贵族,除去妨碍教皇统治的心腹之患。规范了教徒的宗教生活。七项圣礼:洗礼、(成年)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授任礼和临终涂圣油礼。每个教徒每年向神父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派枢机主教监督各地教会等等。

4、        十字军东侵
基督教相信人有原罪。苦行赎罪。朝圣有利于赎罪。圣地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一辈子最少要去一次。是一种冒险、牟利和旅游。直接原因是塞尔柱土耳其的兴起,占领了原属拜占庭帝国的巴勒斯坦地区。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当时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向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救。1095年11月18日,教皇在法国的克勒芒召集教士和贵族开会,发表煽动性演说。宣传土耳其在基督教身上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土耳其人是邪恶的种族。基督教徒应该起来“圣战”,从异教徒手里夺取“主的陵墓”,参加者免罪。会上立即就有许多人宣誓参加十字军。1096年底,第一次十字军远征开始。主要是法国人和诺曼人。约2.5-3万人。经过两年的战争,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狭长地带。1099年7月15日攻占耶路撒冷,大肆屠杀、抢掠。建立了一些小国。由于这些小国处在穆斯林的包围之中,求援。第二次、第三次十字军。第四次十字军东侵。从海路出发。运送军队的威尼斯商人索要巨额的运费,以平分战利品为诱饵,促使十字军改变路线进攻拜占庭。1204年攻陷。洗劫一个星期。彻底暴露其掠夺的本质。更为荒唐的是,在教会的煽动之下,组织所谓“儿童十字军”。成千上万的10-18岁的儿童在中途溺海死亡,或被卖为奴隶。第五、六次十字军都以为埃及为目标。1291年埃及军队攻占十字军在巴勒斯坦建立的最后一个据点。十字军东侵以失败而告终。

四、        西欧封建政治
封建,封邦建国。英语Feudalism。两者不是一回事。已经约定俗成,很不容易改过来。西欧的Feudalism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4世纪的罗马帝国后期,日耳曼人的王都有自己的亲兵,王的贴身护卫,被成为“国王的孩子”。后来,日耳曼人建立国家,亲兵变成了贵族。
所谓封建制度,就是各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的封君、封臣(或领主、附庸)关系。附庸,在我们中国原义是附属大国的小国(有一个说法:附庸蔚为大国)。附庸对领主宣誓效忠并承担军事义务。举行臣服礼,附庸要脱帽、解下所佩戴的武器,跪在领主面前,两手交叉置于领主手中,誓言:“阁下,我是你的人了。”“我立誓效忠和依附于你,正如一个仆人须效忠于主人。”领主把一柄旗子,一根手杖和一张约书交给附庸,表示给附庸财产并给予保护。从此,附庸必须为领主服兵役和履行其他义务。一般每年服务40天,一切费用由附庸自己承担。附庸所接受的土地叫采邑(采邑Feud)。采邑有大有小。大至一个郡,小至一个村。是可以世袭的。领主的义务是保护附庸的荣誉、财产和生命。贵族分为公、候、伯、子、男爵,还有骑士和绅士。形成一个网络。各级之间互不隶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我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血缘关系的成分更多一些。与西欧的Feudalism比较起来,在形式上有那么一点近似。不同之处更多。
西欧封建制度造成了一个贵族阶层。他们常常之间发生纠纷,大多数情况下通过领主法庭来解决。还有不少的武装冲突,贵族之间的私战。与普通的老百姓无关。
西欧封建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日耳曼人在建立自己的王国之后,并没有采取罗马人的帝国制度。这主要与他们的传统的和狭小的国土有关。他们没有金钱、也没有训练有素的官吏来辅佐他们管理国家,于是他们只好将国家分为几个区域,让自己的手下前去管理。手下又仿照他的主人将自己的地域分成更小的几块。因此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简单和粗糙的统治形式。政治上缺乏公共权威,没有常备军,没有官僚队伍,武人执政,知识分子遭到排斥。文化上没有凝聚力。所以,中世纪又被称为“黑暗的时代”(Dark Ages)。

五、        中世纪西欧的经济
    封建庄园。领主拥有自己采邑,他们在采邑上建起庄园。一个庄园的面积在300-400英亩以上。相对大。里面有农庄、教堂、耕地、森林和放牧地。春耕地、秋耕地、休闲地。三圃制。领主的地与农民(农奴)的地交叉在一起。农民在耕种完领主的地之后再耕种自己的地。农奴的义务还有向领主交纳人头税、年贡、租税、使用税(磨房、榨房、烤炉等)以及服劳役(修桥补路等)。但不服兵役。农奴的生活十分辛苦。居住简陋。但也有假期。年老时由领主照管。没有社会地位。是很可怜的群体。但比起古代世界的奴隶还是要还很多。庄园的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行会。西欧最古老的城市当然是罗马时代留下的城市。但是在意大利之外,这样的城市数量极少。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是从11世纪开始的。其主要原因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城市出现在一些贸易的要道上,从领主那里用钱买到,多数拥有自治权。也有受到领主的纠缠。领主不能干预城市事务。中世纪西欧的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农奴逃往城市。住满1年零1天可以成为自由人。城市的居民从事手工业,也生产一部分粮食。小商品生产者。自己拥有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参加劳动,生产的目的换取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由于害怕竞争结成各个行业的行会来限制竞争。包括禁止外地手工业参与竞争和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对制造工艺、产品规格、原料的质地和用量、作坊的人手的多寡作出严格的规定。作坊主称为师傅,还有学徒和帮工。对后两者的升迁有严格的规定。
城市除了手工业者之外还有商人。他们也组织起商人行会。他们可以控制原料和购入和产品的销售两个重要的环节。是城市贵族的主体。
中世纪的城市的上层由大商人、大房产主、大作坊主等人组成。下层有中小手工业者和零工组成。

六、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文化
1、        中世纪西欧的宗教氛围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西欧中世纪被人称为文化上的黑暗时期。这样说有两个理由,一是蛮族入侵西欧以后,其文化大大落后于古代希腊罗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得以缓慢复兴;二是中世纪是教会控制下的时代,文学、艺术、哲学,甚至技艺无不成了宗教的婢女,这就大大限制了西欧文化的发展。从现在的研究来看,称西欧的中世纪为“黑暗的时代:是不恰当的。因为古典文化没有完全的泯灭,同时也有许多的发明创造。
中世纪的西欧最突出的一点是其宗教氛围。人民大众以基督教为信仰。一辈子都要与教会发生联系。出生(洗礼)、成年(坚信礼)、结婚(婚礼)、去世(临终涂圣油礼)。各地都有教堂。边远的乡村地区也有教区。教堂就是人们集会的场所,也是人们出行的驿站。一路上,教堂的钟声不绝于耳。广大人民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氛围当中。
社会上流行的是禁欲主义。独身被认为是最好的,包括男女两性在内。当然,对妇女更是不平等。教会视妇女为原罪的化身,没有对妇女的拯救抱多大的希望。最好的办法是把大量适龄的妇女送到修道院去。修道院就是一种理想的、发达的独身制度。人们把婚姻看作传宗接代的手段和对付欲望不得已采取的手段。这种情况造成了社会的病态。宗教改革前夕,约有40%的欧洲妇女过着单身的生活。加剧了男女婚姻比例的失调。
2、        大学的兴起
中世纪的西欧并非一团漆黑。查理大帝就曾经到各地搜罗学者,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宫殿,满足自己对学问的好奇。中世纪最杰出的知识成就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为神学服务的。但是,经院哲学还是理性主义的,而不是经验主义的。它所依据的是逻辑,而不是科学和经验。经院哲学家们精通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用逻辑证明上帝的存在和其他信仰。比如,目的论。最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是托马斯•阿奎那。31岁任巴黎大学教授。最著名的作品是《神学大全》。他相信理性,不过,他认为,人的理性是天主给的。当然他承认某些教义是无法用理智加以证明的。如三位一体和上帝如何创造世界。
中世纪的西欧有知识的人不是领主、贵族,他们都是一些武夫。有知识的阶层是教士。为了研究神学的方便,一些大学设立了学校和图书馆。这些学校有的发展成为学院(College)。但是这并不是近代的大学。
大学的名词来自拉丁语Universitas,原意是一个社团或行会。同城市里的手工业行会很相似。中世纪的西欧大学有两种模式:一个是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约建于1150年)。这所学校学生们自己组成行会和社团。学生雇佣教师,付给老师薪金,教师如果不尽到职责或者不称职就会受到惩罚甚至被解职。这样一类的大学都不是宗教团体办的。其特长是法律和医学。另一种模式是巴黎大学(约建于12世纪末)的模式。这里的行会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其特长是艺术、神学、法律和医学。每一门学科由一名院长来领导。
学习的科目:学士(3-4年):(拉丁文)文法、修辞和逻辑。攻读硕士学位(3-4年):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巴黎大学的神学博士必须学习14年才能毕业。35岁才能取得博士学位。
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比它们稍晚。在日耳曼地区在布拉格、维也纳、海德堡和科隆直到14世纪才有大学。到了中世纪末期,西欧已经建立起80多所大学。
3、建筑。中世纪的建筑主要有两种风格:罗马式和哥特式。罗马式建筑是一些寺院。宗教建筑。穹形的拱顶,结实的墙壁,巨大的支柱,窄小的窗户,阴暗的内部。内部辅以色彩艳丽的镶嵌和壁画。哥特式建筑很复杂。尖形的拱门、交叉的肋状的拱顶和飞拱。窗户宽大,骨骼式的建筑。彩色的玻璃。阳光透进来更加壮丽。整个建筑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升入天堂的感觉。“哥特式”的名称显然来自哥特人,这是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带有贬义的称呼。意思是野蛮的艺术。其实,哥特式的建筑当然象征着宗教,但是也表达了一种世俗的精神。是中世纪人们的伟大的创造。
3、        中世纪的骑士文学
中世纪有一些文学的成就。拉丁文学、方言文学(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英语和意大利语等)。市民阶级的文学。但丁的《神曲》。最有中世纪特色的是骑士文学。最初的骑士是很粗俗的,只知道效忠主人,只会骑马、击剑。只要一种品格:勇敢。随着文化的进步。骑士开始向文明发展。颂扬贵族妇女、强调的骑士风度(熟悉宫廷礼节,尊重女性、温文尔雅,会唱歌、跳舞,朗诵诗歌、写诗歌)。这种文学的中心主体是浪漫的爱情。骑士们追求美丽的贵族妇女,是一种崇高甚至神秘的感情。代表性的作品:《贝奥武甫》、《罗兰之歌》和《尼布龙根之歌》等,以及亚瑟王传奇、查理大帝、亚历山大传奇系列。罗兰,查理大帝时期的贵族。778年,查理率领军队攻入阿拉伯人统治的西班牙,占领巴塞罗那,不久失败撤退,在经过比利牛斯山山口遭到土著巴克斯人的袭击,后卫部队及其指挥官全部阵亡,其中就有不列塔尼伯爵罗兰。
13#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6:50 | 只看该作者
中世纪的伊斯兰文明

一、        引言:今天的阿拉伯世界的影响
分部广泛。从北非到中国,东南亚。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回族。以巴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军对伊拉克的占领。狂热的阿拉伯人。基地组织。恐怖袭击。抱负心理。强烈的宗教情绪。全世界对穆斯林的负面看法。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二、        概念释义:“伊斯兰”和“穆斯林”
“伊斯兰”(Islam),原义是服从的意思,意指服从主神安拉和他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Mohammed)。“穆斯林”则是伊斯兰教信徒的称谓,意思是指信仰安拉的人。指终身信仰伊斯兰教并跟从穆罕默德的人。用“伊斯兰文明”来称呼那个起源于阿拉伯半岛、遍布全世界的伊斯兰教是如何兴起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伊斯兰文明是一个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探索这个文明的起源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整个世界文明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面积巨大,大约相当于美国领土的三分之一。处在几个古代文明的中间位置。西边跨过红海与埃及相邻;东面是古老的两河流域;北面是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与印度隔着阿拉伯海相望。
阿拉伯半岛属于高原地区,高出海平面1200米。由于众多的山脉和丘陵与海岸线平行,阻隔了海风和降雨云带,半岛大部分地区极为炎热干燥。大片的沙漠。沙漠中有绿洲。绿洲散布在半岛的中部。半岛大部分地区是沙漠草地,没有高大的植物。其南部的土壤比较肥沃,西部沿岸地区叫做汉志地区,水源较为充足,人口较多。有两座著名的城市:麦加和麦地那。西南地区叫也门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阿拉伯半岛由于整个炎热干燥,物产较少。但是由于它位于几个大的文明之间的有利位置,商业比较发达。有一条东西向的商路。商品从海路到也门上岸,由骆驼队沿红海海岸经过汉志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转运非洲。当商队断水之时,人们就用棍子直捣骆驼的嘴,迫使骆驼把胃里的水吐出来,供人们饮用。骆驼是“沙漠之舟”。是沙漠居民的宝贝。椰枣是阿拉伯人喜欢的食品,制成椰枣糕。
麦加和麦地那位于商路的正中。麦加有泉水,在公元5世纪就有居民2万人。大多数从事商业和服务业。商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给麦加带来各地的文化和宗教,它之成为宗教中心不是偶然的。
居民。大多数居民是贝督因人,是游牧的民族。在人种上属于塞姆人种,与犹太人、叙利亚人、巴比伦人在人种上比较接近。

四、        伊斯兰教的产生
    穆罕默德(570-632)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麦加哈希姆族人阿卜杜拉的遗腹子,6岁丧母,由其祖父和伯父抚养成人。家里异常贫困,。他曾经为人放牧,12岁随伯父去叙利亚经商。在25岁时候同商队的女主人结婚。他具有极高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从小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经商周游的过程中,接触了基督教,使他坚信上帝的存在。在穆罕默德的故乡,文化和宗教信仰比较多元化。有的信仰多神的部落宗教,有的信仰原始图腾。穆罕默德融合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某些成分,创立了伊斯兰教。
据说,穆罕默德曾经在一个山洞里静修一段时间,自认为得到真主的启示,领悟了人生和宇宙的真谛,于是开始向周围的人宣讲他的领悟和信仰。最初的时候,只有穆罕默德和他的亲友相信他的说教。是一个秘密的教派。但是这个教派在麦加传教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穆罕默德宣称自己只是一个先知,是真主的一个使者。他否认自己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不会制造什么奇迹(Miracle)也没有要求人们对他进行个人崇拜。穆罕默德慢慢赢得不少支持者,也受到一些人的迫害。他劝人们放弃旧的信仰,改信伊斯兰教,与麦加贵族发生了冲突。因为麦加城本身供奉着许多神灵,是人们朝圣的地方。要是信了伊斯兰教就会不会来麦加,就会减少贵族的收入。这样穆罕默德和他的支持者不得不离开麦加,逃往麦地那。622年7月16日是穆罕默德出亡的日子,这一天被看作穆斯林纪元的开始。
穆罕默德到了麦加驱逐了那里的犹太部族。但是他能够同其他的宗教信徒处理好关系。处理好逃亡者与本地居民的关系。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才能。穆罕默德还制定了阿拉伯人的生活准则,载入了《古兰经》。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深得人心。630年穆罕默德的军队攻下了麦加城,并使全城人皈依了伊斯兰教。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但是在伊斯兰教得到旗帜下,阿拉伯半岛已经大体统一起来。

五、        伊斯兰教的教义
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首先,主张严格的一神教。神只有一个(安拉),不是多个,也不是三位一体。这个唯一的神具有宇宙间全部的权力,所有的智慧和所有的慈悲心。他是犹太人的上帝,基督教的上帝和穆斯林的上帝。他启示世人的是犹太教的先知,基督教的耶稣和穆罕默德。穆罕默德规定伊斯兰教不崇拜偶像,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精神性。
    其次,灵魂不死和来世观念。信神的、虔诚的人升入天堂,不信神的人、邪恶的人堕入地狱。天堂有溪水,鸟语花香,美貌的仙女。地狱有火苗往上窜,非常难受。这里所说的天堂和地狱实际上是绿洲和沙漠的写照。
    第三,改变部落陋习。禁止饮酒,禁止杀害妇女,反对吃利息,讲求洁净。反对部落之间的格斗,所有的穆斯林都是兄弟。
第四,做到“五功”。念、拜、斋、课、朝。念功,默念:“除安拉之外别无真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坚定对真主的信仰。拜功,每天5次在规定的时间朝麦加的方向行拜礼。每周有一次聚礼,每年有两次会礼。在斋月期间,穆斯林每晚都要礼拜。礼拜之前,沐浴净身。礼拜时,七个器官触地:鼻子、双手、双膝、双脚脚趾尖。“七体投地”。斋功。凡穆斯林,除病人、旅客、怀孕的妇女之外,都必须在回历9月斋戒一个月。从黎明到落日戒除一切饮食和不洁之事。纳天课。自己拥有金银首饰、商品和货物、农副产品、骆驼、牛、羊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纳税。朝功。凡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一生要去麦加朝觐一次。通常是在回历12月上旬进行,主要内容是巡游麦加城内的克尔白神庙,亲吻黑石(在神庙的东南角,直径21.35厘米,暗红色,椭圆形。穆斯林认为它是来自天上的圣石)。凡是朝拜过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名字上冠以哈吉二字,意思朝拜过天房的人。穆罕默德死后葬在麦地那。那里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除了“五功”之外,还有“圣战”。“圣战”就是为安拉而战,是一件光荣无比的事业。“圣战本身等于笃诚的朝觐。
《古兰经》既规定了宗教教义又规定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具有宗教和法律的双重功能。

六、        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
穆罕默德死后,阿拉伯进入了四哈里发时代。哈里发是继承人的意思。早期的哈里发是选举产生的。四哈里发:1、阿布•巴克尔,是先知的岳父和密友;2、奥马尔,早期的信徒,很有组织才能;3、乌斯曼,他是麦加倭马尔家族的成员,在穆罕默德创教时期,这一族曾经一度反对过先知;4、阿里,他是先知的女婿。哈里发是伊斯兰的宗教和政治领袖,他将按照《古兰经》的教导来治理国家。四哈里发时期,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占领了叙利亚、波斯、埃及、美索不达米亚。
阿里在661年被谋杀。政权落在倭马亚派德首领穆阿维叶德手中。这就是倭马亚王朝(661-750年)。这个王朝崇尚白色,故在我国史书中被成为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大举向外扩张。阿拉伯人组织远征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在西班牙半岛建立了统治。732年,正是穆罕默德逝世100周年,阿拉伯人又越过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西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击败了阿拉伯人的进攻。阿拉伯人的势力就止于比利牛斯山。一个疆域辽阔的阿拉伯大帝国形成了。包括西班牙、北非、叙利亚、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等地,北面到了中亚细亚,东面到了中国和印度的边界。
倭马亚王朝后期,教派纷争,各地起义和叛乱不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由于王朝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政治上的分歧必然表现为宗教上的派别之争。三派:什叶派、哈瓦立及派、逊尼派。什叶派是拥戴哈里发阿里和先知女儿法蒂玛的后裔的派别。倭马亚王朝搞世袭制,引起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的不满,反对乌斯曼的统治。阿里成为掌权的哈里发以后,他的组织发展成为什叶派,穆阿维叶拒绝承认阿里的地位,终于爆发战争。阿里感到惧怕,想与穆阿维叶妥协,引起什叶派内部下层人民的不满。于是一部分下层人民脱离什叶派,另外组织哈瓦立及派。哈瓦立及派主张任何优秀穆斯林都可以由公众选为哈里发。选举产生哈里发,平分一切战利品。逊尼派是代表倭马亚家族的正统派。逊尼派编写了一部《圣训》,把它放在与《古兰经》相同的崇高地位,却并不被什叶派认可。什叶派与逊尼派长期对立,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什叶派的圣地有三处:纳杰夫、卡尔巴拉和马什哈德,是什叶派的三位重要领袖被害的地方。每年一定的时节信徒前往这三处圣地举行如痴如狂的哀悼仪式。在卡尔巴拉举行的仪式尤为隆重。因为这是阿里的次子侯赛因遇害的地方。
阿拉伯人对家族和部落的认同要强于对民族的认同。家族的争斗和派别的斗争不断。8世纪中期的伊拉克的封建主阿拔斯家族在人民的起义叛乱中出面反对倭马亚王朝。在起义军差不多要推翻倭马亚王朝时候,阿拔斯家族残酷地镇压了起义军,屠杀了倭马亚家族成员。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
这个王朝崇尚阿拔斯家族的黑徽,在我国史书中称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建立了中央、行省和地方的多级政府,中央设御前大臣,协助哈里发管理国家。设行政长官宰相一职。主要的政府部门有税收局、警政署、邮政局和上诉法院。8-9世纪,阿拔斯王朝相当繁荣。境内经济多样化,出产很多,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商业和自由贸易。禁止专卖,关税很低。货币有金币第纳尔、银币第尔汗,还发行各地通用的期票。还有稳定的商道。因此阿拉伯人的商业闻名于世。从中国、印度、到波斯、叙利亚、埃及,到处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身影。
10世纪阿拔斯王朝显露衰落的迹象。
阿拉伯人对于自己的精神信仰非常有信心。一般不迫害非伊斯兰教徒,不强迫基督教徒入教。任何人只要缴纳一笔人头税,就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但是,伊斯兰教徒缴税份额较少,任用官员时优先考虑伊斯兰教徒。

七、        阿拉伯的科学和文化
中世纪的穆斯林国家,重视科学文化,对科学文化的限制要比西方基督教国家少得多。他们对古典文化的评价很高,尤其注意吸收希腊科学文化的成就。因此,8-10世纪西欧正处在蛮族的统治之下时,阿拉伯人的文化和科学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被称为阿拉伯的文艺复兴。
巴格达是一个著名的科学文化中心。许多学者在这里将不同地区的文献进行整理和翻译。特别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仅进行了翻译还进行了注释。盖伦的医学著作、托勒密的天文学著作、欧几里德德几何学著作都译成了阿拉伯文。他们还翻译了波斯和印度的书籍。比查理大帝的宫廷的文化还有先进。
数学。公元前825年,有一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论述解方程的著作,这本著作的拉丁文译本叫做Algebra,这个词是由阿拉伯文“还原”的译音al-jabr而来。1859年我国清代的数学家李善兰首次将Algebra一词译为“代数学”。他认为,“以字代数”即“用字母表示数”是这门学科的特点。总之,阿拉伯的
还有,“阿拉伯数字”(在希腊人、印度人的成就上加以改进)。代数学、几何学处在当时世界的前列。
医学。医学分类。妇科、产科、眼科和外科都有新的发展。阿维森纳著《医学集成》,直到17世纪还是欧洲的医学教材。
文学。文学巨著《天方夜谭》,成书于10世纪,定本在14世纪。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国王生性妒忌。每天娶一个妃子,第二天早晨即杀害。后来,悲惨的命运落在了宰相女儿的身上。这位姑娘用讲故事的办法分散国王的注意力,终于制止了这种残暴的行为。这个说法只是一个传说。故事的真正来源是印度、希腊、希伯莱和埃及的神话和故事。辛伯达航海、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14#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7:12 | 只看该作者
近代欧洲文明

第一节  文艺复兴

一、        什么叫“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英语称作Renaissance,意思是“再生”、“复活”。得名于伟大的诗人但丁的一部书的书名。复兴什么呢?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在当时的人看来,古代希腊、罗马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达到了高度繁荣和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落甚至湮灭不闻了。因此人们怀着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的遗产。
然而,文艺复兴决不仅仅是复兴古典文化,而是一次新的文化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复兴”这个词是不恰当的。另外,文艺复兴时期不仅复兴了文学和艺术,也是科学、哲学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诸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因此,“文艺”这个词也不恰当。

二、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传播到西欧诸国。为什么它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呢?历史背景:首先,意大利虽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但是经济上却十分繁荣。在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如威尼斯、热那亚等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为文学和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这些城市中有许多渊博的学者,对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非常感兴趣。而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和富商大贾对于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和艺术家竞相延揽,加以庇护(英语里有一个词patron,意思是文学家、艺术家的保护人),给予他们优越的生活创作条件和与上层社会交往的机会。第三,意大利有独特的生活环境,这里是古罗马帝国的所在地,到处都有许多的建筑遗迹。容易引起学者的思古之幽情。第四,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仍然存在,那里保存着许多希腊语文献。从14世纪初开始,东罗马帝国受到土耳其人的威胁,君士坦丁堡加强了与罗马教皇的联系。在意大利与君士坦丁堡之间有学者的频繁来往。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学者们纷纷前往意大利。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的代表人物是三位文学家: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1313-1375)。但丁的名作《神曲》,它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对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恩格斯评价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彼特拉克擅长十四行体的抒情诗。他的作品《歌集》歌颂了爱情,反对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说的是佛罗伦萨的10名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到乡间别墅居住了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故事多半与性有关,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贵族的虚伪、卑鄙,有些故事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对任何禁欲的社会来说都是如此,在我国一度被当作禁书,至少一些卖书的摊主是这样看的。当然,今天的社会已经对它不感兴趣了,因为今天的社会不是禁欲的社会。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艺术家。如画家乔托(1267-1337),他第一个打破了中世纪的绘画传统,开辟了现实主义的绘画道路。他画的《圣母像》充满欢乐的请调,圣母是一个农家妇女的形象。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为佛罗伦萨大教堂设计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圆屋顶,再现了人在天宇下重聚在一起的精神,圆屋顶上开有窗洞,让阳光照射进来,反映出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全盛时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这个时期意大利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艺术家有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基罗(1475-1564)和拉斐尔(1483-1520)。达•芬奇是全才型的人物,是画家,又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身后留下7000多页手稿。其代表作是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耶稣在晚餐桌上突然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门徒在那一刻所表现出的姿态和表情。《蒙娜•丽莎》画的是一个微带笑意的妇女的神情,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了,同时还带有几分神秘。
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雕刻家和画家。大理石雕像《大卫》。古代的犹太国的英雄大卫。昂然挺立,肌肉发达、巨人一样的裸体男青年形象。雕像《摩西》表现的是古代犹太英雄。表现出疾恶如仇、无比英勇和刚强坚定的形象。还有壁画《创世纪》、《末日的审判》。
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创作了几十幅圣母像。如《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庭圣母》等等。他画的圣母纯朴善良、和蔼可亲,完全是人间少妇的形象。通过女性的美,表达的是世俗的精神。还创作了《雅典学院》。塑造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等聚集一堂进行讨论的盛况,表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古典时代的向往。
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创作的多是宗教的题材,表现的是宗教人物。但是这些宗教人物都是世俗的形象,人文主义(Humanism)精神表露无遗。
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1469-1527)。其名作《君王论》,又译《君主论》。这是一本小册子。主要讨论为君之道。君王应当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在他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基督教的)崩溃;世俗化和商业化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基督教的教义总是教人们善良、诚实,做君王应当宽厚、仁慈。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许多君王干的是卑鄙龌龊的事。马基雅维里宣称,政治和个人道德是两码事。一个君王为了自己的国家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只要对自己的国家有利。宽厚、仁慈、道德、信仰要装出来,做一做表面文章,不可实际地相信。给人好处要一点一点地给,加害于人却要一次做到彻底。为君之道既要做狡猾的狐狸,又要做威武的狮子。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采取一切手段。
马基雅维里的论点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他把人比作Centaur(山饕),神话中半人半兽的怪物,人性中含有兽性。不是君王要坏,而是人性中有兽性。要对付这样的臣民必须用对付野兽的办法。
马基雅维里的观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韩非子的观点就与之非常相似。韩非子讲“法”、“术”、“势”。这个“术”就是古今君王们的“南面术”。所谓“驭臣之术”。君王要喜怒不形于色,要心狠手辣。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可以什么都不顾。
马基雅维里完全抛开宗教信仰来讲政治,他的论调惊世骇俗,完全是一种近代的东西。许多世纪以来君王们满口仁义道德,却把它当作枕中秘笈,轻易不肯示人。中国人从来不缺乏这一套,似乎不学就会,缺乏的是规则、秩序意识,我们还是少看为好。

三、        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5世纪后期,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逐渐传播到德国、英国、西班牙、尼德兰等其他西欧国家。
埃拉斯谟(1466-1536)。出生于今天荷兰的鹿特丹。他精通希腊、拉丁古籍,是著名德古典学者。他重新编订了希腊文本的《新约》圣经及其拉丁文新的译本。找到了教会歪曲圣经的证据,对教会的思想权威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乔叟(1340-1400),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他以一批从伦敦到坎特伯雷去朝圣的香客的旅行为线索,写成了24个短篇故事。大部分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讽刺了教会的虚伪和腐败。他用伦敦方言写作,语言生动活泼,是英语的奠基人之一。
另一个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1564-1616),著名的喜剧家和诗人。《罗米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亨利四世》、《李尔王》等剧本。歌颂爱情、抨击现实,主张个性解放。
西班牙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创作了长篇小说《堂吉珂德》。虚构了穷乡绅堂吉珂德和他的仆人桑丘•潘沙的游侠史。骑士时代早已过去,可是这位乡绅却要模仿骑士的生活,要行侠仗义。他骑一匹瘦马,斗风车。满脑子不切合实际的臆想。已经成为一个落后于时代的典型文学形象。
还有法国作家拉伯雷、政治思想家博丹,英国的思想家托马斯•莫尔。

四、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哲学
天文学。这个时期的天文学的权威理论是托勒密的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运行。宇宙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这种天文学说不仅符合人们的感观和常识,而且成了一种宗教的信仰。推翻这个理论就意味着推翻了宗教的信仰。
哥白尼(1473-1543)是一位波兰的基督教教士。年轻时到意大利学习。他很早就提出了日心说,即太阳处在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但是由于担心教会的迫害,他的著作《天体运行论》直到他逝世的那一年才发表出来。
此后,丹麦的科学家第谷、德意志的科学家开普勒、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贡献。物理学上的开普勒定理:行星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着太阳运行,太阳处在这个椭圆形的焦点上。伽利略长期从事科学活动。用望远镜观察星空,证实了日心说的部分正确性。伽利略还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他接受了哥白尼的学说,至死捍卫这个学说。他认为宇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日心说只是部分正确的。他到处宣传新思想,冒犯了教会,被革出了教籍,后来被宗教裁判所逮捕,于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这一时期的天文学理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而且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地球是太阳的行星之一,在浩淼的宇宙中只不过一粒尘埃。动摇了人们对于上帝的信仰,所以,教会感到了恐惧。实际上,这个巨大的打击对于宗教来说根本不是致命的,科学和宗教不是完全对立的。当时的教会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是不会烧死布鲁诺的。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英国哲学家。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他对于古典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是一次重要的创新。他的重要著作是《新工具》,这是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的。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如他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其实,结论蕴含在大前提之中。演绎法得不出新知识。演绎法的好处是清理人的思维。如果滥用这种方法就有妨碍科学发现的可能。培根认为,从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法可以让人得出新知识。认真观察事实,做实验,让大自然把它的秘密告诉我们,即所谓torture the nature。培根提倡归纳法是正确的,是对演绎推理的重要补充。但是,完全归纳法只能用在有限的场合。认真观察事实当然重要,但是一般性的结论并不能自己冒出来。如没有一定的想法或合理的猜测,只能让人淹没在事实的海洋的。科学研究中提出假说是相当重要的。假说——实验——证实(规律)或证伪(谬误)。
培根对于真理的观点。理性的真理是可以证实的;启示的真理是不可能证实的。还提出Knowledge is power。(power可以理解为力量,现在有人理解成权力)
法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儿(1596-1650年)。他同样看不起书本的知识,主张观察和实验,认为那才是新知识的来源。因为当时的书本知识是教会的陈词滥调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他认为宗教迷信和经院哲学对人生百害而无一利,只有科学才能给人带来幸福。但是,笛卡儿做出贡献的不是在某个科学的领域而是关于科学的总的原则的思考。名著《谈谈方法》,王太庆先生的译本,值得一读,但不容易读懂。谁都知道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原来,笛卡儿要为他的认识论找到一个最清楚和最明白的出发点。他说,我可以怀疑这,怀疑那,可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就证实了我在怀疑。我怀疑,就是我思想。这是一清二楚的。既然我在思想,这个思想的“我”就不能没有:“我在思想,所以有我”。这是不是说从思维推出存在来了呢?是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呢?笛卡儿的这句话是从认识论来说的,“我在思想”即我在认识,“所以有我”,“我”指的是认识的主体。这句话是肯定认识必有主体。(当然,认识也必有客体)笛卡儿是肯定人的理性的,他一辈子都在从事科学实验,在许多科学的部门都有重大的贡献。要求人们去认识世界这本大书。他的怀疑一切的口号,只是为了为新思想奠定一个新的可靠的基础。有人说,笛卡儿什么都怀疑,甚至不相信感觉经验,实际上笛卡儿只是认为感觉经验有片面性。

五、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是一次思想的解放。以神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唤起了人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道路;为从16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开辟了道路。这是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的一个分水岭。从此,欧洲进入了急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15#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7:40 | 只看该作者
宗教改革

一、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说,人类的始祖在伊甸园里犯了罪,因此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为了救赎人类,上帝派他的独生子到人间流血牺牲,替人们赎了罪。人没有自救的可能,必须依靠上帝的恩典。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都能得救,获得死后的永生。得救的条件,《新约》记载使徒保罗提出的“因信称义”,即个人的内心信仰是最重要的。可是,后来的教会宣称,除了内心信仰之外,还必须参加宗教礼仪和善功,所谓“行为称义”。圣礼有七种,最重要的有三种:“洗礼”、“忏悔礼”和“圣餐礼”。“洗礼”是为洗刷掉人们生前所犯的罪过;“忏悔礼”是共同吃面饼和喝葡萄酒,作为吃喝耶稣的身体和血液而和耶稣基督连成一体。至于“善功”,神学家们认为要遵守“十戒”,禁欲,过贫穷、独身的生活。教会总是强调“圣礼”的重要性,认为没有教会的帮助,人们是不能得救的。
教会的精神统治。中世纪的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除犹太人之外,每个人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的关系,思想和行为不自觉地受到教会的监督和支配。这种精神的统治是无形的、潜在的,它甚至比有形的统治更加厉害。
天主教会的国际化组织。教会是一个国际的组织。它的最高机构是罗马教廷。教皇、枢机主教、大主教、主教和教士构成了各级的教会阶梯型的组织。各地教会听命于教会,是各地的“国中之国”。有独立的司法权(宗教法庭和异端裁判所),财政权(征收什一税)。教皇甚至可以干预世俗国家的内政。
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但是,到了14、15世纪,英、法、西班牙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德国没有统一,分裂成许多的诸侯国。市民阶级的成长和城市势力的强大,给了国王以巨大的支持。君主的势力在增强。王权向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所谓民族国家,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和共同的民族意识。独立于世俗权力之外的教会权力必然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这些民族国家的君主们越来越迫切要求将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王权与教权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教会自身的腐败问题。教会是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拥有大量的地产,还向居民征收什一税和其他苛捐杂税。更加可气的是教会出卖所谓的赎罪券。它宣称人无论犯有多大的罪过,只要按照相关的价格购买教廷的赎罪券,即可以获得上帝的赦免。刚开始,赎罪券的买卖都有特殊的背景,如十字军和建设教堂等等。后来,越发越滥,完全成为教廷搜括钱财的工具。还有行贿受贿,买卖神职,到了15世纪越来越肆无忌惮。此外,神职人员的生活腐化堕落十分严重,神职人员应当禁欲和独身。但是从教皇开始,高级神职人员在罗马生活奢侈腐化到了极点。据说,教皇英诺森八世有8个私生子。
教会的腐化堕落败坏了自身的形象,激起了群众的不满。世俗的君主和贵族又觊觎教会的财产,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的暴风雨即将降临欧洲。

二、        马丁•路德与德国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德国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在这块土地上有7个选侯,10几大诸侯,200多个小诸侯以及上千个骑士。都是些独立王国。所以,德意志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德意志成了受天主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每年都从德意志榨取巨额的财富。受压迫最重的是农民阶层。因此在德意志首先爆发了反对天主教的斗争。
第一个向教会发难的是马丁•路德(1483-1546)。他出生市民,开始根据他的父亲的愿望在大学学习法律,后来放弃学业,到修道院当了一名修士,路德十分敏感,喜欢争辩,他希望通过苦修,以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1510年去罗马,目睹了教会的腐败,大失所望。1512年,路德出任德国萨克森维滕贝格大学的神学教授,在对《圣经》的研究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宗教改革思想。1517年,他在维滕贝格教堂门口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整个改革运动。他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人为的隔离,教会不能代神行牧,在人的得救问题上没有中介的作用。提出“所有的信徒都是牧师”。信仰是唯一的标准。这就是“因信称义”。因为,基督教的本质是爱,信仰是衡量的唯一标准。个人不能为自己争取什么,一切依赖于上帝的拯救。善功、圣礼、赎罪券都是没有用处的。
在德意志这块土地上,路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到处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在热烈地争论,更有下层人民采取激烈的行动,冲击教堂。由于声势浩大,教皇在迟疑一段时间后,宣布开除路德的教籍。但是,给予他收回《九十五条论纲》中的41条的60天宽限期,路德在群众热烈支持的气氛中不为所动。此后,路德亲自出席帝国议会,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些同情路德观点的诸侯保护了他。他孜孜不倦地写文章和写信,热心地宣传自己的观点。他还把《圣经》译成德文,为德语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可是,路德提倡的宗教改革只是一场改革。广大的农民阶层是不满意路德的改革的,他们相信一些更加激烈的宗教思想。终于在德意志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路德仇视这些农民,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的小册子,完全站在诸侯的立场上。
路德的主张成为路德教派。一些诸侯国赞成路德教派,另一些鉴于宗教改革引发了农民战争,反对路德教。1529年帝国议会召开,天主教诸侯占优势,重申反对异端的禁令,路德教诸侯拒绝接受,提出抗议,从此新教徒成为“抗议者”或“抗议宗”(Protestant)。双方发生了战争,1555年,缔结奥格斯堡和约,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教得到了正式承认。德意志北部成为信仰路德教的地区,南部仍然信仰天主教。

三、        加尔文教与瑞士的宗教改革
    约翰•加尔文,1509年出生于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曾就学于巴黎大学和奥尔良大学,为了逃避法国政府对新教徒的迫害,逃到了瑞士。在那里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
    加尔文认为,《圣经》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写出来的,因此其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人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信仰。这一点是与路德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比路德更加激进的地方是他的“预定论”。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从创世以来,就把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但是,谁是“选民”,谁是“弃民”?这个标志就是人在现实中的成功和失败。这种“预定论”以宗教的形式,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一方面,商品生产者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担心自己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或者自己找不到工作。他们在市场里面,感到恐惧和不安。市场就是上帝一样,让人害怕。另一方面,成功者产生了优越感,觉得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选民。因此,与手工业作坊时代固定的生产量、固定的价格,固定的劳动时间相比,新的资本主义经济给资产阶级带来的既有恐惧又有优越感。由此可见,加尔文教派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的。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的发展,它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法国的胡格诺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派,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加尔文后来到了日内瓦,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政治和宗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四、        英国的宗教改革
英国本是天主教国家,路德派的新教义也传到了这里。当时,在英国王权已有所增长,君主专制主义取得初步的胜利。王权和教会的矛盾开始显现。当时的英王亨利八世继位之初对教会惟命是从,颇像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一个偶然的机会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的决裂。亨利八世结婚后只生下一个公主,王后凯瑟琳又没有再生孩子的可能,在那个时候英国还没有女王执政。因此亨利八世想离婚再娶。希望教皇批准,教皇本想答应,但是王后凯瑟琳的侄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教皇不敢得罪,只好拖延不办。这件事成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因为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和贵族早就对教会不满,他们支持亨利八世同罗马教廷决裂。1532-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要求英国主教第一年的薪俸、教会征收的什一税以及教会以各种名义收的税,一律停止上交罗马教廷,改为上交英王。议会还同意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需向教皇请示。亨利八世还授意坎特伯雷大主教宣布解除他与凯瑟琳的婚姻并且认可他与安娜•波琳结婚。教皇否认了亨利八世的离婚要求,并以通奸罪开除了亨利八世的教籍。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宣布英王是“英国国教”(The Anglican Church)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断绝同教皇的一切来往。凡是否认英王为英国教会首脑者,以叛国罪论处。身为下院议长、大法官的托马斯•莫尔(写作《乌托邦》)由于坚信教皇的权力与亨利八世发生严重的分歧,被判处死刑。被判处死刑的还有罗切斯特的主教约翰•费希尔。
亨利八世自己生活奢侈浪费,入不敷出。当时英国的修道院丑闻不断,早已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加上修道士不满意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继续效忠教皇,亨利八世就开始改革修道院制度。他下令解散修道院,勒令修道士还俗,没收修道院地产。一部分地产归王家所有,解决国王自己的财政问题。一部分赏赐给亲信和贵族,一部分在市场上销售。那些得到修道院地产的人就成了既得利益者,他们肯定会支持亨利八世。
英国的宗教改革过程比较曲折,亨利八世虽然同罗马教廷决裂,但是他并不完全信仰新教,当群众运动走向激进的时候,他就以恐怖的手段镇压宗教的持不同意见者。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因为宗教问题被处以死刑的达数千人。
亨利八世死后,王位由其子爱德华六世继承,他是亨利八世第三位夫人生的,亨利八世结了六次婚。爱德华六世短命且无后。继位的是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生的女儿玛丽•都铎。即玛丽一世。玛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结婚,西班牙当时是天主教国家。她残酷惩罚新教徒,许多人逃到北美和欧洲大陆的新教国家去了。人称“血腥的玛丽”。
玛丽与菲利普结婚后,菲利普并不爱她,他们没有生育子女。由玛丽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继位(伊丽莎白一世,现在的女王是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继位)。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与安娜•波琳生的。她在位期间,恢复了亨利八世时同罗马教皇脱离关系的状态。再一次将英国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对于持不同宗教思想者加以严惩。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导致激烈的斗争在这一时期成为常见的现象,这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所不能想象的。

五、        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引起激烈的反应。天主教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于是着手改革内部的弊端,停止兜售赎罪券,加强对神职人员的监督等等。因为他们也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
但是,天主教会坚持自己的信仰,宣布所有的新教为异端,天主教会的教条和仪式全部正确无误。教皇是最高权威,唯有教会有权解释《圣经》。教徒只有依靠教会神甫施行“圣礼”才能得救。
在组织上,异端裁判所仍然在起作用。1534年组织耶稣会。创始人:西班牙军官伊格拉修•罗耀拉。军事体制。强调绝对服从。宗旨:重振罗马教会,重树教皇权威,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他们不穿僧衣,着俗装,深入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上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不辞辛劳,到东亚、非洲和美洲传教。到了中国明朝活动。利马窦、南怀仁等人。与中国的士大夫接触,着儒装,说汉语。下的很大的功夫。
天主教的反改革运动是一种反弹。巩固了天主教的一些地盘。
16#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8:17 | 只看该作者
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

一、        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1、经济上的动因。16世纪以前,欧洲早有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欧洲需要的外来的商品,有很多就来自东方,比如香料,樟脑、檀香、丝绸、香水、挂毯、宝石和布匹等等。基本上是一些奢侈品。这些东西质轻价贵。欧洲人在饮食上需要的香料就产自气候炎热湿润的东南亚地区。香料spice,如丁香、胡椒、肉桂等等。在当时的欧洲,肉桂的价值高过黄金。斯里兰卡岛(锡兰岛)盛产。由于欧洲的地理和气候,欧洲人的饮食肉食的比重远比东方人多,这是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观点。至于贵族就更是如此。转运这些商品获利巨大。
到了15世纪中叶,形式发生了变化。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占领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他们抢劫过往商旅的财物,勒索重税。几乎堵死了这条商路。结果,造成了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价格的猛涨。西欧的商人很希望开辟另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
另一个经济上的动因。1500年左右,欧洲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了交换的普遍手段。农民交纳货币地租、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商人更需要货币。在货币之中,黄金是最贵重的。崇拜黄金。有了黄金就有了一切。《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的描述,遍地都是黄金。吸引人们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
    2、宗教动因。基督教与犹太教不同。犹太教的上帝只拯救犹太人,而基督教的上帝则是拯救全人类的。主张博爱。“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传播基督的教义是每一个信徒的责任。传教士missionary,是负有使命的人。宗教热情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在同穆斯林的长期对峙中,这种精神达到了狂热的状态。十字军东征。热心于是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要与传说中的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新的十字军运动,传播基督的福音于全世界。

二、        地理大发现的条件
    1、航海技术的改进。造船,1500年,欧洲可以造出载重量为600-800吨的帆船。葡萄牙人对帆船作了改进。多桅的大船。在主桅上可以挂上多重帆,适应不同的风向。少带100-200划手。船身结实,可以在甲板上发射大炮。指南针和星盘(后来六分仪)的使用。指南针是中国人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
    2、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人们常说西欧人“船坚炮利”。15世纪以前的欧洲海战基本上与罗马帝国时期没有什么两样。甲板上的短兵相接。“海上陆战”。15世纪以后,船上安装大炮,发射石弹和铁弹。铁弹达18-22公斤,射程约300码(273米)。大型军舰可以安装大炮40门。这样海上的战术由短兵相接变成远距离的大炮轰击,这些使得西欧人在海上占尽了优势。
    3、商业上的进步。14-15世纪意大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出现汇票、银行。后来在欧洲出现了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荷、英、法)。利凡特公司、莫斯科公司、哈德逊湾公司。股份公司把投资和经营、管理分开。便于投资者。也便于经营者吸收资本。董事会负责。再由董事会聘请经理去经营业务。这种体制推动了西欧的海外殖民。
    4、政府的支持。这个时期正是西欧诸国君主专制制度形成的时期。海上探险的急先锋是大西洋沿岸得岛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先是占领了距非洲西海岸不远的的四个群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佛得角群岛和加那利群岛。尝到甜头。作为向南探索新航路得起点。葡萄牙得亨利王子绰号:“航海家”。筹划绕过非洲到东方的航路。这两个国家处在与西欧与穆斯林斗争的前哨。长期处在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之下,历时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的运动使得他们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

三、        地理大发现的过程
    1、迪亚斯和达•伽马的航行。最先探寻通往印度航路的是葡萄牙人。多年来,葡萄牙人不断派探险队向非洲南部摸索。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斯的船只遇到大风失去控制,向南飘去,一连13天不见陆地。风力缓和时,他让船向东行驶,以为可以遇到非洲大陆。不想进入印度洋。掉头回去时,无意之中发现了非洲的最南端。回去后,葡萄牙国王命名为“好望角”。(The Cape of Good Hope)意思是去印度有希望了。
继承迪亚斯事业的是达•伽马。他是在知道好望角的纬度之后于1497年7月8日出发的。因此可以远离海岸航行。免得触礁,海风比较均匀。到达预定的纬度,向东航行,绕过好望角,沿着非洲东海岸航行。1498年到达今天肯尼亚的马林迪,在那里雇佣一个阿拉伯水手领航,横渡大西洋,到达印度的西海岸的卡利卡特。买进胡椒、肉桂等返航,1499年回到葡萄牙。据说,带回的商品出售后获利为这次航海费用的60倍。这样西欧通往印度的海上新航路开辟出来了。葡萄牙人立即将新航路的贸易权垄断起来。对染指者施加暴力手段。
克利斯托弗•哥伦布是一位意大利人。他认为向西航行同样可以到达印度、中国和日本。因为地球是圆形的。他把地球的周长估计得太小。因此去日本不过3000英里(1英里=1.6公里)。这是去亚洲的捷径。他先去葡萄牙王室,葡萄牙人经过仔细地计算,认为他的估计是错的,拒绝了他的资助请求。哥伦布再去西班牙王室,再三恳求,女王伊萨贝拉由于对地理知识的无知,给予他人力和物力支持。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三艘帆船出发。航行非常顺利,就是见不到陆地,为了安慰众人,哥伦布谎报了航行距离。10月9日,在几乎绝望将要返航时,发现了陆地,这就是现在的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岛屿。新大陆就这样发现了,可是,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发现的是亚洲的一个岛屿。他把这个岛称为圣•萨尔瓦多(Saint Salvador,现在叫El Salvador(救世主,耶稣基督)。Salvar西班牙语意思是“挽救”、“拯救”等意。)他把遇到的土著叫做Indian,意思是印度人。为了加以区分,汉语将美洲的Indian译为印第安人。
此后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又进行了三次航行。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沿着美洲的海岸航行。既没有找到黄金,又找不到中国、日本和印度。1506年在悒郁中去世。
由于葡萄牙人垄断了通往印度的航路,特别是贩运香料,让西班牙人垂涎三尺。再派遣麦哲伦前去探寻香料产地。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5艘船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再向南,在狂风暴雨中穿过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进入一个新的大洋。几十天的航行风平浪静,故称为太平洋(El Mar Pacific)。经过关岛,到达菲律宾。为了占领新发现的土地,他参与了这个地方的内讧,被当地人杀死。其余的船员继续前进,不久抵达香料岛(马鲁古群岛)。遭到驻守当地葡萄牙人的袭击,不过他们仍然得到大量的香料。1522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仅剩下一艘船,18名船员。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历时三年。

四、        近代早期的殖民征服
殖民地在古代就有,如古希腊人在地中海沿岸的殖民地。那是为了解决人口的压力或者是吃饭问题。当然也有出于军事或者政治等等其他目的。近代的殖民活动规模更大,性质也完全不一样。它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进行的。如葡萄牙人在非洲的沿岸建立的据点。为什么不深入内地?原因主要是葡萄牙国小人少;他们要找的东西非洲没有;非洲(黑非洲)蛮荒之地,丛林密布;黑人部族复杂。在东方,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的果阿(它在东方的殖民总部);入侵斯里兰卡;占领了马六甲;印度的第乌、达曼和孟买,在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摩鹿加群岛以及中国的澳门建立商站。可以说,葡萄牙建立了一个东方贸易帝国。这些贸易帝国是由葡萄牙本土和一系列的商业据点和岛屿组成的。它垄断了通往东方的航路。但是,葡萄牙毕竟国小力弱,它无法非洲、印度等大国的内陆地带。难怪后期的英、法等殖民大国要取而代之。需要注意的是,葡萄牙人也到了美洲的巴西,于是巴西成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西班牙主要经营美洲。也入侵菲律宾群岛。在西班牙人征服美洲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物:赫南多•科泰斯和弗兰西斯科•皮萨罗。西班牙人刚到美洲时受到印第安人的欢迎,给他们提供食物和水。西班牙人不知道印第安人有高度的文明。1519年,科泰斯带领600人的队伍入侵印第安人的阿兹台克帝国。科泰斯很狡猾,很会利用印第安人内部的矛盾。他利用了印第安人国王对他的信任。将国王扣为人质,轻而易举征服了阿兹台克帝国。后来,这位国王被他们杀死,印第安人群起而攻之。科泰斯他们仓皇逃出首都。后来在援军的帮助下,征服了阿兹台克帝国。
皮萨罗征服的是印加帝国,位于今天的秘鲁。印加帝国有殖民者梦寐以求的东西——黄金。皮萨罗邀请帝国的皇帝前来赴会,皇帝如约前来,抓住皇帝,让印第安人付出赎金——用金银财宝装满关押皇帝的屋子。取得这些财宝之后又杀了皇帝。在打败印第安人的抵抗后,皮萨罗进入印第安人的首都大肆抢劫。印加帝国就这样被征服了。
西班牙的殖民帝国是如何管理的呢?在国内设殖民地事务委员会,在美洲设立两个总督辖区。总督是辖区的首脑,拥有区内的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入如何对待被征服的印第安人,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强迫印第安人劳动的领主制;一种:天主教的修道士Las Casas提出印第安人也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应当享有臣民的权利,欧洲人应当自食其力。结果建立了一种折衷的制度。印第安人要缴税,同时施行有偿的劳役制。西班牙人开办金矿和银矿,让印第安人作劳工,致使他们大量死亡。矿主发了大财。1500-1650年,有16000吨白银和180吨黄金流向西班牙本土。西班牙的殖民活动取得巨大的收益。
西班牙人在美洲搞大种植园。种植单一农作物,如甘蔗、烟草等。印第安人是黄种人,体质不如黑种人,胜任不了种植园繁重的劳动,大量死亡,殖民者就从非洲输入黑奴。
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政策是短视的。只知道搜刮金银财宝不知道培育市场,杀鸡取卵。与土著通婚。人种混杂。不如后来的英国人。主要原因是西班牙国内缺少工业,没有办法向殖民地提供工业品。大量金银的流入,引起通货膨胀,工资上涨,成本增加。由于美洲发财的机会多,人们纷纷到美洲发财,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发了财就购买贵族头衔,没有心思发展工业。可以说西班牙自食其果。带血的金银真要不得。因此在同英、法,特别是英国的争夺中最终失败。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没有金银却发展得很好。今天的北美和中、美洲差距那么大,追根溯源可以找到殖民的时代。

五、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新航路的开辟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表现为一场商业革命。
    1、世界市场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贸易联系日益发展。各种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洲的农产品如玉米、马铃薯、烟草、可可等以及非洲的咖啡等等传到欧洲和亚洲。马铃薯产量大,“穷人的食品”。它的引种使得许多地方如西非,中国和欧洲的人口增长。在欧洲,从1500-1600年,意大利的人口几乎增长了三分之一;日耳曼的人口从1,200万增长到2,000万。伦敦的人口1378年是4万6千人,1605年是22万5千人。(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如鼓励教士结婚,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增加,卫生状况的改善等等)。烟草,吸烟的习惯。可可用来制作巧克力。咖啡这种能提神的饮料是阿拉伯人首先发现的,15世纪在麦加城出现了最早的咖啡馆。17世纪初咖啡始传入欧洲,17世纪中叶以后咖啡馆开始成为欧洲某些大城市中时髦的消闲场所。
    2、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的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拉的商业城市威尼斯、热那亚等衰落了,葡萄牙的里斯本和北海沿岸的港口繁荣起来。
    3、人们观念的改变。人类的眼界大大地开阔了,接近真实的世界地图绘制成功了。新的大陆美洲、澳洲、南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各个旧大陆的轮廓等等都摸清了。这是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的先决条件。

六、        早期殖民掠夺的直接后果
    印第安人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这不仅指他们遭到残酷的掠夺和屠杀,还指的是他们对欧洲人所带去的传染病几乎没有抵抗的能力。
    对于欧洲人自己来说,美洲大量的白银和黄金流入到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黄金比较贵重被人们珍藏起来用于重要的贸易,一般市场上流通的是白银。白银首先大量流入西班牙,然后流入热那亚,再流入奥斯曼帝国,最后波及整个欧洲。日耳曼的银矿倒闭。欧洲各地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西班牙的物价在一个世纪之内上涨了4倍。其他地区没有这么高。这种现象称为“价格革命”。这种情况让商人发财。按照固定地租收租的封建地主的利益消弱了。有利于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在价格革命中,粮食价格上涨的速度最快,推动中欧地区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出现所谓的“再版农奴制”。
七、        小结
总之,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新大陆被发现。从此,世界才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其历史意义是非常巨大的。美国学者斯塔夫里亚诺斯的《全球通史》就是以1500年作为分界,将一部世界史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因为1500年前后正是新航路开辟的时期。1500年前后是近代的开端(Modern History)。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世界的“现代性”(Modernity)正是肇始于是这个时代。所谓“现代性”,即科学(理性)化、工业化、民主化三个大的方面。开阔人的视野——有利于人的理性化;市场的扩大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日后欧洲的工业化。世界各地的思想包括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助于欧洲启蒙运动。
17#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8:39 | 只看该作者
启蒙运动

一、        什么叫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法语叫做les Lumières,英语叫做the Enlightenment,,德语叫做die Aufklärung。这三个词的本义都是“照亮”。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们的愿望是希望他们的哲学等思想成为精神之光(une illumination de l’esprit),也就是能照亮人们的精神,启迪人们的心智——启蒙。英国哲学家罗素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很简洁但也很中肯的定义:“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西方的智慧》,页232)故汉语译为“启蒙”。很贴切的译名。
    启蒙运动的年代和地域范围:源头在17世纪末的英国,但主要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而且主要在路易十五时代(1715-1774)。此外,在英国、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地区,历史学家作用突出)和德国也很有声势,但情况和法国很不一样。

二、        牛顿革命——启蒙运动的开始
牛顿(Issac Newton, 1642—1727),出生于英国林肯郡。从小身体孱弱,然而非常聪明。他在剑桥大学基本上靠自修学完了当时的数学和光学知识。
在伽利略之后,天文学界需要解释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行星为什么总是围绕太阳旋转而不作直线运动飞向外部空间。据说,牛顿在他家的苹果树底下看到苹果坠地而顿生灵感的。苹果坠地是因为地球有引力,这种引力无处不在,为什么就不能远及月球呢?为什么月球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而不被吸引到地球上去呢?因为月球有相当的初速度。(在地面上通过作物体的平抛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经过大约20年的思考和实验,牛顿终于得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每一个质点对于另一个质点的引力,与两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并与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F=Gm1m2/r2,其中引力常数G=6.6720×10-8厘米2/克•秒2。万有引力定律,包括后来的力学三大定律,每一条只有寥寥数语,却把常态下物质世界的全部运动规律概括无余,由此实现了对亚里士多德宇宙观的证伪(亚氏认为,天体是神圣的,完美无暇的,与我们的地球不是同一类的物质),使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获得了一次全面的、重大的更新。故可以称为“牛顿革命”。其伟大的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
牛顿的伟大成就极富启迪意义,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后果。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不禁浮想联翩:首先,大家看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里,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牛顿活动的时代,也正是英国革命的时代。英国革命发生于1640年,后经过1649年的共和国、1652年的克伦威尔护国主专制、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才最终完成了整个周期。标志着科学革命的最高成就的牛顿的《数学原理》即发表于1687年,似乎是巧合,却也暗含着某种必然性。牛顿的科学成就标志一个新的时代——思想解放的时代的来临。

三、        霍布士、洛克——英国的启蒙思想家
托马斯•霍布士(1588-1679)是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毕业于牛津大学。这里主要介绍他的政治学说。关于国家的起源。他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处在自然状态之中,人人都拥有自然权利,但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人对于人象狼一样弱肉强食。这种状态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存。于是人们放弃自己天赋的权力,订立契约,把自己的权利转让给一个“第三者”,这个集合了众多人意志的组织就是国家。霍布士用《圣经》里面的一个巨大的怪物——利维坦来称呼国家。
霍布士没有用宗教的观点来解释国家的起源,他讲的人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论没有半点神学的色彩。不过,他把人的自然状态说得很可怕。并且认为人是放弃自己的权利的基础上,组成国家的。因此国家有权力干涉人们的财产和自由。英国革命中的急进派和约翰•洛克都认为人们订立契约简历国家是为了让国家保护自己天赋的权利。国家不能干涉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霍布士的政治思想为专制主义说话的。当时在英国经过1640年的革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霍布士是反对革命,在革命期间逃到了法国。但是他政治思想毕竟为后来的思想家铺平了道路。
从启蒙运动的角度来看,整个英国革命过程的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产生了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学说的鼻祖——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这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其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是《人类悟性论》(1690),该书否定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先是由感官得到外部世界的印象,然后通过内部经验(即思维理性,洛克称之为“反省”)的作用把这些印象统一组合起来形成复杂的思想,并达致普遍真理。正是这种经过修改了的唯理论,或注重经验意义的理性主义,成为启蒙运动的主导哲学思想。(必须看到,洛克的哲学思想有二元论的倾向,因而他的感觉论既可导致唯物主义结论,也可导致唯心主义结论,既可使人走向冷静客观的理性主义,也可使人陷入感情冲动的非理性主义。比如由洛克学说引起的一种“感性崇拜”,就暗含了一种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情调,它深刻影响了后来卢梭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源头。)
1689年,洛克将学术重点转移到政治理论方面,发表了他的《政府论》上、下篇。上篇批判了君权神授的理论,下篇正面论证了议会制度的合理性。事实上,这两篇论文全面清理和总结了17世纪英国革命中的各派政治思想,其中下篇又集中体现了洛克本人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政治学说,最值得人们一读。这个学说的基本思路是:人来自自然状态,那里通行着自然法。依据自然法,人人享有平等的天赋人权,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人们为有效地保护天赋人权而订立契约、建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把自己行使自然法的权力交给了政府,由政府代为行使;政府不可越权,它必须时刻记住它只拥有实施自然法的权力,而自然法的目的就是维护人们的天赋人权。稍微一点越权,都是罪恶的专制;如果政府搞专制,即限制言论自由、没收或再分配人们的财产,就违反了自然法,损害了人们的天赋人权,这时人民就有权推翻这个政府;一个国家的权力可以自然地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个部分(虽然执行权和对外权常常密切联合在一起),三者权限分明,各司其职,不可相互僭越。其中立法权地位最高,执行权和对外权须为其统属并对其负责。
仇视一切专制主义,是洛克理论的最突出的特点。
    由于提出了这些理论,洛克在18世纪欧美思想界享有极崇高的威望,被人们视为启蒙运动的真正创始人,和牛顿并列。

四、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
    欧洲启蒙运动的顶峰是在法国。法国启蒙思想的一个伟大人物是伏尔泰(1694-1778)。他接受牛顿和约翰•洛克的思想。他到过英国,在那里感受到极大的思想自由和宗教宽容气氛。他的一生都是启蒙运动勇敢的支持者,是教会和宗教法庭的激烈的批评者。他的许多著作在法国被列为禁书,他本人也一度被关进巴士底监狱。
他大胆地攻击了天主教会,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和漫天说谎。现存社会的一切灾难都来源于无知,而无知主要是教会造成的。因此教会是一切进步的障碍。
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他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他所强调的平等是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不是实际社会中的平等。他说的自由是与法治联系在一起的。他说“自由只存在于依靠发老擦进行统治的地方。”他并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他说:“除非有无限数量的人一无所有,人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人类就是这样。”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专制”,最理想的制度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伏尔泰对人民群众很害怕,他相信政治权力应该由少数富人掌握。他说:“当黎民百姓被容许议论国事时,一切都将毁灭。”
伏尔泰以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语言,大胆地揭露法国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向宗教的愚昧和无知宣战,在当时取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2、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贵族家庭,曾经任波尔多省法院院长。在英国居住了两年。结识了英国的哲学家休谟。着重考察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和立法。赞成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721年的《波斯人信札》,通过旅行法国的两个波斯人之口,嘲笑了法国专制君主的残暴和腐朽。无情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愚昧以及贵族的骄奢淫逸。
1748年,发表巨著《论法的精神》,在这本著作里,他讨论了政治制度,认为有三种政体: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暴君政体。暴君政体是最不合理的。暴君不要任何法律,他的个人意志就是法律。暴君视别人为草芥,他的统治是靠恐怖来维持的。孟德斯鸠还研究了如何避免暴君政体的办法。认为只有划分国家权力,才能保证人民的自由,避免暴政的出现。这就三权分立的思想。三权: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应该分属不同的机构。三个权力不应当结合在一起,就是两个权力也不应当结合在一起。立法——司法;司法——行政;立法——行政。立法权应当属于人民代表机构(民选的下院和贵族组成的上院);行政机关的首脑是国王,这样才有行政的高效率。司法权属于陪审法庭。三权还要相互制约。立法机构通过的法律要由君主老批准;立法可以干涉行政(财政和军队)。总之,三权的制约与平衡。
三权分立的思想被美国人采用了,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民主制度的一个根本特征,即使是一个不民主的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3、卢梭
让•雅克•卢梭(1712-1778)祖籍法国,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丧母,由姑母抚养,12岁辍学。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与下层民众接触较多。在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中,他不是主流。卢梭生前一直郁郁不得志,到处受排挤、受迫害。他的祖国日内瓦共和国容不得他。他逃到法国,又因写了《爱弥尔》(论述新的教育思想,触犯了宗教教规)而被迫逃亡。瑞士、普鲁士、英国到处逃窜,累累如丧家之犬。启蒙主流派也常常讥讽他、辱骂他(虽表面上示以宽厚)。几乎令他神经失常,实际上也有被迫害狂的症兆。
卢梭是一位思想家,天才的文学家。文笔很好,很能触动人们的心灵。1750年发表一篇文章,指出文明越是进步,人类的道德越败坏。“高贵的野蛮人”。科学、文学和艺术是道德败坏的根源和产生人奴役人的根源。
1754年,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人类文明越发展,不平等就越严重。只有抛弃文明才能实现平等。卢梭把此文送给伏尔泰评论,伏尔泰回信:“我受到了你的反人类的新书……读尊著,人一心向往四脚走路……”
1762年,《社会契约论》。代表作。第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可是现在他却处处带着镣铐!”铿锵有力。道出了饱受压迫渴望自由的法国人民的心声。人生来平等,自由、平等合乎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他号召人们向压迫者兴师问罪,向吃人的旧制度开火。他提出人民主权的思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一切权力的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篡夺并被用于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力举行起义,有权力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革命有理”。卢梭的思想在启蒙思想家中间无疑是最为激进的。
卢梭主张直接民主的小型的民主共和国(以瑞士日内瓦为典型)。反对代议制。他认为人民的意志不能被代表。他认为在民主制度下面既然每个公民都参加立法,那么国家最高权力就是全体人民的总的意志(general will)的体现,人民的总的意志不能被分割。反对三权分立。卢梭的人民的“总的意志”说受到怀疑。法西斯主义者利用它为极权主义辩护。
卢梭虽然赞成自由,但是更重视平等。在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并没有自由平等,而最令人感到可恨的是没有平等,因为贵族传统势力强盛,特权显赫,资产阶级受鄙视,哪怕再有钱、官再大,都比贵族低一头。所以已经拥有强大经济实力资产阶级社会在心态上越来越感到不平衡,越来越愤愤不平,对平等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卢梭不同伏尔泰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不仅出身平民、平常也更贴近平民社会,而且一贯地特别珍视平等的价值。相比起来,伏尔泰们宣扬的英国式的自由就显得很空洞了,自由不是法国最紧迫的问题。因此死后的卢梭在法国思想界的地位却直线飙升。(和伏尔泰死于同年)在大革命发生之前的十年里,读卢梭、谈卢梭的人迅速增多,很快超过了伏尔泰等主流派。到大革命爆发,卢梭更是被激进派奉为祖师,罗伯斯比尔把他的《社会契约论》当做圣经天天诵读。而伏尔泰、狄德罗等主流派不是受冷落,就是受抨击。

五、        启蒙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启蒙运动还向欧洲其他地区扩展,甚至跨越了大西洋传到北美。归纳起来,启蒙思想有一下两个信条:
1、宇宙万物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人类社会同样如此。自然法则反映于人的头脑,就是人的理性。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凡是违反理性的都要被推翻。(卢梭例外,他是非理性主义的鼻祖)
2、        相信人类是进步的。过去是充满了黑暗和愚昧,未来是一片光明。
3、        经济上自由放任;政治上“主权在民”(君主立宪制或直接民主);宗教信仰自由。
总之,启蒙运动最大的功绩就是把人权、自由、平等这些信条确认为普世伦理。它是所谓现代性(Modernity)或现代文明的精神之母。所谓“现代性”,即科学(理性)化、工业化、民主化三个大的方面。工业化要等到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才普遍出现。科学化(理性化)和民主化的基石正是奠定于这一时期。
18#
 楼主| solon_zhx 发表于 08-5-22 10:49:04 | 只看该作者
法国大革命

一、革命的开始
1、        三级会议的召开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太阳王”)的穷兵黩武,导致政府的财政空虚。财政问题的解决无非是收税,要求贵族纳税。贵族占耕地的25%,教会占有耕地的10%,但他们都不纳税。这说明贵族和僧侣已经成为法国的毒瘤。
自从1614年以来,法国的三级会议从未召开过。法国社会的三个等级:
僧侣:高级僧侣:枢机主教、大主教、主教。低级僧侣;占有人口的1%,占土地20%。
贵族:佩剑贵族(战功)、穿袍贵族(出身低微,法官)、低级贵族(贫困,从事工商业)。
平民:富商、医生、律师、记者、城乡普通百姓、城市无套裤汉、农民等等,成分复杂。
    僧侣、贵族不用交直接税(间接税附加在商品上),政府的收入由平民来承担,其中主要是农民、资产阶级。
三级会议之前的几次改革,主要是想让贵族分担一些税收,但是贵族、僧侣总表示反对,换了几任财政大臣杜尔阁、卡隆、内克。最后只好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

2、网球场宣誓
    在召开的方式上,贵族主张仍按1614年前的方式召开,即三个等级分厅议事,最后每个等级都投一票。这样只要僧侣、贵族联合起来,第三等级永无出头之日。他们要求:1、有双倍的代表名额;2、合厅议事;3、按人头投票。为了达到目的,三级会议召开之前,舆论开始:反政府潮流。长期以来的启蒙思想的影响,但到了1789年启蒙思想家早已经作古。小册子大量出现,西耶士的《第三等级是什么?》。大辩论。动乱的苗头已经出现。人心思乱,唯恐天下不乱。《政治年鉴》报鼓吹只有暴力革命才能引得新生。在这种情况下,三级会议召开。
会议一开始,双方就开会的方式争吵不休。40多天后,6月17日,第三等级自行开会为国民议会。决议:非经国民议会同意不得征税。革命事实上已经开始。6月20日,国王封闭了议会大厅,代表们当即来到一个室内网球场,宣布不制定宪法决不解散。

3、攻占巴士底狱
    6月21日,国王解除了主张改革的财政总监内克的职务,路易十六亲自到三级会议,顽固坚持等级制度。国王讲话之后就走了,第三等级鸦雀无声。礼仪官来赶他们走,他们不走。西耶士说:“贵族还是老样子。”米拉波说:“……只有刺刀才能让我们离开!”国王无可奈何只得承认国民会议的合法性。可是王后安托瓦内特不同意,把大批军队调到巴黎。群众把这一消息告诉第三等级代表。国王拒不解释。巴黎人民愤怒了。这时人心惶惶,盛传土匪要来骚扰巴黎。人们相信贵族搞阴谋,人民组织了民团,寻找武器,有人说巴士底狱有军火。群众伤亡20多人,德洛内投降,割下头,绑在梭镖上游行。国王赶忙作出让步。但已无法阻止革命的蔓延,农民的自发革命,杀人如麻。多年来仇恨爆发。大街小巷充满浪漫的激情。象过节一样。[列宁:革命是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革命富于象征性。过程不重要,主要是其象征意义。巴士底狱是关押政治犯的地方。是旧制度的象征。时代的潮流荡涤着旧制度的污泥浊水。7月14日革命的消息传遍了欧洲。无数的人们激动不已。其实巴士底狱只有7个政治犯。谣言很多。说里面有几万支枪炮,人们只想去搞枪炮,并没有想去占领它、毁平它。攻打巴士底狱是一个偶然事件。文人墨客赋予了它极大的象征意义。
    7月14日革命的开始。国庆节。带来狂热的情绪。8月4日,奇妙的一夜。大贵族在历险会议上纷纷放弃自己的特权。整个法国旧制度一夜之间好像土崩瓦解了。
然而,旧制度根深蒂固,特权阶层的拼命反抗,革命依然是山重水复。

4、        10月5、6日事件。
巴黎郊外反对军官将象征革命的三色徽仍在地上用脚踩,狂欢作乐。妇女们向凡尔赛进军(20公里,巴黎西南郊外)。向国王陈述生活困难,军队侮辱三色徽事件。要求国王回巴黎。国王实际上是被武装的群众押解回巴黎。

5、《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8月,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作为宪法的前言。规定了现代民主制度的一切规则。“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障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自由“是人人可以采取不妨碍他人的行动”。“公民都有言论、写作、出版的自由”。平等主要指身份的平等,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担任公职的平等,负担纳税义务的平等。必须实行分权原则。《人权宣言》梭确立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
但是,制宪会议在宗教改革方面就显得很不慎重。教会财产充公,教士宣誓效忠,伤害了国民的宗教情绪。大量的教士站到了反革命的一面。煽动农民反对革命。落后的旺岱地区。大批逃到边境的贵族准备向革命进攻。

二、革命的深入发展
1、        发棱事件。
    1791年6月20日,发棱事件。国王出逃被认出,被迫回到巴黎。巴黎的群众冲进王宫。如何处置国王?成为一个大的问题。制宪会议害怕外国军队干涉,宣布国王是被人劫持的,路易十六仍然是国王。可是,巴黎的群众依然很不满。机会要求废除路易十六。制宪会议派拉法耶特前去镇压。出现了流血事件。君主立宪派失去了威信。
但是普奥联军组成。王后是奥地利公主。国王希望打仗,让法国赶快失败。战争一开始陷于被动。普奥联军攻入法国。在这个关键时刻,巴黎人民再次起义(8月1日起义)。解散了立法会议,逮捕了国王一家。
普奥联军正向巴黎进军。马赛义勇军开赴前线,途径巴黎。高唱《马赛曲》。后来成为法国的国歌。

2、        九月屠杀和瓦尔密大捷。
    巴黎组织义勇军上前线。谣言:监狱的囚犯要暴动。等义勇军一走就杀他们的妻小。无套裤汉一声怒吼。“到监狱去!”杀了15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普通的刑事犯。马拉极力鼓动、上窜下跳;罗伯斯庇尔冷眼旁观;丹东不动声色、暗中怂恿。在屠杀之前从监狱中搞出自己的亲戚、朋友、熟人。并说:“让这些人手里沾满鲜血,他们上前线就会奋勇杀敌。”屠杀促进了战局的扭转。乌合之众居然挡住了普奥联军。取得瓦尔密大捷。9月21日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

3、路易十六被处死
国王虽然被押回巴黎,但与外国政府保持联系。当时国际上几乎没有国家支持法国的革命。1792年底,路易十六里通外国的罪证被发现,激进的派别雅各宾派主张杀掉国王,吉伦特派反对。双方矛盾。在群众的推动下,1793年1月21日,国王被推上了断头台。(断头台是一个医生的发明,可以在刹那之间切断人的脖子)路易十六之死,带来复杂的影响。封建君主和农民极为不满。对革命者而言,这是自断后路的行动。国王死了,敌人疯了。

4、雅各宾的“革命恐怖”
1793年,革命的形势极为严峻。边境的敌人,内部的农民在教士的鼓动之下暴动。城市富商的囤积居奇。政权内部矛盾激烈。
为了应对国内外的严峻的形势,雅各宾派采取一系列的革命措施: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强制征调物质,强行借贷。强行征收农民的余粮,有的地方连农民的口粮也被收走了。严禁投机倒把。(粮队带着断头台出发)改编军队。征召20万人入伍。向富人发行公债。成立革命法庭。镇压反革命分子。(马拉被杀的事)用革命的恐怖对付反革命的恐怖。对敌人实行严刑峻法。这一系列的措施被称为“革命恐怖”。

5、法国的“文化大革命”
    雅各宾上台之后,革命向着激进的方向继续发展。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激进派掀起了一场“文化革命”。要求人们与旧的传统决裂。努力改造世界观,成为共和国的新人。大抓革命教育。不仅抓紧学校教育而且努力改造成年人的旧思想和旧习惯。改用革命历法(共和历)。崇尚自然、重视劳动、革除陋习。与基督教决裂。淡忘过去。编写大量的历书以供农民阅读。官方组织声势浩大的节日活动。写革命歌曲。文艺宣传队。大演革命戏。批判坏书。教堂改为医院、理性庙。圣器充公。教士还俗。人名、地名革命化。凡尔赛——“自由的摇篮”。里昂——“自由市”。新生儿取名为“平等”、“山岳”、“布鲁图斯”、“格拉古”。家家户户供奉自由女神像、马拉像、卢梭像、伏尔泰像。家具上的口号、宣传画。穿无套裤汉的长裤成为时髦。贵族的称呼“您”变成你、公民。
共和二年(1793年)革命发展到了极端。私人的道德品质与政治倾向混淆。革命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成为了政治。强调公民美德,以此来划分敌我。没有个人自由可言。想当“逍遥派”都不行。革命本身成了宗教。

6、处死丹东
这些过火的行为引起了雅各宾派内部有些领袖的焦虑。丹东提出“珍惜人类鲜血”的口号。他在雅各宾派里面是少数。他与罗伯斯庇尔面谈,希望他停止这种政策。罗伯斯庇尔早就对他不满,因为他的私生活不检点。而罗伯斯庇尔号称“不可腐蚀者”,满脑子的革命思想。罗冷冷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反问一句:“谁说我们杀害过无辜的人?”罗在国民公会上宣布丹东是“吉伦特派和祖国敌人事业的继承者”。将丹东逮捕起来。然后,另一位领导人圣鞠斯特给丹东罗织了一大堆罪名,阻止丹东等人的辩护,强行宣判了丹东等人的死刑。这样罗就以残暴的手段处死了持不同主张的革命家。自己陷入孤立之中。
处死丹东之后,罗伯斯庇尔的革命措施越来越激进。他提出设立崇拜“最高主宰”的节日。所谓的“最高主宰”就是理性。对于这种空洞的崇拜,群众难以接受,表现冷淡。反对罗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时,罗等人采取更加激进的方式来压制反对者。“牧月法令”(公历6月)。革命法庭取消辩护人和陪审员。取消预审,在直接审判中可以不需要证据而根据推理定罪,凡是确定有罪的一律判处死刑。法令颁布前8个月,每周判处死刑32人,法令颁布后到罗伯斯庇尔倒台的7月27日,这个数字上升到196人。被处死的人大多数是普通群众。巴黎街头天天有许多场杀人场面。妇女边织毛衣边观看。人人自危。罗伯斯庇尔的雅各宾派把恐怖当成了保护自己的手段。他们的末日就要来到了。

7、热月政变
一些反对他的人逐渐联合起来。在国民大会上进行激烈的争辩。公开指摘罗伯斯庇尔。7月27日,国民公会开会,罗伯斯庇尔两次要求发言被拒绝,会议通过了理解逮捕罗的决议。7月28日下午,罗伯斯庇尔、圣鞠斯特等人未经审判被送上断头台。这个月是共和历的热月,故称“热月政变”。“热月政变”结束了恐怖统治。

三、        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1、“热月反动”(reáction)
处死罗伯斯庇尔的那一帮人,统称热月党人。热月党人采取很多措施,逐步取消了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结束了恐怖统治。“文化革命”终止。资产阶级的革命从激进的路线上退回来。用一个物理学的一个术语“reáction”,没有贬义。
但是,取消长期禁锢的物价之后,物价暴涨,导致罢工和请愿。群众对热月党人不满。对革命失去热情,不去投票,结果使得王党分子卷土重来。所以,热月党人遭到左右两个方面的进攻。军事政变不断。政局动荡不已。

3、雾月政变
    这种情况给军人干政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一个人物出现了——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处事果断、军功卓著,但是从来不是一个民主主义者,迷恋暴力,个人权力欲极强。1799年11月9日,在西耶士等人的谋划下,拿破仑从埃及冒险回国,到元老院和五百人院在士兵的保护下,成立以拿破仑为首的临时执政府。这一天是共和历的雾月18日。故称“雾月政变”。拿破仑逐步成为一个独裁者。大革命结束了。(1789-1799年)

四、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世界上有两次革命被冠以“大”字形容词。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在于它的激进性和彻底性。波澜壮阔。起伏跌宕。波谲云诡。原因在于:传统的影响。小农的过度。长期以来遭受重压。反抗起来更激烈。倾向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僧侣、贵族拼死抵抗。启蒙运动的影响。卢梭的思想。国际形势的不利,革命之后的英国的反对。革命越来越激进,温和的派别让位于激进的派别。
19#
web1792 发表于 08-6-15 23:05:4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分享
20#
hooksnare 发表于 08-6-18 15:39:57 | 只看该作者
算是浓缩的精华贴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8 13:18 , Processed in 0.17829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