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学导论笔记[杨光斌](只限于真诚需要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bbcc 发表于 06-2-10 12:2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5年的笔记

政治学导论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1、        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分配的过程。①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任何一个社会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决定这些资源和代价是如何分配的,这个分配过程就是政治。②分配必须是权威的。政治关心的是被认为对整个社会有权威性的政策关系。权威性分配是指,在大多社会,由拥有权威的权力的政府机构去做决定。③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政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政治活动与文化法律意识形态和经济关系等系统相互作用,它们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要把政治看作系统,使人明白政府是“谁得到什么”的决定者。
2、        博弈论与政治的关系 
博弈是分析利益的框架。
政治博弈的要素:居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与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就是政治博弈的渊源。
政治博弈的类型: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
非零和博弈:是一方参加者的所得不再恰好诶另一方所失。它们不完全是敌对的,而且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非零和博弈分为消极和积极的两种:
消极的非零和博弈适用的政治情形是参与者处于总体冲突之中或没有意识到共同利益,每一方采取的策略是追求全面的胜利,结果是输家多余赢家甚至都是赢家。
积极的非零和博弈适用的政治情形是参与者有分歧,但存在共同利益,为此他们采取的典型策略是讨价还价,结果是赢家多余输家或者每方都是赢家。

3、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指的是政治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规范性指的是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核心是“应当是什么”,即我们所指的政治哲学。政治哲学的核心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他依据的是哲学思辩,政治哲学在于提出命题启发人们去思考,而不在于能解决或回答什么。
由于政治哲学不能回答问题,便产生把政治学发展成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于是就有了政治科学化问题。 
4、        研究政治学的主要途径
5、        政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政治学发展: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
西方政治学发展:
古典主义时期(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政治与哲学难以区分。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既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当然也有科学性活动与工具分析。
传统主义时期(从19世纪中叶到二战)政治学关注的是法律。主要集中在对制度和法律的描述上,虽然发现公共政策问题,却没有能力解决公共政策过程。
行为主义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的着眼点是人及人的行为。特点: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断然拒绝机构研究法。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主张“价值祛除”或“价值中立”。
后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又成为政治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政治学重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经济社会阶级意识形态以及整个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二章        政治权力

1、        政治权力的基本含义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①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和政治作用。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③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综合起来,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和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2、        政治权力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政治权力运动方式对权力加以分类。
①强制性权力。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意做但不得不去做。这种权力“可信性”至关重要,其中威胁作出要使对方觉得可信,威胁只是使强制力成为一种有效的目标或对行动的遏制,是权力得以生效的保障。现代政治中,强制性权力表现为行动者之间的威胁。
②功利性权力。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好处。这种政治性奖励包括财富、职位、雇用、荣誉及权力。
③操纵性权力。前两种权力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操纵性权力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和部分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它假设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造,他会以别人希望的方式去做。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和社会化。
④人格型权力。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和过程的尊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叫克里斯马(韦伯:原指古代的宗教先知,战争英雄。),
沙发
 楼主| bbcc 发表于 06-2-10 12:22:28 | 只看该作者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复习指南

政治学复习指南1、 政治的含义?
答: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答:根据政治的本质,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政治学的规范性活动的核心是“应当是什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哲学。由于政治哲学不能回答现实问题,政治学家们便企图把政治学发展成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于是就有了政治学的科学化问题。
3、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行为主义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断然拒绝机构研究法;2、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资料的量化是科学化的重要目标;3、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即政治学要合理利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资料来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4、行为主义研究主张“价值祛除”或“价值中立”。
4、 政治权力的含义?
答: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5、 政治权力的类型有哪些?
在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主要表现五种形式: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合法性权力及人格型权力。
6、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什么?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以及制度因素等。
7、 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具有以下特性:1、政治文化既是政治范畴,又是文化范畴,是在文化与历史的长久积淀中形成的、支配与制约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政治观念的综合体系。2、政治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政治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深刻的阶级性。4、政治文化具有内部的结构性。
8、 政治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答:1、政治文化规定了人们的政治倾向,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成为一种内化了的行为标准,直接影响政治行为的方式。2、政治文化决定了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模式。3、政治文化决定着体系内政治的实际运作状况。4、政治文化影响和制约政治体系的稳定与变革。
9、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是什么?
答:意识形态是以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的社会政治范畴,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政治化显示了意识形态强劲的政治功能,即维护政权的合法化,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实现政权的转移。极端政治化也有致命弱点,1、意识形态政治化使意识形态的其他功能虚弱,2、意识形态的全面控制,造成了全体社会公众思想的模式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
10、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答: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的稳定性。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效益。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11、 意识形态的滞后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经济增长需要合理的意识形态为其提供有力的“非正规性”规范。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带来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的存在使得变革之后的意识形态常常成为束缚和阻碍经济发展的力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压制创新。2、破坏正在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3、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4、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长。
12、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答:政治的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特征,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2、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3、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分类,按照传播方式:直接和间接政治社会化两种;从内容上分:政治社会化可分为主流政治社会化与非主流政治社会化两种。
13、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有哪些?
答:政治社会化需要特定的媒介传递政治信息,塑造政治文化。途径有: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大众传播、政府、社会政治组织、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等。
政治社会化既是塑造政治人格、造就政治角色的过程,也是政治文化传播的过程,并且通过这两方面作用对政治体系,甚至整个政治生活产生广泛的根本性影响。因此政治社会化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个人、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三个层面:1、政治社会化是决定一个人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态度的关键因素,不仅培养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而且塑造了公民的政治人格。2、政治社会化传播、维持和改造着政治文化。3、政治社会化是关系到政治体系的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14、 主要的国家观有哪些?
答:国家神权说、社会契约说、国家暴力说、国家要素说。
15、 国家的本质是什么?
答:国家本质是私有制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的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国家权力始终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国家权力的重要特征:1、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2、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3、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16、 什么是国家能力?
答:国家能力是指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指中央政府能力,而不是指公共权威的能力,因为只有中央政府才能代表国家意志,而其他公共权威以及地方政府是无法代表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的。国家能力概括为四种:1、汲取能力,指国家动员社会经济资源能力,国家汲取财政的能力(即国家财政能力)集中体现了国家汲取能力。2、调控能力,指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3、合法化能力,指国家运用政治符号在国民中制造政治共识,进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能力。4、强制能力,指国家运用暴力手段、机构、威胁等方式维护其统治地位的能力。其中财政能力最为重要,财政能力弱,调控能力就差,进而对统治的合法性造成冲击,若统治阶级总是以强制力,维护其统治,统治成本就过高,政治也难稳定。
17、 国家的类型有哪些?
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类方法,历史上的国家被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主义国家、威权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法西斯主义国家又称极权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反动形式。威权主义国家是指那些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没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
18、 威权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威权主义国家是指那些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没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主要特征是:1、与威权主义字面意思相反,政治威权较弱,因此鼓吹中央集权。2、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少数精英集团手中,而不是政党手中;政党常常是统治者个人的工具。3、社会受到国家的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有的国家和地区因此进入发达国家行列。4、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以民族主义来动员社会支持;当民族主义号召力下降时,有时会假借西方民主或社会主义进行政治动员。意识形态的先天不足使得威权主义政治缺乏认同,所以,威权主义国家往往是赤裸的权力统治。
19、 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特征?
答:1、在意识形态上,以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辅助于一定的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2、在政党制度上,加强GCD领导,实行GCD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3、在政府体制上,实行GCD领导下的“议行合一”制,党管干部、党管政府、党管议事制度。4、在经济制度上多元成分并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国家居统帅地位,个人和社团拥有一定程度的空间。现行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在政治上和国家与社会关系上强调集中和中央权威、经济上实行多元化的国家形态。
20、 结合中国现实,如何理解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答: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政府体制分为君主制、共和制两种(君主制是指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制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国家的结构形式就是国家权力如何按地理或区域来划分,其核心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按中央与地方的不同权力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单一制国家是指在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利和威权合法的集中于中央机构。中国是单一制的多民族国家,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之内,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之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已实行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但这些特别行政区仍是我国单一制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中国只有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任何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管地位多特殊,都必须置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特别行政区是根据宪法授权设立的一级地方政权,与中央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联邦制国家是指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若干成员国或成员州构成的统一国家。主要特征是联邦有统一的宪法、法律以及最高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联邦的地位高于成员州或成员国,联邦宪法对各成员州或成员国的权限有明确规定。
21、 影响国家机构设置的重大理论有哪些?
答:对当代政府机构的设立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分权学说和“议行合一”思想。分权学说的实质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资产阶级掌握的立法机构地位高于一切。“议行合一”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共和国,贯彻议行合一原则,即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合二为一,既是立法机关又是执法机关。我国的政权组织原则是以“议行合一”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
22、 官僚制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是什么?
答:任何政府的运转都离不开官僚部门。官僚部门就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属的行政体制或职能部门。作为一种制度,官僚是指所有大型组织中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特征:等级制、非人格化、延续性、专业化。最关键的政治功能是在各种具体情况下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23、 委员会制度在议会中的作用是什么?
24、 政党的特征有哪些?
答: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跃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的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利,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党有别于其它社会组织或政治组织的特征:1、政党具有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各种成分包括个体公民何由他们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宗教组织及其他组织。2、政党一般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及一整套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设计的政治纲领。3、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组织,它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4、政党的存在受到法律保护,具有合法性。
板凳
 楼主| bbcc 发表于 06-2-10 12:22:36 | 只看该作者
25、 政党的类型?
答:按照理念的本质和角色划分为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按照集权成都划分为分权型政党和集权型政党。
26、 政党的作用是什么?
答:在现代社会中政党的作用极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是整个社会的领导核心。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是保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正常运转的核心机制。统观世界各国政党作用表现在:目标制定、利益表达、动员和社会化功能、精英的形成与遴选。
27、 两党制与多党制有什么异同?
答: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
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有: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有:一党专政制、GCD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两党制是指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争夺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已取得垄断性执政权的体制。并非只存在两个政党,而是只存在两个垄断地位的政党,其他政党只能参与并影响政权,不能单独掌握政权。两党制优点:1、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选民必须在两个可替换的政府中做出明确选择。2、两党制比较公平鼓励竞争,有效防止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无限期垄断行政权力,保障民主的持续和发展。3、两党制被视为是鼓励温和政治的体制。
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多党制缺点:1、选民不能直接决定谁来组织政府,是由各政党之间选举后进行讨价还价中决定的。2、某些处于支配地位的政党支持,对于各届政府是至关重要的,使其获得超出选票的影响力。3、多党制是鼓励意识形态竞争,各政党斗争以观念为核心,不是围绕政府全力进行。4、多党制导致政治不稳定。
28、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答:我国是GCD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最为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GCD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过程中,统一战线是革命的三FF宝之一,是中国GCD的一贯政策。特点:1、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他们参政议政。中国除GCD外有八个民主党派。2、其他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GCD联合。中国实行民主协商制度。
29、 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是什么?
答:政治社团即利益集团,是与政党有密切联系且不能被忽视的政治力量。利益集团是社会中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基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现实来认识。1、集中各种利益。2、政府的助手。3、制约政治权力。4、利益集团的弊病。
30、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有哪些?
答: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是社会利益分化的结果,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特殊利益要求的工具。发挥政治作用的形式是参政议政、政府助手。作用是稳定社会和推动政治民主。
31、 精英统治理论和多元统治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精英统治理论认为无论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的,精英统治理论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
多元化统治论
新马克思主义
32、 政治统治的本质是什么?
答:国家产生的前提与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但不是统治阶级的一般行为,而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统治行为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33、 意识形态与合法性的关系?
答:政治统治的合法化依赖于法律基础和意识形态教化而获得。国家权力通过统治阶级思想意识中介,实现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支配和控制,从而获得社会对国家权力的普遍认可。意识形态虽然是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但统治阶级不能完全诉求于意识形态。
地板
 楼主| bbcc 发表于 06-2-10 12:22:46 | 只看该作者
政治学复习指南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有阶级社会以来,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科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国家理论、国家制度、国家活动及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斗争,研究历史上各个阶级夺取、建立、巩固,运用、参与和控制政权的经验,研究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政策和方法。简言之,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什么是政治现象?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怎样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哪些是政治关系,哪些不是政治关系?即划定政治关系的范围是什么?确定政治关系的范围主要有两点;第一,时间范围。指政治关系是个历史过程还是永恒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到一定历史阶段就不存在了。政治关系不是永恒存在的。另外一些思想家认为,政治关系是永恒存在的,即有人就有政治,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政治关系。不管什么性质的社会,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政治关系是永恒存在的。关于政治关系的时间范围的不同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对象分歧的出发点。第二,空间范围。指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界限问题。政治现象的特点是复杂多变,有些政治关系是比较明确,但也有些社会关系是不容易区别它是否是政治关系,这就有个划分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的界限问题,或称标准问题。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凡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以及与此直接间接相联系的关系,都属于政治关系,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也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在有阶级社会里划分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的标准是明确的。但在人民掌握了政权,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条件下,区别政治关系与非政治关系的标准是什么?一是政权;二是全局性问题。这就是说在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国家政权仍然存在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除了属于阶级斗争性质的政治现象外,凡是通过政权所要解决的全局性问题,就属于政治现象。相反地,通过政权所要解决的非全局性问题就不属于政治现象。同样在将来不需要国家政权存在的社会里,虽然是全局性的问题也不是政治现象。
因此,确定政治关系的政权和全局性这两个条件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这也表明了在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国家政权、就没有政治关系的观点。
2.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几个阶段?
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加剧。政治,经济矛盾日益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觉悟也逐步提高.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和维护其逐渐陷入危机的统治,加强了对政治领域问题的研究。此时,政治学在资产阶级那里已经摆脱了各种学科的影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从这时开始到目前为止,在西方,按照西方政治学的重点不同,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主题,以法律主义为主要方法,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国家的起源、性质和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的条文及类别。因此,这个时期宪法是政治学的主要科目。
第二个时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时,世界资产阶级不得不放弃资本主义的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其明显的表现。1929年大危机过后,德国希特勒上台,其结果加强了政府的权力,资产阶级民主逐渐被抛弃,扩大行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适应这个变化,资产阶级的政治学由以研究国家制度为主题,改变为以研究权力为主要方向。因此,有人主张,政治学是研究权力现象的科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政治学的权力研究又分化为两派:广义权力研究,涉及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个人与团体的广泛政治关系;狭义权力研究则限于国家的权力现象和足以影响国家的非官方权力现象。
第三个时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言。西方政治学从权力研究为主转向政策研究为主。认为政治即是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的次级系统,由于人类社会价值的有限性,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西方政治学的政策研究,是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矛盾深化与加剧的背景下,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进一步加强政府权力,由所谓“立法国家”转向“行政国家”的反映。它标榜所谓“价值中立”,实际上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的。
在西方政治学发展的第二和第三阶段,有个共同点,就是在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的改变,这两个阶段都是以行为主义作为研究政治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又称为行为主义政治学,它在两次大战之间形成,二次大战后迅速发展,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衰落,80年代转入后行为主义,90年代,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后行为主义也无能为力了。西方政治学陷入了困境,面临新的选择。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19世纪40年代末,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继承人类文明历史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但给政治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政治学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转折。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的开山之作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与实践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它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同以前的政治学的根本区别:
第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的政治统治组织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政治学都把国家看成是人类社会固有的、永恒存在的、超阶级的或非阶级的人们的联合体或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要突破现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时候的产物和表现,指出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政治统治,即国家的本质是阶级专政。驳斥了剥削阶级关于国家是社会组织,是超阶级的社会联合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同剥削阶级政治学的国家观划清了界限。
第二,指出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政治是阶级的政治,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是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政治斗争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政权问题。《宣言》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透过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阶级斗争始终是围绕着夺取、建立、巩固、维护政权而进行的,从而揭示了政治中的最本质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无产阶级争得民主,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同剥削阶级政治学的“国家三要素说”划清了界限。马、恩对阶级、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国家问题的关系的规律性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第三,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内涵即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它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达到消灭阶级和过渡到无阶级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其前途是消灭阶级、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国家自行消亡。不断发展、完善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表明了同资产阶级政治学在阶级、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工具。
第四,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代替君主制,不是仅仅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不是一般地改变现存的生产关系,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即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在政治上首先争得无产阶级民主,在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和观念,最终实现以个性全面发展为条件的联合劳动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这同其以前的避而不谈国家的历史类型,以国家的形式来掩盖国家的本质的政治学说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五,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政治学都把政党说成是与阶级无关的团体。而马克思主义从政党的阶级实质着眼,指出政党是阶级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是实现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政党活动的目的是要掌握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政治学之所以不是真正的科学,固然受时代的局限,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更重要的是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不敢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不能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是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重大转折。
第一章 国家与阶级
1.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国家产生于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时,便产生国家。
社会成员由利益一致、关系乎等发展为以不同的阶级地位划分并造成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与冲突,这是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当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部落从农业或其它部落中分离出来,这就使得部分剩余生活品在氏族、部落间或个人间的交换开始进行,在生产关系方面出现了私有制并使社会第一次分裂为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同时,父权制家庭成为一种同原有的氏族对抗的一种力量。随着铁制生产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造成了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奴隶已成为田野和手工工场的主要劳动力;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经济单位,产生出富人与穷人的新的阶级划分;战争的经常化使部落联盟的军事酋长成为常设并逐渐成为世袭,军事民主制出现,它是氏族管理机关向国家管理机关转变的过渡形式。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随着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从社会中产生出专门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商业成为独立部门。这是对于国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从而使非生产者获得了统治生产者和其生产的新手段,财富更加集中于少数人手里,使自由民也按财富划分为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社会成员的分化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第二,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和谋生的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造成了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社会成员冲突的加剧,特别是由于自由民和奴隶、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的利害冲突日益尖锐化,原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条件下产生而且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氏族制度面对阶级冲突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表面上居于冲突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冲突,使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所炸毁。因此,恩格斯指出:“国家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摆脱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列宁则更明确地结论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这一论断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产生的基本观点。
5#
 楼主| bbcc 发表于 06-2-10 12:22:55 | 只看该作者
政治学复习指南

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及其含义?
  国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实体,对其性质和本质的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思想家都有不同的解释,集中地表现在对国家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对国家概念的定义或解释都是从国家的形式和表面对其进行描述,而没有揭示出国家这一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同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区别,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才真正透过国家的外观和形式揭示出国家的真实内容和本质含义。列宁在总结马、恩关于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变革规律以及不同类型国家的共同特点的基础上,最全面的概括了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个定义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国家观点的最全面的概括。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主要是说明国家存在的时间问题,即国家产生的时
间和消亡的时间问题,核心是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社会上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就必然有国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着国家的存在与发展。将来,阶级、阶级矛盾消灭了,国家也必然随之自行消亡。这是国家产生、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是表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社会组织,虽然表面上代表整个社会,但实际上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上的统治必然要求政治上的统治。国家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实现其意志的机关。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于国家这一特殊组织,在政治上也取得统治地位,压迫被统治阶级。
  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之所以要靠政治统治来维持和巩固,就是因为政治统治的力量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共同的集体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政治统治表现为公共的统治,即在现为被统治者与国家整体的关系,被统治者服从的是统治阶级集体的意志和力量。其次,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有组织的力量。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制度、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表现为国家的法律、命令,强制被统治阶级接受和遵守。当然,也不允许统治阶级内部的个人、集团随意侵犯。因此,政治统治是通过“国家意志”实现的,而国家意志就是政治统治的主要内容。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用国家机器来表示国家是为实现阶级统治而由许多部件所组织起的有机整体,是由一定的机构所组成的特殊组织体系.国家机器之所以与其它社会组织不同.在于国家具有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政治权力。国家的强制力来源于行使权力的人(国家官吏)和实现权力的强制机关,而捐税和国债则使这两者获得了经济上、物质上的持久的维持和加强。这种特殊的社会权力就成为国家机器的核心,它同其他机关合起来就构成了全部的国家机构。另一方面,国家权力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它的主权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权就是统治权,它的归属问题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在一个国家内部什么阶级掌握统治权,主权就属于那个阶级。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主权表示一十国家权力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表现在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同时,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通常的情况下,统治阶级总是通过它所掌握的国家权力,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使之规范化,条文化,成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力的这种特征,把国家同其他社会团体区别开来,把作为国家权力的具体表现的国家机构同其他社会政治组织区别开来。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科学定义表明了国家存在的历史规律,揭示了国家的本质,从根本上揭穿了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家,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把国家说成是超阶级的社会组织的虚伪性。
  3.什么是国家职能?剥削阶级国家是否有社会职能?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这表明的是国家的本质,那么这个机器是怎样活动?它活动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这是国家职能所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职能是国家机器活动的总方向,是全部国家机器的整体功能,是国家本质的具体表现。它同一个国家的总任务、总目的密不可分。国家职能的性质又在它的职能中得到集中和充分的表现。只有这样认识国家的职能,才能从中发现每一历史类型国家机器活动的实质。
  剥削阶级国家有社会职能。剥削者类型的国家的统治阶级都是剥削阶级,它们的国家职能实质上是相同的。剥削阶级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种,内外两方面职能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内外秩序。内部的职能是政治职能,是阶级压迫的职能,目的是控制多数被剥削者,手段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非政治的。为了政治职能,剥削者国家还不得不执行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比如,国家不同程度地干预经济生活,管理水利、通讯、交通、文化等全国性事务。我们承认剥削者国家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决不是抹煞国家的阶级性质。在剥削者国家里,阶级压迫(即政治职能)始终是其主要职能,这是勿庸置疑的。国家执行社会管理职能也是从阶级统治的需要出发,不是超阶级的。剥削者国家组织与管理社会公共事业的活动,目的全在于维护与巩固剥削阶级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统治。行使社会职能是为其政治统治服务的。
  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应主要发挥什么国家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国家,其职能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集中表现,它具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历史任务,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三个基本职能:
  第一,镇压破坏和反抗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第二,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与文化建设,即组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三,保卫国家,防止外敌入侵和颠覆,维护世界和平。
  社会主义国家的三个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具体任务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具体任务,导致不同的国家职能占主要地位。在现阶段,我们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工作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时期,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为主要职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探入,改革的根本要求是要改变过去高度集中和靠行政指令管理韵计划经济模式。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经过多年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我们竟已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不要政府管理经济,而是要改变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总的说是把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分开,由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为主改为间接调控为主,即政企分开。政府在经济管理中,主要职能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社会经济的运行,为企业和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不能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具体事务。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交由市场调节。同时,政府必须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调控的形式、方法和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真正做到微观放开搞活,宏观管住管好。在国家宏观调控中,计划是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市场发育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计划还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市场的职能,利用计划手段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发挥计划与市场各自的优势和长处,避免二者的缺点,使它们做到优势互补,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更新观念,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计划与市场运行方式。应当明确认识国家计划手段主要在于宏观经济的导向、平衡和调控,重点是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好更快地发展,同时,也应当明确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和市场经济是在国家政策和计划调控下有秩序地运行而不是完全自发和自由放任的。
  总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世界上没有现成模式,只能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在试验和探索中前进,这就更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组织与管理经济的职能。
5.国家消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国家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现象,它有发生、发展、灭亡客观规律。国家是阶级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特有的政治现象。只要社上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就必然有国家,而阶级是在社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得又很不充分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的。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就会失去阶级存在的前提。那时国家也将随着阶级和阶级争的彻底消灭而消亡。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阶级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基本前提,国家消亡是阶级消灭的必然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不仅是要消灭剥削阶级,而且要进一步消阶级差别之后国家才会消亡。这是因为在经济方面,社会社会主义虽然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从根本上铲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生产力的水干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必然地存在事突上的不平等,而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存在就需要国家和法律。在社会主义阶段还存在社会分工,还存在人们在经济地位上的社会不平等。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为私利而竞争,由公共生活规则代替了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都习惯地自觉遵守生活规则,也就不需要强制性的国家机关。
只有在现阶段从制度上,法律上加强民主建设,逐步实现整个社会的民主化,才能使国家的公共权力最终走向消亡。国家是“自行消亡”的,这表明了国家消亡的渐进性,又表明国家消亡过程的自发性。渐进性表明了国家消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所谓自发性是指国家的消亡不是什么人发布命令的结果,它是国家这个事物自身发生作用的结果,是国家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职能之后的必然归宿。由此,可说国家是在阶级及阶级差别消灭之后,自行消亡。
6#
 楼主| bbcc 发表于 06-2-10 12:23:0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与变革
1.什么是国家的历史类型?为什么说国家历史类型的分类是科学的?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建立在同一类型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具有同一阶级实质的国家形态。马克思主义看来,划分国家类型,必须以各种类型国家所具有的最本质特征作为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二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即阶级本身。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实行的阶级统治,就有什么样类型的国家。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看到,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的历史经历了四种社会经济形态: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社会主义制。与此相适应的也有四种历史类型的国家,即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前三种历史类型的国家,由于它们的经济制度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都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因此,可统称为剥削者类型的国家。但是,由于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不同,所维护的剥削形式不同,因而它们之间又有区别。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的国家,与一切剥削者历史类型的国家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划分是唯一的科学分类就在于: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近、现代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政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进行的分类,如按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主权或地理环境等等来分类。这些划分仅仅是对国家的外部特征的概括,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特征,从而也无法说明划分国家种类
的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历史特点。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不仅揭示了同一类型的各个国家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及一种类型国家与另一种类型国家的本质区别,从而为划分各种国家提供了确切的标准,而且为国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2.中国与西方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与西方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都是地主阶级占有制。但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西方领主制经济形式下,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再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如交纳税赋,提供兵役等。领主的领地可世代相袭,但不能自由买卖,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经营庄园,利用特权和暴力压榨附属农奴。其主要剥削手段是把田产分为份地和保有地,农奴使用自己的工具耕种份地来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同时无偿为领主耕种保有地,并承担本领地的贡赋、徭役等。
与西方领主制相反,地主占有制经济允许土地买卖。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打破了“田里不鬻”的原则,承认了土地买卖的合法化。在这种制度下,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不是封授而是购买。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大量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耕种,并通过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3.中国与西方封建制国家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封建制国家的特征是其本质的具体表现,因此,决定封建制国家本质的封建生产关系也就成为封建国家特征的决定因。.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上的封建生产关系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制国家的特征也必然不尽相同。总的说来这些不同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在西方的领主制经济中,领主的土地由分封而来,世代相袭,不能买卖,因而领主个人作为土地占有者的身份是固定的,有保障的;同时,领主主要以劳役形式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这就要求农民对领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因此,在领主封建社会里,土地所有权和实施超经济强制的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手中。由于大领主在其所辖领域内几乎行使着全部国家权力,因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地主制生产关系。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与西方领主相比,作为大土地占有者的身份是不固定的;而且,地主主要以实物或货币地租为手段占有
农民的剩余劳动。其个人不可能享有等同于西方领主的政治特权。政治权力游离于土地关系之外,由国家行政机构统一掌握。地主个人无权直接运用政治权力压迫农民,必然要求建立
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自秦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第二,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西方封建社会的领主制是一种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特权相结合的制度。因此,逐级分封所形成的严格等级就必然成为权力结构的直接基础。在这种等级制度下,不仅土地所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掌握者,而且,阶级划分与等级划分也是一致的。统治阶级内部各等级之间拥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同等级的土地占有者即拥有不同等级的政治特权,没有土地的农奴则成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被剥削、被压迫者。这种以领地分封为基础的阶梯式的权力结构,是西方封建制国家的重要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制经济关系决定了它不可能形成土地所有制的等级结构,在此基础上,地主阶级在政、法律上的等级划分也很不严格。因此中国不存在西方的封建等级制。但是中国庞大、复杂的国家机器,由专职官吏行使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这就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权力结构——封建官僚制。其特点是:首先,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政权权力结构,各级官僚不是凭借经济地位,而是通过科举等途径,由国家任命并领取俸禄。其次,官僚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的严密组织,建立了九品三十等级的官阶制度。再次,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第三,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和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垄断政治文化领域,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宗教化,从而达到控制人民思想的目的。
  4.什么是法西斯国家及其产生的根源?
  法西斯国家是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所采取的一种极端统治形式,是垄断资产阶级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季米特洛夫指出;“法西斯的获得政权,并不是寻常一个资产阶级政
府继承另一个资本阶级政府,而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国家形式——公开的恐怖独裁——代替另一个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国家形式——资产阶级民主。”
  法西斯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制度全面危机的产物。其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首先,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年资本主义大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激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垄断资产阶级特别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其次,经济危机大大削弱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资本主义民主制已无法解决资产阶级所面临的危机,不得不依靠公开的恐怖专政来挽救资本主义的命运,在无产阶级的力量由于社会民主党的叛变而被削弱的条件下,为法西斯专政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法西斯专政制度,从统治方式来看是君主制的变种,它取消了最后一点点资产阶级民主,把公开的恐怖的暴力宣布为神圣的制度,暴露了垄断寡头的真实面目。历史证明,法西斯专政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灭绝人性的反动政权,必将被世界人民推动的历史前进的车轮所碾碎。
  5.“福利国家”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仅是一种权宜之计?
  所谓福利国家是指以推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增进国民福利为重要活动方向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垄断资产阶级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其实质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保证垄断资本的高额利润和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另一方面则利用社会福利政策缓和阶级冲突。其特点是在保留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外壳下扩大政府权力,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软硬兼施的统治方法,是在帝国主义时期为了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控制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秩序”范围内的一种新的改良的统治方法。就连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者也不得不承认:“福利国家的拥护者仍旧是资本主义者……他们的动机并不是摧毁资本主义制度,而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扶持起来,使它能为较多数人的利益更有效地服务。”
  福利国家的理论,是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反映垄断资产阶级意志的理论,它企图为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寻找一条出路。但这个理论只是一种改良的权宜之计,而不能挽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首先,福利国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个基本矛盾。福利政策,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占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充其量只能一时地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在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不改变的情况下,企图在分配领域里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次,福利国家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危机,而且会加重国家负担,使国家对频频袭来的经济危机变得无能为力。
  再次,福利国家利用福利政策根本无法解决阶级矛盾。因为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决定了绝大部分社会财富掌握在资本家手中,由国家再分配,财源又不在国家手中,这种再分配只能是空中楼阁。
  由此可见,在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未改变的情况下,企图在分配领域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企图用国家再分配的办法解决社会矛盾是绝对不可能的。福利国家是垄断资产阶级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一种改良主义方法,是面对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力量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福利国家将和垄断资产阶级一起成为历史的陈迹。
  6.什么是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权组织上有什么特点?
  帝国主义国家,是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性质并未改变,只是由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管理委员会,改变为垄断资本直接控制的、为垄断资本服务的管理委员会。在治理方法上,由主要使用自由主义的方法转变为主要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从政治趋势看,表现为资产阶级民主走向反动。
  垄断资本为了对付日益激化的国内外矛盾,必然由以自由主义为主的统治方法转变为以暴力压迫为主的统治方法。这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这种特点反映在帝国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对内对外政策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改变以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权利为内容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了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和“国家利益”为借口的集权制度,具体表现为议会权力的弱化、行政权力的扩大和行政机构的膨胀化。
  第二,垄断资本直接控制政府。大资产阶级控制政府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其代理人间接掌握国家政权,二是亲自出马直接执掌国家政权或担任政府要职。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美国历届总统及其内阁,都有财团背景。
  第三,垄断资本通过政府干预经济,文化和公共事业,以维护垄断资本的全面统治。日本学者真田足在《现代社会问题理论》中分析了“积极干预政策”的真实背景: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出场是垄断资本主义内度结构变化和全面危机的必然产物。其直接目的,就是利用国家为垄断资本经济与社会利益服务。具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制定以垄断资本为中心的政策,以保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加速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二是通过经济规划和行政命令影响、控制生产的盲目性,以避免经济危机;三是在经济危机出现时,垄断资本通过政府来制定经济、财政金融政策以摆脱经济危机。
  第四,在帝国主义时期,国家的外部职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随着垄断资本的国际化发展和跨国资本集团的形成,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超出了国界,加上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帝国主义国家间以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帝国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实施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国家制度方面的变化,集中起来就是弱化立法权力,强化行政权力,把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起来,以维护垄断资本家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把广大劳动人民控制在垄断资本统治的秩序范围内。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实施统治的方法在实质上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这是其主要特征所在
7#
 楼主| bbcc 发表于 06-2-10 12:23:18 | 只看该作者
政治学复习指南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  
    l.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作用的结果。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及社会产品的资本家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者集中在少数资本家企业中进行生产;由于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市场的调节,使资本主义生产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更加发展,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有计划地管理生产。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及产品归资本家私人所有,这就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及产品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个基本矛盾,表现在经济上,就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其结果必然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随着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剥削的日益加强和无产阶级觉悟的不断提高,这个矛盾越来越尖锐。其结果,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使资本主义的矛盾达到极端。这具体表现为三大矛盾:第一,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益加重,无产阶级要摆脱其受剥削的阶级地位,就必须运用社会主义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第二,由于资本仁义发展的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为了争夺资本输出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必然要引起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甚至爆发帝国主义战争,使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三,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野蛮掠夺和残酷压迫,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尖锐矛盾。其结果,必然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使殖民地和附属国由帝国主义的后备力量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后备力量,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反对帝国主义统一战线,逐步削弱西方国家的垄断势力。
  总之,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所表现的三大矛盾集中表明,以生产资料和社会产品的资本家占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无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是历史必然结果。并且,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力量的加强,也会进一步加速资本主义灭亡的进程。
  2.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维护其经济基础的最强有力的工具。每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其经济基础时,每当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时,旧的国家政权总是极力维护旧的经济基础。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总是利用国家政权镇压革命运动,阻止社会变革。因此,革命首先就要夺取政权。政权是决定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关键问题。
  政权问题对于一切革命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尤其重要,这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决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同以前的一切剥削阶级革命有着重要区别:第一,无产阶级革命与以往的一切社会变革不同,它不是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是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第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不可能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形成,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在夺取政权以后,还必须改造旧的经济、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经。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决定了国家政权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它不只是指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夺取政权,而且还指夺取政权以后,无产阶级为了完成其历史任务,还必需依靠和通过国家政权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与文化建设。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基础。1850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革命经验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指出:“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到消灭—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此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又作了进一步阐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专政。”马克思的以上论述是对无产阶级专政性质、任务、存在时期和历史必然性的一个全面总结。概括起来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过渡时期任务的工具。为了消灭阶级,不仅要消灭剥削制度(即旧生产关系)和剥削阶级,而且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一切旧观念。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证明,为了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向共产主义过渡,就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无产阶级专政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即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镇压反动阶级、反动势力的反抗,防御外国的侵略和干涉。
  总结我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渐改善人民的生活。除非发生国外敌人的大规模入侵,决不能因为出现这样那样的干扰而离开我们的工作重心。”如果偏离了无产阶级专政活动的基本方向,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会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性错误。因此,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典范,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4.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涵义是什么?
  民主,是政治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原意是指“多数人的统治”和“人民的权力”。马克思主义是从国家形态、国家形式意义上使用民主概念的。列宁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把民主看作是国家形态或国家制度,就抓住了民主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的论述,可以把民主概念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民主是国体,是指居民与政权的关系,即指公民管理的权利。主要是表明这个国家的民主性质和民主程度。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有什么性质的民主。第二,民主是政体,即国家统治方法或统治形式。从广义上说,统治方法既包括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组成最高统治权力的组织形式又包括统治阶级用来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民主的方法,另一种是专制的方法。第三,民主指国家活动的原则,只有在民主国家里,才能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民主的这三方面含义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把这三方面含义结合起来,就称为国家形态。这种国家形态是由它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论述民主,就是从民主的这种实质来说明的。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这种政治统治的具体表现,就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新型民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或叫人民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具体表现为:第一,从公民与政权关系来看,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其中主要的是管理国家的权利,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权利。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有充分的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是新型民主的突出特征。第二,在新型民主条件下运用民主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的范围是最为广泛的。民主是工人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主要方法。第三,从国家活动原则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它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这是新型民主在国家活动中的真正体现。没有新型民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没有主人翁的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
  新型专政就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广大劳动群众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新型专政与旧型专政的区别就在于,旧型专政是原来意义的国家,是剥削阶级压迫广大劳动群众的工具,是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工具。这样的国家主要以暴力统治为主,靠暴力机器来维持的。而新型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这种统治不是单境地依靠国家暴力机器来维持,而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来维持,依靠发展新型民主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更重要的是作为新型专政工具的国家机器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结合,不是机械相加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新型专政需要新型民主,新型民主又需要新型专政。因为只有在广大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把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阶级统治力量,才能对反动派实行专政,对他们危害社会和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活动实行有效的专政,才能维护和保障新型民主的实现。由此可见,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前提和基础,新型专政是新型民主的保。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型民主是目的,新型专政是手段。如果离开新型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本质的特征。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不是对立的,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两个方面,只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和结合,才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完整概念。
  6.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为什么必须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它规定了人民内部各阶级、阶层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对社会实行国家领导,这是由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工人阶级肩负着埋葬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就是它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是自封的,因为它与现代的大工业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地位,决定了它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彻底性。我国工人阶级和世界各国的工人阶级一样,是最先进的阶级,它不但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还有许多突出的特点。由于它身受帝国主义,买办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革命彻底性和反帝反封建的优良传统,它一开始走上革命的舞台,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它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同农民结成紧密的联盟。我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使它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更加突出。同样,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就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工人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实现的。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任何阶级的政权,都不是由整个阶级去直接掌握,而是由代表这个阶级的政党来掌握。当然,无产阶级的政权也不是由整个无产阶级直接去掌握,而是由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来领导的。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承担起领导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责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它的先进性。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何时候都能强调和坚持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始终坚持运动的共产主义方向,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只有共产党才能教育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觉悟,组织和领导他们共同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任务而奋斗。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所经历的四十多年实践经验证明,共产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根本的保证。
  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工人阶级来领导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只有工人阶级一个阶级参加政权,而不需要任何同盟者的支持和帮助;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是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的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要依靠工农联盟。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为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为了巩固政权,也要依靠工农联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量高原则。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专政是绝大多数人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工人阶级只有同广大劳动农民结成联盟,才能形成绝大多数人对少数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专政。第二,工农联盟是建立、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物质基础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主要依靠工人(包括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力量。第三,工农联盟是改造小生产者,达到彻底消灭阶级的根本途径。我国的工农联盟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不断巩固与发展。现阶段,我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报本改变,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已大大加强,农民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农民,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工农联盟已经建立在新的基础上。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7.如何正确理解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是通过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是因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赖以实现和维持政治统治的工具。每个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都要建立适合于自己的统治要求的国家机器。在无产阶级革命以前的一切革命中,都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由新的剥削阶级统治代替旧的剥削阶级统治。新的统治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可以继承旧的国家机器对它加以充实和改进,使其更适合于自己的需要,而不需要打碎它。无产阶级革命就完全不同了。它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此,它要摧毁资产阶级专门用来镇压劳动人民的国家机器,其中主要是摧毁行使行政权力的军事官僚机器,即摧毁旧的国家组织中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人民利益的国家机器来代替它。因此,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东西。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伯思斯坦和考茨基之流进行了坚决斗争。1872年马克思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用“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打碎旧国家机器的原理,对《宣言》的思想作了一次重要的补充。马克思的这个重要思想却被机会主义者给歪曲了。他们把它歪曲成是“警告工人阶级不要在夺取政权时采取过激的革命手段”,是“强调缓慢发展的思想”。考茨基虽然承认马克思的意见是说工人阶级能够掌握国家机器,但却否认打碎资产阶级国家。他主张以取得议会中多数的办法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使议会变成凌驾于政府之上的主宰。列宁驳斥了机会主义者的歪曲,十分精辟地阐明了马克思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面不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
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打碎国家机器原理同无政府主义者的区别:第一,马克思主义者的目的是完全消灭国家,但他们认为,只有在阶级和国家消亡之后,在共产主义建立之后,这个目的才能实现;无政府主义者却不懂得实现这个目的的条件,他们主张在一天之内完全消灭国家。第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彻底破坏旧的国家机器,用新的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机器代替它;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破坏旧的国家机器之后,不要任何国家,否认无产阶级需要运用国家政权,否认无产阶级专政。第三,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利用现代国家准备无产阶级革命;无政府主义者则否认这一点。由此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污蔑成是无政府主义,是毫无根据的。实践证明,马列主义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原理,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国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8#
清辉私语 发表于 06-2-14 14:35: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在于总结,谢谢楼主的真诚介绍。
9#
lei@0422 发表于 06-2-16 23:55: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啊
10#
至尊宝 发表于 06-2-20 20:56:4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明年考研,真的需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6 14:23 , Processed in 0.10152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