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参考书细细过两到三遍,第一遍把知识性的问题和文学史上比较有定论的东西作成简答题,心里清楚大概哪几条。但是这些仅仅是你答题的基本材料,所以在第二遍以后要注意史的眼光,比如某一文体或文学风气的流变,把这些问题串成线,用以回答类似这样的大题,比如:论述先秦文学对汉赋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再比如:诗经中的比兴对楚辞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先把最基本的知识点答上,再自己发挥 这些就靠头两遍的复习对基本知识的把握
读第三遍,应当注意文学史纵向与横向之比较关系,甚至是中西方文学之平行比较关系。比如:试论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对象征主义及二十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对象征主义之影响,并见出其中规律。
上面说的主要是文学史的复习,文艺理论吗,基本点背熟就行了,凭你的眼界,发挥肯定没有问题啦
因此,考试的文本是为理论服务的,不像做学问的时候理论是为文本服务的
嗯,应该尽量把要讲的话框定限制在理论框架内,虽然这是对作品的不尊重,不过,为了考试,姑且吃一次苍蝇
当然,在足够的理论支撑之后,还是要发挥一些独到深刻的见解吗,不过要悠着点啊
了解古今汉语实词用法的异同;着重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 古今汉语实词用法基本相同。古代汉语一些实词在句中可以临时具有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比较突出。 “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频数和时间的持续等。 了解古今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并能正确分析一般句子结构。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 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用其一,或全不用,也可以表示判断。 三、判断句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四、指示代词“是”用作判断句主语,不要误认为判断词。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同现代汉语比较,有共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2.动词前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 3.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 4.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又加“所”,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 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前。 4.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 一、 习惯句式是古代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凝固的结构。 4.“无乃……乎”、“得无……乎”、“不亦……乎”。 熟悉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及其编纂体例,掌握查检工具书的方法;掌握正确标点的方法;明白直译和意译,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古汉语知识进行较为准确的对译。 四、古文今译的标准——信、达、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