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实用五技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fengfeng3532 发表于 08-7-8 09:3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关于技巧的知识

        1、什么是技巧?技巧绝不是天外来客,更不是上帝赐与的馅饼,她只是在实践中通过无数次摸爬滚打摔打出来的必杀技。什么是技巧呢,简单的说,技巧就是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能够对迅速准确的确定正确答案的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的解题方法。任何脱离开实践的所谓“技巧”都只是水中之花、镜中之月。而如果这种技巧既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而不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的话,那么这也不是技巧,

        2、技巧和实力

        没有会怀疑技巧和实力的关系,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说尽管许多考生心里明明知道实力和技巧的关系,但应用到实践之中却往往偏向了不用费太多气力的技巧方面,这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使技巧失去实力的支撑变成了空中楼阁;当然也有考生根本不相信技巧,一味凭实力说话,不过这也可能导致一个后果就是为了成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这不符合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的原则。技巧的应用必需以实力为基础,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你不能完全看懂考研阅读理解的短文,那么你如何保证你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你如何保证自己一定可以拿到阅读满分?保证英语过关? 3、技巧的立足点

        也就是说,实力与技巧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换个说法,如果说实力是一把长剑的话,那么技巧就是长剑的锋刃,离开锋刃的长剑还可以使用,既使那需要更多的气力;而离开长剑的锋刃却没有存在的价值。剑之不存,刃在安在?

        所以说技巧的立足点在于自身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是超越常人的人,断绝我执,克欲信己,这样才能给技巧一个强大的实力支持,反过来说,技巧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实用的“真技巧”指的是有助于迅速排除干扰项或澄清思维的方法,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符合短文中心思想的选择项都是正确的选择,除非有提问陷阱的干扰项。华而不实的“伪技巧”是指从个别题目而来或从字面分析得来的不具有普遍性的,似乎带有某种规律性的方法。如许多考研高手宣扬的“some判断法”,认为选项中只要出现了含有“some”一词的选项就一定是对的。而这的确在前几年的考研真题中得到了验证,或者说因为真题而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但这却仅仅是一种偶然,而不是真正放之任何真题都适用的规律性的技巧,所以连续几年来的考研阅读真题中很少出现“some”这个单词,既使出现也是作为一种人为的有意识的干扰项。

        考研英语阅读十大技巧(连载)

        实用技巧前五种

        考研英语阅读技巧(连载二)

        1、“中庸之道”——技巧应用的核心

        我们以1996年的一道考研真题为例: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might be ____.

        {A} Inventive Mind {B} Effective Schooling

        {C} Ways of Thinking {D} Outpouring of Inventions

        什么是中道呢,就是既不前进半步也不会退后半步,一个词“恰当”。对于这个例子来说,选项B和D范围太窄太具体,而选项C范围太宽,显然进一步到C落下悬崖,退一步到B或D掉进陷阱,恰当的表达中心思想的只有A。所以说对于技巧的应用也是一样,太左或太右都是绝不可取的。

        2、“正确≠答案”——大多数考生的误区

        我们以1993年的一道考研真题为例: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

       {A} an approach to patents

       {B} the application for patents

       {C} the use of patents

        {D} the access to patents

       从全篇短文来看四个选项都有道理,可以说都是对的。但是正确绝不是最优,而大多数考生往往面对这种局面不知所措,难以从中选出正确的选项。上述的例子还只是比较简单的比较,偏重于四个单词的细微区别,而现在考研的难度日益加大,这种正确不等于最优的选项绝对会越来越多,分辩将会越来说难,所以在看懂全文的基础上时不是在心里提个醒,别一不小心掉进了陷阱。

        3、“主旨≈答案”——体现文章主旨的往往是答案,但要看清提问中的陷阱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中心思想展开论述的,所以说既使是细节也往往是中心思想的体现,不过也要小心提问中的陷阱,正如前面所论述的提问陷阱,有时候一不小心白白丢掉两分,岂不可惜?

        我们以1996年的一道考研真题为例: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 ____.

        {A} reasoning ha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bate

        {B} creationists do not base their argument on reasoning

        {C} evolutionary theory is too difficult for non-specialists

        {D} creationism is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findings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本题考的是infer,而不是字面含义的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就是对 creationists的批判,从四个选项来看,只有B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在文章中也有直接的依据,所以答案只能是她了。

        我们再来看看1998的一道真题:

        What the author tries to suggest may best be interpreted as ____.

        {A}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B} "More haste, less speed"

        {C} "Look before you leap"

        {D}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考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选项A“覆水难收”,选项B“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得热豆腐”,选项C“三思而后行”,选项D“笑到最后才是最好”。本文的主题论述的是建造大坝之前要多方考证,否则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答案是C。

        如前所述,提问陷阱是主题是答案的克星,前述例子中考的是“currently”而不是考 “should、could”,在应试时更要小心。

        4、“似是而非,半段正确”最可怕

        我们先来看看1998年的一道真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Environmentalists were blamed for antiscience in an essay.

        {B} Politicians are not subject to the labeling of antiscience.

        {C} The "more enlightened" tend to tag others as antiscience.

        {D} Tagging environmentalists as "anti science" is justifiable.

        这是一道设计非常巧妙的考题,据说当年答对本题的考生不到5%,因为这道题考了太多的细节,而且每一个选项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更何况本题如果以中心思想来判断的话是非常难的,因为选项中本身就暗藏着陷阱。本题的直接依据是文中的这样一句话:But surely that does not mean environmentalists concerned about uncontrolled industrial growth are antiscience, as an essay is US News & World Report last May seemed to suggest。

        这里提醒所有考生注意一点:当你感觉到每一个选项似乎都对、都不对的时候千万要回头再看看那些你认为一定不正确的选项,也许一个小小的留意就可以让你轻易拿到两分,而且是和别人拉开差距的两分。本题的关键是A项中的短语in an essay,这个隐藏在角落里的 小东西直接决定了答案是A。

        5、我们再来看看1992年的一道真题: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would ____.

       {A} prevent the sun's rays from reaching the earth's surface

       {B} mean a warming up in the Arctic

       {C} account for 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s surface

        本题的答案是D,尽管D看起来太短了一点太直接了一点,这一点令许多大师高手认为的答案应当复杂化深刻化的感觉不快。我们现在看看为什么C不对,因为C也有直接依据:Also, the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would lead to 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possible resulting in an alteration of the earth's chief food-growing zones。因为 carbon dioxide导致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s surface,那当然也可能导致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也就是说单单从短文的角度来说选项C是正确的,不过短文中的great changes in the climate却是未来的推测,不是现时的影响,所以选项C是一个似是而非不符合题意的选项,错。
沙发
大小雨 发表于 08-7-8 15:01:04 | 只看该作者
[s:2] 有点道理
板凳
大小雨 发表于 08-7-8 15:05:19 | 只看该作者
[s:2] 有点道理
地板
wufan0715 发表于 08-7-9 14:11: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辛苦了![s:9]
5#
ChengBing-Huang 发表于 08-7-9 15:15:21 | 只看该作者
收下了哦!
6#
andy001 发表于 08-7-9 16:24:18 | 只看该作者
总体来说还可以吧!有用!
7#
andy001 发表于 08-7-9 16:25: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辛苦了!
8#
wjc1984 发表于 08-7-9 18:34:53 | 只看该作者
[s:9] [s:9] [s:9]


致谢版主!!!
很不错的信息!!!
有点旧了!!!
9#
miaoxiangai 发表于 08-7-9 20:24:16 | 只看该作者
有点道理[s:9] [s:9]
10#
pengjiaming 发表于 08-7-10 19:10:0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总结得很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6 07:12 , Processed in 0.08926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