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全世界有良知的人,快来帮帮这位可怜的农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gnm64 发表于 08-8-9 15:1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利用业余时间数十载潜心研究地震,历尽艰辛,克服种种压力,惊人发现地震是由地下地幔中核变引起的。他热切希望能为人类认识地震、预测和战胜地震提供一点帮助,他发誓要用他的一生与地震这种可怕的现象作斗争。当他的家人和一些网民还有同乡骂他是白痴、神经病(有人当街大骂)丢人现眼、不务正业、自不量力时,他对我淡淡一笑说:如果我可以让今后的地震中少死一个人,再多一千个人骂我我都是高兴的。我的敌人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地震,地震害死了我的那么多同胞,我这一辈子绝不会放过它。请你转告各位网民,叫他们不要轻易相信我,甚至可以骂我,但不可以不相信科学,真正的科技是战胜地震、挽救生命的唯一途径。如果有一天地震不成问题了,我就可以安心地做我的农民了。 (为了让大家先睹为快,以下内容是根据这位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的口述,挑选主要部分临时拼凑出来的,由于时间仓促,可能有一些笔误,还请大家多多谅解。真正完整、准确的论文将由其本人奉献给大家。我们会时时关注他的研究进展和动向,并在第一时间里,升级和充实我们的文章,以便及时向大家汇报。)





地球热核演变说


第一章 地震核变成因论


地震是地幔中核变的及时效应在地壳上的表象,其核心内容是:


(一)地震产生的机理分析
地幔的对流造成核裂变物质相遇,以超过临界体积,发生核裂变,(如果此时附近存有核聚变物质)进而引发核聚变,产生瞬间极速膨胀,反弹地壳产生纵波,纵波拉伸地壳产生横波。
核变要在极短时间里释放极大的能量,产生高温膨胀即产生高压,同时其周边物质由于惯性作用,对其内部膨胀产生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力才造成对地球的危害,这是一种瞬间效应,很快这种压强就会被岩浆传到地球内部各个角落从而得以疏散。所以在震中的地壳先向上运动,又在地壳的拉力作用下回落,地壳的相互拉伸产生横波。地幔压强的继续扩张与地壳相交产生纵波。其实任何纵波都会产生横波,只是因为核变的瞬间效应,震中纵波产生横波远强于其他纵波产生的横波。地震虽然是由核变引起,但由于地壳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和液态地幔对压强的传递作用,所以尽管核变产生的能量很巨大,在地表上造成危害的能量却只是其微小的一部分。单一核裂变一般对地球不造成危害,有时(非浅源地震)几乎感觉不到。原因是:发生核裂变的物质体积理论上一般在一倍与二倍的临界体积之间。
() 为什么人类一直没有把地震与核变联系在一起呢?
1有人会认为核变是单向运动,不会产生纵波、横波。忽视了它的及时效应,以及它与地幔、地壳的相互作用。
2声音、光线。由于地壳阻挡,看不到光线,由于地壳及地幔的阻力作用,使它不能象在空气中爆炸那样快速而强烈震动空气。所以听不到很大的声响。
3在陆地尚未形成之前由于地球表面核爆炸频繁,所以表层核物质基本上要么已核变,要么被分散。所以我们很难从地壳岩层中推断出地幔的核物质存在状态。
4对地震深度的测量可能有误。如果把纵波在地幔中的运动当成一种勻速的波,那肯定会出错,其实它既不匀速也不是波。如果忽视了瞬间极速。则会把震源算得很浅,从而误以为在地壳中。
5温度。厚厚的地幔中几乎没有辐射和对流,而传导性能又低,相反由于大气的对流作用,地表的散热性能却很强,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
(三)余震的产生机理分析
余震的产生机理是因为核变产生温度熔化地幔,加速其对流,以提高核物质相遇的概率。地幔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由于其下面的温度高于上面的温度,因而产生极缓慢的对流,某些区域几乎每年只有几厘米位移,所以对大多数地区来说,很长时间不会有地震发生。一旦发生地震,因为核变产生高温熔化地幔,地幔进一步液化,加速其对流,以提高核物质相遇的概率,产生余震,同样的道理,又产生更多的余震,直到该地区下方地幔中几乎所有相遇可以超过临界体积的核裂变物质及其附近的核聚变物质全部发生核反应。
核变造成的地幔对流一般包括:小循环、大循环;短期效果、长期效果四个方面的内容。核变能量是从中间向周边传递的,中间比周围的温度高,这种温差造成的地幔内部小范围循环叫做小循环,小循环的特点是温差大,循环速度快,但速度下降也快,持续时间短。把地震中产生的热量传给地壳的循环叫做大循环,大循环持续时间长。由大小循环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故称短期效果。传统观念的余震(如汶川的一万多次余震)都是短期效果造成的。小循环结束后热量继续较缓慢向周边很大范围扩散,造成地幔温度小幅度升高,此时只有大循环造成的效果,故称长期效果。长期效果产生地震概率远低于短期效果,但比通常状态略高(如汶川地震可能是受云南、台湾等地震的长期效果共同影响产生的)。
深源地震余震的复杂性
1)重力的影响:重力是对流的源动力,地球由表及里重力加速度先增后减直至中心为零
2)物质圈的双重影响:由于重力和密度的共同作用,造成地球内部一个个近似纯净的物质圈。其一,不同的物质传导性能不一样,传导作用会削弱对流作用的发生。其二,不同的物质密度不一样,由此物质圈间的对流就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3)液化基数的影响:深层物质由于温度很高,液化程度本身就很高,所以升高温度对其液化程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4)压强的三重作用:一方面越靠近地球中心压强越大。其一,造成下面的密度大于上面的密度,这与温度的效果是相反的,从而抑制了对流的发生。其二,造成物质分子更加靠近,传导性能加强从而抑制对流的发生。另一方面较大的压强可能会直接抑制核裂变的发生,其原因是:a从压强对核聚变作用原理的反推。b高压强也许正是核裂变物质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从地球乃至整个宇宙演变的过程看,元素的产生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元到多元的普遍规律,所以核聚变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核变方式也是多元素的产生原因,高分子不稳定元素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核裂变是核聚变的反弹,是核变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地震预防
1)地幔对流状况及核物质的含量。地幔对流状况:分上流段、平流段、下流段,上流段易发生深、中源地震,平流段易发生浅源地震,下流段不易发生地震。由于地壳到地幔的渐变性,浓稠度的不同导致对流速度及方向的不尽相同,这是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核物质的含量:一般情况下浅层核聚变物质较多,深层核裂变物质较多,不流段核物质少,曾发生过地震的地幔核物质少。地震的潜在危机主要是由地幔核聚变物质的含量及其纯度决定的
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测量,或通过对以前所发生过的地震的综合分析,或通过对火山岩浆的探索,可大致推断出地幔对流状况及核物质的含量。
2)地幔温度。地幔温度的高低是导致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越高,对流越快,则越易发生地震。影响地幔温度的主要因素有:a,地表温度:地表温度越低则散热速度越快,导致地幔温度低,地震发生的概率也降低,从而推断出地球两级地震应该较少。b,地震:由于地震在局部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短期效果、长期效果,根据热量在地幔中的传导速度,可粗略计算出较大地震在不同的时期里对其周边地幔温度应向范围的大小。
3)地壳厚度。地壳对地表的人和物体起保护作用,地壳越厚则保护性能越好。从地球整体讲:两极地壳较厚,陆地一般比海洋厚,这次汶川地震,安徽的某些地区离其近而无震感,北京上海的某些地区离其远而有较强震感,足见前者地壳较厚。等量的地幔核变,对地壳厚的地区产生的危害较小。地震可以通过其产生的热量熔化地壳使其变薄(如汶川地区的地壳肯定比以前薄得多)。
4)地震预兆。传说中众多的地震预兆,有的是在震后由人们的精神遗憾产生的,有的的确与地震有关。a,射线的影响:地震是地下核变,势必产生多种射线(如电磁波),有的射线自身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如微中子流射线、贝荅射线等),加之核变产生及时高温高压的共同作用,有可能穿透地壳,再与空气分子共同作用产生地光等(这与极光的形成机理类似)。进入动物体,影响动物细胞及脑电流(脑细胞)。产生不适而促成其行为的异常表现。击穿荧光灯,使其发光。电离或磁化水蒸气,使其规则排列,产生地震云。另外,高能射线还可以将原子中的电子轰击出来,形成的带电离子,从而引起水滴的凝结,形成云层。射线不是核变产物的唯一,地震的温度、声音、微小震动(如单一核裂变等)也会激发动物的异常表现。其中温度对地震云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b,天气与地震的关系:地震影响天气,地震在局部地区产生地下高温,其温差导致地表散热速度加快,局部地区的空气温度及对流速度都会发生相应改变,从而打破了大气对流的固有规律,产生异常天气。天气不影响地震,假设天气可以影响地震,那么其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云层或地下水阻碍宇宙射线对地下核物质的影响。按照这种理论推断,产生地震有时无需对流,那么地震核变有可能发生在地壳中,核变能量不是反弹地壳,而是直接作用于地壳(其压强不能被液态地幔传递疏散),其地表的岩层及物体将会飞上高空,在以往所有的地震中我们没有发现这种惊奇的现象。足见这种理论显然不成列。天气虽然不能影响地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异常天气推断某些地区地震概率有无增高的可能性,因为地震在影响其周边天气的同时也在影响着那里的地幔温度。地震预防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包括: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问题、防患意识问题(如警报设施、疏散演练等)、提高对地震知识认识的问题、地震预测问题(目前我们通过对地幔物质状况、地壳厚度、已发地震,地幔导热速度、地震射线、声音、温度、微震,以及各种地震预兆现象的测定和研究,综合地震的短期效果、长期效果的理论知识,可以基本推断出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内地震概率的大小。预测地震概率的大小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a,通过对地壳温度的测量推断地幔温度的变化。b,通过对地下射线、微震的测定推断地下微小核聚变或单一核裂变的发生。从而预测有无较大地震到来的可能性,以便提前做好防震准备。)


(五)地震与地幔、地壳、火山、海啸、钻石、煤炭的关系
1地幔的对流产生地震,而地幔对压强的传递疏散作用又大大降低了地震对地表的损害。
2地壳抑制地震、保护地表,如果没有地壳的控制作用,核变产生的压强力将会造成地幔岩浆的快速搅拌与混合,其余震产生的速度要比对流快得多。所以在陆地尚未形成之前地球表面核爆炸非常频繁,一次小小的核变在其附近可快速引起众多核变,并快速向周边蔓延直至全球地表。这就是造成地壳与地幔核物质存在状态不同的主要原因。
3地震引发火山,地震在地幔中产生高温、高压,并通过地幔传递到各个方向,地震对火山的两点作用是a,以压强提供源动力。b,以温度熔化火山口固态,疏通通道。因为压强的传递速度远大于热量传递速度,所以火山口往往是被压开而不是熔开。火山对地震的两点作用是a,后期缓解作用,大量岩浆的释放将会降低地幔的压强,由于核变的瞬间性、及时性,火山几乎不能降低地震的及时强度。b,促发地震的作用,由于火山的喷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地幔岩浆的混合,大幅度提高了核变地震的概率。所以活火山的附近极易发生地震。传统观念的地震带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
4地震产生海啸。当地震发生在海洋里由于地壳较薄,核变产生的压强将会造成海底地面的大幅度升高,并可引发海底火山,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海啸便产生了。
5地震促成钻石产生。钻石反证了地幔中小块单质铀(等)的存在。璀璨夺目的钻石在凶神恶煞的地震中产生,听起来难以让人理解。因为核变可以产生高温高压,如果在其附近有单质石墨存在,便可以生成钻石。既然地幔中有小体积单质碳,我们就没有理由否认小块单质铀的存在。
6地震引发火山,火山熔岩促成石油转化成煤炭并保存之。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现有煤炭及火山岩结构的分析,推断出其形成之时的情况,进而推断出现在的地壳及地幔某些情况。(详见“石油、煤炭的形成”)
补充说明
1因为地壳到地幔是渐变的,没有明显的界线。所以地表横波和纵波(核变的压力作用)只产生分子间距的挤压或拉伸,几乎不产生其内部物质的错位和混合,地壳在一定限度内的弹性作用只是地壳的宏观表现,仅就其弹性性能而言,我们可以将其近似看作一个橡胶弹球,上述效果将显而易见。
2在这里我很想知道,板块学说是怎样解释以下现象的:纵波、横波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地壳会在汶川这一个点上暗暗地积聚这么大的能量却没有任何表现迹象?为什么地震总是从一个点爆发,而不是一条线?既然是“俯冲”,为什么两个板块不作平向运动?为什么地震一旦爆发就会突然产生那么大的能量?为什么地震一旦爆发就会产生那么多余震(汶川一带一万多次)?为什么地震会产生各种地震现象?为什么地应力老是集中在那一块纠缠不休?对深源地震而言,板块地应力是怎样储存到很深的地幔一个点上去的?又是怎样爆发出来的?在这里我拜请各位老师,我很想知道这些答案。





第二章 地球的前期演变


()太阳是地球的前身  地球是太阳的残骸
这里所讲的太阳,特指初期的地球象太阳一样发光,非指现在的太阳。)
纵观任何事物的发展,其必然遵循的普遍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单一到多元,由此可知,地球、宇宙的发展也不另外,宇宙间众多而复杂的各种元素几乎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而质子、中子、电子可以看成是氢原子,所以我们认为它们都是由氢元素演变而来的。在这里我们把氢元素的形成过程叫做氢前时代,而把氢元素形成各种元素的时代叫做氢后时代,本篇学说除了“(十)物质论的有关内容,其他均为对氢后时代的研究。氢前时代的更多内容尚在研究中。
由于万有引力作用宇宙间的氢原子相互聚集成分子团。对分子团而言体积越大,引力越大,则吸引的分子更多,更多的分子又增加了其体积,如此往复,形成很大的球体(包括对分子团的吸引);就氢分子而言,谁对它的引力大,它就投奔谁,一开始是就近投奔,形成小分子团,小分子团相互吸引形成大分子团乃至很大的球体,由于相互吸引产生的动能,球体间的合并与碰撞是极其频繁而剧烈的,也正是这种能量给当时—
273度的冰冷的世界一点点温暖。随着原始球体的增大,其内部压强也越来越大,氢从气态变成了液态或固态,由于温度低,压强增大到一定的程度,便使其中心的某个或某些原子突破了相互间的原子斥力合并在一起,产生核聚变,释放大量的热量,产生高温,进而产生高压,把更多的原子压到了一起,产生更多的核聚变,如此往复,一个元素多元化的时代便掀开了序幕。
但是因为当时的球体中心压强本身就很大,又是固态(或液态)状态,又因为核变产生的压强的扩散速度比温度扩散快,其压强的迅速传播带动了核聚变的迅速扩展。(补充说明一下,温度对核聚变的双重作用,产生压强促进核聚变,膨胀体积抑制核聚变)所以这种核聚变是全球性的、瞬间的、剧烈的核爆炸。同样的道理,在那个时期会有很多这样的爆炸,爆炸产生的结果又怎样呢?
怎样去怎样来。因为动能守恒,离开时克服万有引力所作的功恰等于回来时万有引力对它所作的功。所以回来时的速度等于其初速度只是方向相反。然后碰撞、爆炸、飞出去、又回来如此往复。每次往复其动能都会成倍增加(从核聚变中获得)。又根据动量守恒,质量小则初速度大,这样就分成两种情况
;
其一,各飞出物质质量大致相同,这样它们回来的时间就相同,产生共振,经过多次往复可能会形成中子星。(但是这种情况虽然在理论上成立,在现实中概率小得几乎不可能发生。)
那么中子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里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我们把上述核聚变的引发机理叫做自压型,因为碰撞产生的核聚变叫做碰撞型我们在前面提过由于万有引力作用氢分子大球体相互吞并、相互碰撞极其频繁,万有引力可以让两个很大的球体产生极限相对速度,当它们相遇时a,产生高压强引发核聚变。(碰撞型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核聚变点燃方式,因为自压型需要达到极限质量)b,如果速度更快,则互相穿越对方,产生原子重叠,经过多次碰撞重叠(与新的球体),便形成了中子星。各球体在形成中子星后,仍然保持着它们的初动能,所以中子星始终处在振荡状态,不断地向外发射脉冲电磁波。(至于中子星形成的更多详细内容,等我做完“物质论”的研究后,再作介绍)。
其二,各飞出物质质量各不相同,则其初速度方向、大小都不尽相同,质量越小初速度越大,这就会出现:
a,一部分质量很小初速度很大的物体在离大球体某一个固定距离上旋转,其离心力等于万有引力。后来一个个距离圈上的所有物质相互追逐、吸引、聚集,形成球体(行星、卫星等)
b,绝大多数又回到原先大致的位置,再次相撞,再再次相撞,由于初速度方向、大小都不尽相同,回来的时间不一样,而且越来越不一样,这样间断的、剧烈的核聚变开始向平稳的持续的核聚变过度,经过很长时间的核聚变,已发生核聚变的较大原子,在其中间部位渐渐形成一个稳定球体,该球体的外层形成一个稳定的、持续的核反应圈,再到外层便是氢元素和一些较轻的元素(如氦等),如果该反应圈反应速度变快,则其产生的高温、高压将会让外层的核原料远离反应圈,使其应速度变慢,反之亦然,所以这个反应圈的核反应速度始终被控制在某一个固定的水平上,这就是我们的太阳每时每刻都很平稳发光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地球曾经也是如此。
我说地球曾经是太阳,主要是因为1)地球内部强大的热量来自曾经的核聚变。从地球的整个演变看,地球的后期(连续的核聚变结束后)温度成下降趋势,因为人们已经发现早期地球比现在热(连续的核聚变结束后)。足见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还不及地球自身释放的能量,那么一开始地球内部强大的热量来自哪里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来自地球自身的核变能量。
2)地球元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球上有这么多纷繁复杂的元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一生出来就是这样吗?那么宇宙其他星球大多数都处在氢向氦,氢氦向更多元素过度的演变中,谁能给地球这个特权呢?谁也不能。因为我从来未听说过,某某产妇生下了一位老人。
但是地球与现在的太阳的本质区别是太阳质量远大于地球,这可以推断出(
1)点燃方式可能不一样,地球肯定是碰撞型而太阳有可能是自压型。(2)地球的演变进度比太阳快得多。
补充说明:
a,我们这里所说的“地球曾经是太阳”。其基本含义是:地球上的所有元素,都有着象太阳元素一样的经历,曾经放过热、发过光,最初都是由氢元素一步步合成的。
b,因为地球是从太阳分离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确定,地球元素那些是在太阳上合成后带到地球上来的,那些是在地球上现合成的。
c,鉴于地球是太阳的分体这一特殊性,地球的点燃方式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就像我们现在地震的形成方式一样,它是由从太阳上带来的核裂变物质诱发的。

(二)  太阳从西边出来
太阳从西边出来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可笑,甚至有点可怕,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是从西边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们上面提到过:“由于各飞出物质质量各不相同,则其初速度方向、大小都不尽相同,质量越小初速度越大,这就会出现一部分质量很小初速度很大的物体,在离大球体某一个固定距离上旋转,其离心力等于万有引力。后来一个个距离圈上的所有物质相互追逐、吸引、聚集,形成球体如行星、卫星等”。地球与其它的太阳行星一样,很可能就是由太阳炸出来的小物质聚集而成的。那么这些质点是怎样运动的?它们合成的大行星又该怎样运转呢?
一般来说小质点的运动都是不尽相同的,但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先假定一种情况:即它们都是同向的,而且它们在地球现在公转轨迹上的物质量的分布也与地球的物质量分布相同,那么根据万有引力等于离心力可以推算出不同位置上各个质点的线速度,一般来说,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又由于系统没有受外力情况下,则动量守恒,所以当它们组成地球后,在原来各质点的位置上,仍然保持着当初的线速度。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当初地球自东向西的自转方向,同时还能计算出其自转速度及周期。即利用万有引力等于离心力公式,分别计算出地球离太阳最近点线速度和最远点线速度,把它们的差除以二,便是当初地球的自转赤道线速度。
我们上述推测虽然是假定的,其实,即便各个质点方向及速度各不相同,它们的合并也是极其复杂,几乎无法研究。但是只要它们曾经处在平衡状态,而合成后又符合当时地球整体的公转状况,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它们合成后的自转方向和速度,也必然与上述情况相同或接近。以此类推,当时太阳系的其它行星也基本上都是这样形成的。
在各个行星形成之初,其自转方向基本上都是自东向西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它们在同一个平面上公转。这主要是由于后来它们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造成的。
另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太阳因为其当初的核变大爆炸,产生了一批自西向东公转的行星,那么其自身必然以一定的速度自东向西自转。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改变了巨大地球的自转方向呢?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太阳的物质结构,太阳由于温度很高,其表面很厚的一层物质几乎都是气态,太阳中间部分的物质几乎都是液态,而太阳核心部分的物质应该为近似液态或准固态。我们知道,当月球经过地球海洋的上方时,其万有引力就会在海面上形成一片凸起,并受其牵动而紧随其移动,这就是潮汐现象。同样的道理,所有的行星由于它们与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都会对太阳表面的气体及其内部的液体产生同样的效果,即紧随其移动。由于不被牵动的液体或气体对被牵动的液体或气体会产生阻力,这种阻力将降低太阳自东向西自转速度。又由于这种牵动力对行星上的各个质点的反作用力是不等的,即近之点大远之点小,正是这种微妙的力的存在,从而降低了行星的自转速度。当行星的自转速度降到零时,这种牵动力又会变成促成行星反向自转的动力。从目前的状态看,只有金星尚未转变过来,但其自转速度已经很慢了。水星刚刚转变过来,所以它的速度也很慢。因为现在太阳表层的自西向东的自转角速度已经超过水星的公转角速度,这对水星的转速慢也起到一定的促成作用。
改变地球自转方向的另一个力来自月球。因为月球的公转方向与地球最初的自转方向相反,而当时的地球物质结构与太阳几乎差不多,所以月球就像行星对付太阳那样在不断地降低着地球的速度,以致最后改变其方向。
那么太阳自转速度又是怎样改变的呢?由于各个行星对太阳产生的上述影响作用,太阳内部自东向西的自转速度将会降低,太阳的中间部分(靠近外层)一般不自转,由此向外自西向东的自转速度越来越快。由此向内自东向西的自转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太阳的整体表现还是自东向西自转(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如果它停下来,那么行星可能也不再公转了)。
地球在来自太阳和月球的两个力的作用下从最初自东向西的自转速度降到零,同样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产生反向加速,当其自转角速度超过月球的公转角速度时,月球的牵动力由原来的动力变成了阻力。而此时的动力只有来自太阳的牵动力。这时随着太阳自东向西自转速度的降低,则地球公转速度与太阳自东向西自转的质点之间的相对速度减少了,所以它们之间的牵动力也会随之降低。而随着地球自转速度的增加,其表层与月球的相对速度就会增大,这样其阻力就会加大。当动力小于阻力时,地球的自转速度就会下降。我们现在的地球应该正处在这个时期。
那么我们地球的自转速度将会下降到什么程度呢?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主要处决于太阳自转速度的改变,而太阳自转速度的改变主要处决于各个行星的质量、距离、以及它们的公转速度。这里面涉及的计算相当复杂,所以在这里我只作定性的分析,不作定量的阐述。因为地球的公转角速度在行星中位居第三,算是比较快的,所以它与太阳就会保持一个较大的相对速度,来自太阳的动力将不会太小,另一方面,当地球的角速度作一定的下降后,来自月球的阻力就会减小,甚至可以变成动力(当一天的时间变成现在的一个月时间时),从这个角度分析,地球自转速度的下降幅度在近期内将不会很大。但是只要太阳的自转与众行星的公转存在角速度上的差距,这种差距将会不断地减小,所以来自太阳的动力将不断地减小,由此可见,在很久很久以后地球自转速度的下降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估计很久以后一天四五十个小时的现象还是有可能出现的。
月球为什么自转与公转等角速度?因为月球形成的机理与地球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最初应该与地球一样,自东向西自转,就像地球与太阳的相互作用一样,曾经的地球让它停了下来(因为那时地球自转方向与月球公转方向相反,而且地球的物质结构与太阳相似,即主要由气体与液体组成),但后来地球变硬了,不再象太阳那样给能够它一个较大的动力了,因为硬的物体不会产生潮汐现象,只能在海洋里产生潮汐现象,又因为水的粘稠度不是很大,所以这种牵动力并不是很大。另外,月球的自身密度也不是很平均,当其自转与公转的角速度相等时,根据万有引力等于离心力可以推算出,在其下方的物质产生向下的驱动力,在其上方的物质产生向上的驱动力,造成密度较大的质点总是位居最上点或最下点,这样才稳定,来自地球的牵动力,因为太小,不能打破这种平衡,所以月球就永远自转不起来了。但是这时如果有谁帮它一把,它将会转起来,而且越转越快。
补充说明:我们在上一节中提到过,地球的核聚变引发属于碰撞型,所以地球曾发生过较大的碰撞,究竟这种碰撞对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产生多大的影响,我现在还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是对心碰撞则自转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三)  无壳时期
从地球的稳定核反应圈的持续核聚变结束后到地壳形成之前的地球演变史,叫做无壳时期。这段时间地球的变化不是很大,但演变过程相当长,可能要比有壳时期长得多。
当稳定持续的核聚变结束时,地球的表层与内部的温度区别不是很大,都是接近核聚变的温度,即至少上万摄氏度,那时很多的现在的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都是以气体的状态存在的,在现在条件下想象不到的一些化学反应,很多都是在那时发生的。 在这个时期里,一些元素转变成了另一些元素,一些气体从地球内部析出,所以它也是空气中氧气增加的一个重要时期。

地球内部产生的大量的核裂变物质在高速对流的岩浆中频频相遇,核裂变频繁至极,残留的核聚变物质也很多,所以由核裂变引发的核聚变也是极其频繁的。尽管有壳时期发生了很多大事如陆地、山脉产生,植物、动物产生等等,但由于无壳时期地球释放的热量是有壳时代的很多倍,所以我断定那段时期比有壳时期长得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球演变时期。


沙发
 楼主| zgnm64 发表于 08-8-9 15:11:5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煤炭、石油的形成
石墨生成甲烷,甲烷生成石油(同时生成少量氨基酸),石油生成煤炭。)石油孕育了原始生命,同时也为原始生物(包括陆地动物)提供了丰盛的食物。煤炭,石油是原始生物的“面包和奶酪”。


早在地球象太阳一样燃烧的时候,在反应圈附近,核变进行的同时,新生的元素也在发生着化学反应,那时的大气里氢气站绝对统治地位(因为它是核聚变的原材料),氧气最少,因为它在当时的高温下,可以和很多的物质反应,特别是氢气,所以供不应求(当时的氦气也很多,但它不善与其它物质反应,故称惰性气体)。当碳原子出生以后,其当时应该是气体状态,由于当时的核聚变为其创造极其丰富的外部条件,它便与一些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另有一些没有反应的,以石墨(气体)的状态存在下来(也有一小部分碳生成了其它化合物)。与此同时,大量的氮气与氢气生成了氨气,一些硫元素生成硫化氢。(大量的甲烷气体主要是在无壳时期产生的,在地球地壳形成之后,生成甲烷的反应仍然在进行着。)
后来,核聚变消耗更多的氢气生成更多的氧气,随着氧气的增多,氢气的减少,氧气开始夺取甲烷和氨气中的部分氢气,造成大量的甲烷和少量的氨气纷纷合并在一起。进而形成大分子的气态石油和气态氨基酸(或硫化烃等),再后来随着温度的下降,陆地的形成,它们开始回到江河湖泊中,黑色一片,闪闪发光,是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时候,在黑色的石油中开始孕育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它同时也为这些原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当时的生物多为厌氧型)。再再后来产生了植物,植物创造更多的氧气,随着氧气的增加,再次对某些处在高温状态的石油夺氢(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三到五
百度,可以直接析氢),于是便产生了我们现在的煤炭。
当时的煤炭和石油是原始生物(包括陆地动物)的“面包和奶酪”(因为煤炭在未被埋葬之前一般都是以石油的状态存在的,所以动物们很难尝到这种美味佳肴)。再再再后来,氧气进一步增加,大多数裸露的石油和煤炭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或燃烧殆尽。只留下那些在不同时期被火山熔岩覆盖了的石油和煤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石油和煤炭。
补充说明
1我们现在动物体内血液中的金属氧化物(如人体内的氧化铁,昆虫体内的氧化铜等)在陆地尚未形成之前,也为地球起到输送氧气的作用。煤炭的形成过程也反应了空气中氧气增加的过程。
2在煤炭的整个形成过程中氢起到了收集、提纯,促合的作用。没有氢气就没有现在这种大片的、纯净的、松散的煤炭,而只有零星的、分散的石墨和少量的金刚石(钻石)。钻石是在核变(包括地震)中产生的,所以坚硬无比。这也许就是过程决定状态吧,(在地球的中心部位也许有很多的钻石,只是很难得到它)。
3矸石是怎样形成的?有一些科学家发现了,岩层与煤炭有渐变性即岩石中有煤炭存在煤炭中有岩石存在(矸石),他们认为煤炭可能是碳酸钙变来的。我认为:因为煤炭是石油变来的,其变化不可能充分、彻底(特别是煤炭的上层,有时往往覆盖着石油)。煤焦油的存在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当炽热的岩浆覆盖在其表面时,又因为当时的地球温度可能比现在略高,而且还有岩层外部对内部的保温作用,导致其内部温度下降较慢,从而熔化部分上层煤炭(煤焦油)。因为上层的物质(岩石)自身密度大于下层的物质(煤炭)密度,从而导致对流(非温度造成的对流,因为上层温度高于下层。)相互渗透产生矸石。矸石在熔化煤炭的同时也在更进一步对其进行碳化。
4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的某个地方,当我们的祖先们成群聚在一起,一边喝着石油牌奶酪,一边玩耍的时候,火山天灾突然降临,于是在我们今天的石油中留下了他们珍贵的尸骸。(因为当时的动物时常与石油为伴,所以它们的尸骸在石油里、石油边都应该是很常见的)
5因为石油(或煤炭)中含有一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元素,所以在它附近容易生长一些植物,有时火山熔岩会把它们燃烧并埋葬在一起,于是在我们今天的煤炭中留下了它们珍贵的尸骸。
6对石油(或气态石油)形成煤炭过程的几种推测:
a在陆地刚刚形成之初,当时地表温度很高,而在此时的大气中,气体种类极其繁多,而且它们的分子量(密度)差别很大,而且当时的大气总量也比现在多好多,这就造成空气上下压强差很大,由于大分子气体位居下层,小分子居上层,这就导致上下密度差更大,从而推断大气上下温差特别大。气态石油在大气中的分布由上至下分别是:甲烷、石油气、汽油、轻柴油、重柴油、煤焦油。其中一些极大分子石油烃已经液化在早期地壳表面。而当时的氧气是从地球内部析出的,在其将大气上层的甲烷变成气态石油的同时,也把大气层下面的大石油分子直接变成了煤炭。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煤炭是地球上最早的煤炭,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间比石油还要早。但是由于这种反应受到进入空气氧气的多少及地表温度的高低的限制,所以由这种机制产生的煤炭(其中大部分是靠缓慢氧化生成的),即便有也是很少。
b石油变成煤炭的另一种方式是:上烧下烤再上烤式或上下烤式或上烧上烤式。火山熔岩点燃上层石油并沉入底部加热下层石油,再次爆发的火山熔岩覆盖在未完全成型的煤炭的上方,并对其下方石油加热碳化,这就是上烧下烤再上烤式。如果没有点燃上层石油,则为上下烤式。如果石油上层是由于其它原因(如闪电,或很有地方石油传来的火种)造成的燃烧,然后被熔岩覆盖,叫做上烧上烤式。
我们在第一章“地震与火山的关系”里,提及过地震可以引发火山。在“余震产生的机理分析”里,我们知道,一次地震可以引发很多的余震。“上烧下烤再上烤式”与“上下烤式”产生煤炭的机理大致相同:火山熔岩潜入石油底部并对其上面靠近的石油层进行加热析氢碳化,同时在其进入时可能会造成易燃的石油表层着火,表层的燃烧也会造成其下面石油析氢碳化,一般情况下其下层的石油碳化较快,这时,如果余震引发的火山熔岩来的快,则其穿过上层石油覆盖在刚形成的下层石油碳化带上,并对其下方煤炭(尚未完全碳化)进一步加热碳化,对其上方石油继续加热析氢碳化,以此类推,形成一层层煤炭和岩石的间隔分层。如果余震熔岩来的较慢,这就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大部分石油已变成煤炭,少量石油还在转变中。另一种情况是,那里的石油整个全部转化成煤炭,而且煤炭也已经开始燃烧了一部分,但其结果只有一个——会产生很厚的煤层(后一种情况只产生单层煤)。如果余震熔岩来的太慢,则石油、煤炭已燃尽,所以不会形成煤层(自然界中大量的石油及煤炭都是这样消失的,因为石油火种可以顺着石油传的很远)。如果没有余震,却来了一场及时雨,则会形成露天煤。
至于上烧上烤式,因为在燃烧的过程中,很难遇到火山爆发,所以煤炭燃尽的概率很大。燃烧过程中,有可能遇到降雨等造成熄灭而形成露天煤。
c缓慢氧化的三点作用。其一,对石油而言,在漫长的时间里,产生少量的碳及沥青油,从而降低了石油的质量。其二,对煤炭而言,在漫长的时间里,使其进一步碳化,产生更优质的煤炭。其三,对清除地面及空气中的石油残余垃圾或小分子石油气,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
a是形成煤炭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形成的煤炭数量也是极少的。“c是煤炭形成方式中的一种补充方式,它几乎不能单独形成煤层。“b才是形成煤炭最普遍最常见的方式(尤其是上烧下烤再上烤式)。
由于余震发生的频繁性,其引发的火山喷发也是很频繁的,所以煤炭从形成到覆盖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的。这样在以前的地面上只能看的大片的石油,几乎很难看到煤炭的存在(除非少量的露天煤),我们可以从煤层与岩层的相间结构中,推断出当时地震及火山发生的情况。
为什么现在的地下煤炭比石油多呢?
  那是因为熔岩的密度比石油大,所以当熔岩落到石油上时,不是覆盖其表面,而是沉入其底部,这样绝大多数都形成了煤炭,而不是石油。又因为熔岩具有一定的浓稠度,所以当石油躲在沙子里时,熔岩就只能覆盖在其表面了,从而形成石油,但这种情况形成的概率是很低的。
很久以前的石油知多少?我们现在的石油因为少而显得很珍贵(最近国际油价一直在上涨),而很久以前地球上的石油多得象汪洋大海。造成这些石油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其一,首先绿色植物产生了丰富的氧气。其二,频繁的地震火山的点燃作用。由于江河湖泊的石油基本上是连成一片的,容易把火种传得很远,所以往往是燃烧很多很多石油,才能产生并保存下来一点点煤炭。其实世界上大多数低洼的地方,都应该是均等的,换句话说,只要是能存水的地方,当初基本上都存有等量的石油,只是很少的地方被保存下来,大多数地方燃烧殆尽。(在过去的某一个时期,地球上的大片森林被燃烧从而促成了人类的进化。这种森林的燃烧可能与石油的燃烧有关。)
我们现在可以用两种方法估算出原来地球上的石油数量,方法一,根据它在地球上低洼地区分布的平均性,及其与水量分布的类似性,通过测量现有煤层的厚度及高度,可推算出当初地球的石油量。方法二,因为现在空气中及动物、植物体内的碳基本上都来自石油,所以通过它们的计算也能估算出当初地球石油量。据我推断当初的石油量大约是现在发现的石油与煤炭总和的五十倍左右。从沈括的《延州诗》“化尽素衣冬未老,石油多似洛阳尘。”的诗句里,可以推知宋朝的石油尚多,而且是露天或近似露天(因为当时的开采技术很有限)。
地球上有两个地方的石油含量与其它地方不一样。那就是南北极,因为那里气温低,所以气态石油首先在那里变成液态石油,而其它地方是后来才开始有液态石油出现的,这时的空气里的石油分子的含量已相对较少了。由此我推断那里的石油可能不比别处少。另外因为两级的石油和煤炭形成的较早(现在的两级地震与火山发生的概率很低,其原因我们在“地震地壳、地幔的关系”里讲过),而早期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现在低,所以由火山点燃石油造成石油大量自燃的概率也比其它的地方低。(从这一点上还可以推出,在两级很可能有露天石油存在。)
对石油而言,地球上另一个特殊的地方是海洋,海洋因为地势低(早期的洋底比现在高),所以其地面石油要比别处深,但是石油的地下储量,还受其储存条件的局限,所以不一定与地面油量成正比。
水对海洋石油和煤炭形成的影响。从大量的海底石油看,地球上先有石油后有水。在地球上还没有水的时候,海洋的火山熔岩覆盖了一些石油(存在于固体小缝隙里的石油),因为在地球表层无水的时候,植物的制造氧气的功能还没有形成,所以当时的空气含氧量很低,石油可能还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只可能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少量析氢反应,产生微量的煤炭。当后来有了水,大部分石油漂浮在海水上面,由于水的干扰,再也不能形成储存在地下的石油和煤炭了。(即便在海洋水面可能会由于燃烧而形成的煤炭,但它是漂浮的,不可能被埋葬到地底下。)由此可以推断,海洋底部石油不少,煤炭很少。
(7)在地球持续的核聚变时期,以及地球无壳时期的前期,由于当时的温度极高,各物质分子(原子)极其活跃,所以在原始大气中大多是以气态单质存在的,如碳、硅、钙、氢、氧等。当时的化合物只是理论意义上的、而非实质性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以后的“氧气的演变”中将作详细介绍。
(8)纵观煤炭的形成,其不仅过程相当复杂,而且时间也是极其漫长,几乎与地球的演变时间相差无几。正是因为石油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才造就了其品种的多样性。
在这里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板块学说的各位老师:(1)为什么石油和煤炭会有那么多?这么多年都没有用完?为什么一个油田有那么多石油?难道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那里真有那么多动物吗?如果真的有那么多动物,那么它们的尸骸(动物的骨骼是不容易烂掉的)又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煤层有那么厚,那么大,那么纯?矸石又是怎样形成的?








第四章 陆地,海洋的形成
地球表层温度下降形成陆地(陆地的形成可能与月亮有关);地球内部温度下降形成海洋。通过海洋形成的机理和“响石”形成的原理推断地球今后将分成两层楼(地球内部将形成有水有空气的很大空间)


地球的反应圈的核聚变的速度受到地球引力对物质产生的压强大小的影响,越到外层,反应圈越大,而反应速度越慢,所以其核反应释放的总能量基本上能保持平衡。(这也是太阳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发光的一个重要原因)当速度小到一定的时候,它将会停下来。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地球终于诞生了。由于在稳定核变时代的复杂条件下(高温、高压等)形成了一些过饱和元素(不稳定元素),它们的核裂变却没有停下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第一章中已讲述过)但这种核变没有以前剧烈,而且是间断的,所以产生的能量较小,于是地球渐渐的开始降温。
由于大气层下面比上面的压强大一个大气压,所以下面的分子密度应该比上面大得多,在接近地面处,单位高度的温差如果低于
6°c每千米(这个温差是用来平衡压强的),则不会发生对流,而空气的热传导功能又极差,这就造成离地心越远温度越低。又由于月亮对地球的吸引,造成离其最近的熔岩比别的地方高,可能是低纬度第一块陆地形成的一个影响因素。影响整个地球第一块陆地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太阳的距离及其照射角度。从这个角度分析,在地球的两级,首先形成陆地(就是现在的南极洲和北极洲)。因为月球相对地面是移动的,所以它对陆地的冷却几乎没有起到多少作用,所以低纬度地区的陆地应该是即两级之后的第三块。
当地球低纬度地区开始出现第一块陆地时,由于其下面的核爆炸同时加上上面的月亮引力作用,它便被分成几块,并漂向各方(其动力来自热核反应、月球引力、岩浆对流等),形成现在的各大洲。
随着地球温度的继续下降,在陆地地壳不断增厚的同时,各陆地间的熔岩也开始凝固形成较薄的地壳,由于陆地和熔岩的密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高度几乎一致。然而随着地球表层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其热量散失(失去与获得热量的矢量和)就会减慢,远小于地球内部的热量散失,这样地球内部冷缩的整体速度远大于外部,产生向内的吸力,而当时较后形成的陆地,其地壳较薄较软,所以那里便产生下降,形成海洋地壳,当海洋地壳进一步凝固变硬后,则其已经不能作较大幅度的变形,而此时地球的内部引力依然在增加,迫使海洋地壳产生经纬交错的断裂,这种断裂成凹陷状,即近裂口点比远裂口点低。(海洋地壳的有些断裂是由核变产生的,这种断裂成凸起状。形成表层地壳时,如果表层温度下降速度远大于其内部则也能形成断裂,这种断裂成平铺状。)。
在这里我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就是我孩子曾告诉我,他在电视上看到一种会唱歌的石头,叫做“响石”,拿在手里摇一摇,里面会响。就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响石是熔岩滴形成的,熔岩滴如果掉在干燥的地面上,它就平摊开了,不会形成这种现象,但如果掉在水里或泥浆里,就保存了它的近似圆球状。由于在泥浆中传热速度快,其外层很快凝固,而其内部温度还很高,紧接着其内部开始渐渐地大幅度降温,内部体积渐渐地收缩,而其外部已凝固定型,于是造成内外脱离,形成大球套小球的格局。这样拿在手里摇一摇,里就面会响。
那么我们的地球会不会形成两层呢?答案是:会的。由于现在地表的热量得失基本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所以其温度基本不变,而地球内部温度很高,从地球现在与很早以前的温度比较看,地球温度整体成下降趋势(因为地球以外是真空,所以其热量散失的方式唯有辐射),随着地球内部温度进一步下降,地球内部体积将会大大的缩小,而地壳已经凝固成型,特别是随着海洋地壳的变硬和增厚,它将很难再作整体大幅度下降,所以地球内部形成较大空间将成为必然。
那么地球会不会象“响石”那样形成两个球体呢?这令我想起我孩子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有的响石并不响,用力敲一敲才会变成响石,由此推断其内球与外球的某些部位是连在一起的。由于地球非常大,而其内部温度下降速度又不是很快(地幔中频繁的地震核变还在产生热量,还有来自太阳的热量对其内部的热量散失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所以地球不会象响石那样整体一下子分成两个球,而是在局部地区(海底、断层、火山口、特别薄地壳处)形成凹陷,然后在凹陷深处的空间会向四周及下方扩展,随着空间的不断扩大,有些相邻的空间将会合并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空间。
最终地球内部将形成很大空间,有水、有空气,但没有阳光。
补充说明:
在陆地形成之初,地球自转的速度一般比现在慢,这对低纬度大陆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板凳
 楼主| zgnm64 发表于 08-8-9 15:12: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山脉、溶洞的形成
陆地形成之初熔岩海洋的核爆炸形成山脉(一部分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气体膨胀形成熔洞(主要指水蒸气)


() 山脉的形成
陆地形成之初熔岩海洋的核爆炸形成山脉在陆地形成之初,因为当时地球温度比现在温度高得多,岩浆对流速度比现在地幔速度快得多,而且当时的核物质含量比现在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反应的发生,核物质是不断地消耗着的),同时刚刚形成的地壳还不能完全阻止核变压强对岩浆的混合、搅拌作用。所以当时的核变反应比现在的核变地震(每年大概五百万次以上)频繁的多。
岩浆中核爆炸的强弱、深浅,发生时间等是造成地表千奇百太的主要原因。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地表开始凝固的一段时期分成4个小时期:a很软期、b较软期、c较硬期、d很硬期。就地表的某一个区域而言,如果其下方及周围bcd都未发生核爆炸,将会形成平原。如果较浅较强核爆炸发生在b,则其凸起部分一边下降一边凝固,最后形成周围有平地隔开的小丘陵。如果较浅较强核爆炸发生在c,就会形成大山。如果较浅较弱核爆炸发生在c,就会形成周围没有平地隔开的小丘陵(即相连的丘陵)。如果较强较深核爆炸发生在c,则可能形成高原。。如果核爆炸发生在d,则形成火山和地震。从某种意义上讲,地表的形状,就是陆地形成之初,地球表面情况的综合缩影——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核爆炸频繁。
早期地震特征:在地壳形成的早期,由于地壳很薄,很易形成断裂,如果断裂连在一起,甚至会造成大陆分开(大陆的形成中已讲过),另一种现象是,新生陆地被击碎,混合,再次形成陆地。所以我们有时会发现大岩石包含小岩石的现象。
火山促成山脉:火山是地震排泄压力的通道,反之它又能促成更多的地震发生(在地震成因中讲过)。火山对山脉的促成大致分两种情况:1在其周围形成山脉(包括溶洞),并有可能让其增高。当火山地下熔岩由于核变产生很大压力时,熔岩就会被喷得很高,在其周围形成山脉,但下一次火山高喷时,就有可能让其增高或形成新的山脉。我们平时看到一些山上,有奇形怪状的、孤立的、没有棱角的石头,一般都是火山熔岩,经过跌爬滚打造成的。
    2 不断增高其自身。当火山地下熔岩由于核变产生较小压力时 ,则火山喷射很低,熔岩在火山口附近 及自身山坡上流淌并凝固,使其自身增高。由于火山具有长期累积效果,它往往能形成很高很高的山脉(如珠穆朗玛峰等)
陨星撞击促成山脉:这种现象仅限于陆地形成之初,陨星撞击地表击起熔岩波浪,形成山脉。其所形成的山脉一般多为环形山,因为月球没有大气阻挡,所以这种现象在其表面比较常见。而在地球上这种山脉却很少。
陆地板块撞击促成山脉:这种现象仅限于地壳形成之初,陆地尚未完全凝固之前。当时几块被分开的陆地在地幔岩浆的浮力及对流力、岩浆核爆炸力、月球引力(可能有)的共同作用下,难免发生撞击,产生山脉。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山脉的形成方式中,前两种是通常方式,形成了绝大多数山脉,后两种是特殊方式,只形成极少数山脉。因为山脉在一次性成型时,原于地球的引力,往往伴随着其自身的坍塌、下降,所以一般不能形成较高的山脉。而独有火山具有长期累积效果,所以它才能形成很高很高的山脉(如珠穆朗玛峰等)。

山脉会不会长高?答案是:不会。这里所讲的“不会”是指排开风沙泥土,火山熔岩等的堆积,其自身不会直接生长。板块学说常常会说某某山在以每年某某高度上长。那么人们为什么往往容易信以为真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时常把山的生长与动物、植物的生长联系在一起,并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生物的生长是由于其内部有着运输养分或补充物质的通道,源源不断地为其表层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增加和生长)提供物质补充或原材料。而山脉既没有这样的通道也没有细胞分裂,所以它是长不了的。但是山脉在某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的增高,还是有可能的。而这往往是一片山脉同时增高,而且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因为地壳的弹性现象只是它的宏观表象,一旦超过其固有限度,就会形成断裂。我们前面所讲的地震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溶洞的形成
地球上不仅有山脉,有的山脉里面是空心的,通常还有一个出口,人们把它叫做溶洞。溶洞里面往往奇形怪状、风景万千,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人们为什么叫它“溶洞”呢?那是因为有很多的科学家发现溶洞往往与水源并存,而当水中溶于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则其可以溶解碳酸钙,于是断定溶洞是水溶出来的,故此而得名。
那么溶洞真的能溶出来的吗?答案是:不能。原因一:如果真的是水溶出来的,那它的形状应该是象河道一样狭长,顺势平淌。在水流的下方不会存在向下的凹陷,假设有一个凹陷存在,则凹陷中的水流速度相对较慢,那么此处的溶解速度就会下降,直至最后此处与其它水下地面平齐。在溶洞的上方应该更不会形成向上的较大的凹陷空间,因为水不会跳上去溶解它。而这些推断与我们今天所见事实并不相符。
原因二:大量溶洞岩层表面的碳酸钙沉积表明,水在溶洞中是以析出碳酸钙为主。原因是它在进入溶洞之前已富含碳酸氢钙,当其进入溶洞后,一般情况下,压强会减小,在其释放二氧化碳的同时会析出部分碳酸钙。
原因三:很久很久以前,当第一股水遇到岩石的时候,它是选择绕过它、翻越它,还是慢慢地溶穿它。我相信它绝不会选择后者。
那么溶洞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仔细观察溶洞,我们将不难发现溶洞往往与水源相伴。很久很久以前,当火山喷发的熔岩大量地不断地覆盖在含有水分的地面时,温度和热量使它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因为水蒸气的密度比熔岩小得多,所以它在熔岩中升腾、游走,其速度受控于熔岩的凝固程度。随着水蒸气的不断增加,最后找到一个突破口,释放出来一部分水蒸气。这样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溶洞便产生了。由此可见,溶洞不应该叫“溶洞”,而应该叫“吹洞”。
对溶洞形成的几点补充说明:1在溶洞形成的当时,陆地表面的水含量一般比现在小得多,所以其水蒸气的增加速度缓慢,很长时间后才找到一个突破口,释放出来一部分水蒸气,这样就给熔岩的凝固一个充分的机会。由此可以形成现在较大、较丰满的溶洞。不多天前,我在溪口镇华阳村考察过一个山洞,发现并不象我想象的那样空旷、丰满。洞口大且圆,而里面却很狭高,一个人都进不去。当时我简直有点怀疑我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后来我才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蒸气大气泡破裂得太快了点,因为熔岩的外层较先凝固,当气泡破裂后,内部空间压强降低,已凝固的洞口的承受力较大,所以基本能保持原形,其内部洞壁温度较高且较软,承受力低,产生向内挤压,形成狭高状。
2形成山洞的另几种方式:在陆地山脉形成之初,那时的地球内部偶尔会产生气体,常常会放出气体,这种气体理论上也可以产生山洞,但是因为这种气体的量不是很多,又因为山脉的形成过程是很短的,所以这种机理产生山洞即便有,也是非常少的,而且它们基本上都是没有洞口的。如果熔岩覆盖在其它一些易分解、易汽化的物体上也能形成山洞。但这只是特殊情况,很少见的。
3在很久以前,地球表面存在大量的石油和液态硅烷、硼烷等,它们在隔绝空气加热时,也会变成气体,这是溶洞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4水对溶洞的影响:水依靠其蒸汽的压强创造了溶洞,同时它对碳酸钙的溶解和析出作用,在微小的范围内,影响了溶洞的形状。例如,其水蒸气对溶洞顶部的微小溶解作用。碳酸钙在石柱表层上的沉积作用。
5溶洞石柱的形成:石柱的形成过程分成两种情况,a其内部主要是在溶洞形成之初,由于熔岩内部的温度及粘连度的不同,产生拉伸而形成的。b其外部一般是由水中碳酸钙沉积所致。








第六章 断层的形成


地壳岩层的纵向断裂(断面与地面近似垂直)主要是由地下核变产生的。横向断层(断面与地面近似平行)主要是由于在其凝固形成之初,地壳内外降温速度的不平衡造成的。

(一)纵向断裂的形成
地壳岩层的纵向断裂主要是由地下核变产生的。我们在“地震核变成因论”,以及“早期地震特征”都分别阐述了地下核变对地壳的影响。因为早期的地震比现在多,而早期的地壳又比现在薄,所以早期核变产生的断裂比现在多得多。这是产生纵向断裂的作用因素。产生纵向断裂另一因素是地球的内吸力,我们在“海洋的形成”中讲过。这两种方式形成的断裂,由于力的方向前者向外后者向内,所以它们形成的断裂前者表现为凸起,后者表现为凹陷。

在这里我又想起了我们曾提及的“响石”,记得我的孩子还告诉我,有的响石声音很小,敲开它则发现里面有水,而且响石的外层还能一层层的剥落,我当时没多在意,以为内部真空的较强吸力(外部大气压力),导致外部水分子上千上万年的渗透造成的。后来我才知道并不那样简单,那是因为在其外部开始凝固的时候,最外层表面降温速度最快,外层收缩大于内层收缩的速度,所以才形成纵向断裂,但是随着后来内层的收缩速度大于外层收缩的速度时,这种裂缝吻合在一起,造成我们难以发现,但水分子还是可以从这里进入的。一般物体在其表层开始凝固的时候,都是外层收缩速度大于内层的(反之则会形成褶皱),地球也不例外,但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断裂,一般较小,不会穿越横向断层,但很密集,成平铺状。

(二)横向断层的形成
在介绍纵向断裂的时候,我们曾提到“响石的外层还能一层层的剥落。”那是为什么呢?
原来情况是这样的:当响石的凝固由表及里慢慢地进行时,其最外层最先接近热量传递的动态平衡,所以当最外层几乎不再收缩时,其次外层仍在收缩,产生运动趋势,使其与最外层分开,在它们之间形成断层。同样的道理,在次外层与次次外层之间又形成了断层
------。地球也是同样的道理产生了巨大而又巨多的横向断层,这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对石材的开采、开山修路等降低了难度。




第七章  泥沙的形成
关于泥沙的形成目前正在研究中,初步断定为以下四种方式:1)原始大气中大量的氢化物如氢化硅、氢化硼、氢化钙、其它金属元素氢化物等,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和氧气的增加,逐渐被氧化、凝结形成泥、沙、河卵石等,这是地球泥、沙、河卵石等形成的最主要方式。几乎所有元素在地球地壳尚未形成之前,都会与氢反应生成氢化物,存在于原始大气中,后来随着地球氧气增加,夺取它们部分氢元素,使它们相互结合产生大分子,同时也少量氧化物如氧化钙、氧化硅等。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它们变成液态附在地球表面。在地球地壳尚未形成之前就有一些物质回到地球表面熔岩里如氧化钙、氧化硅、氢化钙(地球表层熔岩尚未完全凝固时),这些物质就造成地壳中硅、钙比较多。
当地壳形成之后,空气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氢化物,它们在空气中一边聚合成大分子,一边氧化成氧化物,一边液化到地球表面,所以很久以前的地球表面有水、有石油、有多种元素的氢化物液体。除了石油和水,当时要算硅的氢化物最多,这三种物质都是原始生物所需要的,其中的液体硅烷以其较好的颜色和口感博得了恐龙的青睐,从而成为恐龙的高级补品。
空气中的氢化物时时发生着缓慢氧化,它们有时爆炸,有时燃烧,有时相互凝结成液体落到地面。同时地面氢化物也在时时缓慢氧化,它们有时被火山熔岩点燃燃烧,有时凝固成固体后再继续氧化。正是这些纷繁复杂的过程产生了现在的泥土、沙粒、河卵石等。
这其中以河卵石的形成过程最为复杂,它涉及到石油、硅烷、水、火山熔岩、氧气等的相互作用。有关泥土、沙粒、河卵石等与它们形成过程的一一对应关系。那位可怜的农民尚在艰难地研究中。
2)地球早期火山极其频繁,火山熔岩中核裂变物质含量高,所以火山熔岩的爆炸也很频繁,产生一些火山灰,可能还会让一些固体汽化,一部分泥沙就是由火山灰或汽化固体的凝结体组成的。
3)太空中的杂物进入地球时,与空气摩擦汽化,其凝聚体降落地面形成泥土。
4)地球表层岩石的风化也能形成少量泥沙。



第八章 恐龙灭绝之惊天奥秘

(目前尚在研究中)
1)恐龙的诞生就已经注定了它的灭亡,决定恐龙灭绝的主要因素是其自身内因,而非外因。
2)恐龙体内硅含量高于现在动物的祖先,现在动物的祖先体内硅含量高于现在动物。我们把恐龙叫做橡胶型动物,把现在动物叫做塑料型动物。恐龙对硅烷的依赖性极强。
(3)恐龙的身体(肌肉)、尿液、粪便里都含有大量的硅,早期恐龙的骨骼里硅含量也较高。
4)眼睁睁地看着地球表面大量的液态硅烷变成泥沙和河卵石时,恐龙便发出最后一声哀鸣,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5)我们现在看着小河里的河卵石,怎么也想不到,那是恐龙曾经的食物,我们的那位可怜的农民正在研究硅烷在恐龙的体内是怎样循环的。我们祖先体内的哪些物质当时是硅化物,后来又是怎样转变过来的。



第九章  关于硅化木
1)早期植物体绝大多数都含有硅,因为早在远古时期地球表面富含活性有机硅,大量地被植物吸收利用,这些植物同时也为当时的草食性恐龙提供了有机食物。随着土壤有机硅的减少,一些硅含量特别高的植物,因为对硅的强依赖性,也随之灭绝。其它硅含量较低植物则以碳、磷等元素取代了部分硅,转变成硅含量更低的植物如水稻等。另有一些原始生物如硅藻、海绵等,至今仍然保持着高硅含量。
(2)当古老的树木死去以后,其本身体内就含有很多的有机硅,又因为当时的空气里富含小分子硅氢化物,可以被树木吸附补充,同时,地面也有大量的液态有机硅,可以对树木进行渗透补充。于是树木便成了这些有机硅氧化成石的载体和模具。
第十章 我的物质论
(以下内容属于对“氢前时代“的研究,只作标题介绍论文尚在撰写中,某些内容尚在研究中。)
物质的基本属性——可持续性。空间可以瞬间产生万物。纵向可持续性产生时间。横向可持续性产生空间。真空即物质。物质即能量。时空局部偏差产生物质。多个时空可以并存。过去的时空未必消失。运动的本质是:可移动的物质相不断地作用于不移动的物质源产生的表象。
后序:
我是一个农民,虽然有着战胜地震的一腔热血,但由于条件和知识的限制,所以每取得哪怕是一点点进展,都是非常非常艰难的。
我一开始研究地震,简直不知道从哪里着手,但后来我发现如果孤立地研究地震,肯定不会有什么突破或进展,于是我就开始研究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演变史,结果发现这里的知识博大精深,我几乎陷入其中,招架不住。后来慢慢地摸到了门路,渐渐地发现把地震放到整个地球的演变使中研究,有很多问题引刃而解,很多疑难不攻自破,就这样一步一步,一直走到现在。我不知道我还能走多远?
在这里,我发现地球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热核反应,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包括人类)的产生和演变几乎都与核反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热核创造了世界,热核改变着世界”。
第一个氢原子合并就意味着一个多元素时代的开始,太阳间断地核爆炸产生了众行星,行星地碰撞点燃了地球,地球的持续核聚变产生了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元素,并为这些元素的化学反应提供了外部条件,同时也为地球内部留下了这么多年挥之不去的高温。它在送给我们石油、钻石、煤炭等一件件宝藏的同时,也强加于我们不少隐患——地震、火山、海啸等。
那是因为她在稳定的核聚变时期,由于不小心,产生了一些不稳定的核裂变物质,从那时一直到现在,这些不稳定的核裂变物质一直在发生着间断的核裂变(它们时常引发核聚变),只是这种核裂变的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低,从原来的剧烈的、频繁的、外向型,转变成现在的隐藏的地震。换句话说:曾经活跃的地球现在并不老实,外表平静的地球内心充满激情。
现在的热核反应(地震)是曾经核反应的反弹和延续,也是整个热核反应的尾声,随着它渐渐结束,热核,这个曾经创造过地球,也毁灭过地球的家伙,该到了对我们说;beybey的时候了。它将把一个完美而又安全的地球拱手交给我们。人类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人工可控核变时期。
地板
scoley1972 发表于 08-8-10 07:23:21 | 只看该作者
LZ是想传播什么知识呢还是想挣积分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8 10:28 , Processed in 0.12028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