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转贴]政治学原理笔记

[复制链接]
3970485 发表于 06-3-6 00: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
  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世界观。
  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4、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有《君主论》,布丹的代表作《共和六论》,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代表作有《乌托邦》和《太阳城》。
  5、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他们根据自然权利和自然法理论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
  6、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
  7、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矛盾也日趋尖锐化和复杂化。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为适应这一变化,资产阶级政治学也从国家制度的研究转向政治权利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研究方向又从以权利研究为主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6、《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宣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宣言》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宣言》强调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真正的民主。
  第五,《宣言》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7、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学研究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其中比较常有的有:
  (1)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2)制度研究法。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8、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在方法论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即单纯使用现象调查和计量的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无法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1、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2、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3、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4、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5、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点: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公共权利的设立。
6、剥削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2.契约论
  契约论的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阶级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结果。其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集契约论说之大成。
3.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7、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的具体含义:
  第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国家是统治阶级。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
8、公共权力(国家权力、政治权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9、国家三要素
  往往从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故称为“国家三要素”说。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10、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
  它们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
11、国家消亡的条件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1、国家的历史类型
  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他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把国家分为三类:君主国、贵族国、民主国,他又以国家所谋求的目的不同,把国家分为正常的与**的两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按照这一标准,国家的历史类型,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一切国家的共同特性的概括。
  在这些生产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分别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此,国家的历史类型相应地分别是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2、革命和改革的区别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
  一般地说,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第二,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由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它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
  一切剥削者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
3、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主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
  奴隶主占有制社会的这种阶级结构,就必然地形成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尖锐矛盾,自由贫民与奴隶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对努力的专政。
  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如埃及、巴比伦、亚速、波斯等国,都采用君主制,即所谓东方暴君制。在这种国家里,全部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他通过复杂的军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
  在古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则采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表现为“人民大会”具有很大权力和公职人员是由选举和抽签产生的。
  在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中采取的贵族制。表现为由奴隶主阶级中少数显要贵族组成元老院(古罗马)、长老院(斯巴达)掌握重要权力。
4、封建制国家
  这个时期在西欧大约经历了1300—1400年,在我国则有2300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再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如提供兵役、交纳贡赋等等。
  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与西方领主制相反,地产制经济允许买卖。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不是封授而是购买。他们把自己占有的大量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种,并通过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封建土地国有制、自耕农占有制也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1)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则采取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则是官僚制。
  第三,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2)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
  其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
  再次,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5、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
  按照其发展阶段划分,称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6、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公有制为主导地位。
  其本质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少数剥削者所实行的专政。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政治特征,并从组织上和制度上确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正是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关系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其实质特征就是暴力,基本途径就是对农民土地的掠夺。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3、资产阶级革命的类型
  在16—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其分别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其根本特点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极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大革命形式。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与封建势力的较量中,法国人民采取了大规模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了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了封建贵族,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彻底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到1871年德国实现了国家统一。
4、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权组织,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出现了某些变化,生产资料仍然为资本家所拥有,少数垄断资本和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从这些政策的实际社会功能来看,它或者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创造条件,或者是为了缓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其根本目的仍是为了维持资产阶级对于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秩序以及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社会利益分配。
  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在资产阶级统治较为稳固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常采用的所谓“民主”方式。这种方式以选举制、代议制和多党竞争制作为政治生活的基本机制,常常给予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政治自由与参与权。就其本质而言,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统治方式是一种虚伪的民主,其根本目的仍然是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权力和政治过程的平等,只是政治形式上的平等,由于资本主义民主是以金钱为驱动力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难以进入资本主义政治结构,又左右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过程和决策。

5、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实现方式,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它以自由主义的方式实行其政治统治。
  在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以所谓公民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政治制度方面,它体现为资产阶级国家以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自由和民主的基本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
  在观察资本主义国家时,要看它是否具有立法权和监督政府权力的议会,是高于政府的权力,还是在实际上政府高于议会。这也是我们区别资本主义国家是以自由主义为主要统治方法,还是以暴力压迫为主要统治方法的重要标志。
  自由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以代议制为核心,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互相制衡的制度为主要标志。
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的变化
  垄断资本为了对付这些矛盾,就必然地由自由主义方法为主改变为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的管理方法,这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这种特点反映在政权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就是:
  第一,集权制度以及削弱议会权力,扩大行政权力。
  第二,垄断资本直接控制政府。
  第三,垄断资本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7、法西斯国家、法西斯主义理论
  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
  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一种恐怖专政。法西斯专政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其中典型的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1.“种族论”(种族主义)即高级人种应当统治劣等人种,其他民族都是高等人种的奴隶。
  2.“国家至上”即个人必须服从国家、个人对国家只尽义务,没什么权利,国家对个人是绝对神圣的权威。
  3.“领袖权威论”即宣扬领袖具有绝对的权威,享有对任何人的生杀予夺的一切大权。
  4.“生存空间”即认为国家是个有机生物单位,它向邻国扩张领土,争夺空间,是其生存的基本法则。
8、福利国家所发生的变化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从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福利国家的最初尝试是从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开始的。
1.从资产阶级国家本身的变化来看,“福利国家”是由“消极国家”变为“积极国家”。
2.从国家活动方面来说,由过去的“自由放任主义”变为“计划主义”,由“不干涉主义”变为“干涉主义”。
3.从国家推行的社会政策来看,由过去不负责“援助”居民的社会生活,变为承担保障与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
4.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来说,资产阶级由过去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民主转为所谓集体主义的“多元民主”。
  “福利国家”,其实质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洽的表现。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由国家干预经济,用国家来调节经济关系,以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的一套方案,即所谓“凯恩斯主义”。
  “人民资本主义”理论,他们鼓吹什么“资本民主化”、“管理制度革命”、“收入革命”等谬论。   “资本民主化”,是指由于劳动者富有程度的增长,资本主义企业和公司的一部分股票分散人民群众手中。
  “管理制度革命”是指原企业主丧失了对企业的管理权,而由一个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经理阶级”取代。
  “收入革命”是指“拉平国民收入,使富者变穷,穷者变富”,这纯属奇谈。

[ 本帖最后由 清辉私语 于 2006-3-6 02:00 AM 编辑 ]
清辉私语 发表于 06-3-6 01: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学原理笔记2

第六章 国家形式
1、国家形式
  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指的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寡中的地位”。政体是指“政权构成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与政体相比,国体不能占首位。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决定政体;一定的政体必须适应一定的国体,当国体发生变革时,政体也就会发生变化政体反映表现国体;相同性质的国家完全可能选择不同的政体;
  (3)国体和政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和变异性。
3、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
第二,最高田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
第三,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根据前两条标准,我们把国家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两大类。君主制政体的最基本特征,是最高国家权力事实或在象征意义上集中于君主一人,君主是没有任期限制的,一般是世袭的。共和制的基本特征,是无论象征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还是实际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都是通过某种形式的选举产生的,并且有严格的任期限制.
4、君主制
君主制政体包括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制两种:
(1)专制君主制是在奴隶制专制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起来的.
(2)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立宪君主制又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两种形式.
(1)二元君主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而控制着国家的行政权,因此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为二元君主制。
(2)议会君主制的特点:议会不仅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国家权力机关。
5、共和制
  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缴为普遍的政权组织形式。它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
(1)议会共和制:凡是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议会制共和国。
(2)总统共和制:凡是由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为总统制共和国。
(3)委员会制:瑞士联邦是采取委员会制的典型,所谓委员会制,是指国家的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制度,亦称“合议制”。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
原则,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
7、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内容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8、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特点
第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主要性观在人民的一切权力都统一地、集中地由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
第二,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
第三,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
9、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和为国家的问题。
在古代,曾经出现过两种主要的国家结构形式。一种是帝国形式,一种是分封割据形式。
10、单一制和复合制
(1)单一制:单一制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的基本特点是:国家具有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和统一的国籍。
(2)复合制是由若干国家或者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的联合体。两种常见的类型:一种是邦联制,一种是联邦制。
邦联是若干个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
联邦是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11、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
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归根结底,是阶级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合。
历史的经验表明,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民族联合和国家统一,又不能不照顾历史和现实的情况,则使用联邦制的形式来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根据“各民族的平等的联合”的原则并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决定自己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个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能转化的。
12、我国国家结构的形式和特点
第一,中华入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实行区域自治。
第三,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四,全国人大批准省级地方的建置。
第五,省,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第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13、我国多民族国家为什么采取单一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第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第二,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第三,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第四,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五,各民族需要实现共同繁荣和共同进步。
第六,为了维持我国的独立与安全。
14、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
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15、特别行政区制度
特别行政区是依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重大创新。
它是指在统一的主权国家范围内,建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是“一国两制”的实现形式。
实行两种制度: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主要包括以下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学、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享有独立的地方财政权,独立的税收制度;享有独立的外事权。
第七章 国家机构
1、国家机构定义
  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国家机构承担着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国家管理的繁重任务。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这些主要国家机关构成的统一整体国家机构。
2、国家机构的组成
  (1)任何国家都要设置国家元首这一国家机关以代表国家主持内外国家事务。国家元首的功能是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依据国际法处于国家最高领导地位,根据国际惯例享有最高规格的国际礼遇,充当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的基本职能是立法和执法监督。
  (3)行政,含有“执行”和“管理”两方面的含义。行政机关即负责拟订和执行法律、制订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
  (4)司法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狭义的司法机关仅指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即法院;广义的司法机关除法院外还包括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机关。
3、国家机构的主要特点
  (1)阶级性 国家机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社会性 国家机构一般以全社会正式代表身分,以全社会名义进行活动。
  (3)整体性 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政治组织体系。
  (4)强制性 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构的活动普遍地约束全体社会成员,这样做一是依靠法律强制,一是依靠暴力强制。
4、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基本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它们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形成鼎立之势,而又相互制约和平衡。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在各国的具体实施形式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国家机构机制。
例如:美国的三权在宪法上是平等的,英国是“混合权力体制”——议会权力最高。1985年第五共和国采用了“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
5、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
  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即议会(或称国会)。立法机关的议会最早产生于英国。
  两院制即议会由两院组成,一般称为参议院、众议院,通称为上议院、下议院。一般下议院权力高于上议院。
  议会的主要职权职能大致可以概括为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三项。
  (1)立法权 立法权即以国家名义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其立法程序是:提案—审议—通过—公布。立法程序中,核心是审议和表决通过法律草案,这是议会立法权的最重要表现。
  (2)财政权 财政权即财政同意权,是议会控制政府税收和开支的权力。国家预算法律,通常以适用一年为限,这在西方各国已成惯例。
  (3)监督权 监督权即议会对政府及其政策和政府官员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主要表现:
  一是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总统提名的政府高级官员,必须经过参议院同意后才能任命。在议会制国家,由议会选举产生政府首脑(总理或首相),由政府首脑再组织政府。
  二是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即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使政府集体辞职。
  三是行使弹劾权,即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追究法律责任,罢免其职务或判罪。
  四是行使质询权,即议会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成员所管理的事务提出口头或书面询问,要求有关者做出解释和答复。
6、委托立法权
  议会制定的法律,只规定有关事务的一般规范,通常由议会授权政府补充必要的实施细则,政府有权制定相应的规章、规则、条例,这些一般与法律具有同等或相关效力。这种行政立法权称为委托立法权。
7、违宪审查
  违宪审查是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决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审查对象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根据法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命令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
  资本主义国家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机构有两种类型,一为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一为由专门的宪法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
  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司法原则和司法制度,主要有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辩护制度和法官保障制度。
  8、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有三个方面:一是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二是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涉,三是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坚持独立。
9、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1、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的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
  3、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
  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10、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人大和县以上各级地方人大设常委会为常设机关。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广泛,有以下四个方面:
  1、立法权 立法权即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的职权。
  2、决定权 决定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就国家重大问题和事项作出决定的权力。
  3、任免权 任免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具体指人事任免权。
  4、监督权 监督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11、我国的司法机关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实行四级两审终审制,设有基层、中级、高级、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提起公诉,对法院的错误判决和裁定,依法提出抗诉。  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和工作遵循和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第八章 国家政权与民族问题
1、民族的概念
  民族就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联结起来的人们的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2、民族问题的根源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是复杂的:
第一,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
第二,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3、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
第二,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它是压迫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压迫。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阶级是以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取得报酬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会集团;民族则是以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素质四项特征来区别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第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范围不同。首先,民族问题涉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内部问题不属于民族问题。其次,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更为广泛和复杂。
  第三,在一定时期内,当一个民族为了民族独立和平等,反抗外来侵略时,这时的主要矛盾就会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从而使阶级矛盾从属于民族斗争。
  第四,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消失也不相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按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是阶级消灭,国家消亡,最后才是民族的消亡,即民族的融合。
4、民族问题与革命政权的关系(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它与社会政治总问题的核心即革命和政权问题紧密联系。民族问题与革命和政权问题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解决民族问题不能离开当时的政治总问题。可见,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是围绕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这一核心的。同样,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也离不开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政权问题。
第二,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的影响来看,一个社会,民族问题解决得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革命是否成功、政权能否稳定的大问题。
5、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民族问题特别是地区民族冲突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际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其次,民族冲突又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而现代的民族冲突的解决,基本上都是在国际社会参与的情况下实现的。
  再次,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民族冲突一方面导致在国际化解决民族冲突问题中的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又会因为解决民族冲突的途径不同而引起国际社会有关国家之间的纷争。
  最后,霸权主义以及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6、民族运动
  民族运动是指被压迫民族反对压迫民族、争取民族平等或民族解放的斗争。
7、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所谓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民族观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与原则,是资产阶级最基本的民族政策。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族优劣的观点。资产阶级把民族划分为优等民族与劣等民族,或称文明民族与野蛮民族。
  第二,民族至上的原则。用民族矛盾来掩盖阶级矛盾。
  第三,民族投降的原则。常常出卖本民族的利益。
  总之,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
8、资产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从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到现代资产阶级在实现其民族压迫政策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实行民族歧视,制造民族纠纷、民族隔阂和民族仇恨。
(2)强制推行民族同化,用暴力消灭落后民族和种族的政策。
(3)分化少数民族,收买少数民族上层,实行民族怀柔政策。
(4)制造民族分裂。
(5)借“民族自决”的口号煽动民族分裂,煽动少数民族脱离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9、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任务和途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民族问题的任务是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帮助落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赶上先进民族,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化包括民族政权机关的民族化,经济发展的民族化,语言发展的民族化等等。
  民族平等作为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族平等指的是一切民族的平等,是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平等。
(2)一切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平等。
(3)民族平等是事实上的平等。
10、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
  民族联合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其实质就是指民族团结。民族联合可以体现为各民族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而形成的民族统一战线,为建立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联邦体制,为消灭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进行的互相合作等等。
  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是统一的,两者统一起来构成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11、民族自决权
  民族自决权是指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
12、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之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组成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
13、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中华民族要获得解放,就要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对内实现各民族自由联合,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第二,我国各族人民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结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了统一的武装力量。
  第三,各族人民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彻底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保证各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发展。
  第四,在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形成互相依存、互相帮助、不可分离的关系。
  第五,为了防止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密切合作。
清辉私语 发表于 06-3-6 01: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学原理笔记3

第九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
1、什么是政党
  政党是阶级组织,它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特征
  政党的主要特征是:
(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现代意义的政党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阶级斗争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
(2)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由成员中一部分最有觉悟、最积极、最能够统一整个阶级的分子带领本阶级进行斗争的。
(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5)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3、政党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四种:
  1、以政党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
  2、以政党是否掌握国家政权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参政党。
  3、以政党是否合法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合党和非党。
  4、根据政党的活动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内政党和跨国政党联盟。
4、政党的功能
  统治阶级政党的总功能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被统治阶级政党的总功能反抗和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这是政党政治的根本功能所在。
  (1)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一个政党拥有群众的多少,是这个政党势力大小和强弱的重要标志。
  (2)集中阶级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政党的竞选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统一阶级意志的活动。在无产阶级国家,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就是集中人民意志的过程。
  (3)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政党掌握政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操纵议会,通过选举取得议会多数席位,二是以本党的党员充任官吏,组织政府。
5、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资产阶级政党最初产生于英国。
  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第一,标榜“超阶级性”。以“全民性”自称。第二,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第三,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第四,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表现为典型的“党外有党,党内有派”。第五,资产阶级政党的“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原则。
6、资产阶级政党在西方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现有的政治秩序。
  资产阶级政党具体的地位和作用还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标志。
  政党活动和功能也主要体现在竞选过程中和议会中的党团活动中。政党不仅是传递民意的渠道,公众参政的工具。反对党对执政党的监督、牵制,对执政党政策的咨询,对政府高官的弹劾,客观上形成了民主政治的制约机制。
(2)政党制度在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协调作用。
  在议会制下,由多数党党魁组阁,是当然的内阁总理。政党领袖和行政首长双重身份合一。从而保证了立法与行政之间相互协调。在总统制下,总统与议会中本党领袖的沟通,促进了议会与总统、立法与行政的合作和协调。
(3)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政党是现代政府的主要政策提供者。不管是为了竞选连任,还是夺回政权,这些政党组织都非常关注社会的变化、选民的倾向、民意的焦点。政党对社会的关注和调查,以及政党对政治系统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力,使政治系统具有了较强的应变能力。
7、两党制
  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8、两党制的特点
  第一种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英国议会内阁制中两党制的特点:
  第一,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两个大党靠竞争争夺下议院席位,由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内阁,其成员也都是议会议员。
  第二,两党采取集中制。为保证政党的议案能在下院顺利通过,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执政党用严格的党纪约束本党党员和议员的行动。在每次投票中,所有该党议员必须按本党的决定进行投票。
  第二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美国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特点:第一,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总统竞选的获胜者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在野党。第二,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9、多党制
  所谓多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10、多党制的类型
  多党制最早产生于法国,多党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典型国家是德国和第五共和国时期的法国。
  第二,多元并存的多党制。在这种政党体制下,没有一个政党能获得多数席位。政府只能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反对派也组成联合阵线与其抗衡。典型国家是意大利。
  第三,一党独大的多党制。在这种类型的多党制中,存在着多个政党,但其中一个政党在该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并单独执政,其他政党则处于在野地位。
11、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国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施加影响和压力的集团。
12、压力集团的影响
  压力集团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的主要方式是:
1、参与选举,影响竞选。
2、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
3、影响政府决策。
4、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最后,压力集团还可以通过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所有现代化通讯工具和媒介来影响舆论。
13、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领导下所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1、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
3、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4、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
5、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
14、无产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地位,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途径来实现的。
  1、政治领导 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2、思想领导 思想领导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
  3、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领导的核心是干部问题。
  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政治领导是核心,思想领导是前提,组织领导是保证。
  作为惟一执政党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政分开主要涉及的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
15、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政治格局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的统一。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这种领导是通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民主协商来实现的。
  第二,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具体体现是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基本准则。中国共产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通过法律程序把自己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16、社会主义政治团体的特征和功能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特征:第一,它们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第三,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存在于整体利益一致基础上的。
  政治团体的具体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功能 可以把分散的个体群众组织起来,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组织渠道,为党和政府实施对社会的管理提供方便的组织形式。
2.参政功能 参政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可以推举自己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二,积极参与行政部门的决策。第三,政治团体参与政治协商组织及其活动。第四,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表达政治团体的要求。
3.民主监督功能
4.教育功能 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
第十章 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学科领域。
  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首次提出了“政治文化”一词。1956年《比较政治体系》。
  所谓的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2、政治文化的的功能
  政治文化的的主要功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不同的社会存在着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要求。
  第二,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政治文化规定着社会成员内在的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
  第三,影响政治过程。对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即对政治体系的决策和执行的过程和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着整个政治体系的功能。
  第四,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首先,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大的影响。其次政治文化对于维系政治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再次,每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都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3、政治文化的分类
  西方学者的区分:
(1)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是此种分类的标准。
(2)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此种分类是依据政治文化中亚文化结构及其相互间关系而划分的。
(3)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这是从政治价值原则类型的角度,根据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的特点加以区分的。理想型政治文化把道德、宗教与政治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现实型政治文化则将政治价值原则与道德原则分离开来。
(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此种分类主要是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而划分的。
  马克思主义的区分
(1)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4、政治文化的结构
  政治文化结构主要是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政治意识形态层次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
  政治价值观一般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社会成员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政治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
  政治心理作为隐形文化,是政治文化中的深层因素,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内心体验。
  三个层次——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是渐次由低向高排列的。
5、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发表了关于政治社会化方面的第一篇论文。
6、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过程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运行过程的目标;政治社会化是传播政治文化的手段,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内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外在方式。可见,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二者的关系是极其密切和相辅相成的。
7、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
(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总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传播和遗传机制。
8、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这些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阶段。
  第二,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
  第三,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9、我国政治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
  第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
  第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
  最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清辉私语 发表于 06-3-6 01: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笔记4

1.        其能动性是有政治权力主体利益形式上的主观性和内容上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2.        其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1)        它是政治权力主体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动杠杆,能使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2)        它是政治权力作用范围内的积极支配力量,能对其他力量和社会生活施以支配和影响作用;
(3)        它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反作用。
3.        政治权力的能动性在实际生活中是一种合力作用。
(三)        动态发展性
1.        其动态发展性根源于政治权力主体利益中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        两个主要表现:
(1)        政治权力具有内在的延展要求;
(2)        政治权力构成要素的更新变化。
(3)        能否推动盛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决定政治权力强弱的根本原因。
(四)        工具性
其工具性本质上体现在政治权力与政治主体的利益目标之间的关系方面;
        形式上表现为各种政治权力工具,如意识形态工具、暴力工具、政治协调工具。
第二节  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一、政治权力的类型
(一)按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性质的政治权力主体
1.        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
2.        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
3.        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
4.        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5.        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二)按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
1.社会公共权力
(1)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使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在产生国家后,表现为国家权力)
(2)社会公共权力的特点:普遍性;至上性;排他性
2.政党权力
3.政治社团权力
(三)按政治权力主体的层次划分
1.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
2.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
(四)按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
1.立法权(首要)
2.行政权
3.司法权-构成:侦定权、诉讼权和审判权
二、政治权力关系
(一)不同社会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主要是相互否定或相互对立的关系。
2.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以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1)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对比力量不相上下,都有妥协的要求;
(2)第三种外在力量对全社会构成威胁
(3)不同性质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中有某种的共同利益。
(二)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公权力之间的关系
1.本质是一样的,但范围不同,存在差别。
(1)任何阶级社会中的执政党都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支配社会公共权力;
(2)执政党的权力必须以一定的方式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力
(三)根本利益一致的执政党权力与政治社团权力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
2.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1)同一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与共同利益关系在权力关系方面的体现
(2)根本利益相同,性质不仅相同的政党权力之间
(三)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
(四)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
1.资本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
1.政治权力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2.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作用后果的过程,涉及到政治无案例作用的效益问题。
3.政治权力的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
(二)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
1.暴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时事政治权力。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3.命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4.规范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切字节的意志,约束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
5.说服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一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灵的沟通,进而贯切自己的意图。
6.奖酬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实施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器按照预定的目标行为。
7.处罚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从政治关系看
1.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凭借
2.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二)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
      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
1.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
2.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
3.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三)从社会生活看
1.政治权力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2.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3.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章    政治权利
第一节  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政治权利的涵义
(一)权利的涵义
1.中国的观点
2.西方的观点
(1)天赋权利说
(2)权利自由说
(3)权利利益说
(4)权利力量说
(5)权利平等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
      所谓权力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
1.权力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官司决定的
2.权力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它是有阶级性的。
3.权利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一直在社会法律形式中的体现,是政治权利的延伸。
4.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三)本书关于权利的观点
(四)政治权利的涵义: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政治权利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利益。
2.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统一。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矛盾,又是统一的。
(1)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不可分割;
(2)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互为条件;
(3)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在量上是同等的
(4)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都须由枪支的法律保证。
(5)        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最宗指向都是利益的实现。
3.政治权利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的规定。
4.政治权利的获得必须以政治权力为先决条件。
二、政治权力的特性
    政治权利的根本特性是其阶级性
(一)        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具有规范性
1.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是政治权力制约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方面的直接体现
2.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包括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两个方面
3.        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具有强制性
4.        政治权利的规范作用主要在于:
(二)        政治权利意味着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
1.        政治权利的自主性与政治权力的能动性紧密结合
2.        政治权利的自主性本质上是法定范围内社会成员政治意志的自由
(三)        政治权利是不断发展的
政治权利的发展表现为内容、范围、形式的扩展
(四)        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实现政治利益的手段
政治权力的手段性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性在社会成员政治资格上的转化
第二节        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一、政治权利的发展历史
(一)原始社会政治权利的特点
1.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
2.氏族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的
3.氏族社会成员的政治资格不是法律确定的,而是道德习俗上确定的
4.氏族社会成员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完全溶合的
(二)奴隶社会的政治权利
1.政治权利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
2.政治权利具有宗法等级制的特色
3.政治权利第一次和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
4.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相分离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利]
1.私有财产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的归属
2.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
3.政治权利与官僚登记制和僧侣紧密结合
4.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1.0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
2.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
3.以法律上的平等掩盖实际政治生活上的不平等
4.以其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
1.广泛性:是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广泛享有的权利
2.公平性:为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
3.真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得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真正获得当家作主的地位,使其政治上的平等和经济上的平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结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力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资格,也是实现人民政治权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英国:1679,《人生保护法》;1689《权利法案》;
美国:1776,《权利宣言》;1776,《独立宣言》;
法国:1789,《人权宣言》。
1.自由权
人身自由
言论自由
通信自由
集会自由
结社自由
迁徙自由
罢工自由
2.平等权
3.参政权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
2.平等权
3.民主权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一)        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二)        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三)        有利于政治权力主体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展
(四)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编  政治行为
一、        政治行为的涵义
政治行为是人们在特定利益的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二、政治行为的四个基本要素
    政治活动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的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阶级社会具有季节性;
    政治行为的主体: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
    政治行为的方向:政治主体的行为动机与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
    政治行为的方式:政治行为模式;
三、政治行为的分类
第一章  政治斗争
第一节  政治斗争的涵义
一、政治斗争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政治斗争的定义
1.中国的
2.西方的
(1)心理对立说:政治冲突就是心理对立的形式
(2)价值对立说:是某个人或其他人或组织集团之间的不相容性、是指价值观念较量;
(3)资源争夺说:是对权位或利益等资源的争夺;
(4)环境互动说:是有机体-环境之互动。
(5)西方政治冲突理论的缺陷:
     ①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区分不同性质的政治冲突,混淆了阶级之间的冲突和阶级内部的冲突;
     ②由于没有对于阶级社会中政治冲突作出阶级分析,掩盖了阶级社会中政治冲突的本质。
3.本书的政治冲突理论:
    政治斗争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政治权力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二)政治斗争的特点
1.利益争夺
(1)人们的利益分化和利益需要是政治斗争的内在根源和本质内容。
(2)政治斗争归根结底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争夺战
(3)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权力角逐
(1)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
(2)资源分配是政治权力的主要功能
3.矛盾对抗
(1)政治斗争的矛盾对抗主要变现:利益的根本对立;权力的互不相容;整治心理的相互排斥
(2)政治斗争表现出矛盾对抗的特征,其客观原因在于包括利益和权力在内的社会有效资源的匮乏。
4.意识自觉
5.事关全局
二、政治斗争的类型
    政治斗争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
(一)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斗争
(二)封建制社会的政治斗争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其特点:
1.        政治斗争的重心发生了重大的转移
2.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
3.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主要是以法治的形式进行
4.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从政治斗争转向非政治斗争
第二节        政治斗争的方式、战略和策略
一、政治斗争的方式
(一)        群体内政治斗争与群体外政治斗争(主体角度)
1.        群体外政治斗争
(1)阶级斗争
(2)政党斗争
(3)集团斗争
(4)民族斗争
2.        群体内政治斗争
(1)游离分子和异己分子的斗争
(2)子群体间的斗争
(3)价值与策略的斗争
(二)        暴力政治斗争和非暴力政治斗争(行为手段角度)
1.暴力政治斗争
(1)暴动
(2)武装斗争
(3)战争
2.非暴力政治斗争
(1)议会斗争
(2)政治示威
(3)政治部合作与政治部服从
二、政治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1.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
2.政治策略: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3.战略和策略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内容上:战略是研究全局性的斗争指导规律,策略是研究局部性得到正指导规律;
时间上:战略运用于相对长远的斗争阶段,策略运用的时间则比较短;
作用方式上:战略比较稳定,在一定目标阶段比较少变化,策略比较灵活,因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
目标上:战略是长远利益,策略是眼前利益。
(2)联系:不同的范围,相互转化;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服从于战略,并为战略服务。
4.为了实现战略性的任务,政治斗争的策略常常表现为某种政治妥协
5.有理、有利、有节是指导政治斗争的主要策略原则
6.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要做到:
(1)分析客观实际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随变而动
(4)参考历史,吸取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
一、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的作用
1.        政治斗争行为直接影响到政治主体自身结构的变化
2.        政治斗争的胜负决定政治主体利益的实现与否
3.        政治斗争对于政治主体自觉意识的增强起着重要作用
4.        政治斗争对于整个政治主体结构体系的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5.        也存在着副作用
二、        政治斗争对于社会和历史的作用
1.        政治斗争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不断改变社会的利益分配结构
2.        政治斗争直接作用与社会变迁的进程
3.        政治斗争直接影响着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也改变着社会的政治结构
清辉私语 发表于 06-3-6 02: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把笔记拼在一起。
因为这个笔记其他论坛已经先发布了,所以在你的主题前加了“[转贴]”。
再次谢谢你的好心,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笔记。
overbed 发表于 06-3-16 17: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楼主辛苦
samsara 发表于 06-3-22 12: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selma_penn 发表于 06-3-26 16: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拉是那个老师的?

谢谢搂主分享!
是那个老师的笔记啊?
qqzqqz 发表于 06-3-29 07: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yeqingping 发表于 06-3-29 09: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东西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4 21:54 , Processed in 0.11732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