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近代史的一些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coolcoolhe 发表于 08-9-21 23:0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德、俄、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再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对待。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削弱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为美国垄断组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从此美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侵略的之路。
    日俄战争    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让的领土中有中国辽东半岛,致使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阻。1895年4月,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不久辽东半岛落入俄国之手。1900年,俄国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乘机加紧向朝鲜渗透,俄日矛盾进一步激化。
      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海军偷袭旅顺俄国舰队,同时在仁川登陆。战争打到第二年,旅顺口失陷和波罗的海舰队被歼灭以后,俄军败局已定。1905年8月9日,在美国的调停下,日俄美国朴次茅斯举行和谈,签定《朴茨茅斯》和约,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并取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并攫取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
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日本更加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

俄国1905年革命    1905年俄国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世纪初,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还保存着大地主土地占有制和沙皇专制统治,成为政治上极其反动、经济上又很落后的国家。沙皇政府对外依赖外国资本,热衷侵略扩张;对内实行残暴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和经济剥削。
   1905年1月16日( 俄历 1月3日 ),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为举行罢工,抗议厂方无理开除工人。结果遭沙皇军警野蛮枪杀,史称“流血的星期日”。野蛮屠杀激起各地罢工运动蓬勃发展。到10月参加罢工达到200 多万工人。沙皇被迫于10月30日颁布诏书,答应召集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允诺人民有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自由。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揭露了沙皇政府的宪政阴谋 ,号召人民把革命推向前进,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十二月武装起义是1905年革命发展的顶点。1906~1907年,革命运动逐渐走向低潮。 1907 年沙皇政府发动 六三政变,撕毁《十月十七日宣言》,革命遂告失败。
    1905年革命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锻炼和教育了劳动大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良好准备。同时它也是帝国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不仅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亚洲的革命运动。

施里芬计划
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军。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逼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3—4个月结束整个战争。它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能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
马恩河战役
1914年9月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发生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达150万,前后持续8天,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60公里。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占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宣告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日德兰海战
又称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战争中英国损失14艘,德国损失11艘。虽然英国的损失大于德国,但仍掌握着制海权。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它令德国最后一次主动突破协约国在北海对德国封锁的努力失败。自此,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再以海军与协约国正面交锋,只能以潜水艇击沉舰艇,其后发展至无限制潜艇战。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後者在战争後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布列斯特和约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苏俄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约。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①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但到内战末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小企业在私人手里。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1918年11月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组织供应。随着产品日渐缺乏和物价不断上涨,政府实行凭证供应。根据阶级和年龄的差别,规定不同口粮标准。后来对儿童和全体工人职员免费供应面包和日用品。货币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 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 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伦敦会议 (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 8亿金马克(折合1.9 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110 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1928 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洛桑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1922年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1923年7月24日签订了 《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通称《洛桑条约》,以代替《色佛尔条约》。同时还签订了包括上述有关内容的《海峡制度公约》、《关于英、法、意军队撤出土耳其被占领区的议定书》等文件。
洛桑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1922年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凯末尔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签订摩德洛斯停战协定(1918.10.30)后,面临着亡国的民族危机。1919年9月4~12日在锡瓦斯召开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加的大会,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民族主义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1920年苏丹政府于同年4月宣布民族抵抗运动为非法,继而于8月10日签署了亡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府。同时确认“主权在民”的原则,宣布苏丹政府3月16日以后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法令无效。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决定废除苏丹制,从此结束了奥斯曼皇室长达600年的封建统治 。1923年2月伊兹密尔经济大会通过《经济公约》,制定了发展民族经济的基本原则。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在封建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迅速兴起。
洛迦诺会议       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调整西欧各国关系并在政治上扶植德国的国际会议。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意、比、波、捷克斯洛伐克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各与会国经过争吵达成妥协。10月16日草签7个条约、1个议定书,总称《洛迦诺公约》。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1926年9月14日生效。公约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德国同比、法、波、捷4国分别签订的仲裁条约,以及法国同波、捷两国分别签订的相互保证条约。其中最主要的是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德比、德法之间保持边界现状,互不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武装区的规定;承认道威斯计划;通过外交途径或和平方法解决一切分歧问题;英、意两国充当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等。公约对德波、德捷之间的边界不予保证,实际上是鼓励德国向东扩张。1926年9月,德国加入国联,取得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保留履行《国联盟约》第16条(关于对违约国制裁的规定)的行动自由。
   洛迦诺会议暂时调整了西欧各国的关系,恢复了德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削弱了法国的霸权地位。A.希特勒上台后,1936年3月7日德军毁约开进莱茵非武装区。1939年4月,德国宣布废止《洛迦诺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1919年1月18日~1920年1月2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其间,协约国同德国于1919年 6 月28日签订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通称《凡尔赛和约》。和约关于对德和约部分规定:①确定了战后德国的新疆界。②德国放弃其海外一切殖民地及领地。③限制德国的军备及确定德国的战争赔款。此外,协约国还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上述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未能解决远东及太平洋问题,美国为打击日本独霸中国的政策,削弱英国的海上霸权并拆散英日同盟,于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举行华盛顿会议,美、英、日、中、法、意、比、葡、荷9国出席。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签订了《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以取代英日同盟。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签订了《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军条约》),同一天,出席会议的9国还签署了有关中国问题的《 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通称《九国公约》),确定了美国提出的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的原则。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帝国主义战胜国占支配地位,非欧洲大国美、日第一次参与主宰世界事务,以侵犯中国权益,最后完成了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从而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多极结构,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暂时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平衡。但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发展,以及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自30年代起,该体系被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一系列侵略行径所打破。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柯立芝   (1872~1933)美国总统1920年,他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而由W.G.哈定竞选总统。两人在大选中获胜。1923年8月2日哈定突然逝世,柯立芝遂继任总统  。他小心谨慎地进行行政改革,并控制住共和党,因而在1924年很容易地赢得重新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获胜。柯立芝时代的特点是:没有危机存在,国家大大繁荣起来。他的一个突出政策是不干涉工商业的事务。一方面实行减税计划,一方面坚持高额保护关税。他反映群众的一般情绪,采取一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1928年拒绝再次提名为总统候选人,退隐到北安普顿写自传。
华夫脱党    推动埃及国家独立和废除君主制度的政党。又译埃及国民党。1918年11月13日作为一个埃及人民的常设代表团,由札格卢勒建立。1923年9月正式成为政党。它要求埃及实行自治,成立立宪政府,给予公民权利,由埃及人管理苏丹和苏伊士运河。1924年大选后,华夫脱党于同年1 月28日组织政府。1936年埃及完全独立后,华夫脱党政府与国王长期发生冲突。1937年左右,华夫脱党组织华夫脱青年联盟,努力培养骨干。1952年废除君主制度后,埃及解散一切政党。1978年2月萨达特总统实行多党制度,重新建立华夫脱党。但在同年6月该党自行解散。
    日本“二二六”事件
1933年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后,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国内政局愈加动荡不安。围绕内政和外交上的政策方针,日本政府和军部的对立日趋激化。而在军部内部,也分裂出更为激进的皇道派和较为持重的统制派,1935年12月,统制派决定将皇道派分子集中的第1师团派往中国东北。皇道派认为统制派已经对己下手,遂在民间右翼法西斯势力配合下,兴兵举事。1936年2月26日拂晓,皇道派军官纠集第1师团和近卫师团的1400余名官兵发动兵变,迅即占领陆军省、参谋本部、国会和首相官邸等政府中枢机关,杀死内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重伤侍从长铃木贯太郎,首相冈田启介也险些丧命。兵变使日本政府机构一时瘫痪。天皇起初慰抚,继而调兵围剿,宣布其为“叛军”。此次事件令日本朝野大为震动,事后统制派以“肃军”为名,一面清除皇道派势力,实现军队的一元化统制;一面胁迫政府接受军部的各种要求,扩大军部的政治发言权,使日本政治迅速滑向天皇、军部法西斯体制。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由J.M.凯恩斯所创立,并为其追随者所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产物,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作为既定的前提,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证明这两种假设都是不符合现实的。凯恩斯提出,资本主义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使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因而国家有必要采取干预经济的一系列政策,这样就可以使资本主义解决“失业”,仍是“理想的社会”。他维持了传统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颂扬,也为垄断资本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说明资本主义通常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他主张由国家实行旨在刺激总需求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达到充分就业,缓解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50~60年代,在对凯恩斯理论长期化、动态化过程中,形成了解释、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两大派别:以P.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J.V.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其中,希克斯和汉森创立了IS-LM分析模型以研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索洛等人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学派提出新剑桥学派增长模型,萨缪尔森和索洛借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通货膨胀,希克斯、萨缪尔森等人对劳动供给和需求曲线的解释等。在60~70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7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的原有理论难以进行解释和提出相应政策,并受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等的严重抨击。

    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为第1776号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法案最初授权总统借出不多于十三亿美元的物资。在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已在1940年透过与英国达成的基地租用协议,向英国及加拿大提供驱逐舰,以换取使用英国在西半球的基地。租借法案对盟军在二次大战取得胜利有直接影响。


    诺曼底登陆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盟军1944年6~7月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进行的战略性登陆作战。霸王作战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夺取集团军群登陆场,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发展对西欧的进攻,配合苏德战场最后击败纳粹德国创造条件。双方兵力为:美、英投入45个师,飞机1万余架,各种舰艇5000余艘;德军防守该地区的为6个师,飞机500架,舰艇500余艘。战役指挥官为: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副司令英空军上将A.W.特德,参谋长美陆军上将W.B.史密斯,海军司令英海军上将B.H.拉姆齐,空军司令英空军上将T.利-马洛里。没有专任陆军司令。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部到达法国之前,由英陆军上将B.L.蒙哥马利任登陆部队的前线指挥。战役从6月6日登陆开始,到7月24日胜利结束,德军大败。期间美、英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这次战役,对美英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以及决定欧洲战后形势,起了重大作用;为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慕尼黑会议    1938年9月29~30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英、法、德、意4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谋求相互妥协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英国首相A.N.张伯伦、法国总理E.达拉第和德国总理A.希特勒、意大利首相B.A.A.墨索里尼。协定规定:1938年10月10日前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连同上述地区的一切建筑和设施,移交给德国;日耳曼居民是否占多数尚不确定的地区,暂由国际委员会占领,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归属,最后划定边界。慕尼黑会议及协定粗暴地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绥靖政策登峰造极的表现。慕尼黑会议及协定鼓励和助长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同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1939年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并于9月进攻波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亚洲的觉醒(列宁语)
1、“觉醒”的含义
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主义意识;反本国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意识。
2、背景(原因)
(1)侵略新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如瓜分狂潮),亚洲人民必然掀起反帝反封的新GC。
(2)亚洲新变化:亚洲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意识产生。
3、范畴:
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
资产阶级改革如中国戊戌变法和印度1905—1908年反英斗争;资产阶级革命如中国辛亥革命、伊朗革命和土耳其革命;旧式农民起义如中国义和团运动、朝鲜义兵运动。
4、典型: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1)印度国大党(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类似中国同盟会)形成: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2)激进派主张: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领袖提拉克被逮捕)
(3)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GC
沙发
jianxin-1985 发表于 08-9-22 22:06:4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能稍微编辑一下再上传么?
板凳
 楼主| coolcoolhe 发表于 08-9-24 00:10:54 | 只看该作者
嘿嘿,传的时候时间紧没怎么编辑~~嘿嘿,同志们复制过去再慢慢看咯em02
地板
dp115 发表于 08-10-11 02:52:22 | 只看该作者

力挺!

[s:110] [s:110] 甚是感谢!甚是感谢!
5#
cuirui880513 发表于 08-10-26 15:53:0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0 16:54 , Processed in 0.10622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