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问答题精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3 10:4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五四运动怎样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如何?
⑴.改造:
1.五四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使中国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新时期;
3.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使中国的革命有了科学理论;
④.五四运动期间,先进知识分子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⑤.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斗争,使许多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⑥.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产生了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中国共产党;
⑵.李大钊的作用:
1.号召:通过宣传十月革命,呼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
2.指导、推动、领导:通过发表文章、组织社团,指导、推动、领导了五四运动
3.组织:组织进步青年参加斗争,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旗手: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与非马克思主义斗争
2.  20世纪初的20年,是中国社会剧烈震荡与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有哪些显著的进步?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⑴.政治方面:
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2.辛亥革命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这些都是近代化进程取得的重大成果;
3.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领导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维护了中华民国政体;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社会从此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⑤.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中共建立提供了组织条件
⑵.经济方面:
1.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比较快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
2.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⑶.思想文化方面:
1.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猛烈抨击封建思想,是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救国与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相比,在近代革命问题上的认识有何异同?两者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效果有何不同?
⑴.在中国近代革命问题上的共同认识:
1.都把封建主义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
2.都倡导建立民主共和国;
3.都体现了民族独立的要求;
⑵.不同认识:
1.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不同:三民主义认为中国是封建专制社会;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革命的对象:三民主义认为是满清王朝;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3.对中国革命的动力:三民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
④.革命的最终目标:三民主义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
⑶.实践效果: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最大限度调动了一切革命因素,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3.  为什么中共既要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又要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⑴.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原因:
  1.当时共产党力量弱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可以使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
  2.国民党是当时有影响力的大党,实行党内合作,能为国民党接受,有利于改组国民党;
  3.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有利于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
⑵.保持独立性的原因:
  1.国共两党性质不同:中共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2.两党指导思想不同:中共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国民党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
  3.中共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目的是将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以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这是中共的革命策略,两党只能合作,不能合并
沙发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3 10:46:25 | 只看该作者
4.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⑴.政治上:中共根据中国的社会现实,顺应历史发展进程,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并通过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指引国民革命的发展;
⑵.组织上:在中共的推动和倡导下,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通过统一战线,中共领导并组织开展了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⑶.军事上:中共推动国民党创办了黄埔军校,建立了革命武装,并在国民革命军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⑷.群众运动方面,中共通过领导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以及农民运动,配合支持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进行,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5.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在斗争方式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结合近代中国国情及当时国内外形势,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历史必然性。这种抗争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⑴.特点: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⑵.历史必然性:
1.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力量强大,中国人民要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必须联合起来;
2.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各阶级阶层革命的共同对象,这就为他们之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3.以前各革命阶级单独进行的斗争都相继失败,这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提供了经验教训;
④.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⑤.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积极支持和帮助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国人民实现联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⑶.影响:
1.使国民革命取得重大成就,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中共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统一战线,调动各阶级、阶层共同斗争,成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6.  简要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及政党组织的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其失败的内外因素方面又有什么相同点?这两次革命的最终结局对中国革命有何启示?
⑴.变化: 1.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905年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了辛亥革命,后来发展为中国国民党;
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国共合作,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
⑵.不同:
1.所处时代:前者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者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目的、对象:前者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发展资本主义;后者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领导者: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后者是在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下;
④.群众基础:前者依*革命党人的力量;后者各革命阶级联盟;
⑤.结果、影响:前者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者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准备了新的起点,但蒋介石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⑶.失败原因相同之处:
1.在客观因素上都有帝国主义的干涉: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英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2.主观因素上都由于革命领导者软弱妥协,导致革命失败: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没有发动群众,在内外反动势力进攻下,把政权交给袁世凯;国民大革命中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导致失败;
⑷.结局对中国革命的启示:
1.中外反动势力是革命的敌人;
2.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板凳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3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7.  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同时并存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这一时期中国革命运动主要是在三民主义旗帜下进行,请分析其原因。
⑴.并存原因: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民主革命的动力;
2.孙中山继续坚持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3.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原则一致;
④.由于反动势力强大、共产国际促成国共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⑵.三民主义居主导的原因:
1.反帝反封建是当时中国人民共同愿望,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2.国共合作后,国民党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也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原则一致,成为各革命阶级共同纲领;
3.中共刚建立,力量相对弱小,国民党力量和影响较大
地板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3 10:47:39 | 只看该作者
8.  1927年是中国政局剧烈动荡的一年。概括叙述影响这种局势的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发展方向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从阶级根源上找出原因。
1927年影响中国政局的政治力量主要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北洋军阀。
发展方向的变化、原因:
⑴.国民党由国共合作,各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领导国民大革命运动,发展到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动独裁统治:
  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到武汉,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反革命面目暴露,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不久,宁汉合流,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
  原因:国民党右派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革命形势的发展,必然危及他们阶级利益,所以他们叛变革命,镇压革命党人;
⑵.共产党由同国民党合作,共同领导革命发展到独立领导革命,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1927年,由于中共的右倾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大革命失败,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挫折,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原因:中共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面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必须调整革命策略;
⑶.北洋军阀统治基本上被推翻: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原因:北洋军阀是帝国主义、买办势力、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们对抗革命,必然被革命的进步力量摧毁。
8.  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为此中国人民展开了哪些重大的斗争活动?结果如何?
1.特点:
⑴.政治上:实行独裁统治,甚至复辟帝制,投*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军阀割据混战不息;
⑵.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发展的春天;
⑶.思想文化上:各种思潮更迭,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2.活动结果:
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⑵.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上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未能给中国人民指明出路;
⑶.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
⑷.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给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9.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中国社会有何特点?
⑴.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再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疯狂屠杀革命党人;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国共政权对峙;30年代起,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国共两党又逐步走向再次合作抗日;
⑵.社会矛盾由阶级矛盾为主转为中日民族矛盾为主;
⑶.国共两党自身发生变化:国民党内部分化,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⑷.官僚资本形成并确立了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新民主主义经济开始形成;
⑸.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20年代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30年代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美日矛盾不断激化;
⑹.革命形势在曲折中发展:大革命后革命处于低潮,随着工农武装割据的进行,革命形势高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革命力量遭到挫折,长征胜利后,形成抗日救亡新局面,革命形势重新发展
5#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3 10:48:27 | 只看该作者
10.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中国的社会矛盾及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
(一).社会矛盾:
⑴.新旧军阀的矛盾: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奉系军阀仍然控制北京政府,形成新旧军阀对立;18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
⑵.民党内部矛盾:大革命后,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宁汉合流,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随后蒋介石依*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支持打败所有同他抗衡的对手,建立起蒋介石军事独裁统治;
⑶.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大革命后,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屠杀革命党人;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国共政权对峙;
⑷.中共党内斗争:大革命后中共纠正了左右倾错误,走向成熟,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路线;
⑸.中日民族矛盾:30年代起,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共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二).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20年代后期,表现为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三).说明了:
1.中华民族尽管内部存在各种矛盾斗争,一旦外敌入侵,各派政治势力又能一致对外;
2.阶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从属于民族矛盾
11.国共对峙时期,中共怎样在实践中逐步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主要课题、取得哪些成效?总结这段历史,从中得出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⑴.课题、成效:
  1.确定革命方针: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在危急关头挽救了革命;
  2.开辟革命新道路: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逐步走出一条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促使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3.制定土地革命路线:根据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制定一条完整的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④.采取正确的军事战术: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⑤.建立了红色政权:1931年冬,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形成国共政权对峙,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⑥确立了正确的领导: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挽救了革命,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⑦.制定统一战线政策:根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从而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⑵.经验: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
6#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3 11:15:04 | 只看该作者
12.简述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获得成功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说明了什么?
⑴.历史条件: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井冈山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地区,革命力量可以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地区发展起来;
  2.群众基础较好:大革命时期,湘赣边境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农民运动发展;
  3.实践得出的教训:毛泽东等中共党人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和分析革命形势,对革命进行正确的指导;
⑵.地理条件:
1.井冈山位于湘赣边境,远离大城市,反动力量薄弱,便于开展斗争,并且革命影响比较容易传播出去;
2.井冈山地区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3.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
⑶.说明了: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说;
3.中国共产党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3.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革命道路?农村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的?
⑴.原因:
1.中国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敌人统治薄弱;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深受压迫剥削,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2.中国革命的需要:
大革命失败后,蒋汪合流,疯狂屠杀革命党人,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为积蓄革命力量,需要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同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只有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才能形成巨大的革命力量;
3.实践得出的结论:
大革命后,中共为挽救革命发动的一系列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实践证明,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⑵.开辟: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决定用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但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失败了;
  在秋收起义中,工农革命军攻打长沙,损失严重,毛泽东在文家市会议上,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夺取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文家市决策,迈出了走向农村的第一步,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相继写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引下,红军和根据地发展起来,建立了与国民党对峙的红色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开辟出来了
14. 20世纪头30年,中国先后兴起了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运动,但它们都失败了。请回答:两次革命失败后数年时间内,中国革命发展的形势有何不同?结合史实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⑴.不同:
  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维护共和制的斗争,但革命日益陷入困境;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⑵.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维护共和制的斗争,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没有也不可能正确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没有修正革命指导思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没有发动民众参加革命,依*军阀打军阀,革命屡遭失败,民主革命陷入绝境;
  国民大革命虽然因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但因为在大革命中,中共领导工农运动,使中共威望提高,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中共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成为革命继续发展的新起点;大革命后中共及时总结革命经验教训,调整政策,确定
7#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3 11:15:42 | 只看该作者
15. 结合大革命后的史实,说明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的历史原因。指出这次会议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⑴.历史原因:
1.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为中共指明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出路;
2.大革命失败后
,毛泽东首先从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失败中吸取了中心城市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教训,迈出了走向农村的第一步,使中国革命开始了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3.大革命后,毛泽东开辟农村革命道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使中国革命力量迅速发展;
④.毛泽东提出的避敌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理论,指引了红军在反围剿中接连取胜,反之则失败。
⑵.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
16.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革命出现过两次严重的挫折。据此回答
⑴.比较说明两次挫折发生的基本原因。
  1.客观原因:反革命力量强大。第一次是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勾结叛变革命,对革命党人疯狂屠杀,大革命失败;第二次是国民政府集中军事力量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被迫长征;
  2.主观原因:中共政治上不成熟,背离了实事求是。大革命后期,在国民党右派进攻面前,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中,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失败;
⑵.中共为挽救危机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立了新的策略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走出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重新高涨;
  2.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的领导,从而使革命转危为安。
  (两次挫折的挽救,都是通过党的会议从组织上清除错误路线和确立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起点。)
⑶.试分析两次挫折共同的历史教训。
  1.右的和左的错误,都可以葬送革命,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2.毛泽东是民主革命中优秀的共产党人,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17. 结合中国的政治情况,说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直至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表现,并指出美国对日本侵华问题的政策变化。
1.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
⑴.一战期间,由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何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企图独霸中国,出兵中国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又取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几乎独霸中国;
⑵.一战后,由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不断高涨,美日矛盾尖锐,华盛顿会议,美国遏制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日本被迫归还山东主权,放弃“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签署了《九国公约》,承认列强对中国的共同支配;
⑶.大革命兴起后,日本田中内阁加紧对中国侵略,先后制造了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召开“东方会议”,提出占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进而灭亡中国的侵略方针;
⑷.30年代,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利用国民党忙于内战的时机,不断扩大侵华,1936年广田内阁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称霸亚太地区;
2.美国政策变化:
  一战期间和巴黎和会上,美日在中国问题上既勾结又矛盾;
  华盛顿会议上,极力压抑日本扩张势力;
  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在保障侵华利益前提下,对日本侵华实行绥靖政策;
  30年代随着日本不断扩大侵华和推行独占中国,南下亚太地区侵略政策的制定,美国逐渐由绥靖政策转向遏制
18. 试从“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者身份、主张和策略及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
⑴.都是在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发生的;
⑵.领导者都是国民党的爱国将领;
⑶.两者均采取了与共产党合作的策略;
⑷.福建事变主张“反蒋抗日”,建立了反蒋政权;西安事变主张“逼蒋抗日”,实行“兵谏”;
⑸.福建事变被蒋介石勾结日军镇压,十九路军失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s:10] [s:5] [s:6] [s:7]
8#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3 11:17:17 | 只看该作者
19. 1927年,中共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而在1936年西安事变后,却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试分析中共这两种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各产生什么影响?
⑴.八七会议制定方针的依据、影响: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中共制定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中共走上了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形成国共政权对峙局面;
⑵.西安事变后,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团结抗日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西安事变为结束内战,一致抗日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呈现出什么特点?结合史实概括分析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变化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上述情况中你有何认识?
⑴.特点:由合作到分裂,从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
⑵.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中共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当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斗争加剧,甚至分裂;
3.国际政治力量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进两党合作;反之,两党矛盾扩大、关系恶化;
⑶.关系变化的影响:
  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第一次分裂,国共政权对峙和内战,给人民带来灾难,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第二次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二次分裂,又导致内战爆发,甚至影响到至今祖国不能统一;
⑷.认识:
1.国共双方的矛盾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求同存异,就能实现合作,推动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
2.合作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共的倡导和推动,分裂内战局面,主要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以及国际反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导致;
3.合作则两利,分裂则两伤
21.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共是怎样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⑴.中共配合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⑵.抗战初期,国民党内出现“亡国论”、“速胜论”时,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速胜论”,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指明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⑶.抗战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策略,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亲英美派动摇,反共倾向增长,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中共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中共领导抗日军民坚决予以回击;
⑷.为克服投降危险,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⑸.在解放区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团结开明绅士,共同抗日;
⑹.在国统区争取民主人士,领导民主运动
9#
 楼主| suxin0408 发表于 08-10-13 11:30:04 | 只看该作者
22.比较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点。这两个时期,根据地武装斗争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⑴.不同点:
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
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⑵.相同点:
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2.发动群众:都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土地革命或政策调整等方式巩固建设革命根据地;
⑶.最终结果:
  农村革命根据地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根据地大都丧失,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抗日根据地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
⑷.说明了: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方针和思想路线,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中共在抗战时期已更加成熟,更具有革命斗争的经验
23. 抗日战争中,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如何变化?分析其原因和效果,并简要评价。
抗战初期:实行合作抗日政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原因: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效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
相持阶段:实行既斗争又团结,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原因: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政府政策重点由抗日转向反共,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为坚持抗战,中共一方面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合作,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对国民党反共阴谋进行揭露、回击;
效果:既斗争又团结,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孤立了国民党顽固派;
评价:
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共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表明中共已经成熟
24. 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上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政治上:扶植汉*傀儡政权。
1932年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1940年扶植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
影响:汉*傀儡政权大肆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帮助日本侵略者加强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组织伪军进攻日本抗日武装力量,沦陷区成为日本殖民地和侵华战争基地;
经济上: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劳动力等方面进行不同方式的掠夺,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
  影响:沦陷区经济成为日本经济附庸。
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实行同化政策。
  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企图把学生培养成他们统治下的“顺民”。
  影响: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禁绝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军事上:集中兵力肃清沦陷区的抗日力量。
  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施保甲连坐制度,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企图肃清沦陷区抗日力量;
影响:中共领导人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对殖民统治,打击、动摇日伪统治。
10#
princesspeng 发表于 08-12-2 10:40: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30 11:27 , Processed in 0.10394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