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邓小平理论概论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hongye_lisa 发表于 08-11-4 18:5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综合国力 - 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实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所起影响的综合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的一种尺度。它由许多因素构成,包括:国土、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能力、技术力量、民族特点、国民士气、社会结合程度、战争意图、国家意志、外交素质、政府素质等。

通货膨胀 - 它是指在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供给量超过实际需要的金银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的经济现象。

世界观 -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世界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

教条主义 - 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轻视感性认识,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定义、词句出发,否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条主义对革命和建设事业危害极大。

认识论 - 认识论是指关于认识及其规律的哲学理论。它研究的范围包括认识的对象和来源,认识的形式和方法,认识的能力和检验认识正误的标准,认识的过程和规律以及认识的作用等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既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相对立,又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本质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称“唯物辩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也称“唯物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崇拜 - 个人崇拜是指片面夸大杰出人物的作用,神化个人,忽视群众和集体作用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对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表现之一。

思想僵化 - 是指以陈旧、不变的思想观点看待新形势下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僵化地对待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想。

唯物主义 - 唯物主义亦称唯物论,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唯物主义对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做了正确的回答,承认宇宙统一于物质,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客观物质世界脱离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只是其反映。唯物主义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唯心主义 - 唯心主义亦称唯心论,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在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是物质世界的本质、本源,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根本上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唯心主义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感觉、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之外,还有一种精神力量是世界的本源,世界是这种精神的产物。

形而上学 - 这里讲的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彼此孤立、永远不变;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主观主义 - 主观主义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主要特征是,单凭主观想象,忽视客观实际,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教条主义,脱离具体实际,把理性认识绝对化,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教条,而不是看作行动指南,不分析具体情况,生搬硬套;另一种是经验主义,把感性认识绝对化,从狭隘的经验出发,把自己局部的经验当成普遍的真理。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观主义是反科学,反马克思主义的,对革命和建设事业危害极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 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形态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 公有制占主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 - 它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它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基本上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平等。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生产资料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所以称为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 它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它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

混合所有制经济 - 它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 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产权清晰 - 它是指产权关系清楚,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都有明确的界定。

责任明确 - 它是指所有者(出资者)与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

政企分开 - 是指政企职责分开。

管理科学 - 它是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 -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

个体经济 - 它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 - 它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 - 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开办的投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中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部分。

独资企业 - 是指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者经批准,在我国境内租赁土地、独自经营、独自管理、自负盈亏的企业。

合资企业 - 是指我国经济组织同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者共同独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它的分配按双方投资者投资份额进行。

合作企业 - 是指由外商和港澳台投资者出资金、设备,我方出土地、劳动力,双方签订合同,合作经营的企业;按照合同规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分享企业利润,合同期满后,企业归我方所有。

市场经济 -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组织形式。

计划经济 - 计划经济是通过中央计划直接调节资源配置资源的组织形式。

计划机制 - 计划机制是指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

市场机制 -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运行中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的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

企业制度 -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职责制度。

个人业主制企业 - 它是由业主个人出资兴建,业主自己直接经营,业主享有企业全部经营所得,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完全责任的企业制度。

合伙制企业 - 它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人联合出资和经营的企业,合伙人分享企业所得,并共同负担企业的债务。

有限责任公司 - 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它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它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的筹集资本,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

市场 -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供应者和需求者相互关系的总和。

市场体系 - 它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构成市场体系。包括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

宏观经济调控 - 它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根本目标 - 根本目标是服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经济计划 - 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经济手段 - 经济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财政手段 - 财政手段是指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部分。

货币手段 - 它是指政府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收入手段 - 收入手段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目标规定的工资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法律手段 - 它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规范调整经济的统称,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法律监督。

行政手段 - 行政手段是指通过国家机关实施,以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法。主要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

直接经济调控 - 它是由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间接经济调控 - 它是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 - 它是指国家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

政府社会行政管理者职能 - 它是指政府作为社会行政管理者,制定各项必要的法律和规定,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对企业和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公平竞争。

政府经济调控者职能 - 它是指政府作为经济调控者,应搞好经济发展预测,确定战略目标,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调节经济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按劳分配 - 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斯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它是指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它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这种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获得的价值或价格。

资产收益 - 它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比如通过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向资金需要者提供资金,取得红利、股息、利息和分享收益,劳动者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也是一种变相的资产收益。

按资本分配 - 它是指我国私营企业主和外资以及港台澳投资的企业中的企业主以其资本获得的利润收入,这些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

经济效率 - 它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讲,它表现为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有效配置;从微观经济运行角度看,它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效能的充分发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分配的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社会保障制度 - 它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以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

社会救助 - 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

社会保险 - 它是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社会福利 - 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的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社会优抚 - 它是指对于特定阶层,例如军人和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民主 - 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是手段。民主也是无产阶级在一定阶段上所追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又是目的。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者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

人民民主专政 -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专政方面的互相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其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不过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 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处理;对于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处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它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构,以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 -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供。

政治协商 -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以及各方面代表人士,就有关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进行各种形式的充分讨论,集中各方面提出的正确意见,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解决问题。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它是指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政治体制 - 它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说来,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 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依法治国 - 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 - 这一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 这一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 这一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理想 - 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立场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

共同理想 -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高理想 -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最高理想。

道德 - 道德是指,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 以善恶为基本评价标准。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这是指,确立一套以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爱国主义 -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现代化事业。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 它是指,要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
沙发
星斗 发表于 09-7-18 19:14:0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
板凳
紫竹轩008 发表于 09-8-26 21:57:5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真厚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3 00:49 , Processed in 0.10037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