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
第六章 文選
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
【题解】本篇选自《论语·泰伯》。其内容反映了儒家把实现仁作为终生奋斗目标的决心和毅力。宋邢昺疏:“此章明士行也。”
曾子曰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即曾参(shēn),春秋末鲁国人,字子與,以孝行见称。②士:有操守、有知识的人。弘:《说文》:“弘,弓声也。”引申为顽强;毅,坚定果断。任:担子,任务。③仁:指推行仁道、仁政。已:停止,结束。宋邢昺疏:“言士能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者,……言士能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者,复明任重道远之事也。言仁以为己任,人鲜克举之,是他物之重,莫重于此焉。他人行仁,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士则死而后已,是远莫远焉。”
五 蠧 《韩非子》文章略
第七章 音 韵
第一节 中古音的声韵调 一、中古音的代表著作——《广韵》
中古音以隋陆法言《切韵》(601年)为主要研究材料。《切韵》虽已不存,但其声韵调系统保存在宋陈彭年等编撰的《广韵》(1008年)中。清人研究中古音,用的是《广韵》。
《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韵书。当时主要是为了科举作文用韵规范;《切韵》及《切韵》以前的韵书,最初目的应是为了辨音。辨音与作文用韵规范是《广韵》的两大功用。
《广韵》编排体例:第一,先分平、上、去、入四声五卷(平声字多,故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卷)。第二,每个声调下(即每一卷下)再分韵。同韵的字,韵腹(即主要元音)和韵尾(有的没有韵尾)相同;不论韵头(介音)是否相同。一个韵选一个代表字作为本韵的名称,叫韵目。如东韵即以“东”为韵目。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四声相承,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四声相配。平、上、去只是声调不同,韵母则相同。入声主要是收声不同,收—p(盍)、—t(曷)、—k(德);分别与阳声收—m(谈)、—n(寒)、—?(登)相配。所以,如果单统计韵母,只要计算平、入二声的韵母就可以了。第三,每一韵中以声纽的不同再分若干小韵。小韵是以声母的不同来分别,所以小韵也叫“纽”。小韵的头一个代表字后面注反切。一个小韵包含一个至数十个同音字。如东韵有东(德红切)、同(徒红切)、中(陟弓切)、虫(直弓切)……等23个小韵;“同”小韵中有同、仝、童、僮、铜……等45个同音字。
《广韵》是当时编的韵书,反映了中古的语音系统,所以,要研究中古音,就要分析其中的声、韵类别系统。古代分析《广韵》一系韵书中的声韵系统的学问,就是等韵学。
二、 中古的声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
1.有关声母的几个概念
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如表示舌头清音用“端”(包括切上字“都、丁、多、当……”从另一个角度看,把切上字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相同的归到一起,就得到声母)。相传释守温发明了三十六字母:唇音帮、滂、並、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喉音影、晓、匣、喻,齿舌音来、日。
五音、七音: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牙、齿、喉”五类,即是“五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来纽),和“半齿”(日纽),共是七类,就是“七音”。
清、浊: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声带颤动是浊音。等韵学又把清音分为两类:不送气是清(纯清。如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把浊音分成浊(全浊。如定d),次浊(如泥n)。浊音在现代普通话中丧失,在一些方言中保存。
反切: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前一个字(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一个字(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由于反切出于不同人之手,同一个声母可以有若干个比较常用的反切上字,如“都、丁、多、当”作反切上字切出来的是同一个音。反切下字也是同样情况。
2.中古三十六字母
中古的声母要掌握: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清浊、等列)。
下面是中古音即《切韵》36个声母在《韵镜》中出现的位置:
音舌齿
清 清
浊 浊 音 喉
清
浊 浊 清 清 音 齿
次
浊 清 浊 清 清 音 牙
清 次
浊 浊 清 清 音 舌
清 次
浊 浊 清 清 音 唇
清 次
浊 浊 清 清
来 匣 晓 影 心 从 清 精 疑 溪 见 泥 定 透 端 明 並 滂 帮
来 匣 晓 影 生 崇 初 庄 疑 溪 见 娘 澄 彻 知 明 並 滂 帮
日 来 于 晓 影 禅 审 神 穿 照 疑 群 溪 见 娘 澄 彻 知 明
微 並奉 滂敷 帮
非
来 喻 匣 晓 影 邪 心 从 清 精 疑 溪 见 泥 定 透 端 明 並 滂 帮
(以后唇音三等在韵母是合口时变为轻唇;庄初崇生合于照穿神(床三)审,于合于喻,形成传统36字母所代表的声母系统。)
中古的声母变为普通话的声母,有其规律,知道这些规律,有助于记忆和反推:
(1)中古喉牙音和齿头音的细音,都变成t?,t?‘,?
a,o,u,e前 k,k,h // ts,ts‘,s ——a,o,u,e,?前 (声母不变)
见溪群晓匣 (例:工古弓抠渴呼回) (例:作宗仓三诉自) 精清从心邪
i,y前 t?,t?‘,? ———————— i,y前 (声母已变)
(例:江居窮区揭吁薰) (例:取须精清心邪)
现代普通话的Y,是中古在介音i后的u变来的。所以,归结起来,中古的i(包括作主要元音和介音),决定喉牙音和音头音变作 , ,?。普通话中,声母k,k,h和ts,ts‘,s之所以没有与i,Y相拼的,就是因为其本来与i,Y相拼的音已变成声母是 , ,?的了。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分配规律,反映中古音到普通话变化的规律性。
(2)中古唇音三等,在东三、钟、微、虞、废、文、元、阳、尤、凡十个韵的合口韵类中,宋以后变为轻唇非、敷、奉、微,普通话中变为唇齿音f、v,或零声母。
三、中古的韵
1.关于韵的几个基本概念
韵: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部类。如206韵。每一个部类有一个代表字,即韵目(见上)。这种部类代表的韵母和韵类,也叫韵。如206个韵包含290个韵类。
呼:等韵学将主要元音或介音是u的韵,称为合口呼;其它的韵为开口呼。如,寒韵是开口呼,桓韵是合口呼。这两韵的分别只是开、合口的不同。但有的韵同时包含开口和合口。有人称开合分韵的合口为“真合口”;开合合韵的合口为“假合口”。
等:根据韵腹的侈或敛(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以及声音的“硬”或“软”(有无i介音)等状况所分析的声音洪细类别。等韵图依韵和韵类的的洪细分四等。同一个韵中,如果有不同韵类,其区别在于介音的有无或不同,放在不同的等,如一东韵分为两类,一类无介音,在一等;另一类有介音i,在三等。不同的几个韵,同收尾而主要元音洪细不同,安排在不同等,如《韵镜》第二十三图开口“寒、删、仙、先”分别放在一、二、三、四等,第二十四图合口“桓、删、仙、先”分别放在一至四等。(参见《韵镜》复印张)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真轸震韵、东董送韵和侵寝沁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如上表缉韵、质韵和屋韵。
舒声韵,也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读音可以自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2. 中古的韵母
共206韵,290个韵类。
首先记住57个平声韵;其次是知道,因开、合口以及等的不同,一韵之中可以有不止一个韵类;再次是四声相配的原理,以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的概念。
四、中古的声调
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声。
主要掌握其变为今天普通话的规律。声调的变化受声母清浊的影响:
中古平声调的字,依其声母的清(全清和次清)还是浊(全浊和次浊),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平分阴阳)
中古上声调的字,全浊音变为去声(浊上变去);其余均为上声。
中古的去声字,全部为去声。
中古入声字,全浊变为阳平,次浊变为去声;清音变为阴阳上去四声。(入派四声)
四、反切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
反切用的是古音,如果用现代音去拼读中古反切,很多无法顺利切出字音。要想准确拼读中古反切,势必要学习从中古音到现代音的语音演变历史,掌握变化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