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化字,繁体字——我们究竟选哪个?

[复制链接]
11#
laoshukaka 发表于 09-5-14 20:19:41 | 只看该作者
对文字学不了解,就只有从外围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古典文献的书籍用繁体字是肯定的。简体字推广的一个结果,就是,年青一代人,特别是学中文的,拿到一本繁体字的书就会头疼。相应的,对这块的书的涉猎也就很少。自然,跟传统文学,文化的隔阂又深了一层。

[ 本帖最后由 行歌不记流年 于 2009-5-16 15:43 编辑 ]
12#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9-5-15 13:36: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棹而歌之 于 2009-5-13 20:33 发表
毫无疑问,繁体
大家同道中人,都明白汉民族文字字音字形字义的文化传承作用,不希望中华文化步古希腊古印度的后尘。
而且,其实,从小开始学,不存在太大的困难,而且小孩子对比较象形的中国文字应该更敏感, ...

想请继续说说:
1、汉字音形义的文化传承作用表现在哪呢?最好能有例子说明。
2、联系我们的学习经历,我们对汉字的习得,果真是按照文字构型理论来的么?抑或是其他?又现在的汉字是象形文字么?
13#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9-5-15 13:40: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棹而歌之 于 2009-5-13 20:34 发表
……我们老师课堂讨论过这个问题
他比较执拗,坚持恢复繁体,并且大呼文化面临断层……

继续发问,希望别嫌麻烦,只是问题挖深了才有趣:
3、恢复繁体,我们要怎样恢复呢?
4、我们恢复的繁体字又是什么样子的繁体字呢?或者换一种方式想想,我们今天讨论的繁体字可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14#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9-5-15 13:41: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OPGUN86 于 2009-5-13 20:57 发表
字只是符号,是一种外在的表现。简体字书写更方便,而且推广了很是时间,我感觉没有必要改回去。改变不一定造成断层,大家可以看看原版的莎士比亚,很多单词的拼法和现代英语有很大不同,但是没有人说过莎士比亚 ...

我不知道是不是理科生的思路很有条理,逻辑很清晰。老兄这个回答,在我看来是最理想的。尤其是举例比较,很有说服力!
15#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9-5-15 13:44: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elin0313 于 2009-5-13 21:06 发表
个人也同意繁体字
首先,从六书上就能看出繁体字很多含义
其次,感觉繁体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内涵
同意楼上说的,如果从小开始学,根本不存在障碍,台湾就是证明
但是现在想普及,想法很不现实...毕竟人 ...

给乞莲也提几个问题:
1、六书就能看出繁体字很多含义,能否举例?当下的简化字也能否用六书理论解释呢?
2、能不能答答简化字的几个来源啊?——只是不知道你们考研考不考这个,我们是要考的。
16#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9-5-15 13:48: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小文乔乔 于 2009-5-14 19:50 发表
其实如果不专门搞语言研究的何必去学繁体字呢?社会在变化,语言也同样如此。

问问小文:
1、只有搞语言研究的才必须学繁体字么?
2、社会在变化,语言也同样如此。——这句话的表述是否有些问题呢?呵呵。苛求了,不过咱们咱们这属于专业讨论。
17#
TOPGUN86 发表于 09-5-15 14:29:55 | 只看该作者
我唯一有点研究的字就是我的姓了,王在甲古文中写起来像个三角上面一个十字架,(见附件,本人手书,呵呵)。王最初意为一种叫做钺的兵器,形状就和这个字差不多。这种兵器常作礼器,象征王权。即使繁体字也没有表达出这个含义。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汉字是在一个流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变化注定会让一些凝聚于其中的意义失去,这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回到繁体字也不可能把失去的都找回来。

[ 本帖最后由 TOPGUN86 于 2009-5-15 14:3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8#
TOPGUN86 发表于 09-5-15 14:35:14 | 只看该作者
顺便说说,我倒是看过有人写出“《菜根譚》雲”这种笑话
19#
yelin0313 发表于 09-5-15 19:58:57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认为哈,可能我举的例子有点特殊,不能以偏概全哈。
先说这个“声”字,它的小篆形式跟繁体字差不多(原谅我没下个小篆的模样给大伙看看哈,我下个WMF格式的附件不支持,个人计算机水平有限不会弄)
也就是很大一部分像现在的繁体字这个“聲”,大家都知道六书是根据小篆的形体归纳出来的,而在我国,小篆是从秦代开始使用,而小篆的使用为汉字的符号化打下基础。
繁体字个人感觉大部分与小篆形态相似,因此通过六书可以挖掘许多意义,就从这个“声”字开始。
《说文》:声,音也。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用最通俗的白话可以说,声音同殸,从这点可以看出它与声音有关(在不知道读音看字的情况下),耳,表形,听。注意听声音,更是声的体现。
在王力的《古代汉语》里,说汉字的长处提到,汉字形象表意性决定了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块活化石,是历史的缩影,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血脉相连的,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蕴含着中华文化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积淀。虽然我是学语言学的,汉字在我这里不过是个符号而已,但这个符号在我心里是意义重大。因此,我严重不同意前面那位老兄说的,汉字贵在它的使用,只不过是符号而已,他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可是英语术语印欧语系,跟汉藏语系是很不同的,他们不像汉字能够传承很多东西。像民间艺术里的剪纸,不是说一张纸而已,剪出来时间长了也是个扔,就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看到它的精华所在。

不知道我这第一个问题回答明白没,反正在我这了是有点乱,呵呵…… 都是四废让我打标点闹的,有时候打标点很影响我的思路,所以习惯不用标点了(跟四废开个玩笑哈)
至于简体字是否能用六书解释,这个我感觉有的还真能,例子一时没想到,哪天补给你哈。

关于简化字来源,我们好像不考,但是学校发过一个中文学习手册里面好像有,我个人感觉,貌似都是五四运动闹的呢,呵呵,不对的话大家指正哈。

说说繁体字跟简化字比的好处
简化的某些写法跟古代已有的其他写法暗合,比如《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那个点我没找着):“于是公听(yin,读三声)然而笑。”
古代已有的一个笔画少的字兼并多个音同或音近字的记词职能,干,原只表示干犯,简化了兼并了乾,幹两个职能。前面那个字原来表示干枯的意思,后面那个字表示的是读四声的意思,在古代里是绝不能混同的。至于现在还有前面那个字是因为跟乾坤的乾读音出入,所以当初没找它当成简化了的干。

一个现在的简体字可以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繁体字,在古书里,没个繁体字都是有它一定的不可取代的意义的。前面的人好像说“才”的繁体不好写,我们不能因为事情不好做就不做不是么?繁体的“纔”只用于仅的意思,跟才干才能的才绝对不能通用,当你看书时遇到这个字,你当即就会明白它的意义,而不用费力揣摩。或许繁体字的普及工程浩大,但浩浩荡荡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是使用了繁体字的时间久还是简体字呢?谁也不能说使用繁体字毫无意义,这是根本错误的观点。

关于繁体字的普及,我想从小学习繁体字根本不会有困难,先前我举了台湾的例子看来不够能说明,但是古代大家从小都是学的繁体字(这个够强悍了吧,呵呵),也一代一代的过来了,或许我的想法有点偏激哈,我不认为恢复繁体就是时代后退,讨论问题,各抒己见嘛,不足的还望大家指出批评哈。


呃……第一次写这么长啊,先歇歇,看看大家的观点吧。[s:7]
20#
小蚂蚁1 发表于 09-5-15 22:43:32 | 只看该作者
简化字来源
1 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字,如庙,灶
2 人民群众创造的简化字,如乱
3 采用古字或笔画比较简单的异体字和通假字 ,如舍,启,粮,荐
4 采用同音替代,如后,适,征,余
5 采用草书楷化
简化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历代都有简化字,今天我们通用的简化字,大多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参考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课堂笔记



经典浸润人生,雅言传承文明,祝愿我们的语言文字健康发展,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4 02:41 , Processed in 0.08436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