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东师大谷人旭:国际大都市的区域规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08:3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大都市的区域规划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谷人旭



一、纽约大都市地区的区域规划
美国的“纽约大都市地区”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经济区域,面积约为33483平方千米,人口约占全美的1/10,是美国重要的社会经济区域之一。其区域规划的基本思想表现为“区域城市化”,即把大城市的发展与周围地区联系起来整体考虑、统一安排。

自1920年代以来,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先后对该地区做过3次较大规模的区域规划:

1921~1929年的第一次规划,RPA便确定了十项政策和规定:1通过区域(regional zoning)指导地方规划(local zoning plan);2建立特殊的楔形农业用地,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而不是公园和森林保护区;3为减轻交通拥塞,新的交通设施应注重整体性效果;④疏散那些与中心区位关系不大的活动,集聚那些不能疏散的功能,保持区域整体性;⑤高层建筑由于产生拥塞与交通需求等公共损失,一般是不可取的;⑥需要有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特别是河流和港口边缘;⑦未来机场需要有大块土地;⑧设计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到具体区位;⑨系统地减少工业发达与不发达的城镇间不公正的财产税;⑩建立开发公司来促进工业布局调整与卫星城建设。这次规划的核心是“再中心化”。规划提出用环路系统来鼓励建设一个理想的都市景观:办公室从中心城市(曼哈顿)疏散出去;工业布置在沿着主要的郊区交通枢纽的工业园中;居住向整个地区扩散,而不是形成密集的邻里;这样,留出来的许多空地作为开放空间,吸引白领阶层到该区来生活。这一规划设想促使区域共同建立公路网、铁路网以及公园体系,这为后来区域发展提供了框架。

由于种种原因,演进中的纽约大都市地区并没有实现再中心化。二战后,以公路建设为先导,低密度的郊区在纽约大都市地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典型的美国式的发展,RPA称之为“铺开的城市”。RPA认为,如果没有规划,将造成不良的后果:铺开的城市意味着要延长通勤者的往返路程,形成一个被隔离的社会,缺乏大城市区域应提供的公共设施和交通运输设施,以及缺乏一个明确的公共中心,有一种脱离自然和乡村的感觉。

为了避免上述危险,1968年RPA发表了第二次区域规划,其中提出了区域规划的5项基本原则:1建立新的城市中心为大量增长的新就业岗位作准备,并且集中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事业,把纽约改造成为多中心的大城市;2修改新住宅的分区政策,以提供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住宅类型和密度,让收入低的人们也能更容易住得上普通住房;3老城市应尽量提高服务设施的水平,从而最终改善它们的环境,重新吸引各种收入水平和各类社会阶层的人;④新的城市发展应当使区域的主要部分仍然保持自然状态;⑤为了使这些中心能起正常的作用,要有个更好的配套的公共交通运输规划,并使之付诸实施。可以看出,通过再集聚以阻止战后的都市区爆炸乃是第二次区域规划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规划已注意到住房与旧城衰败的问题,并与郊区蔓延一并考虑;区域地景与交通继续为这次规划所关注。

1970年代以来,纽约大都市地区的发展与事先的预测并不一致:人口出生率下降,相当多的人口从城市核心区迁至郊区,80%的住房建筑在区域的外环地带,从而消耗了大量土地,打破了传统的社区模式,出现明显的“外销内涨”。这种居住与工作地的分散致使人们更多的使用小汽车,导致公路交通拥塞和区域空气质量下降。相应地,中心城市经济衰退,城市土地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出现所谓的“空洞化”现象。

1996年,RPA以《一个处在危险中的地区》为题,发表了第三次区域规划。RPA的分析表明,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正在下降,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3州大城市地区处于危险之中;经济增长缓慢,波动不定;社会分化现象严重;郊区蔓延侵蚀乡村地区,空气和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等。RPA主张对基础设施、社会、环境与劳动力进行新的投资,同时指出:生活质量正日益成为评判区域在国内外竞争力的标准;3E是指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与公平(equity),它们是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因而RPA提出5个战役(fivecam Paigns),即草坪(greensward)、中心(centers)、机动性(mobility)、劳动力(workforce)、管理(governance)等来整合3E,提高地区的生活质量。其中,“草坪”保证地区森林、分水岭、河口、农田等绿色基础设施,确保未来增长的绿色容量。“中心”致力于区域中现有的市中心就业及居住的增长。“机动性”提供一个全新的交通网络,把重新得到强化的中心连结起来。“劳动力”为那些居住于中心的团体与个人提供必需的技能与联系,使他们能够融汇到经济主流之中。为此,需要通过新的途径来组织政治机构与民众机构,并赋予它们以活力,此谓“管理”。

纵观纽约大都市地区3次规划:第一次规划的核心是“再中心化”,重点是中心城市的发展;第二次规划针对城市蔓延,将重点放在新城的建立,通过人口的再集聚,改变郊区低密度扩展,阻止都市区爆炸;第三次规划时,环境问题已相当突出,社会公平引人瞩目,因此,该规划的基本目标是重建“三E”,提高城市与区域的生活质量,强调可持续发展。

二、东京都市圈的区域规划

以东京为核心的东京大城市圈是日本经济的一个有力的支撑点,该地区的城市规划始于战后的50年代,随后经历了5次建设规划:

第一次规划方案仿照1944年大伦敦的规划,在建成区的周围设置了宽度为5~10千米里的绿化带,并在其外围布置卫星城以控制工业用地等继续沿建成区向外扩散,防止东京规模过大和已有建成区过于密集。但最终,类似伦敦城市周围绿化带的设想并未实现。

第二次规划提出了将东京作为经济高速成长的日本的管理中枢,并实施以实现管理中枢功能为目的的城市改造。但这一规划方案造成了城市功能的过度集中、城市中心区开发强度的提高和城市用地的无限制扩展,从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大城市问题。在城市功能聚集过程中,商务、商业职能的聚集以其在空间上的扩展最具典型意义。当东京的原有商务、商业中心的容量达到极限时,商务、商业功能开始向邻近的3区(中央区、千代田区、港区)以及沿线城市副中心地区扩散,商务、商业地区的扩大又迫使居住功能转向半径10~15千米之外的城市周边地区及远郊地区,城市用地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使城市中心区昼夜人口的差距急剧扩大,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导致城市中心的“空洞化”。

鉴于对单极中心结构的反省和对大城市极限的认识,第3次规划提出了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体的设想。第4次规划方案基本延续第3次规划的思想,仅对周边核心城市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进一步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目前,东京城市发展所呈现的单中心极化状况是:约60千米半径的东京圈占陆地国土面积的3.6%,却集中了26%的人口,58%的资本金在1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以及大约58%的全国信息通讯,与其他大都市比较,平均每户的住宅面积:东京都为62平方米,伦敦为84平方米,纽约为201平方米;人均享有的城市公园面积:东京市区为2.8平方米,巴黎为11.6平方米,纽约为23.0平方米,伦敦为25.6平方米。针对所谓“一极集中”的单极国土结构,中央政府倡导变“一极集中”为“多心多核”,将城市诸功能分布到城市圈内更大的范围内,以形成“多心多核”的新型城市圈结构,同时达到缓解东京城市中心压力和部分因城市中心功能过度集中而引起的城市问题。

1998年3月31日,日本进行了第五次综合开发计划,提出了所谓“展都”和首都功能迁移的设想。该设想与上述“多心多核”的城市圈结构设想相近,即将城市中心诸功能分散到包括神奈川、千叶、琦玉和茨城等7县在内的更大的城市圈范围中,半径超过100千米;整个大都市地区分为既成市街地、近郊整备地带(含近郊绿地保全区域)和都市开发区域3大部分。这种功能转移将能有效地改造目前“单轴/单极”式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具有更多层次和多种发展目标的城镇体系和交通网络。

三、巴黎的城市规划

巴黎是世界名城;其城市规划很有特色。它以塞纳河为轴线;建筑物从卢浮宫沿河向西伸展一直到凯旋门。作为文化古城,巴黎特别注意新区开发与老城保护的关系处理。早在1977年,巴黎便制定了古城保护规划,105平方千米内是古城范围,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而现代化城市新区被建于4千米外的拉德方斯。巴黎城市规划对于古城是文物保护的法规,对于新城才是建设蓝图。很多古建筑由于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修缮,至今仍然非常完好。

旅游业是巴黎经济的主导产业,因而生态环境、城市空间形象建设被予以高度重视。其城市设计主要是城市环境绿化和美化建设,城市现代化建筑被严格控制,要求建筑与城市固有的整体风貌保持和谐统一,在旧城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建高层建筑。另外,1979~1989年,巴黎城市规划将文化投资列为首位,通过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发展城市经济,同时还将这一“无污染工业”视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使城市品位得到极大提升。

纵观国外城市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尽管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各有所异,但其中也不乏相同之处:1视野有所拓展:面对世界城市激烈的竞争,国外城市集中所有力量,力求保持并提高其世界一流城市的地位,占取发展的制高点。这体现了着眼全球、提高地区竞争能力的广阔视野。2目标有所提升:规划提出了“3E”,在经济目标之外,社会公平与生态环境予以高度重视,这些区域规划触及了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历史核心,以实现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3城市空间结构避免单中心极化布局:通过新城建设或规划“多心多核”的城市圈结构,实现中心城市诸项功能在城市圈内的分散与分工,缓解中心城区压力。④城市区域化:在资源利用、产业分工、人口流动、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把大城市的发展与周围地区、腹地联系起来整体考虑,统一安排、协调发展。⑤城市-区域之间共同建立公路网、铁路网以及公园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框架。⑥区域管理水平随经济发展得到不断提高。
沙发
等有饼吃 发表于 11-11-21 23:32:36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呢,楼主辛苦,谢谢啦。。。
板凳
人的快乐分三种 发表于 15-2-4 15:41:54 | 只看该作者
有幸见过谷人旭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3 12:01 , Processed in 0.11213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