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各地学专业考试大纲(第四纪,构造,高数乙等)

[复制链接]
dili 发表于 06-4-16 15: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些大纲是研究生院院部的统一大纲,
有的所也有自己的大纲,
但总的来说,也适合各所。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各位考生:
  中科院研究生院2006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统一命题科目大纲将陆续放在网上,仅供大家参考使用。各研究所的用题途径(研究生院统一命题、所里自命题或其它用题方式)由各所自由确定的,具体请咨询你准备报考的研究所。报考研究生院(本部)各院系的考生请咨询:010-88256126 或 010-88256441。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选拔性考试,要求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掌握,同时具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重点高校的和其他研究所的也可以参考参考。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15: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重要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构造地质学研究固体地球岩石圈范围内结构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及规律,并为找矿勘探、能源开发、地震减灾、优化地质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构造地质学以地壳和岩石圈物质的结构构造演化为中心,以研究岩石的变形和形成机制为主,结合其它方法,在中小尺度上研究岩石圈的组成、构造现象的演变规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层层序构造、力学分析基础、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与线理、岩浆岩体构造、板块构造基础、地质图、极射赤平投影等内容。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构造地质学各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系统地掌握野外与室内研究方法、理解应变椭球体、掌握应变分析方法,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地层的基本产状与层序的判别
1. 地层产状的要素与测量方法
2. 地层层序的正常与倒转
3. 地层层序的判别准则
4. 地层的连续与缺失
5. 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6. 地层在地质图上的投影与V字形法则
(二)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1. 外力、内力、应力概念
2. 应力状态、应力莫尔圆、应力轨迹图
3. 岩石破裂准则
4. 应变椭球体、弗林(Flinn)图解、变形分析
5.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变形的因素
(三)褶皱
1.        褶皱的概念及褶皱的各项要素
2.        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测定
3.        褶皱几何形态的各种描述方法、褶皱的分类
4. 褶皱的形成机制及成因类型特征
5. 褶皱各种组合形式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6. 影响褶皱的主要因素
7. 褶皱形成时限
(四)节理
1.节理的分类、节理性质类型及特点
2.节理力学性质分析、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3.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
4.节理的观测与制图
5.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
(五)断层
1.        断层的概念及几何要素
2.        断层的分类
3.        断层效应
4.        断层岩(构造岩)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特征
5.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组合特征
6.        同沉积断层的概念、特征及识别标志
7.  区域性断裂与韧性断层
8.  断层形成时限的各种标志
(六)劈理与线理
1.劈理的概念、形成机制和一般类型特征,及劈理的先后顺序标志
2.线理的概念、中小型线理、大型线理的基本特征
3.线理期次的识别和划分
(七)岩浆岩体的构造
1.岩浆岩体的产状
2.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
3.岩浆岩体的次生构造
4.岩体接触关系
(八)地质图
1.地质图的基本特征
2.简单地质图的判读
(九)极射赤平投影基础
1.极射赤平投影的特征
2.各种构造要素的表示
3.各种交叉关系的定量求算
(十)板块构造基础知识
1. 岩石圈的概念
2. 板块边界类型
3. 板块构造存在的证据
4. 全球板块的划分

二、考试要求
(一)        地层的基本产状与层序的判别
1.        准确掌握地层产状的要素(走向、倾向、倾角)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弄清楚正常地层与倒转地层的区别,能初步判断地层层序的正常与倒转。
3.        对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的概念及其意义有清晰的把握。
4.        对V字形法则有较好的把握,能够判断地质图上地层的投影与自然边坡的关系。
(二)地质构造分析基础
1.熟悉外力、内力、应力的概念及三对主应力的划分,熟悉二维空间应力莫尔圆图解,对应力椭球体有较深入的了解。
2. 对变形分析有较好的了解。准确把握线应变、剪应变、共轴变形和非共轴变形的概念。
3.了解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4.熟悉岩石破裂准则。
5.熟悉应变椭球体的弗林(Flinn)图解,能区分应力椭球体和应变椭球体。
6.了解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碎裂作用、晶内滑移、位错、蠕变等)。
(三)褶皱
1.准确掌握背斜、向斜,以及背形和向形的概念。熟悉褶皱的各项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褶轴、枢纽、轴面、轴迹、脊线等)。
2.熟悉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测定方法。
3. 熟悉褶皱几何形态的各种描述方法,以及根据轴面倾角、枢纽倾角、枢纽侧伏角三个要素对褶皱的分类。
4.熟悉穹隆-构造盆地、雁行褶皱、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复背斜-复向斜等构造的特点
5.熟悉褶皱的各种组合形式,如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日尔曼式褶皱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与发育的构造背景。
6.掌握褶皱的形成机制及成因类型特征,包括横弯褶皱作用、纵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的一般特征。
7.了解影响褶皱的主要因素,包括层理、岩层厚度、岩石力学性质等。
8.能初步提出研究褶皱形成时限的方法,包括地层对比法、岩脉穿插法等。
(四)节理
1.        熟悉节理的概念及其与断层的区别。
2.        掌握节理的力学性质类型及其特点。
3.        熟悉雁列节理的特点,并能据此判别应力方向。
4.        了解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
5.        了解节理的分期与配套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6.        基本了解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节理,包括与褶皱、断层、区域构造有关的节理的特征。
(五)断层
1.        熟知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断盘、滑距、断距等)。
2.        熟悉断层的分类,特别是按照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准确把握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的概念、特点和形成机制。
3.        对各种断层效应有较好的理解,包括正(逆)断层引起的效应、平移断层效应、平移正(逆)断层效应、横断层错断效应等。
4.        准确掌握断层岩(构造岩)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特征(碎裂岩系列、糜棱岩系列)
5.        了解正断层组合(地堑、地垒、阶梯状断层、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逆断层组合(例如叠瓦状)、走滑断层组合(例如雁列状)等特征。
6.        掌握同沉积断层的概念、特征、发育环境、识别标志。
7.        了解区域性断裂(裂谷、伸展断层、逆冲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与韧性断层(剪切带)的基本特征。
8.        了解确定断层形成时限的方法,包括错断地层、岩脉穿插关系、不整合等。
(六)劈理与线理
1.准确把握劈理的概念和一般类型劈理(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特征,根据劈理的交切关系判断劈理的先后顺序。理解劈理的形成机理。
2.掌握线理(次生线理)、A线理与B线理的概念。熟悉中小型线理(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大型线理(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的基本特征。对线理期次的划分一定了解。
(七)岩浆岩体的构造
1.熟悉描述侵入岩浆岩体产状的特征用语,包括协调侵入岩体(岩床、岩盘、岩盆、岩鞍)、不协调侵入体(岩株、岩基、岩墙)。熟悉描述喷出岩体产状的术语(熔岩被、熔岩流、火山锥等)。
2.能识别岩浆岩体的各种原生构造,例如侵入岩体的流面、流线、原生塑性构造等,以及喷出岩体的流纹构造、流面、流线、气孔与杏仁构造、枕状构造、柱状节理等。
3.对岩浆岩体的褶皱构造及次生断裂构造有所了解。
(八)地质图
1.了解地质图通常表示的主要地质信息。
2.基本能从地质图上读出地层相对新老关系、地质体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浆岩体、变质岩地质体、相对年代与同位素年代信息、构造轮廓、示意剖面图的绘制、地质发展史的概括等。
(九)极射赤平投影基础
1.了解极射赤平投影的一般原理。
2.了解各种面状要素、线状要素在极射赤平投影图上的投影特征。
3.了解各种面-面、面-线、线-线交叉关系的度量原理。
(十)板块构造基础知识
1. 熟悉固体地球的各圈层特征、岩石圈的概念。
2. 熟悉板块的三种边界类型。
3. 了解板块构造存在的各种证据,包括大洋中脊、转换断层、海沟、岛弧、俯冲带、蛇绿岩、大洋地壳年龄的对称分布、岛弧岩石的成分极性等。
4. 了解现今全球板块的划分。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徐开礼、朱志澄(2003).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
2 朱志澄(1999). 构造地质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5年5月20日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15: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通过研究第四纪时期冰川、海洋、沙漠、河流、湖泊、动植物和人类等多方面的记录,分析总结其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并以此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第四纪地质学的各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熟悉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化的主要方面(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与人类发展和新构造运动等),了解重要的客观规律,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基础知识
1. 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
2. 第四纪沉积物
3. 地貌
4. 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动因
(二)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1. 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量方法
2. 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
2.        第四纪气候变化
3.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4.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5.        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
(四)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
1.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2.第四纪哺乳动物
3.第四纪植物群及其气候意义
4.第四纪软体动物和微体化石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5.古人类与古文化期
6.中国第四纪生物地理区
(五)第四纪地层
1.        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        第四纪下限问题与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
3.        中国第四纪地层
(六)新构造运动
1.新构造运动的概念
2.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3.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
4.  新构造
5.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
6.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七)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方法
1.航空、卫星照片的应用
2.野外观察研究
3.室内实验室工作的选择
4.第四纪地质图的编制
5.  地貌图的编制
二、考试要求
(一)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基础知识
1. 掌握第四纪的概念及其由来;了解第四纪的特点;掌握第四纪的划分。
2. 掌握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包括成因标志和成因类型);了解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
3. 掌握地貌形态的概念及其测量指标;了解大、中、小型地貌的成因;认识地貌成因的旋回性。
4. 认识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及新构造运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的影响。
(二)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1. 熟悉第四纪沉积物年龄的各种测量方法。
2. 熟悉利用稳定同位素和历史记录研究古环境的方法。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        了解前第四纪的气候变化情况。
2.        熟悉第四纪气候标志;掌握第四纪气候分期和各气候期的环境特征。
3.        掌握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尤其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
4.        熟悉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标志;认识海平面变化的机制;掌握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历史。
5.        熟悉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了解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体现的多波动气候模式。
6.        认识气候变化可能原因;了解未来气候与环境可能的变化趋势。
(四)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
1.认识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2.了解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区;掌握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掌握第四纪各时期的哺乳动物群特征;掌握中国第四纪时期重要的哺乳动物群的发展及其特征。
3.了解第三纪植物一般特征;了解现代植被分区;熟悉第四纪植物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指示意义。
4.了解第四纪软体动物和微体化石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5.了解古人类的发展阶段与古文化期。
6.认识中国第四纪两大生物地理分区。
(五)第四纪地层
1.        掌握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        认识第四纪下限问题;熟悉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
3.        熟悉中国第四纪地层。
(六)新构造运动
1.掌握新构造运动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2.了解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认识新构造。
3.  了解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
4.  熟悉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七)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方法
1.了解航空、卫星照片在第四纪研究中有哪些应用;熟悉第四纪沉积物判读标志。
2.掌握地貌和第四纪地质野外观察研究方法。
3.了解第四纪研究中的实验室工作方法。
4.认识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了解其编制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
曹伯勋主编.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5.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5年5月20日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15: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岩石学》考试大纲

本《岩石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岩石学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部分,本大纲也涵盖这三部分内容。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元素都来源于岩石。岩石是地球演化的最直接记录,各种岩石中都蕴涵着地球岩石圈演化的丰富信息。尽管岩石学是个相对古老的学科,但越来越深入的岩石学研究一直是地质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点工作内容。近年来,随着分析实验手段的进步,岩石学理论及对天然岩石的研究都正在向纵深发展。研究生入学的岩石学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岩石学课程最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准确掌握三大类岩石最基本特征、研究方法、特定岩石的地质学意义,并具有从岩石学角度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范围
(一) 火成岩部分
1. 岩浆与岩浆作用
2. 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3. 火成岩化学成分及其分类
4. 超镁铁质岩类与镁铁质岩类
5. 玄武岩类及其相关岩石
6. 花岗岩类及其相关岩类
7. 中酸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类
8. 硅不饱和火成岩
9. 岩浆的演化

(二) 沉积岩部分

1.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特征、分类方法
2. 风化和风化带中矿物的稳定性
3. 沉积作用和沉积物
4. 成岩作用及其特点
5. 他生沉积岩类
6. 自生沉积岩类

(三) 变质岩部分
1. 变质作用基本概念
2. 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分类和命名
3. 变质反应和变质带
4. 相律及变质矿物共生分析
5. 几大类变质岩基本特征

(四) 特定大地构造区域的岩石组合
1. 洋中脊的岩石组合
2. 会聚板块边界的岩石组合
3. 陆-陆碰撞带的岩石组合
4. 板块内部的岩石组合

二、考试要求
(一) 火成岩部分
1、掌握岩浆与岩浆作用的基本知识,包括岩浆的概念、岩浆的形成与运移、岩浆的性质、岩浆的分异、混合作用和同化作用。
2、对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有较准确的把握,掌握火成岩结构、火成岩特征构造的一般特征。
3、较准确掌握火成岩的化学成分、火成岩的矿物成分、深成岩的QAPF分类三角形、火山岩的TAS化学分类。
4、掌握超镁铁岩(岩浆成因的超镁铁岩、来自上地幔的超镁铁岩,产状和结构构造的区别)、各种镁铁质岩类(玄武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常见的岩石共生组合及其成因、超镁铁岩的岩浆成因与非岩浆成因等。
5、掌握玄武岩系列的划分,基本了解常见的玄武质岩石种类。对于玄武岩浆的形成有初步了解。
6. 掌握花岗岩及其相关岩类特征,包括花岗岩类、花岗闪长岩类、细晶岩和伟晶岩。掌握花岗岩类的岩浆成因与交代成因(结晶分异、混合岩化、深熔作用)、花岗岩的成因类型(I型、S型、A型及M形花岗岩)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7 掌握中酸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类基本特征,包括安山岩、流纹岩、英安岩、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的搬运、堆积方式和火山碎屑岩相(喷发柱、湍流、涌流等)。
8、对硅不饱和火成岩有基本了解,了解金伯利岩、煌斑岩、碳酸岩类、碱性火成岩的一般特征。
9、了解岩浆的流变学性质、岩浆的分异作用、岩浆的混合作用、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

(二) 沉积岩部分
1、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特征有准确的把握,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沉积岩颜色的成因类型、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冲刷构造、生物成因的生物扰动构造和叠层构造、化学成因的构造。掌握沉积岩分类方法。
2、对风化和风化带中矿物的稳定性有初步了解,包括风化、风化带中不稳定、亚稳定和稳定矿物。
3、准确把握沉积作用,包括物理沉积作用和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物、复合沉积作用及其沉积物。
4、准确掌握成岩作用及其特点,包括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及胶结类型(基底式、空隙式、接触史、悬挂式、镶嵌式)、胶结物的结构(非晶质和隐晶质,微晶结构、镶嵌粒状结构、介壳状结构、加大边结构)、胶结物的世代、重结晶作用。
5、了解他生沉积岩类,包括砾岩、角砾岩和沉积混杂岩、砂岩与粉砂岩、泥质岩的基本特征。
6、了解自生沉积岩类,包括碳酸盐岩、硅质岩、蒸发岩、磷质岩、铁质岩的基本特征。

(三) 变质岩部分
1. 对变质作用基本概念有较好的把握,包括变质作用的定义、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及成岩作用的区别、地温梯度、前进变质作用、退变质作用、变质相、变质相系、变质程度。
2. 对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分类和命名有较好的把握,例如常见的变质岩结构构造、变质岩命名准则、特殊岩石的命名。掌握根据结构构造恢复原岩的原理。
3. 掌握变质反应和变质带相关概念,包括不连续反应、连续反应、特征变质矿物、等变线、等变带、巴罗型递增变质带、双变质带及其意义。
4. 掌握相律及变质矿物共生分析方法,包括平衡与非平衡矿物共生组合的鉴别标志、吉布斯相律、戈德史密特矿物相律、AFM共生图解及其应用。
5. 对几大类变质岩基本特征有较好的把握,尤其是区域变质岩(泥质、基性)、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四)特定大地构造区域的岩石组合
1、了解洋中脊的岩石组合总的特征、火成岩组合、蛇绿岩套。
2、了解会聚板块边界的岩石组合,主要是岛弧、大陆边缘弧的岩浆岩组合。
3、了解陆-陆碰撞带的岩石组合,注重榴辉岩、蓝片岩等高压变质岩组合。
4、了解板块内部的岩石组合,包括洋岛火山岩、大陆溢流型玄武岩、大陆裂谷区的火成岩组合、斜长岩岩体、其他的大陆火成岩组合。

三 参考书
陆凤香、桑隆康(2002)岩石学, 第一版,地质出版社,北京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15: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化学》考试大纲

本《地球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化学是地质学的重要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地球化学是个庞大的学科家族,不仅研究固体地球岩石圈,也研究地球表层的土壤、水系、甚至有机体的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它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问题,探索地球系统物质运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研究目标集中于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组成、元素的共生组合及赋存形式、元素的迁移和循环、地球及其它行星形成历史及演化等四大科学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实验方法和分析手段的迅猛发展,地球化学理论发展更加迅速,研究方法更加先进,研究内容日益丰富,能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宽广。本考试大纲限于无机地球化学范围,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无机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初步了解各项实验分析手段,并能客观地解释实验分析数据,具有从地球化学角度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化学元素的丰度与分布
1. 元素丰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地球的化学组成
3. 地壳的化学组成
4.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化学组成
(二)地球化学热力学基础
1. 热力学基本定律
2. 热力学状态函数
3. 自然过程的方向判据
4. 热力学平衡系统的表达
5. 矿物固体溶液的混合性质
(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        微量元素的概念
2.        能斯特定律
3.        岩浆过程中的微量元素
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四)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1.自然界的放射性同位素
2.放射性衰变定律及地质年代学基本原理
3.各种放射性定年系统
4.同位素封闭温度及冷却年龄
(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        稳定同位素分馏和组成
2.        稳定同位素分馏原理
3.        主要的稳定同位素系统
4. 稳定同位素温度计
(六)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演化
1.地壳和上地幔的基本特征
2.地幔的不均一性
3.  地壳的形成和演化
二、考试要求
(一)化学元素的丰度与分布
1. 熟悉丰度和丰度体系、丰度系数、丰度各种表示方法(重量丰度、原子丰度、相对丰度)、陨石及其成分分类(铁陨石、石铁陨石、石陨石)等基本内容。
2. 熟悉地球的结构模型(地壳、地幔、地核)及各层的细分、地表圈层划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地球的化学组成(地球元素丰度计算法、地球元素丰度特征)、地球元素分类(亲铁、亲铜、亲石、亲气、亲生物元素)等内容。
3. 了解地壳元素丰度的确定、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不均匀性、随原子序数增大的特征、与整个地球的对比、偶数规则、四倍规则和壳层规则)、元素地壳丰度的意义。
4. 大致了解地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化学热力学基础
1. 掌握热力学系统与环境的概念、系统的划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热力学第零定律、第一定律、熵与第二定律、第三定律与绝对熵等基本内容。
2. 对状态函数的本质(变化量与过程无关的性质)、焓、熵、Gibbs自由能等状态函数有较好的把握。
3. 掌握系统自发演化方向的热力学判据(孤立系统的熵判据、任意系统的Gibbs自由能判据)。
4. 深入了解地球化学热力学系统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热力学平衡的一般表达式、相律及其地质意义等内容。
5. 掌握理想混合、非理想混合、正规溶液的概念、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等内容。
(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 牢固掌握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分类、相容元素,以及不相容元素等概念。
2.        深入了解能斯特定律的来源、分配系数分类(简单分配系数、复合分配系数、对数分配系数、总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测定等内容。
3.        熟悉岩浆过程中微量元素分配的定量模型的意义,对部分熔融模型(批式部分熔融、连续分离熔融、多步熔融、带状或区域熔融、不一致熔融)、分离结晶模型(平衡分离结晶、连续分离结晶、多阶段分离结晶)等模型有初步了解。
4. 掌握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的分配系数,掌握稀土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特征、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参数(总量、轻重稀土比值、异常系数、稀土参数图解)等内容。
5. 了解微量元素在岩浆成岩过程鉴别、成岩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判别等方面的意义,及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的基本原理。
(四)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1. 准确掌握核素与同位素的定义、同位素的分类。
2. 掌握各种放射性衰变(α衰变、β衰变、电子捕获、重核裂变)、放射性衰变不受外界干扰的特性、半衰期、放射性衰变定律、地质年代学基本原理等。
3. 了解U-Th-Pb法、Rb-Sr法、K-Ar法、Sm-Nd法、14C法、裂变年径迹法等地质年代学方法的基本原理。
4. 掌握封闭温度的概念、冷却年龄的概念、同位素地质年龄解释等方面的基本原理。
(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 掌握稳定同位素比值、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稳定同位素标准、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表达方法等内容。
2. 了解稳定同位素的物理分馏、动力分馏、平衡分馏、生物化学分馏等概念。
3. 了解O、H、C、S等稳定同位素系统的最基本特征。
4. 掌握稳定同位素地质温度计的基本原理。
(六)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演化
1.大致掌握岩石圈与板块基本概念、地壳类型(区段)划分、岩浆系列的划分(拉斑玄武系列、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玄武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等。
2.了解地幔的区域性不均一、层状不均一、亏损地幔与富集地幔的划分等。
3. 了解原始地壳、大陆地壳的概念、地壳的增生与再造、TTG岩石组合、地壳生长的几种模式等。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韩吟文、马振东(2003)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2 陈道公、支霞臣、杨海涛(1994)地球化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5年5月20日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15: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高等数学(甲)和高等数学(乙)考试大纲

一、        考 试 性 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高等数学考试是为招收理学非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数学素质,包括对高等数学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高等数学考试的考生。

二、        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方法。要求考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高等数学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试卷分类及适用专业

根据各学科、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入学所应具备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同,将高等数学试卷分为高等数学(甲)、高等数学(乙)。每种试卷适用的招生专业如下:
高等数学(甲)适用的招生专业:
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空间物理学、光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气候学等专业。
高等数学(乙)适用的招生专业: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天文技术与方法、地球流体力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壤学等专业。
高 等 数 学(乙)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  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的性质及无穷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一致连续性概念
考试要求
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 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掌握判断函数这些性质的方法。
3. 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会求给定函数的复合函数和反函数。
4.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 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 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一些基本的判断和计算。
7. 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 掌握连续函数的运算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熟悉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等),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导数的四则运算  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的导数的求法  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方法  高阶导数的概念  高阶导数的求法  微分的概念和微分的几何意义  函数可微与可导的关系  微分的运算法则及函数微分的求法  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泰勒(Taylor)公式  函数的极值  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  函数单调性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函数图形的描绘
考试要求
1. 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掌握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 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4. 会求分段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
5. 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
6. 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7. 理解并会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泰勒定理。
8.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简单应用。
9. 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10. 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变上限定积分定义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广义积分(无穷限积分、瑕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
2. 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 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4. 理解变上限定积分定义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
5. 理解广义积分(无穷限积分、瑕积分)的概念,掌握无穷限积分、瑕积分的收敛性判别法,会计算一些简单的广义积分。
6. 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及函数的平均值。
四、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考试内容
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和混合积  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两向量的夹角  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  单位向量  方向数与方向余弦  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平面方程、直线方程  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以及平行、垂直的条件  点到平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球面  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  旋转轴为坐标轴的旋转曲面的方程  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  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
考试要求
1. 熟悉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及其模的概念。
2. 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3. 理解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 掌握平面方程和空间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5. 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
6. 会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7. 了解空间曲线方程和曲面方程的概念。
8. 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其方程。
9. 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图形及其截痕,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五、多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  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及求法   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  高阶偏导数的求法  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  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方向导数和梯度  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拉格朗日乘数法  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2. 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及基本运算性质,了解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 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 了解二元函数可微、偏导数存在及连续的关系,会求偏导数和全微分。
4. 掌握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求法。
5. 掌握隐函数的求导法则。
6. 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7. 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
8. 了解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9. 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六、多元函数积分学
考试内容
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计算和应用  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线积分之间的关系  格林(Green)公式  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已知全微分求原函数  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面积分之间的关系  高斯(Gauss)公式  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  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
考试要求
1. 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掌握重积分的性质。
2. 熟练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会计算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掌握二重积分的换元法。
3. 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4. 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
5. 掌握格林公式,掌握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求全微分的原函数。
6. 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方法,会用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曲面、曲线积分。
7. 了解散度、旋度的概念,并会计算。
8. 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曲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曲线的弧长、物体的质量、重心、转动惯量、引力、功及流量等)。
七、无穷级数
考试内容
常数项级数及其收敛与发散的概念  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  几何级数与p级数及其收敛性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  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  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和函数的概念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  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  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  泰勒级数  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  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函数在[-l,l]上的傅里叶级数  函数在[0,l]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
考试要求
1. 理解常数项级数的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 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 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 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 了解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6. 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 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 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9. 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 掌握一些常见函数如ex、sin x、cos x、ln(1+x)和(1+x)α等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 会利用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进行近似计算。
12.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狄利克雷定理,会将定义在[-l,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0,l]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
八、常微分方程
考试内容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  齐次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Bermoulli)方程  全微分方程  可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的某些微分方程  可降价的高阶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欧拉(Euler)方程  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考试要求
1. 掌握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 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 会解齐次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解某些微分方程。
4. 会用降阶法解下列方程:y(n)=f(x),y”=f(x,y’)和y”=f(y,y’)
5. 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了解解二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6. 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7. 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8. 会解欧拉方程。
9. 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六、主要参考文献
《高等数学(上、下册)》(第四版),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15: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        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
3、        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        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        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        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        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3、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4、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        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2、        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3、        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4、        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        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2、        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3、        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
4、        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六)土壤水
1、        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        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3、        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和土面蒸发
4、        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包括对流、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        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
2、        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3、        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热扩散率
4、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形、地貌及植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        成土因素
2、        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基本成土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3、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土壤剖面,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4、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理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九)土壤胶体化学
1、        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比表面和表面积,表面电荷和电位
2、        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阳离子专性吸附
3、        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        土壤酸性、碱性的形成
2、        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3、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体系,氧化还原指标,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4、        土壤缓冲性概念,土壤酸、碱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5、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        土壤碳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循环的影响,土壤碳素循环与全球变化
2、        土壤氮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壤氮素的获得和转化,土壤氮素转化,土壤氮素调控,生物固氮
3、        土壤磷的形态、数量,固定及转化
4、        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5、        土壤中养分平衡,养分移动,养分补给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最适耕作的土壤条件。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        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土壤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
2、        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点源污染,面源污染
3、        土壤组成、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的影响
4、        酸性沉降对土壤性质和生物的影响
5、        土壤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        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2、        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        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二、考试要求

(一)土壤学概况
1、        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林业生产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土壤肥力、土壤基本物质组成等概念。
3、        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简史,包括世界土壤科学发展史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及其基本观点和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史。
4、        了解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        了解原生矿物组成,次生矿物组成,掌握土壤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2、        重点掌握铝硅酸盐粘粒矿物的构造特征,粘粒矿物晶架内的同型异质替代(同晶替代)。
3、        掌握粘粒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粘土矿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粘粒矿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        掌握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的概念,了解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情况。
3、        了解腐殖质形成的两个阶段,及合成腐殖质所需的基本材料。
4、        掌握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反应,有机物质的组成状态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影响。了解腐殖化系数的概念。
5、        重点掌握腐殖质的组成,腐质酸的分离提取,腐质酸的含氧功能团和电性。掌握腐质酸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及腐质酸的分子结构特征。
6、        掌握土壤有机质的养分,保肥性能,以及促进团粒结构形成等方面的重要性。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激发效应”。

(四)土壤生物
1、        了解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2、        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方式及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3、        掌握土壤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4、        掌握菌根对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影响。
5、        了解土壤酶及活性物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        掌握国际制土粒分级标准,掌握砂、粉、粉粒的基本性质,了解前苏联、美国、中国的土粒分级标准。
2、        重点掌握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了解中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3、        掌握砂土、壤土、粘土的理化特性,了解土壤质地层次性及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
4、        掌握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土壤水
1、        掌握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重量百分数,容积百分数,土壤水贮量,土壤水含量的测定方法,土壤水类型。
2、        着重掌握土水势及其定量表示,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当量孔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滞后现象等概念。
3、        掌握土壤水的饱和流动(达西定律),饱和导水率。掌握土壤水和不饱和流动,水汽运动规律。了解水进入土壤的入渗过程,田间持水量,土面蒸发等的概念。
4、        掌握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概念及永久萎蔫点的概念。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        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掌握土壤通气性机制,指标。
5、        掌握土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土温对土壤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土壤热量的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土壤表面热量平衡,土壤热性质,土壤温度状况等内容。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        熟练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综合作用。
2、        掌握主要成土过程,特别是热带土壤的形成过程。
3、        熟练掌握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和营养元素循环的影响。
4、        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剖面特性的影响。
5、        基本掌握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理化特性,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土壤。

(九)土壤胶体化学
1、        掌握土壤胶体、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等概念。
2、        掌握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的来源,土壤电荷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电荷密度。   
3、        掌握交换性阳离子和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4、        了解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5、        了解阴离子吸附的概念,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        了解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等概念,重点掌握土壤酸度的类型、成因。
2、        掌握土壤碱度的概念,衡量土壤碱度的指标,碱性土的成因。
3、        掌握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土壤吸附性阳离子组成和盐基饱和度、土壤空气CO2偏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Eh对pH值的影响。
4、        着重掌握土壤缓冲性能概念及产生缓冲性能的原因,影响缓冲能力的因素。
5、        掌握土壤反应对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土壤反应和养分有效度之间的关系。
6、        了解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7、        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        重点掌握土壤碳循环,土壤碳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2、        重点掌握土壤中氮含量和影响含量的因素,土壤中氮的形态来源和氮素循环。
3、        重点掌握有机态氮和矿化过程,硝化过程,生物脱氮过程、化学脱氮过程,铵态氮的晶穴固定作用,有机质对亚硝态氮的化学固定作用,氮的同化作用,土壤氮形态状况及调节原理。
4、        掌握土壤中磷的含量,磷的形态及影响因素。了解磷的固定机制(化学沉淀、表面反应等)、影响土壤固磷作用因素及减少固磷作用的途径。
5、        了解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增加有效性的途径。
6、        理解土壤养分平衡中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的概念。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要求掌握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常见的耕作及特点。
2、需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限、脱粘点、上塑限、下塑限、塑性值、土壤硬度、土壤耕性、土壤结持性、土壤坚实度。
3、重点掌握影响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等内容。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        掌握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2、        掌握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3、        重点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原因、防治及治理途径。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        掌握土壤退化的基本概念。
2、        重点掌握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热带土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4、        了解土壤质量的概念及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三、主要参考书
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上、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5年6月22日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15: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遥感概论》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考试内容要求
一. 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的概念,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类型,遥感的发展概况及其展望。
二. 遥感的物理基础
电磁波谱、太阳常数、辐照度、辐射出射度、大气窗口、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黑体辐射定律,掌握植被、水体及土壤反射波谱特征。
三. 遥感平台与遥感成像
遥感平台,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原理及图像特征;目前常用的遥感图像(TM、ETM+、SPOT、CBERS、MODIS等)的基本技术参数(波谱段范围、分辨率等);遥感图像的特征(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
四. 遥感信息提取
遥感图像处理的基础;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基本过程、遥感图像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概念,遥感图像计算机解释的进展。
五. 遥感的应用
   了解遥感在植被、水体、土壤及地质等方面的应用;3S技术的综合应用。


参考书目:
1.  梅安新等,《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吕国楷,洪启旺等,《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遥感概论>编写组,《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楼主| dili 发表于 06-4-16 15: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

本“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固体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物理学”是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学、重力与固体潮、地磁学、地热学及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及一般应用。

一、考试内容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弹性介质、应力与形变
2.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
3.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
4.界面的影响
5.射线理论
(二)地震学基础
1.        断层错动和地震波激发
2.        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地震的烈度、能量和震级
3.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基本确定方法
4.地震体波的走时、振幅与理论地震图
5.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走时和地球内部基本构造
6.各种常见震相标示规则及其射线路径
7.地震面波的波动方程、频散方程和上地幔结构
8.地球的自由振荡
(三)地球势理论基础
1.地球重力位与地球形状
2.地球重力异常与地球内部构造
3.地球的固体潮
4.地球磁场的一般性质
5.岩石磁性与古地磁
6.地磁成因
7.地磁感应与地球内部的电导性
(四)热流与地球内部温度
1.热传导、热对流与热辐射
2.大地热流
3.热流方程的简单应用
4.地球内部温度
(五)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与洋底扩张学说
2.板块构造与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地幔对流的基本理论

二、考试要求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弹性介质理论基础:弹性力学对介质的四个基本假定,应力与形变的基本定义,应力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包括杨氏模量与泊松比在内的五个弹性常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熟练推导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掌握纵波与横波的传播特征,了解其速度与密度及相关弹性常数的相互关系;
3、掌握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的传播特征,特别是在简谐波情况下的振动与传播特征的异同;
4、了解界面的存在对入射纵(横)波、反射纵(横)波及折射纵(横)波的影响,并且掌握平面纵(横)波转播过程中折射系数与反射系数、转换系数的推导;
5、了解地震波射线理论中的费马原理,Snell定律,射线常数、本多夫定律、首波路径、首波临界角等基本概念。
(二)地震学基础
1、了解天然地震基本成因和断层错动激发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了解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烈度、能量和震级的基本定义;掌握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测定原理与基本方法;
2、对于单个水平界面、单个倾斜界面及多层界面,掌握直达波、反射波与首波的走时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非匀速介质中迴折波参数方程形式的走时公式的推导,了解在不同速度分布函数的形式下,走时曲线的特征;了解平面层中体波的能量与振幅的关系并掌握在平面简谐波情况下的推导,了解直达波、迴折波、反射波与首波情况下,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发散过程,以及自由界面对入射平面波的能量分配过程的影响等;简单了解地震体波的振幅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利用广义射线理论求解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
3、掌握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射线参数方程与本多夫定律等的推导,不同的速率—深度分布曲线情况下对应的地震射线及其走时方程的推导,并了解正常及特殊情况下的走时曲线特征,掌握走时反演的古登堡方法与赫格罗兹—贝特曼—威歇特方法的一般原理与推导过程;
4、了解并掌握常用地震震相的标示规则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射线路径、走时及振幅特征;
5、了解地震面波与地震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异同点,掌握洛夫波与雷利波的传播特征及在一些简单模型下的波动方程和频散方程;了解地震面波的频散方程及其所反映的地球内部构造,了解并掌握群速度与相速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推导与计算方法;
6、了解并掌握地球自由振荡的基本振型,及与地震面波等的基本对应关系,了解自由振荡的基本理论与观测结果的分析。
(三)地球势理论基础
1、掌握地球引力位必须满足的基本方程与大地水准面的基本概念,了解并掌握固体地球外面引力位的求解过程,以及旋转轴对称情况下的马古拉(MacCullagh)公式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了解Clairaut扁球体方程及地球的扁度,了解利用人造卫星测量大地水准面及地球形状参数的基本原理,了解国际参考椭球及其理论重力公式;
2、掌握重力异常的基本概念及常用单位,掌握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的基本概念及其校正公式,掌握重力均衡理论及其典型模式,并且用于解释一些地区典型的重力异常特征;
3、掌握关于地球的固体潮汐、Love数、志田数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太阳与月球对地球表面产生的起潮力位的表达式,简单了解Love数等如何影响起潮力位的情况;
4、掌握地磁场的基本要素,磁位的球谐表达式,高斯磁场系数的量纲及其物理意义,偶极子场与非偶极子场的基本概念与一般特征,了解并掌握地磁场的长期变化、短期变化及局部磁异常变化特征;
5、掌握岩石的铁磁性、抗磁性与顺磁性等基本概念,了解一些矿物与岩石的磁性特征,了解地磁场倒转的现象及其过程,掌握古地磁研究及其简单应用;
6、简单了解当前解释地磁成因的基本理论;
7、掌握利用地磁感应探求地球内部的电导性的一般原理,以及测量地球内部电导率的一些简单方法与基本结果。
(四)热流与地球内部温度
1、了解热的基本传输过程;掌握热传导过程的基本方程,掌握大地热流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内部的热源及其传输机制;
2、了解并掌握全球大地热流的基本分布特征,了解并掌握大地热流与放射性物质等的相互关系,了解大陆与海洋热流的相似性;
3、掌握热流方程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地壳温度、地幔温度与地核温度等的分布特征并掌握其简单的反演方法。
(五)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1、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了解全球各大陆边缘的拼合特征,了解古地磁用于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掌握洋底扩张的基本概念,了解海洋磁异常特征及用于解释洋底扩张的机制,以及其它用于解释洋底扩张的现象;
2、了解板块的基本性质,掌握全球基本板块构造及其运动特征,地幔热柱与板块绝对运动,欧拉运动极与欧拉运动矢量等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方法。
3、了解关于地幔对流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对流模式。
三、主要参考书目
曾融生著,《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轮》,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四、辅助参考书目
1、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仲著,《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郭俊义编著,《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3、C.M. Fowler, The Solid Earth: An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N. H. Sleep, K. Fujita, Principles of Geophysics, Blackwell Science,1997.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4年7月27日
xiangpeng 发表于 06-9-16 22: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矿床方向试题吗?

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矿床方向试题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5 11:26 , Processed in 0.09674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