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长江大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豆棚瓜架 发表于 09-5-22 23:5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  课程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位

★  总 学 时:60     理论学时:50      实验学时:10

★  编 写 人:林小云

★  审 订 人:陈恭洋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综合性强,必须全面地运用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

质学、地史学及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知识来阐述油气藏的特征、形成及分布规律。因此,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应考虑各课程间的

先行后续关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阐述石油及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的理论基

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从事油气田

的调查和勘探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石油地质理论基础。是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和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位学生

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 ......................................2学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任务、内容及性质;我国近代石油工业的发展概况;世界石油资源的储产形势;油气

地质勘探的新进展。

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6学时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征;石油的分类;石油的物理性质。天然气的概念及产出类型;固态气水

合物的概念、性质及分布;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天然气的物理性质。油田水的概念及来源;油田水的矿化度及化学组成;油田水的

类型。同位素的概念;碳同位素的分馏机理;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比值符号和标准;稳定同位素的计算及意义;油气中碳

氢同位素组成。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6学时

    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结构;储集层类型概述。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影响其储油物性的因素;储

集体类型及分布。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其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及分布规律。其它类型储集层。盖

层的概念;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方法。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8学时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分类、度量;构造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和类型:背斜、断层、裂缝性背斜、刺穿圈闭和油气藏特征及类

型;地层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和类型: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礁型圈闭和油气藏特征及类型;岩性圈闭和油气藏概念和类型;流

体势概念,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机制,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复合型圈闭和油气藏。

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8学时

    油气成因假说概述;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来源;干酪根的形成、分子结构、类型。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性及成烃模式;油气

生成理论的进展—未熟、低熟油形成机理,煤成油形成机理;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及促使有机质演化成烃

的因素;天然气的成因类型。烃源岩的概念、类型;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及评价。油气地球化学对比的意义、对比常用参数、

对比方法。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6学时

    运移作用概述;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相态、方式;油气初次运移的研究。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通道、方向;油气二次运移

中油气性质的变化。流体势与油气运移;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与油气运移。

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 ..............................8学时

    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单一圈闭的油气聚集,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源,良好的输导层及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大容积的有效圈闭,必要的保存条件。天然气藏形成机理。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油气藏破坏和再分布的地

质作用及油气的变化。含油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分类。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4学时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结构、构造;含油气盆地的分类及特征:以板块构造及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为主;含油气盆中的

油气聚集:油气聚集带、油气田的概念及类型。

第八章  油气分布及控制因素............................2学时

    油气分布的基本特征:在层位上、地域上、深度上;天然气分布的广泛性;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成烃的问题;三角洲、

冲积扇和深海扇等砂岩体与油气聚集;不整合与油气聚集;断层对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关系。

三、基本要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中的油气藏,因此,在教学中应密切围绕着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这一油气藏形成基

本原理为中心,避免陷入一般地质学的讨论,应强调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地质条件,油气藏的静态条件生、储、盖及动态条件运、

圈、保应贯穿始终。

    流体、储盖层和圈闭是油气藏的基本要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份和性质是分析油气藏的基础知识,尽管本章难度不大,但也

不应掉以轻心,要侧重从地质角度出发讲解各种成份的特征。

    储集层和盖层是油气藏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教学中重点是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性能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储集岩

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是储层研究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沉积岩与沉积相的知识理解掌握。盖层重点应放在泥岩形成

封闭的机制上。

    圈闭和油气藏一章重点要讲解各种类型圈闭和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其封闭因素的区别,在教学中要以大量的例子及通过学生

的习作课来掌握。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油气成烃演化模式及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机制及油气聚集特

征,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油气生成理论的进展以及含油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解。对典型油气藏的形

成条件要有所讲解。

    含油气盆地、油气聚集带及油气田是地壳中不同级别的油气聚集单元,对于它们的概念、类型及形成机理、油气分布应理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中各种假说很多,尤其是油气成因、油气运移中存在各种观点,在教学中应客观评价,同时也应体现出

倾向性意见,以免学生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应鼓励学生独立分析思考。但应注意课程前后观点的一致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会不断地有一些新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教学中老师应密切注视国内外的研究动

向,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也应鼓励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文献,适当举行一、二次读书报告或讨论。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1、石油的组分分析和物理性质测定                  2学时

  2、储集岩类型及孔隙特征的观察                    2学时

  3、油气地球化学分析                              4学时

  4、油气藏类型观察及成藏分析                      2学时

五、大纲说明
    1、本大纲适用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生、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位学生。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有直接的联系,尤其是沉积岩石学与沉积相、构造地质学和中

国大地构造,因此,上述课程应安排在该课程之前讲授。

    3、除课堂讲授及实验课之外,课外选择性安排生油岩资料综合分析、圈闭和油气藏类型识别、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等习作课,

以巩固有关章节内容。

    4、为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好课程,任课教师可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及各实践教学环节之外,可组织学生观

看教学录相片如《石油生成与聚集》、《油气运移》、《古潜山》等,鼓励学生查阅现时油田实际资料和文献,将课堂知识和实际

勘探相结合。

六、主要参考书
    1、《石油地质学》张厚福主编,1999年,石油工业出版社

2、《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陈荣书主编,1994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石油地质学》潘钟祥主编,1986年,地质出版社

4、《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B.T.Tissot and D.H.Wellte, 1984年

5、《石油地质新进展》邹华耀编,1997年(院内)

6、《石油地质学新进展》张厚福编,1998年,石油工业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5 20:30 , Processed in 0.09654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