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分析极品,免考元

[复制链接]
761#
alantam 发表于 09-12-8 00:14: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762#
shihui83 发表于 09-12-8 10:41:3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
!!!!!!!11
763#
zhaoying8848 发表于 09-12-8 10:59:33 | 只看该作者
下来看看啊,谢谢楼主
764#
暖暖琳 发表于 09-12-10 22:44:35 | 只看该作者
绪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4、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是:(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第二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试论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6、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转移;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7、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
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8、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0、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告诉我们,世界的唯一本原就是物质,物质是把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统一起来的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这一原理必然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式。
  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时,必须立足于客观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与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从本本和主观想象出发。
  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跟随客观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脱离客观实际,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错误。
  物质世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它,这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去研究寻找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发中一方的发展是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发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五,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4、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7、试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否定之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8、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9、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4)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5)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20、简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2、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本质的理论意义。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意义:

23、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意义:(1)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2)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4、试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意义: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体地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25、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26、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辨证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的根本途径
27、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以及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第三章
28、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社会生产是不断发展的,生产的变化必然导致其生产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那么社会形态也跟着发生改变,社会由此进到高一级的程度。可见生产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和高级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9、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管反映。
(2)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点、心里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3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答: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基本要素包括1.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相互关系。
2.它们的互相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规律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2、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袄的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斗争甚至革命,进而促进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33、如何理解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答: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证明,我国制定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3)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主要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以及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所以,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义视野,克服急功尽力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物质条件。
3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是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始终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的社会制度和旧的社会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斗争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第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第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第四、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36、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第四章
37、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8、试述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实践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9、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
②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③作用:一是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二是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0、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41、试述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42、试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43、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及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资本主义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44、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和正常循环的两个条件。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
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三中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两个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45、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产生失业。
46、简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关系。
①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②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种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的技术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的有机构成得以下降③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人口过剩
47、试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神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所以,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以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48、试述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恩呢管理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第五章
49、金融资本是如何形成的?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
50、简述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①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而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②原因: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生产使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③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剧烈的竞争。
5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主要形式及其实质。
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以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5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动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53、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原因和实质?
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六章
54、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显示道路。
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5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什么?
以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
5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极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57、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58、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第七章
5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
答: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60、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注意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不同,建设社会注意的具体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和民族,应该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条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欢迎来到免费考研网www.freekaoyan.com
765#
bing251 发表于 09-12-10 22:54: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27692960 !!
766#
日落简单 发表于 09-12-12 23:33: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767#
xqssl 发表于 09-12-13 11:08:01 | 只看该作者
好像不能下啊~~
768#
yinyesheng 发表于 09-12-22 11:25:21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769#
xiao1987528 发表于 09-12-22 12:19: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无私奉献
770#
ilzq1314 发表于 09-12-22 12:56:01 | 只看该作者
正好没考元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9-22 06:53 , Processed in 0.09637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