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博仁心理学 于 2012-6-21 10:58 编辑
妖娆竹 发表于 2012-6-19 17:59
你好,我现在基本确定的目标学校是 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育学方向?是不是南师大的发展方向 ...
华东师范,是211,985,又在上海。竞争自然激烈一些。相对的南京师范大学会容易一些。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分数线是333分。导师是一年一换的,现在考虑导师,有点早。下面是导师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1 陈益导师简介
基本情况:女,汉族,1969年4月生,发展心理学硕士,学前教育学博士,副教授。
简要履历:
1986-1990: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学校教育本科;
1990-1993:南京师范大学院教育系学习,发展心理学硕士;
1993-1999: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工作,执教《公共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1999-2003: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在职攻读幼儿教育学博士;
2003至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工作,执教《游戏心理学》、《家庭心理治疗》。
2005至今: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咨询师。
受训经历:
1. 2000年-2003年:“结构式家庭治疗高级培训班”
2.2000年-2003年:"中德精神分析治疗连续培训项目"
3.2006年5月:在北京大学参加“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培训项目”的培训。
4.2007年10月:在上海参加阿南朵指导的“钻石之旅”治疗情绪创伤体验性课程。
5.2008年1月:在上海参加“第二届中国荣格周:荣格心理分析的方法与实践”培训项目。
研究方向:游戏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
科研项目:游戏.无意识.潜能,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随笔:
1.也谈顺其自然,幼儿教育,2004年12期。
2.笑脸,幼儿教育,2005年5期,卷首。
3.“欲哭无泪”地下铁,幼儿教育,2005年10期,卷首。
4.小成成于勤,大成成于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10期。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箱:chyi9999 @sina.com
02 邓铸,男,汉族,1964年8月生,河南商城人,博士,任心理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普通与实验心理学分会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暨秘书长、普通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7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系留教育系任教,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习,于2002年6月获基础心理学方向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开始指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和高校教师硕士,已指导获得学位研究生35人、在读全日制研究生13人、在读高校教师硕士和教育硕士10人。
主要从事实验认知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研究方向为“思维与创造力”(包括:问题解决、思维结构与风格发展、创造力要素的发展与教学改革、认知测量与诊断等)、眼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包括:眼动心理学的理论、汉语阅读、空间认知实验研究、可用性测评等),并注重心理学方法学课程的建构。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知识丰富领域问题的表征机制与学生智能训练策略的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并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出版书目主要包括《当代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等,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2005年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二期第二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代表性论文主要包括:
1. 邓铸:时间记忆中注意机制的研究,心理学动态,1997年第1期,第30-35页。(获得“河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
2. 黄希庭,邓铸:分时距认知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1997年第3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心理学》1997年7期撰文转载)
3. 邓铸,李学亮:元记忆教育训练的认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年第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心理学》,1998年第2期。(河南教委优秀论文一等奖; 获得新乡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4. 邓铸,李德俊,张秋菊:场依存性与卡特尔人格特质及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2期,第234-235、233页。(该论文在“心理素质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交流并被评为贰等奖)
5. 邓铸,张庆林:青少年元记忆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0年第1期,第38-41页。
6. 邓铸,余嘉元:问题解决中对问题的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3期,第193-200页。
7. 邓铸:专门知识与学科问题表征. 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5期,第45-47页。
8. 邓铸:简单与复杂物理问题解决及状态元认知. 心理科学, 2003年第3期,第479-482页。
9. 邓铸: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 心理学探新, 2003年第4期,第17-20页。
10. 邓铸:高中生物理问题表征机制的实验研究. 华人心理学报(香港),2004(2):143-179
11. Deng,Z. (2004). Theory and experiments of problem repres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39 (Isuue:5-6):558
12. 邓铸:眼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0-95;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5期
13. 邓铸,姜子云:问题图式获得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11-115
14. 陈庆荣,邓铸:阅读中的眼动控制理论与SWIFT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6.05,675-681
15. 陈庆荣,邓铸,谭顶良:汉语句子-图片信息整合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报,2008,40(5):543-551
16. 姜子云,邓铸:问题表征过程中信息提取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620-624
17. 陈庆荣,邓铸,蒋波:工作记忆和句法复杂性对汉语判断单句的影响.心理科学,2008,31(3):633-637
18. 邓铸,曾晓尤. 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对问题表征及表征转换的影响. 心理科学,2008,31(4):814-817
19. 邓铸:创造力的本质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5:38-42,47
20. 邓铸. 创意思维形成机制与成功营销策略. 江苏商论,2009,12:115-117
21. 袁鸣,邓铸. 幼儿计划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学前教育.幼教版,2010,4:44-45
22. 邓铸,黄荣. 情绪与创造力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究),2010,4:92-97
23. 邓铸. 思维的本质与定义新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4):138-144
数字课程网址:http://bb.njnu.edu.cn/webapps/login/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邮箱:zdeng_psy@163.com
03 丁家永, 男 ,汉族。 1957年6月生 ,江苏南京人。硕士, 副教授。
1989年毕业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普通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97年任副教授至今。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持省厅级科研课题三项。学校多项教改课题和课程建设项目。出版著作四部,其中《现代教育心理学》获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权威和核心期刊20多篇。 通讯地址: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210097电话:83726879 E-mail:djiayong@jlonline.com ding_jiayong@126.com04
傅宏,男,汉族,博士,教授,心理学院院长,兼任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与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年8月毕业于广州师范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期间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治疗及心理预防保健的教学科研工作。目前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宽恕性情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文化差异比较;针对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行为训练策略;心理预防保健;以及儿童认知行为治疗等。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儿童青少年宽恕与道德发展水平之比较研究”,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对促进儿童青少年思想建设作用之研究”,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课题“学生青少年宽恕品德的心理学理论及测评研究”等项目。先后出版个人学术专著《认同社会》、《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儿童行为评估与矫正》等多部。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Educational Review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所主持课程《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通讯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
办公电话:025-83598198
电子邮箱:fuhong@njnu.edu.cn05
谭顶良,男,汉族,1962年8月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马来西亚儿童教育研究中心顾问。
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 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7年任硕士生导师,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原教育系副主任、教科所常务副所长。
主要从事学习与教学心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中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产出比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习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中国——加拿大合作课题 “中学生道德自主性发展研究”。主持并完成课题研究国际合作3项、国家级2项、 省部级4项、厅局级4项;个人独立专著2部,主编4部,参编12部;发表论文50余篇。代表性成果有:专著《学习风格论》、《学习能力培养》、《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论文《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教育研究)、《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教育研究)、《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尝试》(心理科学)、《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Chinese Adolescents' Reasoning about Democratic and Authority-based Decision Making in Peer, Family ,and School Contexts (Child Development)等。在我国率先从事学习风格的研究,揭示了学习风格的要素、类型、形成机制及其对教与学的影响,并提出了扬长补短的匹配教育策略和有意失配教学策略,以及同时匹配和继时匹配教学模式。该研究突破了教育心理学关于个别差异的范围,开辟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为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对促进大中小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起到了广泛的指导作用。曾多次赴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合作研究和讲学。
曾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心理学会优秀教学论文奖、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江苏省第五、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电话:025-83598571。
邮箱地址:tandingliang@njnu.edu.cn
06 郗浩丽,女,汉族,1973年11月出生,江苏徐州人,心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1996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99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获得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讲本科生课程“变态心理学”和“行为与动力性心理治疗”,研究生课程“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从事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出版专著《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2008)、副主编《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2009);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南京师大学报》、《教育学术学刊》、《医学与哲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部分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 “儿童精神分析思想的研究”,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等。多次接受国内外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培训,2010年完成了为期三年的中-挪高级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在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及本系心理咨询实验室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邮箱:nsdxhl@163.com
07 刘国雄,男,汉族,1977年11月生,籍贯湖北。199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随后于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就职于南师大教科院心理系,现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8),南师大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百名青年领军人才首批培养人选(2012)。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6万)、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前儿童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研究”(22万)、南师领军人才项目(20万)、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万)。参与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3至12岁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与促进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童年早期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等。主要讲授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认知发展等课程,研究领域: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尤其是儿童的心理理论、情绪理解、道德发展等。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个人主页:http://17219367.qzone.qq.com/
08 郑红,女,汉族,1970年4月生,江西上饶人,博士,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1993年7月本科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系,1997年7月在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12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12月从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现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青少年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研究”(B-b/2008/01/07)和2008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教学,促进心理学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先后参与汪凤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研究项目“和谐德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07JJD880241)等三个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三版(第二作者),《良心新论——建构一种适合解释道德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第二作者)即将于今年在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写《教育心理学新编》(副主编)教材,即将出版第三次修订版。在《心理科学》、《道德与文明》等权威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含第二作者);研究成果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通讯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政编码:210097)
邮箱:zhenghongnj2007@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