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理解前提是搞清楚价值和价值形式的辩证关系,再看这个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1.价值形式会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发展的最终结果和完成形式。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是价值形式发展的产物。
价值形式和价值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价值形式就是交换价值,随着生产的发展,价值形式发生变化,这样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内容,即价值.
2.简单的讲现实的货币应该是有足值和不足值的两类,足值的一般就是金银,因为它天然是货币,个体面值(形式)一般等于它要表现的价值(内容),成色,易分割,便于保管,适合商品发展的需要。不足值货币一般是个体面值(形式)一般不等于(可以大大小于)它所要表现的价值(内容),因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的职能及货币的具体形式也在不断发展。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它的产生来自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及其发展。信用货币即信用凭证的货币化,它是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是观念的货币,而不需要是现实的货币。如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18元5角是指:价值尺度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在于:它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又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正是这一特点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纸币的产生。如今天的各国流通的货币(人民币,日元,美元,英镑,卢比等)
纸币能否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币值稳定)。
纸币能否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不能)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是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即购买手段(现货交易)
支付手段与赊帐买卖相联系(先给货后付款)
[ 本帖最后由 yl120872063b 于 2009-10-16 20:4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