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验心理学] 关于一个实验设计~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64164208 发表于 10-4-21 16:5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人认为,品行不端正的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更多的受同伴影响而品行端正的则更多受父母影响,请设计一项研究检验这一观点(研究基本思路,被试,研究工具或材料,研究步骤,结果的统计处理)



请大家帮忙看下,觉得还需要思考下呢~

[ 本帖最后由 layman 于 2010-4-29 12:28 编辑 ]
沙发
weiwei870102 发表于 10-4-23 06:02:23 | 只看该作者
用“事后回溯”设计。

               同伴  父母
X1            O1     O2
X2            O3     O4

O1,O2,O3,O4 是测量结果。
X1(品行端正的青年),X2(品行端正的)是要追溯的原因。   
同伴,父母是引入调节的变量。

统计方式是,用方差分析。

PS:我是11年考研的,才看完实验和统计..请大家指导..不要拍砖太凶了..

[ 本帖最后由 weiwei870102 于 2010-4-23 06:05 编辑 ]
板凳
kaoyanshiji 发表于 10-4-23 13:44:34 | 只看该作者

你给的题有没有错哦

“品行端正的青少年”和“品行端正的”这两个不能比较吧,是不是 “品行端正的青少年”和“品行不端正的青少年”比呢,
研究设计:同意楼上的事后设计,
被试:两个不同青少年群体,例如普通在校学生和少管所
研究工具和材料:可设计调查问卷,得出两者在同伴影响和父母影响方面的结果,分数表示?
研究步骤:做问卷调查
结果的统计分析:二因素混合(群体——组间vs影响面——组内)的方差分析。根据研究假设猜测,估计交互作用显著,所以还要做简单效应检验。

期待拍砖者。。。

[ 本帖最后由 kaoyanshiji 于 2010-4-23 13:45 编辑 ]
地板
layman 发表于 10-4-29 12:42: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eiwei870102 于 2010-4-23 06:02 发表
用“事后回溯”设计。

               同伴  父母
X1            O1     O2
X2            O3     O4

O1,O2,O3,O4 是测量结果。
X1(品行端正的青年),X2(品行端正的)是要追溯的原因。   
同伴,父 ...



不知道你的对不对
就提几个问题
1、品行端正与否,如何界定
2、调节变量,如何调节法
3、方差分析,具体一点怎么做
5#
layman 发表于 10-4-29 12:51: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aoyanshiji 于 2010-4-23 13:44 发表
“品行端正的青少年”和“品行端正的”这两个不能比较吧,是不是 “品行端正的青少年”和“品行不端正的青少年”比呢,
研究设计:同意楼上的事后设计,
被试:两个不同青少年群体,例如普通在校学生和少管所 ...


我想思路大致是差不多的

问个问题:如何保证普通在校学生一定就是所谓的品行端正,少管所一定就是不端
这里导致的一个问题是,你引入了少管所这个特殊的群体,可以会使结果导致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比如,这些人可能都是因为家庭问题


所以我后来想了一下,被试群体还是某一个同质群体比较好

界定品行端正还是不端的办法,可以采取相对的方法,用1-9的9点量表,得分越高,品行越端正,用他评和教师评定的方法,最后取两者的平均数,认为把得分最高的30%定为品行端正,得分最低的30%定为品行不端正(注意,这里是把连续性变量人为划分开来)
然后再取父母、伙伴影响的得分,仅作2次独立样本t检验就可以达到目的
6#
wininghe 发表于 10-5-8 04:32:36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可以通过调节效应检验来说明这个问题。X(品行——端与不端),Y(社交状况——好坏),M1(与同伴关系的亲密度),M2(与父母的关系亲密度)。四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之后,按一定标准对X分组,变成类别变量。分别检验M1和M2对X和Y相关关系的调节效应,类别变量(X)加连续变量(M)的调节效应检验。假设是M1对X1与Y有调节,即调节效应显著。M1对X2与Y无调节,即调节效应不显著;M2对X1与Y无调节,M2对X2与Y有调节。M1与M2可能是两个独立的量表,也可能是一个量表中的两个维度。
7#
馨纯 发表于 11-11-23 15:20:33 | 只看该作者
事后回溯设计。首先要对品行不端正这个自变量做操作性定义,我们可以用在一个月之内的攻击行为的次数来定义。这样研究才有可比性,可验证性吧。比如可以先通过收集托管所的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被试在一定时间内的攻击行为的次数,筛选出各30%的高低极端组。次数高的品行不端正组。次数低的为品行良好者。
8#
_Psyche 发表于 13-5-6 23:45:59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我觉得这题目本身就有问题。品行,从家庭而来,因果关系都有问题的说。你不能说,一个人的坏的品行都来自朋友,反之也是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8 15:06 , Processed in 0.10701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