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药物中的杂质限量是指()。
A 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小容许量
B 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容许量
C 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佳容许量D 药物的杂质含量
2.药物中的重金属是指()。
A 在规定条件下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B 影响药物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金属离子C 原子量大的金属离子D Pb2+
3.古蔡氏检砷法测砷时,砷化氢气体与下列哪种物质作用生成砷斑()。
A 氯化汞 B 溴化汞 C 碘化汞 D 硫化汞
4.检查某药品杂质限量时,称取供试品W(g),量取标准溶液V(ml),其浓度为C(g/ml),则该药的杂质限量(%)是( )。
A B C D
5.中国药典规定的一般杂质检查中不包括的项目()。
A 硫酸盐检查 B 氯化物检查 C 溶出度检查 D 重金属检查
6.重金属检查中,加入硫代乙酰胺时溶液控制最佳的pH值是( )。
A1.5 B3.5 C7.5 D11.5
7. 硫喷妥钠与铜盐的鉴别反应为( )。
A 紫色 B 蓝色 C 绿色 D 黄色
8.巴比妥类药物不具有的特性为:( )
A 弱碱性B 弱酸性C与重金属离子的反应
D具有紫外吸收特征
9.下列哪种方法可以用来鉴别司可巴比妥()。
A 与三氯化铁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B 与亚硝酸钠-硫酸反应,生成桔黄色产物
C 与铜盐反应,生成绿色沉淀
D 与溴试液反应,使溴试液褪色
10.双相滴定法可适用于的药物为 )。
A 阿司匹林 B 对乙酰氨基酚C 水杨酸 D 苯甲酸钠
11.两步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时,每1ml氢氧化钠溶液(0.1mol/L)相当于阿司匹林(分子量180.16)的量是( )
A 18.02mg B180.2mg C 90.08mg D 45.04mg E 450.0mg
12.下列那种芳酸或芳胺类药物,不能用三氯化铁反应鉴别
A 水杨酸B 苯甲酸钠C 对氨基水杨酸钠D 丙磺舒E 贝诺酯
13.盐酸普鲁卡因常用鉴别反应有()
A 重氮化-偶合反应 B 氧化反应C 磺化反应 D 碘化反应
14.不可采用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的药物是()
A Ar-NH2 B Ar-NO2 C Ar-NHCOR D Ar-NHR
15.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时,一般均加入溴化钾,其目的是:
A 使终点变色明显 B 使氨基游离C 增加NO+的浓度 D 增强药物碱性
16.亚硝酸钠滴定指示终点的方法有若干,我国药典采用的方法为( )
A 电位法 B 自身指示剂法C 内指示剂法 D 比色法
17.关于亚硝酸钠滴定法的叙述,错误的有()
A 对有酚羟基的药物,均可用此方法测定含量
B 水解后呈芳伯氨基的药物,可用此方法测定含量
C 芳伯氨基在碱性液中与亚硝酸钠定量反应,生成重氮盐
D 在强酸性介质中,可加速反应的进行
E 反应终点多用永停法显示
18.用于吡啶类药物鉴别的开环反应有( )
A 茚三酮反应 B 戊烯二醛反应C 坂口反应D 硫色素反应
19.下列药物中,哪一个药物加氨制硝酸银能产生银镜反应
A 地西泮 B 阿司匹林C 异烟肼 D 苯佐卡因
20.有氧化剂存在时,吩噻嗪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为()
A 非水溶液滴定法 B 铈量法C 荧光分光光度法 D 钯离子比色法
21.异烟肼不具有的性质和反应是( )
A 还原性 B 与芳醛缩合呈色反应C 弱碱性 D 重氮化偶合反应
22.用非水滴定法测定生物碱氢卤酸盐时,须加入醋酸汞,其目的是()
A 增加酸性 B 除去杂质干扰C 消除氢卤酸根影响 D 消除微量水分影响
23.提取容量法最常用的碱化试剂为( )
A 氢氧化钠 B 氨水 C 碳酸氢钠 D 氯化铵
24.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生物碱含量时,通常加入溶剂为10~30 ml,消耗0.1mol/L HClO4标准溶液的体积应为()ml?
A 6 B 7 C 8 D 9
25.非水溶液滴定法直接测定硫酸奎宁含量时,反应条的摩尔比为()
A 1:1 B 1:2 C 1:3 D 1:4
26.酸性染料比色法中,水相的pH值过小,则( )
A 能形成离子对 B 有机溶剂提取能完全C酸性染料以分子状态存在 D 生物碱几乎全部以分子状态存在
27.下列药物的碱性溶液,加入铁氰化钾后,再加正丁醇,显蓝色荧光的是()。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1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E
28.检查维生素C中的重金属时,若取样量为1.0g,要求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问应吸取标准铅溶液(每1ml标准铅溶液相当于0.01mg的Pb)多少毫升()?
A 0.2ml B 0.4ml C 2mlD 1ml
28.维生素C注射液中抗氧剂硫酸氢钠对碘量法有干扰,排除干扰的掩蔽剂是()。
A 硼酸 B 草酸C 丙酮 D 酒石酸
30.使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已知维生素C的分子量为176.13,每1ml碘滴定液(0.1mol/L),相当于维生素C的量为()
A 17.61mg B 8.806mg C 176.1mg D 88.06mg
31.能发生硫色素特征反应的药物是()。
A 维生素A B维生素E C 维生素C D维生素B1
32.测定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时,在操作过程中要加入丙酮,这是为了()
A 保持维生素C的稳定 B 增加维生素C的溶解度
C消除注射液中抗氧剂的干扰 D 加快反应速度
33.维生素C的鉴别反应,常采用的试剂有()
A 碱性酒石酸铜 B 硝酸银C 碘化铋钾 D 乙酰丙酮
34.对维生素E鉴别试验叙述正确的是()
A 硝酸反应中维生素E水解生成α-生育酚显橙红色
B硝酸反应中维生素E水解后,又被氧化为生育酚而显橙红色
C 维生素E 0.01%无水乙醇溶液无紫外吸收
D FeCl3-联吡啶反应中,Fe3+与联吡啶生成红色配离子
E FeCl3-联吡啶反应中,Fe2+与联吡啶生成红色配离子
35.2,6-二氯靛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A 滴定在酸性介质中进行
B 2,6-二氯靛酚由红色~无色指示终点
C 2,6-二氯靛酚的还原型为红色
D 2,6-二氯靛酚的还原型为蓝色
36.维生素C与分析方法的关系有()
A 二烯醇结构具有还原性,可用碘量法定量
B 与糖结构类似,有糖的某些性质 C 无紫外吸收
D 有紫外吸收 E 二烯醇结构有弱酸性
37.四氮唑比色法可用于下列哪个药物的含量测定()
A 可的松B 睾丸素C 雌二醇 D黄体酮
38.黄体酮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下列哪些试剂反应呈色()
A 2,4-二硝基苯肼 B 三氯化铁C 硫酸苯肼 D 异烟肼 E 四氮唑盐
39.可用四氮唑比色法测定的药物为()
A 雌二醇 B 甲睾酮C 醋酸甲羟孕酮 D 醋酸泼尼松
40.Kober反应用于定量测定的药物为()
A 链霉素 B 雌激素C维生素C D 皮质激素
41.雌激素类药物的鉴别可采用与()作用生成偶氮染料
A 四氮唑盐 B 重氮苯磺酸盐C 亚硝酸铁氰化钠 D 重氮化偶氮试剂
42.常用于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鉴别方法是()
A 紫外光谱法 B 红外光谱法 C 熔点 D 溶解度
43.四氮唑比色法测定甾体激素药物的条件为()
A 在室温或30℃恒温条件下显色
B 用避光容器并置于暗处显色 C 空气中氧对本法无影响
D 水量增大至5%以上,使呈色速度加快
E 最常采用氢氧化四甲基胺为碱化试剂
44.有关甾体激素的化学反应,正确的是()
A C3位羰基可与一般羰基试剂
B C17-α-醇酮基可与AgNO3反应
C C3位羰基可与亚硝酰铁氰化钠反应
D △4-3-酮可与四氮唑盐反应
45.Kober反应测定雌激素()
A 雌激素与硫酸与乙醇共热呈色,加水或加酸加热后测定
B 雌激素加硫酸乙醇共热呈色,直接测定
C 第一步呈红色,第二步呈黄色
D第一步呈黄色,第二步呈红色
E第一步加硫酸,第二步加乙醇
46.下列反应属于链霉素特征鉴别反应的是()
A 茚三酮反应 B 麦芽酚反应
C 有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 D 硫酸-硝酸呈色反应
47.青霉素不具有下列哪类性质()
A 含有手性碳,具有旋光性
B 分子中的环状部分无紫外吸收,但其侧链部分有紫外吸收
C 遇硫酸-甲醛试剂有呈色反应可供鉴别
D 具有碱性,可与无机酸形成盐
48.碘与青霉噻唑酸的反应是在()
A 强酸性中进行 B在强碱性中进行
C pH4.5缓冲液中进行 D中性中进行
49.片剂中应检查的项目有()
A 澄明度B检查生产、贮存过程中引入的杂质C 应重复辅料的检查项目 D 重量差异
50.HPLC法与GC法用于药物制剂分析时,其系统适用性试验系指()
A 测定拖尾因子 B 测定回收率C 测定保留时间
D 测定分离度 E 测定柱的理论板数
51.药物制剂的检查中()
A 杂质检查项目应与原料药的检查项目相同
B杂质检查项目应与辅料的检查项目相同
C 杂质检查主要是检查制剂生产、贮存过程中引入或产生的杂质 D 不再进行杂质检查
E 除杂质检查外还应进行制剂学方面的有关检查
52.当注射剂中有抗氧剂亚硫酸钠时,可被干扰的方法是()
A 络合滴定法 B 紫外分光光度法C 铈量法 D 碘量法
53.片剂含量测定时,经片重差异检查合格后,再将所取片剂研细,混匀,供分析用。一般片剂应取()
A 5片 B 10片 C 15片 D 20片 E 30片
54.需作含量均匀度检查的药品有()
A 主药含量在5mg以下,而辅料较多的药品
B 主药含量小于20mg,且分散性不好,难于混合均匀的药品
C 溶解性能差,或体内吸收不良的口服固体制剂
D 主药含量虽较大(如50mg),但不能用重量差异控制质量的药品 E 注射剂和糖浆剂
55.为保证药品的质量,必须对药品进行严格的检验,检验工作应遵循()
A 药物分析 B 国家药品标准C 物理化学手册 D 地方标准
56.迄今为止,我国共出版了几版药典()
A 8版 B 5版 C 7版 D 6版
57.西药原料药的含量测定首选的分析方法是()
A 容量分析法 B 色谱法 C 分光光度法 D 重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