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外,多少人为你痴狂——09国贸考研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yl120872063b 发表于 11-3-7 14:2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 生而为赢
很多人问过我考研的理由,也有很多人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着我的行为。曾经听一位新东方老师这样说道自己考研的理由:“因为我活着!”
我深刻地知道,一直以来,是信念,让我沉醉于梦想的追逐过程;是梦想,让我一步步抵达上外;是上外,让我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于我而言,这一路走来,让我看清了许多事情的的点点滴滴,更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现实的庞大。不敢奢望什么,只求无愧于心,有过挫折,有过诱惑,有过焦虑,也有过欣喜,唯一不灭的是内心深处那个埋藏已久、灼热闪耀的梦想。
因为我活着,所以我要用尽全力让自己超越过往,哪怕现实的锋芒刺痛了自己的皮囊,也要用最后一口力气实现灵魂的泅渡。

苦中作乐,胜过甘甜
时光倒回,05年的夏天,是这一生最大的失足,从开始估分,到调报志愿,一直到最终看到录取结果,体会了自己学习生涯中最大的痛。
那一年,失落在我面前残酷地上演;
那一天,现实变得如此强大而无措;
那一刻,身体里有种撕心裂肺地痛。
犹豫、彷徨,挣扎,最终还是决定去那个离家只有2个小时距离的城市开始自己的本科学习。而后,很多个夜晚被我用来回忆和自责,在回忆中体会到了一个被萌芽的年轻作者们重复了无数次的字眼,窒息。
开始决定考研是入学前,开始适应生活是大一下学期,开始了解自己是这四年。
独立的生活让自己逐渐明白这些年来父母的不易,当一切都由自己亲手完成时方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当眼前的种种与自己的期望产生落差时,我只能告诉自己:这是自己造成的,也只有靠自己才能解决。我不相信自己的境遇该是如此,不满足自己的眼前所见,于是,考研成了自己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真正确定上外是在大二那年,周围有过考研的声音,但微弱地随风而散。但我知道,我不孤单,因为那座瑰丽的城堡是我脆弱时的依靠。
上外,这个在心中被重复了无数次的字眼,终于伴随自己走到了大三寒假。当时的我,主要以英语复习为主,在家的时间比较松散,每天坚持20页的长难句和短语词汇,做到看到长难句后能迅速口译出来的程度。同时,将西经的微观部分过了一遍。
二月底的时候来到学校,班里的考研人开始蠢蠢欲动。
三月初的时候,查到自己六级考出了一个还算体面的分数,那一天是三月四号。
决定考研就得选择放弃一些东西,甚至有些课程也是要能翘则翘。由于担任了一个让所有老师都认识我的班干——学习委员,逃课对于我来说,可能性为零。
于是,我只能带着同济版的高等数学在课上翻看。上、下两册看完后,发现自己的解题能力还是很差,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微分和积分题目,而稍微转了点弯的题目就让自己的大脑转不过弯,可见,效果不佳。
三到六月,主要的精力一直是放在在经济学和数学上。而事实证明,自己的数学还是没有复习到位,尽管考前的几套卷子都能稳定在120左右,高的能达到130+,但只有实考才会告诉自己什么是有效的复习。
关于西经,曾经听一位08的前辈说,如果时间充足就多看些书。各派观点不尽相同,但绝对有助于自己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我找老师借了一本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英文第三版),每天20页,前后一共用了40来天将整本书看完,不求甚解,只求理会。曼昆的书不适合考试,但适合培养对经济学的兴趣。最后考出来才发现,那本书送给了我两分。拉弗曲线,这是高鸿业的书上从未提过的概念,而考题的深度也只是要求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曲线。莫道两分少,半分决胜负,尤其是我们这种招生较少的专业更是如此。
七月开始租房,上政治和数学培训班。关于政治,每天坚持做题,上完一章回去后就把后面的练习做完,后来发现,很多当时做对的题目都是凭借短暂记忆,到后面冲刺阶段时,很多知识又得重新牢记。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重复。同样的知识只有多重复几遍,才能见成效,马哲的知识点就是前后背了两遍多。
数学上完培训班后,发现效果依然不明显,关键还是得靠自己。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到后来一共做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觉,虽然数学没有考出理想的分数,但李的复习全书却带给了自己很多知识的积淀和考前的信心。暑假两个月一晃而过,政治按部就班地复习,开始担心自己的数学。
九月份,数学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找到感觉,就是一种被称之为题感的东西。不是背定理和公式就能搞定的,而是要靠题目的积累和自己的主动归纳。
十月份开始,强化阶段,数学以辅导书为主,经济学以教材加绿宝书,英语坚信新东方的复习方法,只做真题,多练翻译,狂背作文。
对于数学,有一点我想特别强调,那就是注意复习的持续性。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经历了“乍看题目已掌握,仔细端详难下笔”的痛苦局面,究其本质原因,在于自己复习的非持续性。除非是数学功底非常好的人,否则一定要贯彻多管齐下的思想,即在强化阶段,高数、线代、概率论,一个都不能少,三科之间的复习间隔切忌太长,必要时以综合题来训练自己的掌握程度。
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初的时候上了文都的冲刺班,由于之前的复习还算有效,上完培训班后发现自己的解题能力较之以前有了显著提升。
到十二月底的时候,经济学已经复习了好几轮,唯一有些欠缺的就是绿宝书的宏观部分学习深度不够。此时此刻,复习重点得转移到教材上,上外的历年试题向我们传递了很明确的信息:定位教材,放眼宏观。以教材为落脚点进行最后一轮的冲刺势必让自己更加靠近真题的出题思路。最终看到真题后也印证了之前的想法,微观多是基础题,而宏观多为综合题,经济增长、宏观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自己有意识地在考前多看了几遍。
1月10号和11号两天,省城的天空阳光明媚,我来到了这所著名的省属重点高中进行我人生的第二次洗牌。
政治的客观题初看很简单,但做完才知道,自己答的并不好,很多题干之前看过,就是记不起具体该选哪个。时间容不得自己在选择题上多做停留,翻开试卷,开始大题的奋笔疾书。在那一刻,思考的时间被缩短为视觉器官接受信息到神经元将刺激传给右手的间隙。没有过多的考虑,既定理论加联系现实,最终是赶在铃声响起前卷子答满。
英语,先写作文,小作文由于缺乏经验,本能地说了一些套话于是将正文一直写到了倒数第二行,赶紧收笔将署名和日期挤在了一行。做了两篇阅读就感觉这次题目难度可见一斑,现在已记不清具体的内容,只是知道自己当时来回地在提干和文章之间穿梭着寻找解题信息。最后做完形,依然是信奉新东方的方法,之前是听了北京新东方李玉技老师的课件(讲了很多猜题技巧),实在不行就连蒙带猜。
数学,考场大门打开前在外面翻看着公式,其实也记不下什么内容,就是加深下短期记忆,外加心里安慰。开始考试时先将题目扫过一遍,被那个证明拉格朗日的题目给震住了,好在大脑中还有大概的印象,后来答题时就是画了个图形,外加一些很蹩脚的证明,目的是尽量拿分。做完选择题后就发现这次题目的难度在平时练习之上,做到后面时确实有种慌的感觉,当时还有很多题目没做,时间已经不多了。心情几番波动之后努力让自己镇静下来,还是那句话:尽量拿分。交卷后我的感觉是自己尽力了,而且该做的题目都做了。
经济学,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考前很多人都在休息室里面看书、睡觉。早上被数学一番摧残之后,下午的心态却平静了许多,只求无愧于心,将自己做到最好。试卷被塞在一个很小的档案袋里面,小心翼翼地将其取出后便开始熟悉试卷。难度不是很大,而且大题都是书上的。选择里面少数的题目似乎有些超纲,但基本也能猜对。大题的解题过程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方面,就是作图。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前辈们的经验贴中提到画图解释,真正落实下来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收入效应中画图就得注意图形的准确度,把握好各个切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等等。
四场考试下来,顿感元气大损,这也是四年来耗时耗力最大的一场战役。整个复习过程于心、于身,有种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感觉。若干年后,再予回味,苦极生乐,其乐无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8 00:35 , Processed in 0.07958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