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辽大 新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unbing0702 发表于 11-5-24 14:0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闻理论十讲

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与宣传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

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

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

第三、新闻是可以公开传播的一类消息。

第四、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第二讲  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

第一、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第二、接受者的不知。

第三、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



二、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于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



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第一、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第二、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三、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四、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五、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六、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第七、凡是含有冲突是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八、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便越是具有新闻价值。

第九、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十、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四、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第一、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第二、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负责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

第三、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事件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登记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五、传媒选择事实的实际运作标准

第一、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

第二、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

第三、事实的清晰度。

第四、文化接近或者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第五、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第六、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第七、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六、新闻价值的五个属性:时新性、接近性、兴趣性、重要性、显著性)



第三讲  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

一、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

第一、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第二、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第三、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第四、选择事实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1.把新闻事实类型化(新闻其实是老故事)。

2.新闻礼仪化。

3.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

4.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

第五、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二、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因素

第一、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第二、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第三、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第四、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

第五、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第六、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第七、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四、传媒对科学的误解

第一、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

第二、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很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报道的接受者通常希望得到肯定的事实,而且是就是,非就非。

第三、以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



五、传媒假事件(新闻真实、新闻自律)

传媒假事件,即传媒可以制造或推动了事实的发展,然后报道该“事实”。本来事实很小,没有新闻价值,媒体推动事实的发展,或者事实不存在,媒体找个由头,制造真实,然后再去报道。这种新闻是不真实的。

“假事件”是假新闻中的一类,但是表现形式和假新闻有些不同。传媒假事件是指一些传媒为了迅速扩大知名度或增加美誉度,以弘扬主旋律的名义,策划、推动的事实。

1、假事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最简单的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某些街头采访,实际是找人念稿。

(2)相对基层领导的表演事实,传媒明知是表演是在表演,仍然当做新闻加以报道。

(3)传媒推动事实的发展。

(4)陷阱新闻。



2、“假”的特征:

第一、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第二、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

第三、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

第四、事件媒介化。即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传媒运用处理新闻的各种技巧,来对事件进行诠释,或通过报道框架,提供给受众一种经传媒精心组合的“媒介真实”。

第五、暧昧的“真实”。这种由传媒自己建构的社会真实已经存在,但它是传媒掌控的“客观存在”,由传媒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社会真实。



     3、一些“假事件”中,目的合理性模糊了人们对手段的道德评价。

     马克思所说的“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通常情况下,目的会对手段形成先在的限制。“以公众利益”的名义采用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手段本身,证明了目的的不真实。



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客观性理念”出现的历史背景

第一、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

第二、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第三、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等)支持着客观性理念。

总之,19世纪中叶前后报业自身经营理念的变化、当时哲学观念的发展、传播科技的发展,都让人感觉,传媒和记者有可能把这个世界客观地反映出来。客观性理念在无形中形成。



二、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的公正”

“一般的公正”是与客观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的观点,报刊一般应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则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面反映。于是便出现了所谓“客观报道”。马克思把这种方式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恩格斯则进一步提出了这种报道方式的基本原则,就是你可以有你的观点,但是你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三、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

第一、诚实。

第二、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这是一种职业理念的表现。

第三、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第四、不牵扯个人利益。

第五、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来。



四、客观性成为一种报道方式

第一、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第二、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第三、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不同表述体裁做更为具体的说明:

第一、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

第二、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

第三、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语句。



五、客观主义

以往的“客观主义”,是指不分主次、不分本质与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实加以罗列,以示其客观性,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纯客观”。

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认识或主张。

政治上的“客观主义”,在以前的背景下,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



六、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纵现象

第一、主题先行,不能客观地描述人物,而是硬要人物服从某种宣传目的,这种报道很难客观,也难以让公众接受。





















还有一部分有需要的联系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0 23:58 , Processed in 0.21630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