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前辈指导考山大古典文献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heanping 发表于 11-8-27 16:3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求前辈指导考山大古典文献学。
沙发
aiyaya 发表于 11-8-28 00:49:01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文学史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赋比兴           《文心雕龙?时序》            《永州八记》
《清真词》       台阁体                        南洪北孔
战国策派         《倾城之恋》                  《创业史》
《陈毅市长》
二、        简述(每题10分,共50分)
1.        曹植乐府诗的贡献。
2.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3.        徐渭《四声猿》。
4.        刘凤仙的形象分析。
5.        举例说明新写实小说的特征。
三、        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任选两题)
1.        论述《史记》是怎样在“实录”的基础上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
2.        欣赏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附赏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四川奉节县)时(大历二年——767年)的作品,是杜甫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杜甫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首,合则为一组。诗人以寄居夔州北望长安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
这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思致缠绵,断而复续,总为秋兴所感。
起联直点秋景。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凛然,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出。巫山、巫峡是夔地之景。《水经注》:“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此时,诗人正值晚年多病,知交零落,离开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意滞留夔州,心境抑郁,望秋伤情,写出孤寂肃杀的诗句。三四句紧承起联对秋景作进一层渲染。江间、塞上紧扣夔府;浪涌、云阴紧承秋意。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巫峡江中,波浪势若兼天,写江水倒流,自天而下;巫山塞上,风云接地,写阴霾由地而升。“波浪兼天涌”为自下而上一片秋色;“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一片秋色;这两句以飞动、状阔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情怀,使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新的动人意境。三联承二联一转,江间承峡,塞上承山,菊开山间,舟系江中,这四句错综相映;而江间塞上,状其悲愁,丛菊孤舟,写其凄紧。杜甫在夔州,已经过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故园心指回到长安杜陵的愿望,诗人原拟棹孤舟而出峡,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系在江边,不能东下。结联转入秋思,进一步把秋思写足。秋已深,家家都在赶制寒衣,准备越冬了,刚刚换下来的旧衣也在捣洗,准备收藏起来,而诗人客居他乡,贫寒孤寂,不胜悲凉。“刀尺”而说“催”,“暮砧”而说“急”,处处写出寄寓他乡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处处催”,是写眼前一片秋景催人;“ 催”字,“急”字,刀尺催而砧声急,形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
全诗因秋起兴,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萧条心情的寂寞凄楚,以及对国事的忧伤。三四句承接二句;触景伤怀,五六句转七八句。起伏回环,回肠荡气。
3.        比较明代竟灵派与清代性灵派的联系与区别。
综合考试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共同语        语法形式       典型形象          新古典主义
二、        简述(每个10分,共40分)
1.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2.        为什么说语言具有全发性?
3.        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4.        文学创作的客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        论述(每个20分,共40分)
1.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说,“天雨粟,鬼夜哭”,请从语言的产生与作用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        评论写作(50分)
严羽《沧浪诗话?明诗》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浩然)学历下韩退之(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请从任一角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题目自定,不少于800字。
板凳
 楼主| heanping 发表于 11-8-28 10:18:46 | 只看该作者
aiyaya 发表于 2011-8-28 00:49
2010年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文学史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谢谢您的真题。我是2013年考,不知道前辈能否指点一下具体的复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5 12:28 , Processed in 0.47128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