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20世界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劳伦.斯莱特著,郑雅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十个实验,社会心理学实验居多。
感觉作者的行文很具人性关怀,而且对于实验原理的揭示也比较好,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验:天才的设计,伟大的影响。
今天摘录其中的一个实验,与大家分享,期望大家能在学习之余,顺便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科学素养,也锻炼下自己的思维。
亚历山大的老鼠乐园实验
从两种对立的背景说起:
A背景:提及毒品,我们往往联系到的就是成瘾。显然,我们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已经默认毒品会导致成瘾。这是我们普遍的认同的法则。1960-1970年,科学家开始研究成瘾行为,并以实验验证了成瘾现象的普遍性。
B背景:在许久之前(sorry,我不知道具体的年代。背景是西方),鸦片可以合法贩卖,成瘾比例只维持在1%左右。再来一个最近的数据,1990年一项针对美国青年的研究显示,5.1%的年轻人曾吸食纯可卡因(注意,是纯的),但是只有0.4%的人在受访的当月还在继续吸食,不到0.05%的人在受访当月吸食天数超过20天。这些数据表明:即使是世界上最具成瘾性的药物即纯可卡因,服用后上瘾的比例不到1%。
从这两种对立的背景,我们得出了矛盾。矛盾好啊,说明我们有的研究了啊。下面让我们看一下亚历山大对于此矛盾的分析。
首先,成瘾药物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可以让人产生虚幻的快乐的感受,但是另一方面,它会麻痹人的神经,干扰正常的生物行为过程;
其次,亚历山大关注到在验证成瘾现象的实验中,实验者对待实验对象往往不太温柔,那些实验对象的处境比较不客观,生活很惨。
基于上面的这两点,你想到了什么呢?
亚历山大开始怀疑成瘾现象实验的效度。因为,对于成瘾实验中的被试,它们的处境不好,而成瘾药物可以带来的快乐感受。当实验对象权衡之后,可以会为了摆脱实验环境的悲惨生活而选择上瘾,而并非是因为成瘾药物(呃,此时叫成瘾药物的话有些不妥了喔,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行,我就不改了)本身可以使其成瘾!(重点了喔)。所以,亚历山大认为,成瘾实验忽视了被试对象的社会纬度,效度缺乏。
亚历山大 据此提出两条假设:
1,药物本质不会导致上瘾;
2,即使不断接触药物性最强的药物,也未必会导致成瘾问题(此假设对原先的成瘾实验攻击力100,哈哈)
好,实验设计(重点了喔)(对于实验设计,个人简化了,所以可以不是特别的严谨,请见谅)
针对假设1的实验:
实验对象是老鼠。采取双自变量设计,一个自变量是实验情境,两个水平,一个是好的环境即老鼠乐园,一个是差的环境,即拥挤的笼子;另一个自变量为给老鼠的饮用水,一个含吗啡,一个不含。因变量是老鼠的成瘾行为。对于实验情境格外的说一下,亚历山大为了此实验,专门为老鼠建造了一个老鼠乐园。里面物质条件优越,各种需要都可以很高质量的得到满足,堪称老鼠的理想世界。
实验结果显示,拥挤笼子里有成瘾行为的老鼠是乐园里的16倍。这可是显著的统计差异啊
针对假设2的实验:
实验对象同样是老鼠,一组生活在乐园中,一组生活在拥挤的笼子里。此实验分前后两个分实验。前实验中,只给老鼠含吗啡的水,持续57天。两组老鼠全部上瘾。之后,给全部老鼠提供两种水。发现,对于乐园中的老鼠,即使已经成瘾,也不会去饮用含吗啡的水。若在毒瘾发作时,能减少毒水的摄取就尽量减少。一段时间后,毒瘾即消失。而对于生活在拥挤笼子里的老鼠,一直成瘾。
实验讨论:实验较好的验证了亚历山大本人提出的两个假设。但是却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此实验的相关论文也未能得到较大范围的发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其实验致命的缺陷在于实验的外部效度太差。任何关于此实验的反对者针对该实验的外部效度进行评判总可以说的通。
该实验的意义及其续曲:
该实验是对现实权威的一个巨大挑战,成功,则一战成名。当然,失败则导致亚历山大终生活在不太得志的境地。
但是亚历山大本人是个积极的人。他在此实验结果未能得到重视后,并未消极沉沦。而是积极去思考。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论。认为成瘾并非药物本身的作用,而是在个体,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他不回避现在社会成瘾人数逐渐增多的现实。并认为是现在社会的浮动与信仰的缺失导致人生活境地的不如意,才使得上瘾的人增多。他在晚年专攻历史,从历史的渊源探究成瘾问题。
说下自己的感触:首先罗嗦的有点多了。但是对于亚历山大的绝妙的实验设计,特别是老鼠乐园,佩服的五体投地。同时,对于亚历山大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致以敬意。最后,科学讲究科学性。事实还在进一步的探究中。突然很同意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只是对于世界的一种解释,并不一定精准,也不是最终答案。
9/26/2011 11:19:59 PM 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