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资源配置,获取资源的难易程度,课堂教学的僵化之类的可能都是造成人们对现在中国教育不满的原因,只是在不停的批评或者在为其找药方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回过头想想我们希望它走往哪个方向呢?很多人在说因材施教,创新思维,而这放在实际中指的是什么呢?教育出来学生,希望这些学生走什么样的路呢?
古代的教育很明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极目的就是平天下就是当官。寒门子弟苦读数载,就是为了改变命运。用某句很有名的英语来说,i can't stand myself,i can't stand my poor environment。所有的学生的终极目的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没人说我学习学到最后是想去经商或者去当农民。所以教授的内容基本都是做人修养,治国之道。没人会指责教育脱离实际,因循守旧。因为那些不能举一反三、因循守旧的人在一层层的选举中早就被扒下来了。而整体社会环境士农工商,以士为首,商为末,虽然书生百无一用,可所有人还就乐意去当书生,实在吃不了苦没天分的,撞几回壁就转到别的方向去了。
现在的教育呢?我们希望它让我们提高创新思维,懂得因材施教,可是这都在说教育的手段,而手段只有可以很好为目的服务时,才能被称之为好的手段。教育到最后我们希望学生可以干什么呢?或者说身为学生的我们想要走向什么方向呢?有几个人真正的想要往专门的书生或者是为官当政者的方向去走呢?朱镕基叔叔开放大学门槛,本意是提高全民素质却使得更多人迷茫。和别人比较是极其可怕的,和别人比较之后觉得人家的好,就不顾本身因素直接想当然的改造旧更为糟糕。
国外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是一视同仁的,而我们依然在意识中觉得好像脑力劳动者就比劳动人民更高级些。所以国外基础教育很宽松,主要就是着重道德修养,兴趣发掘。对学问感兴趣的人则更加辛苦的自学,自己再往上考。那是自己要求再往上考的。而我们呢,即使各种兴趣班什么的那么火,大家为着的还是那个升学率。而那些拼命读书的人也许脑子里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读,升学率,名牌学校,家长的期望,别人的眼光都好像是一只只饿狼在追着我们跑,很难有有一丝时间去喘息去想想为什么要考。结果让一些很有兴趣的很想继续学的,由于本身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在基础教育时没办法获得良好资源,再加上什么地域歧视之类的东西无法获得更好的资源。而已经占据了高资源的人在受完教育之后却又跑去经商去创业,然后回过头来抱怨书上的不实用。
如果有一天高考时大多数人选的专业选的学校不是基于名牌热门好就业而是真的基于兴趣基于了解,如果有一天考研时大多数人不是为逃避就业或者是摇摆不定不知道除了读书要干什么而是真的想要致力于研究。那么,经商的早早的便可去经商,把无心读书只是应付考试的时间拿去实践,读书的便可踏踏实实好好读书,不为什么高薪诱惑,外界浮云,只是踏实吸收利用多方资源好好上进。多好。